CN200970928Y - 用于给墨盒充墨的夹具 - Google Patents

用于给墨盒充墨的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70928Y
CN200970928Y CNU2005200193759U CN200520019375U CN200970928Y CN 200970928 Y CN200970928 Y CN 200970928Y CN U2005200193759 U CNU2005200193759 U CN U2005200193759U CN 200520019375 U CN200520019375 U CN 200520019375U CN 200970928 Y CN200970928 Y CN 20097092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rint cartridge
black
valve memb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52001937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丰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7092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7092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Abstract

一种用来给墨盒充墨的夹具,包括:具有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的第一阀提升件,当第一阀提升件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一个阀件使其离开关闭位置时,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在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一个阀件的一个部分中建立第一连通通道,该通道使得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一个部分给墨盒内部空间供墨;具有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的第二阀提升件,当第二阀提升件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另一个阀件使其离开关闭位置时,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在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另一个阀件的另一个部分中建立第二连通通道,该通道使得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另一个部分把空气从墨盒的内部空间排出。

Description

用于给墨盒充墨的夹具
本申请基于2004年6月1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4-175111,在这里把它的内容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来给墨盒充墨的墨盒填充器、夹具和墨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在美国专利No.6,786,581(对应于JP-2001-113723A)中披露了一种墨盒,它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上,从而可以在记录设备执行记录操作时消耗墨盒中的墨。
当墨盒中的墨用光后,通常新买一个墨盒更换旧墨盒,然后把旧墨盒扔掉。但是,扔掉就墨盒导致环境污染并且浪费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从这个角度看,需要再次使用墨盒。美国专利No.6,257,711(对应于JP-H07-60984A)披露了一种给墨盒再次充墨的技术,在该技术中,用钻孔的方法在墨盒壳体中形成通孔,从而可以通过形成的通孔给墨盒再次充墨。但是在这种技术中,在形成通孔时产生的碎片或碎屑会进入墨盒壳体的内部,那么这些碎片或碎屑就可能堵塞记录设备的头中限定的墨输送通道。另外,在给墨盒再次充墨后,很难完全密封通孔,这会导致墨泄漏甚至使得墨不能从记录头中正常喷出。
另外,在上述的技术中,没有提供使得墨盒中的空气排出的孔,墨盒内部的空气会妨碍对墨盒再次充墨的效率,从而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对墨盒的再次充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在考虑了上述背景技术后做出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给墨盒充墨的墨盒填充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给墨盒充墨的夹具。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墨供应系统来把墨提供给记录设备。
第一个目的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来实现,它提供了一种给墨盒充墨的墨盒填充器,墨盒具有(i)一个墨供应部分,它面对墨盒内部空间设置从而通过它能够从内部空间供墨,(ii)一个空气引入部分,它面对内部空间设置从而通过它能够把空气引入内部空间,(iii)一个第一阀件,它放置在墨供应部分中并且在使得第一阀件位于其关闭位置的偏置方向上被偏置,该关闭位置禁止经墨供应部分从内部空间供墨,和(iv)一个第二阀件,它放置在空气引入部分中并且在使得第二阀件位于其关闭位置的偏置方向上被偏置,该关闭位置禁止经空气引入部分把空气引入到内部空间中,其中在把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时,在与偏置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每个阀件。墨盒填充器包括:一个墨供应器,它能够在该相反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一个阀件使得该阀件离开它的关闭位置,并且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一个阀件的一个部分给墨盒的内部空间供墨;和一个空气排出器,它能够在所述相反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另一个阀件使得该阀件离开它的关闭位置,并且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另一个阀件的另一个部分把空气从墨盒的内部空间中排出。
该墨盒填充器设有:墨供应器,它能够在所述相反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一个阀件使得该阀件离开它的关闭位置,并且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上述一个阀件的一个部分给墨盒的内部空间供墨;和空气排出器,它能够在所述相反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所述另一个阀件使得该阀件离开它的关闭位置,并且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上述另一个阀件的另一个部分把空气从墨盒的内部空间中排出。由于提供了墨供应器和空气排出器,能够经简单的操作把两个阀件放置在它们的打开位置,并且墨能够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上述一个部分提供给墨盒的内部空间,同时空气能够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上述另一个部分从墨盒的内部空间中排出。因此能够既有效又快速地给墨盒充墨。
第二个目的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来实现,它提供了一种用来给墨盒充墨的夹具,该墨盒具有(i)一个墨供应部分,它面对墨盒的内部空间设置,并且墨盒外部可以通过该墨供应部分与墨盒的内部空间连通,(ii)一个空气引入部分,它面对内部空间设置,并且墨盒外部可以通过该空气引入部分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iii)一个第一阀件,它设置在墨供应部分中,并且第一阀件可以位于其关闭位置处,在该关闭位置内部空间和墨盒外部被隔开,和(iv)一个第二阀件,它设置在空气引入部分中,并且第二阀件可以位于其关闭位置处,在该关闭位置内部空间和墨盒外部被隔开,其中在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每个阀件设置在离开所述关闭位置的位置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具包括:一个第一阀提升件,在第一阀提升件处于充墨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一个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处,和一个第二阀提升件,在第二阀提升件处于充墨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另一个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处,其中所述的第一阀提升件包括一个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在所述的第一阀提升件处于充墨位置并且第一和第二阀件中所述的一个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在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所述的一个阀件的一个部分中,通过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具有一个第一连通通道,墨盒外部通过所述的第一连通通道和墨盒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所述的第二阀提升件包括一个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在所述的第二阀提升件处于充墨位置并且第一和第二阀件中所述的另一个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的状态下,在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所述的另一个阀件的另一个部分中,通过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具有一个第二连通通道,墨盒外部通过所述的第二连通通道和墨盒的内部空间连通。
