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6520A - 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6520A
CN1776520A CNA2005101149688A CN200510114968A CN1776520A CN 1776520 A CN1776520 A CN 1776520A CN A2005101149688 A CNA2005101149688 A CN A2005101149688A CN 200510114968 A CN200510114968 A CN 200510114968A CN 1776520 A CN1776520 A CN 1776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nic equipment
lens barrel
guide member
movable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1496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0027C (zh
Inventor
盐崎聪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76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65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002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002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Abstract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可以在内部移动的移动部件、和配置在内部并伴随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形的电线部件,在该电子设备上,设有可动引导部件,其相对其他部件可以独立移动,与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连动着引导上述电线部件。由此,可以通过上述可动引导部件的引导,控制上述电线部件伴随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形。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例有镜头镜筒。

Description

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
本申请以2004年11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请No.2004-333616为基础,并主张其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本发明特别涉及内部设有用于进行电气连接的挠性印刷基板的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使透镜框架进退移动以变更焦距的变焦镜头镜筒的照相机等电子设备已被公知。以下,说明这种照相机的一例。
例如,已经公知具有变焦镜头镜筒(lens barrel)的照相机,该镜筒具有被控制部、和将该被控制部与照相机主体内的电路基板电连接的挠性印刷基板(以下称为FPC)。
上述FPC被设置成伴随透镜框架(lens frame)的进退移动而进退移动,即使镜筒进退移动时,也能够使被控制部可靠地传递接受来自照相机主体内的电路基板的各种信号。
可是,在上述照相机中,在变焦镜头镜筒进退移动时,FPC有时进入摄影光学系统的摄影光路内,摄影光束的路线有可能被该FPC阻挡。
鉴于这种情况,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179807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结构的变焦镜头镜筒,其设有FPC的引导部件以使FPC不因透镜框架的进退移动而进入摄影光路内。
在上述的日本专利特开平10-179807号公报公开的变焦镜头镜筒的结构中,在透镜框架伸缩时引导FPC的引导部件被固定在预定的透镜框架上,并需要有对应FPC的展开长度的长度方向的尺寸。
该情况下,由于在变焦镜头镜筒内设置有各种结构部件,所以引导部件需要设置成不抵接各种结构部件的状态。另外,设置引导部件的空间需要保证结构部件不抵接在沿光轴方向进退移动的各个透镜框架上。因此,需要使将上述空间的较长一侧的方向作为光轴方向,或者增大镜筒外径。
因此,特别是在变焦镜头镜筒收缩的状态下,存在变焦镜头镜筒的光轴方向长度变长,或者镜筒外径变大,而妨碍变焦镜头镜筒的小型化的设计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FPC进入摄影光路内,并且可以实现光轴方向的小型化的镜头镜筒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可以在内部移动的移动部件和配置在内部并伴随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形的电线部件,在该电子设备上,设有可动引导部件,其相对其他部件可以独立移动,并与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连动地引导上述电线部件。
因此,通过上述可动引导部件的引导,可以控制上述电线部件伴随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形。
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例有镜头镜筒。
例如,上述可动引导部件可以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可相对移动。并且,上述可动引导部件也可以设置在位于上述电子设备内部的固定部件上并可移动。
并且,在上述电子设备的内部具有电气装置,上述电线部件将该电气装置和上述电子设备的外部电气装置电连接。上述电线部件的一端可以与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上的电气装置连接。作为这种电线部件的例子有挠性印刷电路板。
并且,上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具有与上述可动引导部件平行固定的固定引导部件。该情况下,上述电线部件在上述可动引导部件和该固定引导部件之间被引导。这样,容易进行上述电线部件的引导。
上述可动引导部件可以构成为抵接着上述移动部件进行移动,也可以构成为抵接着上述电线部件进行移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与上述移动部件不同的其他的移动部件,该其他的移动部件和上述可动引导部件相抵接,使上述可动引导部件移动。这样,通过抵接可以更正确地加以引导。
如果应用本发明,例如,可以防止挠性印刷基板进入摄影光路内,并且可以实现小型化的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根据表示作为本发明示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及以下相关说明将更加明确。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设备即照相机上的、处于远摄(tele)状态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广角状态下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标准状态下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挠性印刷基板和可动引导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5是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从远摄状态向广角状态移动中途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远摄状态下的照相机及其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图7是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从远摄状态向收缩状态移动中途的照相机及其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收缩状态下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远摄状态下的照相机及其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图10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收缩状态下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挠性印刷基板和可动引导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远摄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图2是广角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图3是标准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挠性印刷基板和可动引导部件的概略结构图,图5是从远摄状态向广角状态移动中途的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
另外,图1所示的远摄状态下的镜头镜筒处于光轴方向的长度伸长到最长的状态。图3所示的标准状态下的镜头镜筒处于光轴方向的长度缩至最短的状态。
在以下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把镜头镜筒的光学系统(摄影镜头)的光轴设为0,把沿着该光轴的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在图1~图3及图5所示的镜头镜筒中,把朝向被摄体的方向设为前方(+Z方向),把成像侧的方向设为后方(-Z方向)进行说明。
图1~图3所示的本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是在作为电子设备的单镜头反光式(single lens reflex)照相机的主体(未图示)上可以装卸的、并能够调节焦点的变焦镜头镜筒。镜头镜筒1具有:外壳单元2,其主要用于形成外壳,并在在后方内部设有控制基板;以及光学单元3,收纳于该铠装单元2内部,并内置有光学系统。
具体地说,镜头镜筒1的外壳单元2具有:固定框架11;前面