该夹具设有:第一阀提升件,它能够在所述相反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一个阀件使得该阀件离开它的关闭位置,和第二阀提升件,它能够在所述相反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另一个阀件使得该阀件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第一阀提升件还起到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的作用,它建立起第一连通通道,第一连通通道使得能够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上述一个部分给墨盒的内部空间供墨。第二阀提升件还起到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的作用,它建立第二连通通道,第二连通通道使得能够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上述另一个部分把空气从墨盒的内部空间排出。因此,当操作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中的每个阀提升件从而向第一和第二阀件的打开位置移动相应的第一和第二阀件时,就利用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建立起与之对应的第一和第二连通通道,这种布置便于给墨盒充墨的操作。
第三个目的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来实现,它提供了一种墨供应系统给记录设备供墨。该系统包括:(I)一个墨盒,该墨盒具有(i)一个墨供应部分,它面对墨盒内部空间设置从而通过它能够从内部空间供墨,(ii)一个空气引入部分,它面对内部空间设置从而通过它能够把空气引入内部空间,(iii)一个第一阀件,它放置在墨供应部分中并且在使得第一阀件位于其关闭位置的偏置方向上被偏置,该关闭位置禁止经墨供应部分从内部空间供墨,和(iv)一个第二阀件,它放置在空气引入部分中并且在使得第二阀件位于其关闭位置的偏置方向上被偏置,该关闭位置禁止经空气引入部分把空气引入到内部空间中,其中在把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时,在与偏置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每个阀件;和(II)在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中限定的墨盒填充器。
在该供墨系统中,由于在墨盒填充器中提供了墨供应器和空气排出器,能够很简单地把墨盒的两个阀件几乎同时放置在它们的打开位置,然后可以几乎同时把墨提供到墨盒的内部空间中和把空气从墨盒的内部空间中排出。因此能够既有效又快速地给墨盒充墨。
附图说明
通过仔细阅读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且结合附图考虑,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图,示出了配备了墨盒的一个喷墨记录设备;
图2是剖视图,示出了第一类墨盒;
图3是图2的第一类墨盒的阀件的透视图;
图4A和4B的视图示出了图3的阀件的移动,其中在图4A中示出了它的关闭状态,在图4B中示出了它的打开状态;
图5是和把第二类墨盒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上相关的一组视图,其中视图(a)示出了安装前的墨盒,视图(b)示出了安装到记录设备上的墨盒;
图6的一组视图示出了图5的第二类墨盒的第一阀件,其中视图(a)是顶视图,视图(b)是侧视图,视图(c)是沿线(c)-(c)的剖视图,视图(d)是沿线(d)-(d)的剖视图,视图(e)是底视图;
图7的一组视图示出了图5的第二类墨盒的第二阀件,其中视图(a)是顶视图,视图(b)是侧视图,视图(c)是底视图;
图8的视图示出了图2的第一类墨盒和给第一类墨盒充墨的墨盒填充器;
图9A的透视图示出了构成图8的墨盒填充器的夹具的连接体;
图9B的透视图示出了要连接到图9A的连接体上的阀提升件;
图10A的视图示出了图5的第二类墨盒和给第二类墨盒充墨的墨盒填充器;
图10B的透视图示出了要连接到夹具的连接体上的阀提升件,其中夹具构成图10A的墨盒填充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考图1的透视图,它示出了作为喷墨记录设备的喷墨打印机2,喷墨打印机2配备了多个墨盒1和一个记录头7,墨从记录头7喷向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6。每个墨盒1是存储要提供给记录头7的墨的存储器,并且可拆卸地安装到喷墨打印机2上。
每个墨盒1具有一个壳体1a,该壳体1a是具有上部开口的中空盒子。盖1b在壳体1a的上部开口流体密封地封闭壳体1a,并且壳体1a限定了作为墨室16的内部空间(见图2),墨室16存储要提供给记录头7的墨。多个墨盒1分别存储了四种颜色的墨(如青色墨、洋红色墨、黄色墨和黑色墨),从而使得喷墨打印机2能够执行全色打印操作。
喷墨打印机2包括:安装部分3、墨槽5、记录头7、滑架8、一对滑架轴9、馈送装置10和清洗装置11,其中墨盒1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部分3上,墨槽5存储从相应墨盒1通过墨供应管4提供的墨,记录头7把存储在墨槽5中的墨喷射到记录纸张6上,墨槽5和记录头7安装在滑架8上,滑架8能够沿直线水平移动,滑架轴9引导滑架8的水平移动,馈送装置10在预定方向馈送记录纸张6。
每个安装部分3具有基底部分3a和一对引导部分3b,其中引导部分3b从基底部分3a的两个相对端部延伸出来。放置墨供应导管12和空气引入导管13使得它们从基底部分3a伸出,从而存储在墨盒1中的墨能够经墨供应导管12供应到墨盒1的外部,同时空气引入导管13能够把空气引入到墨盒1的内部。管12,13都具有形成在它们上端部分的切口81(见图2),切口81起到连通通道的作用,当管与下述的阀件保持接触时,切口81保持管内部和外部的连通。
墨供应导管12在其下端部分与墨供应管4连接,使得墨供应导管12通过墨供应管4与墨槽5连通。空气引入导管13在其下端部分与空气引入管15连接,使得空气引入导管13通过空气引入管15与外部空气连通。
为了把墨盒1安装到喷墨打印机2上,在图1中箭头“X”所示出的方向向安装部分3移动墨盒1从而把墨盒1安装到安装部分3上。在把墨盒1安装到安装部分3上时,墨供应导管12和空气引入导管13分别与内置在墨盒1中的墨供应侧和空气引入侧的阀装置23,24的第一和第二阀件32、32接触,并且提升或向上移动阀件32、32,从而墨供应导管12和空气引入导管13与位于阀件32、32上侧的墨室16连通。
记录头7设有多个喷嘴,这些喷嘴穿过面对纸张6的喷嘴限定表面形成。在打印操作中,通过驱动压电致动器,存储在墨槽5中的墨经喷嘴向纸张6喷射,同时安装了记录头7的滑架8往复移动。
记录头7所处的高度位置比安装部分3所处的高度位置高,由于安装在安装部分3上的墨盒1和记录头7的喷嘴之间存在着压头差,所以对喷嘴中的墨施加了负压(背压)。
清洗装置11位于打印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移动记录头7执行打印操作)外部的清洗操作位置,当记录头7位于清洗操作位置时它与记录头7相对。清洗装置11设有清洗帽11a、废墨管11b和泵11c。清洗帽11a用来盖住记录头7的喷嘴限定表面。经驱动,泵11c通过与清洗帽11a保持连通的废墨管11b从喷嘴中吸取质量不好的墨或废墨。
在清洗操作中,滑架8移动到清洗操作位置,并且用清洗帽11a覆盖住记录头7的喷嘴限定表面。然后驱动泵11c,从而抽吸存在于记录头7中的那些含有气泡的废墨。把这样抽吸出来的墨通过废墨管11b输送到废墨池中(未示出)。用安装在喷墨打印机2上的中央处理器(CPU)来控制打印操作和清洗操作。
下面参考图2和3描述墨盒1的连接部分(在图1中用虚线“A”围绕),墨盒1在连接部分连接到喷墨打印机2中。图2的剖视图示出了墨盒1还没有安装到喷墨打印机2上时墨盒1的连接部分。图3是表示阀件32的放大透视图。
墨盒1的壳体1a具有管状外壁和分隔壁1c,分隔壁1c与管状外壁整体形成并且把管状外壁围绕的内部空间分成上部和下部区域。上部区域起到墨室16的作用,而下部区域则起到墨供应室30和空气引入室50的作用。当把墨盒1安装到安装部分3上时,分别把墨供应导管12和空气引入导管13引入墨供应室30和空气引入室50。
分隔壁1c限定了墨供应室30的上端并且具有连通孔21,墨室16和墨供应室30穿过连通孔21彼此连通。管状壁22从连通孔21的外周向下延伸,薄壁31(它与壳体1a的其它部分整体形成)封闭了管状壁22的下部开口端,从而薄壁31封闭了连通孔21。分隔壁1c还限定了空气引入室50的上端并且具有连通孔26,墨室16和空气引入室50穿过连通孔26彼此连通。管状壁27从连通孔26的外周向下延伸,薄壁51(它与壳体1a的其它部分整体形成)封闭了管状壁27的下部开口端,从而薄壁51封闭了连通孔26。根据上述布置,在如下所述刺破薄壁31、51之前,能够确保对存储了墨的墨室16的密封。管状壁27从分隔壁1c向下延伸的长度比管状壁22从分隔壁1c向下延伸的长度长,所以封闭管状壁27下部开口端的薄壁51比封闭管状壁22下部开口端的薄壁31更靠近阀体32的穿破部分72。
空气引导管状壁25从连通孔26的外周向上延伸,从而伸入到墨室16中。空气引导管状壁25具有上部开口端,其上部开口端位于存储在墨室16中的墨液面之上,因此能够把经空气引入导管13引入的空气沿着空气引导管状壁25限定的引导通道输送到墨室16的上部区域。
墨供应室30和空气引入室50分别固定地容纳了墨供应侧和空气引入侧的阀装置23,24。由于阀装置23,24的结构是相同的,将只描述墨供应侧的阀装置23。
阀装置23由一个用橡胶等弹性材料整体形成的弹性可变形支撑件46和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阀件32构成。支撑件46的形状大致为管状并且包括阀座部分46a、偏置部分46b、管部35和外周壁部分33。阀座部分46a由支撑件46轴向中间部分提供。偏置部分46b位于阀座部分46a的两个轴向相对侧中比两个轴向相对侧中的另一侧更靠近墨室16的一侧。管部35位于阀座部分46a两个轴向相对侧中的另一侧。外周壁部分33环绕管部35从而外周壁部分33和管部35之间在径向分开预定距离,并且使得管部35的外周表面和外周壁部分33的内周表面在周向彼此平行地延伸。支撑件46保持阀件32,并且偏置部分46b在偏置方向偏置阀件32使得阀件32安置在阀座部分46a上从而保持在它的关闭位置。
外周壁部分33具有一个大直径部分33a,大直径部分33a位于外周壁部分33两个轴向相对端部中远离偏置部分46b的端部,并且沿径向向外突出,使得偏置部分46b和外周壁部分33的其它部分所具有的直径比大直径部分33a的直径小。墨供应室30具有小直径区域和大直径区域,其中大直径区域位于小直径区域轴向两个相对侧中远离墨室16的那一侧。支撑件46的偏置部分46b容纳在墨供应室30的小直径区域中,而支撑件46的大直径部分33a则容纳在墨供应室30的大直径区域中。
支撑件46的阀座部分46a和管部35具有通孔41和导管容纳孔40,通孔41和导管容纳孔40都位于支撑件46的轴线上并且彼此保持连通。当墨盒1安装在安装部分3上时,墨供应导管12流体密封地装配到管部35的导管容纳孔40中。从这个角度来讲,导管容纳孔40起到密封件的作用。导管容纳孔40在其轴向外部具有锥形部分,锥形部分的直径沿孔40的轴向向外方向上逐渐增加。
支撑件46的偏置部分46b包括侧壁部分36和上壁部分37,侧壁部分36从阀座部分46a的外周在朝向墨室16的方向上延伸,上壁部分37从侧壁部分36在径向向内延伸使得它与阀件32的两个在轴向相对的端表面中远离阀座部分46a的那个端表面接触。上壁部分37从侧壁部分36沿径向向内延伸预定距离,从而限定了由上壁部分37围绕的开口37a。由于形成支撑件46的材料所具有的弹性,支撑件46的偏置部分46b在偏置方向偏置阀件32从而使得阀件32安置在阀座部分46a上。因此,在正常状态下,阀件32与阀座部分46a保持紧密接触的状态,即处于关闭位置。但是,当把墨盒1安装到安装部分3上时,墨供应导管12插入导管容纳孔40和通孔41,然后朝向墨室16向上推动阀件32。利用对阀件32的这种向上推动,就使得支撑件46的偏置部分46b的侧壁部分36和上壁部分37分别扩张和倾斜,从而阀件32能够向上移动。阀件32的向上移动形成了在阀件32和阀座部分46a之间的连通通道(见图4B)。
如图3所示,阀件32包括:与支撑件46的阀座部分46a接触的底部70;从底部70的外周在向上的方向上(即在朝向墨室16的方向上)延伸的外周壁部分71;和穿破部分72,穿破部分72由从底部70的大致中心处向上伸出的伸出部分形成。穿破部分72具有形状为尖锐点状的末端76,它位于比外周壁部分71末端的位置高的位置(见图4A)。
阀件32具有多个连通孔38,它们穿过底部70形成,并且位于底部70的径向外端部分。在这个实施例中,一共形成了8个连通孔38,它们在周向彼此分开相等间距。另外,底部70在它与支撑件46的阀座部分46a相对的表面上具有环形凸起39,在径向上,环形凸起39位于连通孔38内侧、支撑件46的通孔41外侧(见图2)。当阀件32容纳于支撑件46中时,阀件32的外周壁部分71紧密接触支撑件46的偏置部分46b的上壁部分37的下表面并且被向下挤压。由于阀件32被这样向下挤压,通过与阀座部分46a紧密接触的环形凸起39支撑件46的阀座部分46a弹性变形。
穿破部分72延伸穿过偏置部分46b的上壁部分37围绕的开口37a,与上述薄壁31相对,并且它们之间分开预定的间隔。穿破部分72的末端76为尖锐点状,从而更容易穿破薄壁31。
下面参考图4A和4B描述当把墨盒1安装到喷墨打印机2上时墨供应侧阀装置23的操作。
如图4A所示,当把墨盒1安装到安装部分3上时,墨供应导管12进入导管容纳孔40,并且与导管容纳孔40的内周表面紧密接触,这样就阻止了墨的泄漏。当墨供应导管12进一步在朝向墨室16的方向上移动时,导管12与阀件32接触,从而在朝向墨室16的方向上推压阀件32。阀件32抵抗偏置部分46b的弹性移动,从而与阀座部分46a分离(见图4B)。当进一步在朝向墨室16的方向上移动导管12时,穿破部分72的尖锐点状末端76抵靠接触薄壁31并且随后穿破薄壁31。这样,随着把薄壁31穿破,存储在墨室16中的墨提供给墨供应室30。提供给墨供应室30的墨经过开口37a(即阀装置23上开口端)、阀件32的连通孔38、阀件32的下表面和阀座部分46a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切口81(形成在墨供应管12的上端部分)、和墨供应导管12限定的墨输送通道最终提供给记录头7。
在墨供应导管12进入导管容纳孔40的同时,空气引入导管13进入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的支撑件46的导管容纳孔40中,从而向上移动阀装置24的阀件32。如上所述,由于封闭管状壁27下开口端的薄壁51比封闭管状壁21下开口端的薄壁31更靠近阀件32的穿破部分72的末端76,所以在刺破薄壁31之前,先刺破薄壁51。
当把墨盒1从安装部分3中拆除以便把墨盒1从喷墨打印机2上卸下时,墨供应导管12和空气引入导管13分别与对应的阀件32分离。随着墨供应导管12和空气引入导管13与阀件32的分离,由于偏置部分46b的偏置力作用,每个阀件32都恢复到与相应阀座部分46a紧密接触的状态。这时,布置在彼此相对的阀件32和阀座部分46a之间的环形凸起39流体密封地封闭墨室16,从而可靠地防止了墨泄露。这时可能有一些墨留在墨供应侧阀装置23的阀座部分46a的开口41中。但是,由于阀件32处于封闭位置,大气压力不能作用到残留的墨上,并且由于开口41或导管容纳孔40的内径很小,只有大约2mm,所以残留的墨就在开口41或导管容纳孔40中形成了弯月形,这样就能够防止残留的墨滴落到墨盒1的外面。注意上述的连通孔21和墨供应室30一起构成了与作为墨盒1内部空间的墨室16面对的墨供应部分,并且上述空气引导管状壁25限定的引导通道、连通孔26和空气引入室50一起构成了面对墨室16的空气引入部分。
下面参考图5描述第二类墨盒100。在下面对第二类墨盒100的描述中,用和上面描述作为第一类墨盒的墨盒1时使用过的参考标号一样的参考标号来表示功能对应或结构相似的元件。
安装部分3具有墨供应导管12和空气引入孔91,存储在墨盒100中的墨经墨供应导管12向记录头7输送,外部空气经空气引入孔91提供到墨盒100中。墨供应导管12在其上端部分位置具有切口81,切口81起到连通通道的位置,当墨供应导管12在其上端部分与第一阀件52保持接触时,切口81提供的连通通道保持墨供应导管12内部和外部的连通。在基底部分3a的上表面环绕墨供应导管12的近端部分的部分中设有弹性件3c,该弹性件3c由海绵等多孔体提供。万一发生墨泄漏,弹性件3c能够吸收墨。注意墨供应导管12在其下端连接墨供应管4。
凹进3d形成在基底部分3a的上表面的另一个部分中,这一部分与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相对。凹进3d的尺寸使得当墨盒100安装到安装部分3上时凹进3d能够与支撑件46的密封部分63装配在一起。上述的空气引入孔91形成在凹进3d的底部,使得空气引入孔91位于密封部分63的内部并且不与第二阀件65(将在下面详述)的轴向延伸部分67对齐。在安装部分3的下表面中,形成了作为空气输送通道的狭槽92。狭槽92在其两个相对端中的一端与空气入口(未示出)保持连通。
墨盒100的壳体100a包括管状外壁和底壁100e,并且其整体为空心盒状。限定了墨室16的壳体100a在其底表面由帽件100f遮盖住。在底壁100e的下侧设有分别固定地容纳了阀装置23、24的墨供应室30和空气引入室50。
在第二类墨盒100中,限定在空气引导管状壁25中的引导通道、连通孔26(它是锥形)和空气引入室50构成了空气引导部分。空气引导管状壁25从底壁100e向上延伸使得管状壁25的上部开口端位于存储在墨室16中的墨的液面之上。
多个连通孔21穿过底壁100e形成,从而墨室16和墨供应室30经这些连通孔21彼此连通。由合成树脂制造的阀件60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连通孔21。阀件60包括整体形成的头部60b和杆部60a。头部60b与各个连通孔21的下端相对,并且由杆部60a保持,杆部60a可滑动地容纳在穿过底壁100e形成的通孔中。阀件60通常保持在打开位置,这时头部60b与连通孔21分开一定距离,同时杆部60a的环形突出部分60a与底壁100e的上表面保持接触,从而墨能够在从墨室16向阀装置23的方向上流动。但是,当造成在相反方向(即从墨供应导管12向墨室16的方向)的墨流动时,阀件60则处于关闭位置,这时头部60b向上移动从而关闭连通孔21,从而禁止墨在相反方向上的流动。也就是说,阀件60起到止回阀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在使用前,在墨盒内部空间被减压的状态下密封墨盒。因此,在把墨盒安装到喷墨打印机上时,如果在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处于打开状态前使得墨供应侧阀装置23处于打开状态,那么就会导致在上述相反方向上的流动。作为止回阀的阀件60能够防止这种在相反方向上的流动。
墨供应侧阀装置23由一个用橡胶等弹性材料整体形成的弹性可变形支撑件46和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第一阀件52构成。支撑件46的结构与上述墨盒1的支撑件46类似。外周壁部分33、大直径部分33a和阀座部分46a布置在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帽件100f和底壁100e(它限定了一部分墨供应室30)的台阶表面44一起夹紧了支撑件46的大直径部分33a,从而阀装置23固定到壳体100a上。支撑件46的偏置部分46b包括侧壁部分36和上壁部分37,侧壁部分36从阀座部分46a的外周在朝向墨室16的方向上延伸,上壁部分37从侧壁部分36在径向向内延伸使得它与阀件52的两个在轴向相对的端表面中远离阀座部分46a的那个端表面接触。上壁部分37从侧壁部分36沿径向向内延伸预定距离,从而限定了由上壁部分37围绕的开口37a。由于形成支撑件46的材料所具有的弹性,支撑件46的偏置部分46b在偏置方向偏置阀件52从而使得阀件52安置在阀座部分46a上。因此,在正常状态下,阀件52与阀座部分46a保持紧密接触的状态,即通常处于关闭位置。
图6中的一组视图详细示出了第一阀件52。第一阀件52包括底部57和外周壁部分56,外周壁部分56从底部57的周边向上延伸。第一阀件52具有多个穿过底部57形成的连通孔58,这些连通孔58位于底部57在径向的外端部分。在这个实施例中,一共形成了四个在周向彼此分开相等距离的连通孔58。底部57在它与支撑件46的阀座部分46a相对的表面上具有环形凸起59,在径向上,环形凸起59位于连通孔58内侧、支撑件46的通孔41外侧(见图5)。当阀件52保持在其关闭位置时,阀件52在环形凸起59处与支撑件46的阀座部分46a保持接触。
空气引导侧阀装置24由一个用橡胶等弹性材料整体形成的弹性可变形支撑件46和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第二阀件65构成。与墨供应侧阀装置23的支撑件46类似,支撑件46包括整体形成的阀座部分46a、偏置部分46b和大直径部分33a。由于部分46a、46b和33a与墨供应侧阀装置23的完全相同,这里就不进行重复描述了。
阀座部分46a具有通孔41,第二阀件65的轴向延伸部分67穿过通孔延伸。上述密封部分63环绕通孔41,与阀座部分46a整体形成的管状部分提供密封部分63并且密封部分63从阀座部分46a向下延伸。
图7的一组视图详细示出了第二阀件65。类似于上述第一阀件52,第二阀件65包括一个基本与之相同的头部68。也就是说,头部68由上述底部57、外周壁部分56和连通孔58构成。第二阀件65进一步包括从底部57的上表面向上伸出的圆柱形部分66。当墨盒100正确地安装到安装部分3上时,阀件65向上提升到与阀座部分46a分离,同时圆柱形部分66的上端不与连通孔26的锥形内表面接触的位置,即不会阻碍墨室16和支撑件46的通孔41之间的连通。但是,当抵抗偏置部分46b施加的偏置力向上移动阀件65时,圆柱形部分66就会在其上端与连通孔26的锥形内表面配合。由于圆柱形部分66与连通孔26的锥形内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它们配合在一起,从而就阻断了墨室16和空气引入室50之间的连通。也就是说,第二阀件65除了第一关闭位置(在第一关闭位置阀件65与阀座部分46a保持接触)外,还具有第二关闭位置,当从上述的偏置方向观察时,第二关闭位置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的后侧。
第二阀件65进一步具有上述的轴向延伸部分67,它从底部57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并且与圆柱形部分66同轴。第二阀件65的轴向延伸部分67穿过支撑件46的通孔41向下延伸。在轴向延伸部分67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了多个在轴向延伸的凹槽67b,它们在周向彼此分开的间距相等(见图7的视图(c))。
在第二类墨盒100安装到喷墨打印机2的安装部分3上之前,第二阀件65的轴向延伸部分67的下端比支撑件46的密封部分63的下端略高。在这个把墨盒100安装到喷墨打印机2之前的状态下,墨供应侧阀装置23的第一阀件52和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的第二阀件65与各个支撑件46的阀座部分46a紧密接触,从而处于它们的关闭位置。
当墨盒100安装到安装部分3上时,墨供应导管12进入导管容纳孔40并且由此提升第一阀件52。升起的第一阀件52分别推动和拉长支撑件46的上壁部分37和侧壁部分36,并且与支撑件46的阀座部分46a分离。这样第一阀件52就位于其打开位置,从而墨供应室30和墨供应导管12经连通孔58保持连通。同时,第二阀件65的轴向延伸部分67在其下端接触安装部分3的凹进3d的底部,从而相对于支撑件46的阀座部分46a向上推动第二阀件65。这样第二阀件65就位于其打开位置,从而空气引入孔91和墨室16经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保持连通。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件46的密封部分63在其下端与凹进3d的底部紧密接触。
下面描述给第一类墨盒1充墨的方法以及用来给第一类墨盒1充墨的墨盒填充器120。
图8示出了墨盒填充器120连接到墨盒1之前的状态。墨盒填充器120主要由夹具124、作为墨存储器的墨注射器130和空气吸入器140构成。夹具124包括分别提升第一和第二阀件32、32的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和固定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从而连接阀提升件123、122和墨盒1的连接体121。如图9A所示,连接体121具有作为接触面限定件的板状基底部分121a,它限定了与墨盒1的壳体1a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表面121d。还具有彼此相对的侧壁部分121b,侧壁部分121b从基底部分121a的两个彼此相对端向上伸出并且与墨盒1的壳体1a的对应侧表面保持接触。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是具有轴向通孔的大致圆柱形件并且由连接体121固定从而两个阀提升件123、12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墨供应侧和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3、24的两个阀件3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第一阀提升件123和墨注射器130一起构成了墨供应器,而第二阀提升件122和空气吸入器140则一起构成了空气排出器。
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的形状完全相同。如图9B所示,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包括作为接触部分的、沿轴向伸长的管部123a、122a,外螺纹部分123c、122c和旋钮部分123d、122d。第一阀提升件123的管部123a是要引入到墨供应侧阀装置23中的部分,并且和墨供应导管12具有基本一样的形状和尺寸。与之类似,第二阀提升件122的管部122a是要引入到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的部分,并且和空气引入导管13具有基本一样的形状和尺寸。管部123a在管壁沿轴向的末端部分中形成了四个切口123b,并且这四个切口123b在周向分开相同的间距。与之类似,管部122a在管壁沿轴向的末端部分中形成了四个切口122b,并且这四个切口122b在周向分开相同的间距。每个切口123b、122b都起到连通通道的作用,在管部123a、122a与阀件32、32保持接触时,它们保持每个管部123a、122a的管壁的内外连通。通过把外螺纹部分123c、122c拧进穿过连接体121的基底部分121a形成的内螺纹孔121c、121c,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可拆卸地固定到连接体121上。旋钮部分123d、122d能够帮助手动转动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从而把它们连接到连接体121上或者从连接体121上拆卸下来。
连接到连接体121上的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的末端都与连接体121的接触表面121d间隔距离L(见图8),当连接体121在其接触表面121d处与墨盒1的壳体1a的下表面接触时,距离L使得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把阀件32和阀座部分46a分开并且阀件32不会向上移动得过多以至与支撑件46分离。
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都具有轴向通孔,这些通孔在它们的下端部分(即轴向两个相对端部中远离管部123a、122a的那个端部)具有大直径部分。第一阀提升件123具有墨存储器固定器,其形式为内螺纹部分123e,它设在轴向通孔的大直径部分中,使得作为墨存储器的墨注射器130能够固定到第一阀提升件123上。第二阀提升件122具有空气吸入器固定器,其形式为内螺纹部分122e,它设在轴向通孔的大直径部分中,使得空气吸入器140能够固定到第二阀提升件122上。
在本实施例中,墨注射器130和空气吸入器140由相同的注射器提供。墨注射器130和空气吸入器140由其中存储液体或气体的圆柱形容器130a、140a以及可滑动地容纳在容器130a、140a中的活塞130b、140b构成。圆柱形容器130a、140a在它们的轴向端部设有小直径部分。圆柱形容器130a、140a在小直径部分所在的轴向端部具有开口130c、140c,从而在开口130c、140c和活塞130b、140b之间形成了容积可变的腔室。至少在圆柱形容器130a、140a的小直径部分的轴向尽端部分设有外螺纹部分,从而墨注射器130和空气吸入器140能够在它们的外螺纹部分分别固定到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的内螺纹部分123e、122e上,从而圆柱形容器130a、140a的容积可变腔室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的轴向通孔保持连通。通过拉回活塞130b,即在增加墨存储腔室130e容积的方向上移动活塞130b,墨能够存储在容积可变腔室(即墨注射器130的墨存储腔室130e)中。通过推活塞130b,即在减少墨存储腔室130e容积的相反方向上移动活塞130b,可以把存储在墨存储腔室130e中的墨从墨注射器130中排出。通过拉回活塞140b,即把容积可变腔室从压缩状态转换到膨胀状态,能够把气体(如空气)吸入圆柱形容器140a的容积可变腔室中。
如图8所示,墨注射器130固定到第一阀提升件123的内螺纹部分123e上,同时空气吸入器140固定到第二阀提升件122的内螺纹部分122e上。在图8示出的状态中,墨注射器130在它的墨存储腔室130e中充满了墨,同时空气吸入器140的容积可变腔室处于压缩状态。在示出的状态中,墨盒1的墨室16中存储的墨已经用光了,同时已经穿破了墨盒1的薄壁31、15。
通过分别把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的轴向伸长管部123a、122a分别引入到阀装置23、24的导管容纳孔40中,同时使得连接体121的接触表面121d与墨盒1的底表面接触,墨盒1安装到墨盒填充器120上。
在墨盒1安装到墨盒填充器120上的状态下,第二阀提升件122的轴向伸长管部122a与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的导管容纳孔40的锥形内表面紧密接触,同时管部122a的上端与第二阀件32保持接触,从而向墨室16提升第二阀件32。因此,如图4(b)中示出的状态所示,在与上述偏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抵抗偏置部分46b的弹力移动阀件32,从而使之与阀座部分46a分离,这样第二阀件32就处于打开位置。在第二阀提升件122使得第二阀件32离开其关闭位置时,在上述的空气引入通道中建立起第二连通通道,使得墨室16和空气吸入器140经第二连通通道连通。这样就可以认为第二阀提升件122包括能够建立第二连通通道的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第二连通通道由空气引导管状壁25中限定的引导通道、连通孔26、空气引入室50、连通孔38、第二阀件32和阀座部分46a的互相相对表面之间限定的空间、切口122b和第二阀提升件122的轴向通孔构成。
同时,第一阀提升件123的轴向伸长管部123a与墨供应侧阀装置23的导管容纳孔40的锥形内表面紧密接触,同时管部123a的上端与第一阀件32保持接触,从而向墨室16提升第一阀件32。因此,在与上述偏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抵抗偏置部分46b的弹力移动阀件32,从而使之与阀座部分46a分离,这样第一阀件32就处于打开位置。在第一阀提升件123使得第一阀件32离开其关闭位置时,在上述的墨供应部分中建立起第一连通通道,使得墨室16和墨注射器130经第一连通通道连通。这样就可以认为第一阀提升件123包括能够建立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第一连通通道由上述的连通孔21、墨供应室30、连通孔38、第一阀件32和阀座部分46a的互相相对表面之间限定的空间、切口123b和第一阀提升件123的轴向通孔构成。
从上述描述可以清晰看出,在把墨盒1安装到墨盒填充器120上时,即相对于墨盒填充器120把墨盒1定位在预定位置时,执行了阀件移动步骤。在完成阀件移动步骤后,执行调节墨盒1姿态的墨盒姿态调节步骤,使得连通孔21的上端位于空气引导管状壁25限定的引导通道的上端下侧,即使得墨供应部分的上游端(在从墨室16提供的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位于空气引入部分的下游端(在把空气引入到墨室16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观察)的下侧。
完成墨盒姿态调节步骤后,执行墨供应步骤,这时通过在增加容器140a的容积可变腔室的容积的方向上手动移动空气吸入器140的活塞140b减小墨盒1的墨室16中的压力,同时通过在减小墨存储腔室130e的容积的方向上手动移动墨注射器130的活塞130b压缩容器130a的墨存储腔室130e,这样墨就提供给墨盒1的墨室16。当然,如果只在上述方向上移动空气吸入器140中的活塞140b而不移动墨注射器130的活塞130b,墨一样能够提供给墨室16。但是,如果在减小墨盒1的墨室16中压力的同时通过移动活塞130b来压缩墨存储腔室130e的话,就能够更快地给墨盒1充墨。
墨盒1的壳体1a由透明或半透明合成树脂材料制造,从而能够目测已经提供给墨盒1的墨室16的墨量。因此,当已经给墨盒1提供了理想的墨量时,就可以停止给墨盒1供墨。
应该注意不是一定要提供空气吸入器140。也就是说墨盒1的墨室16可以经第二阀提升件122的轴向通孔与大气保持连通。在经过这样改进的布置中,空气吸入器140不连接到第二阀提升件122上,通过在上述方向(减小墨存储腔室130e容积的方向)上移动墨注射器130的活塞130b来压缩墨存储腔室130e执行墨供应步骤,从而在空气经连通孔26、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和第二阀提升件122的轴向通孔从墨盒1的墨室16排出的同时墨提供给墨盒1的墨室16。当应用这种改进的布置时,可以用杆状部分来代替第二阀提升件122的轴向伸长管部122a(这一部分进入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中),杆状部分不必具有轴向孔并且它能够和导管容纳孔40的锥形内表面一起在它们之间限定一个间隙,空气可以通过这个间隙排出。
当使用空气吸入器140执行墨供应步骤时,墨可以从容器130a的墨存储腔室130e经把容器130a和第一阀提升件123的内螺纹部分123e连接起来的柔性管提供给墨盒1,这时在容器130a中就不必提供活塞130b了。
在这种给墨盒1充墨的过程中,墨经墨供应侧阀装置23提供给墨盒1的墨室16,而空气则经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从墨室16排出。但是,也可以分别经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和墨供应侧阀装置23供墨和排气。
下面参考图10A和10B描述给上述第二类墨盒100充墨的方法以及用来给第二类墨盒100充墨的墨盒填充器220。
在这种给第二类墨盒100充墨的方法中,由于作为止回阀的阀件60放置在墨室16和墨供应室30之间,墨经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提供给墨盒100的墨室16,同时空气经墨供应侧阀装置23从墨室16排出。墨盒填充器220的夹具224包括分别提升第二和第一阀件65、52的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225、223和固定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225、223从而连接阀提升件225、223和墨盒100的连接体221。第一阀提升件225和墨注射器130一起构成了墨供应器,而第二阀提升件223和空气吸入器140则一起构成了空气排出器。连接体221与上述夹具124的连接体121的形状大致相同,并且具有作为接触面限定件的板状基底部分221a,它限定了与墨盒100的下部帽件100f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表面221d,还具有彼此相对的侧壁部分221b,侧壁部分221b从基底部分221a的两个彼此相对端伸出并且与墨盒100的帽件100f的对应侧表面保持接触。
由于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的第二阀件65具有从空气引入室50向外伸出的轴向延伸部分67,所以夹具224的大致圆柱形第一阀提升件225不具有和上述管部122a或123a类似的轴向延伸管部。如图10B所示,阀提升件225包括外螺纹部分225c、旋钮部分225d和作为接触部分的端表面225a,端表面225a由轴向两个端表面中离外螺纹部分225c比离旋钮部分225d近的那个端表面提供并且与第二阀件65的轴向延伸部分67接触。阀提升件225具有穿过它形成的轴向通孔225f。这个轴向通孔225f在径向不是与阀提升件225的轴线对齐,而是与阀提升件225的轴线分开预定的径向距离,从而当阀提升件225在其端表面225a处与第二阀件65的轴向延伸部分67接触时,第二阀件65的轴向延伸部分67的下端表面不封闭轴向通孔225f的开口端。阀提升件225的轴向通孔具有大直径部分,它位于其下端部分,即轴向两个相对端部中远离端表面225a的那个端部。第一阀提升件225在轴向通孔225f的大直径部分中具有内螺纹部分225e形式的墨存储器固定器,从而作为墨存储器的墨注射器130能够固定到第一阀提升件225上。
在连接体221的接触表面221d中形成了凹进221e。定位凹进221e使之与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对齐,并且凹进221e具有底端,底端的一部分由第一阀提升件225的端表面225a限定。与上述喷墨打印机2的安装部分3的凹进3d类似,凹进221e所具有的直径使得当墨盒100安装到墨盒填充器220上时,凹进221e能够配合到支撑件46的密封部分63上。当密封部分63配合到凹进221e中时,密封部分63的末端部分变形并且与凹进221e紧密接触,从而阀装置24和夹具224彼此流体密封地连接在一起。
相对于连接体221的接触表面221d定位第一阀提升件225的端表面225,从而在接触表面221d与墨盒100的帽件100f保持接触时利用第一阀提升件225把第二阀件65定位在上述从偏置方向观察时的第一和第二关闭位置之间。换言之,阀提升件225的端表面225与连接体221的接触表面221d所具有的位置关系使得当接触表面221d与墨盒100的壳体保持接触时,第二阀件65所处的位置既与阀座部分46a分离也与连通孔26的锥形内表面分离。
夹具224的第二阀提升件223的形状与上述夹具124的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123、122的形状完全一样。如图10A所示,墨注射器130固定到第一阀提升件225的内螺纹部分225e上,同时空气吸入器140固定到第二阀提升件223的内螺纹部分223e上。图10A示出了墨注射器130在它的墨存储腔室130e中充满了墨并且空气吸入器140的容积可变腔室处于其压缩状态下的状态。当墨盒100安装到墨盒填充器220上时,墨盒100的壳体与连接体221的接触表面221d保持接触,第二阀提升件223(它的管部223a与第一阀件52的下表面保持接触)向上提升第一阀件52从而第一阀件52处于打开位置,同时第一阀提升件225(它的端表面225a与第二阀件65的轴向延伸部分67保持接触)向上提升第二阀件65。
当第一阀提升件225使得第二阀件65离开其关闭位置时,在上述的空气引入部分中建立起第一连通通道,使得墨室16经第一连通通道与墨注射器130连通。这样就可以认为第一阀提升件225包括能够建立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第一连通通道由上述空气引导管状壁25中限定的引导通道、连通孔26、空气引入室50、连通孔58、第二阀件65和阀座部分46a的互相相对表面之间限定的空间和第二阀提升件255的轴向通孔构成。同时在上述墨供应部分中建立起第二连通通道,使得墨室16和空气吸入器140经第二连通通道连通。这样就可以认为第二阀提升件223包括能够建立第二连通通道的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第二连通通道由上述连通孔21、墨供应室30、第一阀件52和阀座部分46a的互相相对表面之间限定的空间、切口223b和第二阀提升件223的轴向通孔构成。
在完成上述的阀件移动步骤后,执行调节墨盒100姿态的墨盒姿态调节步骤,使得空气引导管状壁25限定的引导通道的上端位于连通孔21下侧,即使得空气引入部分的下游端位于墨供应部分的上游端的下侧。也就是说,连接到墨盒填充器220上的墨盒100所具有的姿态基本是把图10A示出的姿态翻转过来。
完成墨盒姿态调节步骤后,执行墨供应步骤,这时通过在增加容器140a的容积可变腔室的容积的方向上移动空气吸入器140的活塞140b,把阀件60移动到使得空气能够从墨室16流向墨供应室30的打开位置,这样就和上述给墨盒1充墨的过程类似,墨就能从墨注射器130的墨存储腔室130e提供给墨盒100的墨室16。
在给墨盒100充墨的过程中,仍然不是一定要提供空气吸入器140。也就是说墨盒100的墨室16可以经第二阀提升件223的轴向通孔与大气保持连通。在经过这样改进的布置中,空气吸入器140不连接到第二阀提升件223上,通过在上述方向(减小墨存储腔室130e容积的方向)上移动墨注射器130的活塞130b来压缩墨存储腔室130e执行墨供应步骤,从而在空气经连通孔21、墨供应侧阀装置23和第二阀提升件223的轴向通孔从墨盒1的墨室16排出的同时墨提供给墨盒100的墨室16。当应用这种改进的布置时,可以用杆状部分来代替第二阀提升件223的轴向伸长管部223a(这一部分进入墨供应侧阀装置23中),杆状部分不必具有轴向孔并且它能够和导管容纳孔40的锥形内表面一起在它们之间限定一个间隙,空气可以通过这个间隙排出。
当使用空气吸入器140执行墨供应步骤时,墨可以从容器130a的墨存储腔室130e经把容器130a和第一阀提升件225的内螺纹部分225e连接起来的柔性管提供给墨盒100,这时在容器130a中就不必提供活塞130b了。
在这种给第二类墨盒100充墨的过程中,墨经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提供给墨盒100的墨室16,而空气则经墨供应侧阀装置23从墨室16排出。但是,与给第一类墨盒1充墨的过程类似,也可以分别经墨供应侧阀装置23和空气引入侧阀装置24供墨和排气。在这种改进的布置中,为了避免作为止回阀的阀件60在关闭连通孔21的方向上移动,经墨供应侧阀装置23以较低的速率缓慢供墨。
从前面的描述中能够明显看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盒充墨过程或方法中,在离开关闭位置的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件,然后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一个部分把墨提供到墨盒的内部空间中,同时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另一个部分把空气从墨盒的内部空间中排出。由于经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上述另一个部分把空气从墨盒的内部空间中平稳排出,所以这种布置能够既有效又快速地给墨盒充墨或再次充墨。另外,与在墨盒的壳体上用钻孔等方法形成通孔的上述传统技术中的布置相比,执行这种布置更为简单。
另外,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墨盒填充器或夹具,通过简单操作就能够既方便又快速地给墨盒充墨或再次充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墨注射器和空气吸入器可拆卸地固定到阀提升件上,并且阀提升件可拆卸地固定到连接体上。因此,通过把墨注射器和空气吸入器从阀提升件上拆卸下来和/或把阀提升件从连接体上拆卸下来能够把墨盒填充器存放在较小的空间中。另外,当使用墨盒填充器给多个墨盒充以不同颜色的墨时,只需要更换第一阀提升件和墨注射器不同颜色的墨就能够使用一个公共的墨盒填充器。
尽管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给出实施例的细节,而是可以具有各种其它的变化、改进和改善。
例如,在给墨盒1充墨的过程中,通过把墨盒填充器120定位在墨盒1的下侧来执行墨供应步骤,在给墨盒100充墨的过程中,通过把墨盒填充器220定位在翻转墨盒100的上侧来执行墨供应步骤。但是,只要所供应的墨位于墨室16中气体(气体要从墨盒的墨室16中排出)的下侧,在执行墨供应步骤时,墨盒和墨盒填充器可以具有其它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墨供应器和空气排出器经连接体彼此相对固定。但是,墨供应器和空气排出器不必彼此相对固定。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墨注射器、空气吸入器和阀提升件可拆卸地连接到连接体上,从而能够根据墨的颜色和/或墨盒种类更换它们。但是墨盒填充器的这些部件可以整体形成或者由单独一个件提供,从而墨盒填充器专用于某种颜色的墨或某种类型的墨盒。
另外,墨注射器和空气吸入器不是一定要由包括容器和装配在容器内的活塞的注射器来提供,也可以由已知的泵或其它流体输送装置来提供。

Claims (8)

1.一种用来给墨盒充墨的夹具,该墨盒具有(i)一个墨供应部分,它面对墨盒的内部空间设置,并且墨盒外部可以通过该墨供应部分与墨盒的内部空间连通,(ii)一个空气引入部分,它面对内部空间设置,并且墨盒外部可以通过该空气引入部分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iii)一个第一阀件,它设置在墨供应部分中,并且第一阀件可以位于其关闭位置处,在该关闭位置内部空间和墨盒外部被隔开,和(iv)一个第二阀件,它设置在空气引入部分中,并且第二阀件可以位于其关闭位置处,在该关闭位置内部空间和墨盒外部被隔开,其中在墨盒安装到记录设备上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每个阀件设置在离开所述关闭位置的位置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夹具包括:
一个第一阀提升件,在第一阀提升件处于充墨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一个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处,和
一个第二阀提升件,在第二阀提升件处于充墨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另一个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的第一阀提升件包括一个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在所述的第一阀提升件处于充墨位置并且第一和第二阀件中所述的一个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在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所述的一个阀件的一个部分中,通过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具有一个第一连通通道,墨盒外部通过所述的第一连通通道和墨盒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
所述的第二阀提升件包括一个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在所述的第二阀提升件处于充墨位置并且第一和第二阀件中所述的另一个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的状态下,在空气引入部分和墨供应部分中的设置第一和第二阀件中所述的另一个阀件的另一个部分中,通过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具有一个第二连通通道,墨盒外部通过所述的第二连通通道和墨盒的内部空间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墨存储器固定件,其中包含有墨的墨存储器和墨存储器固定件连接,墨存储器通过所述的第一连通通道和墨盒的内部空间连通,
其中所述的墨存储器固定件设在所述的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空气吸入器固定件,空气吸入器和空气吸入器固定件连接,空气吸入器通过所述的第二连通通道和墨盒的内部空间连通,
其中所述的空气吸入器固定件设在所述的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中。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接触表面限定件,它包括了与墨盒的壳体的一个表面接触的接触表面,
其中所述的接触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中的每个阀提升件定位,在所述的接触表面与墨盒的壳体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的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中的每个阀提升件处于充墨位置,且所述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每个阀件处于离开其关闭位置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该墨盒进一步具有(v)一个止回阀,在该止回阀处于其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墨盒外部和内部空间被隔开,
在所述的第一阀提升件和设置在空气引入部分中的第二阀件相接触且该第二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空气引入部分通过所述的第一连通通道建立件具有所述的第一连通通道,并且
所述的第二阀提升件和设置在墨供应部分中的第一阀件相接触且该第一阀件处于离开它的关闭位置的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墨供应部分通过所述的第二连通通道建立件具有所述的第二连通通道。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二阀件的上述关闭位置为第一关闭位置,第二阀件还具有第二关闭位置,该第二关闭位置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的沿着从所述内部空间到墨盒外部的方向的后侧,
其中在所述的接触表面与墨盒的壳体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接触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中的一个阀提升件定位,所述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中的所述一个阀提升件在和从所述内部空间到墨盒外部的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上和第二阀件相接触,且该第二阀件处于离开它的第一关闭位置的位置,并且第二阀件沿着从所述内部空间到墨盒外部的方向定位在它的第一和第二关闭位置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每个阀件都设置在弹性可变形支撑件上,该支撑件包括阀座部分和偏置部分,在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每个阀件处于其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偏置部分在从所述内部空间到墨盒外部的方向上和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每个阀件相接触,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的每个阀件设置在阀座部分上,
其中,在所述的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中的每个阀提升件和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相应的一个阀件接触的状态下,该第一和第二阀件中相应的一个阀件处于离开弹性可变形支撑件的阀座部分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连接体,所述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体上,且所述第一和第二阀提升件和墨盒相连接,
其中至少所述的第一阀提升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的连接体上。
CNU2005200193759U 2004-06-14 2005-06-14 用于给墨盒充墨的夹具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70928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75111A JP4321370B2 (ja) 2004-06-14 2004-06-14 インク充填方法
JP2004175111 2004-06-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70928Y true CN200970928Y (zh) 2007-11-07

Family

ID=349374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812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7431C (zh) 2004-06-14 2005-06-13 给墨盒充墨的方法、墨盒填充器、夹具和墨供应系统
CNU200520019375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70928Y (zh) 2004-06-14 2005-06-14 用于给墨盒充墨的夹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812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7431C (zh) 2004-06-14 2005-06-13 给墨盒充墨的方法、墨盒填充器、夹具和墨供应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393088B2 (zh)
EP (1) EP1607224B1 (zh)
JP (1) JP4321370B2 (zh)
CN (2) CN100387431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8725A (zh) * 2012-05-10 2012-09-12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注墨装置及其注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604965D0 (en) * 2006-03-11 2006-04-19 Promax Imaging Ltd Ink cartridge refilling
EP1925456A3 (en) * 2006-11-22 2009-08-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jet apparatus
JP4959432B2 (ja) * 2007-06-11 2012-06-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注入補助治具
JP2009020203A (ja) 2007-07-10 2009-01-29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20286B2 (ja) * 2009-03-18 2012-09-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92414B2 (en) 2008-09-29 2012-10-23 Ricoh Company, Ltd. Ink cartridge and an imaging apparatus
JP5229138B2 (ja) * 2009-07-07 2013-07-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充填用治具、インク充填装置、インク充填方法、インク充填キット
JP5229137B2 (ja) * 2009-07-07 2013-07-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充填用治具、インク充填装置、インク充填方法、インク充填キット
WO2010087839A1 (en) * 2009-01-29 2010-08-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cartridge air discharge
JP5195561B2 (ja) * 2009-03-23 2013-05-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CN201685529U (zh) * 2010-05-12 2010-12-29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填充装置
CN102371767B (zh) 2010-08-12 2014-06-25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负压式墨盒填充装置、系统及填充方法
CN201784253U (zh) * 2010-08-12 2011-04-06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负压式墨盒填充装置
JP5545377B2 (ja) * 2010-12-22 2014-07-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EP2692530B1 (en) * 2011-03-31 2016-08-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ecycled liquid cartridg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liquid cartridge
JP6060544B2 (ja) 2012-05-23 2017-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収容体ユニット
EP2837499B1 (en) 2012-05-23 2019-10-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ridge and sealing member
US8894184B2 (en) 2012-05-23 2014-11-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EP2666638B1 (en) 2012-05-23 2016-01-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JP6048004B2 (ja) 2012-07-23 2016-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69964B2 (ja) 2012-07-23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装置
US10647123B2 (en) 2012-07-23 2020-05-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filled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filled cartridge
US9827776B2 (en) 2012-07-23 2017-11-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cartridge
JP2015134486A (ja) 2014-01-20 2015-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US10464333B2 (en) 2016-01-22 2019-11-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supply integration module
JP5996816B1 (ja) * 2016-02-29 2016-09-2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充填方法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CN107487086B (zh) * 2016-06-10 2020-08-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补充容器
US10399347B2 (en) 2016-06-29 2019-09-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upplying mechanism,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7305404B2 (ja) * 2019-04-03 202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
JP6999636B2 (ja) * 2019-12-26 2022-01-18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EP4023446A1 (en) * 2020-12-30 2022-07-06 Dover Europe Sàrl Ceramic hydraulic distributor for an ink-jet prin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24643B2 (ja) * 1993-08-31 2001-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DE69424724T2 (de) 1993-08-31 2000-11-23 Canon Kk Verfahren und Gerät zum Befüllen von Tintenpatronen mit Tinte
US7008050B2 (en) * 1995-04-27 2006-03-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container refurbishment system
KR0174704B1 (ko) * 1996-03-29 1999-05-15 김광호 잉크-젯 프린터의 칼라-잉크 재충전 장치
GB2316037B (en) * 1996-08-02 2000-03-22 Seiko Epson Corp Ink cartridge and a printing device using the ink cartridge
US6036306A (en) * 1997-03-19 2000-03-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CA2430629C (en) 1998-11-11 2007-01-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JP3314811B2 (ja) 1999-03-29 2002-08-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インク充填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108238C (zh) 1999-03-29 2003-05-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向墨盒填充墨水的方法及设备
US6536885B2 (en) * 2000-02-03 2003-03-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transport system, ink-replacement method,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supply system
CN1184076C (zh) * 2000-02-16 2005-01-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JP2002234180A (ja) * 2001-02-09 2002-08-20 Canon Inc 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供給機構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193435B2 (ja) * 2002-07-23 2008-1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インク充填方法
US20030160843A1 (en) * 2002-02-25 2003-08-28 Hermes Edgard J. Apparatus, method and kit for refillng an ink cartridge
EP1348556B1 (en) * 2002-03-28 2004-12-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JP2004034336A (ja) * 2002-06-28 2004-02-05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補給装置、サブ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403067B1 (en) * 2002-09-30 2007-0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supply system,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ink container, ink refilling container and ink jet cartridge
KR100723563B1 (ko) * 2002-09-30 2007-06-04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잉크 탱크, 잉크 공급 시스템, 및 잉크젯 기록 장치
US6959985B2 (en) * 2003-07-31 2005-11-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fluid container
US7104639B2 (en) * 2004-08-09 2006-09-12 Hermes Edgard J Apparatus for refilling ink cartridge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8725A (zh) * 2012-05-10 2012-09-12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注墨装置及其注墨方法
CN102658725B (zh) * 2012-05-10 2014-11-19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注墨系统及其注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07224A1 (en) 2005-12-21
CN100387431C (zh) 2008-05-14
JP2005349786A (ja) 2005-12-22
JP4321370B2 (ja) 2009-08-26
CN1715057A (zh) 2006-01-04
US7393088B2 (en) 2008-07-01
US20050275699A1 (en) 2005-12-15
EP1607224B1 (en) 2015-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70928Y (zh) 用于给墨盒充墨的夹具
CN1114530C (zh) 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1219646C (zh) 压力调整腔、具有该腔的喷墨记录头和使用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223461C (zh) 喷墨记录设备的墨盒
CN1626350A (zh) 喷墨记录设备
CN1663803A (zh) 墨盒和填充墨盒的方法
CN101861246A (zh) 打印头和打印设备
CN1385310A (zh) 墨水盒
CN1091037C (zh) 阀门构件、阀门、墨水盒及具有相同构件的墨盒
CN1473710A (zh) 喷墨打印机用的墨盒
CN1672942A (zh) 附加装置与液体供应装置
CN1317128C (zh) 喷墨记录设备
CN1771133A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162276C (zh) 具有自动消除过滤器中所捕获气泡的连接部件的喷墨打印机
CN1762711A (zh) 喷墨记录设备
CN2887601Y (zh) 墨盒
CN1616233A (zh)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264688C (zh) 液体供给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01077656A (zh) 液体喷头和液体喷出装置
CN108032621A (zh) 螺旋除气彩色墨盒
CN101028763A (zh) 一种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油墨盒和一种喷墨记录设备
CN1711172A (zh) 用于安装到记录头上的墨盒
CN1727189A (zh) 喷墨记录设备的墨盒
CN1907717A (zh) 一种喷墨式记录设备用的墨盒
JP2017193148A (ja) 液体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51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51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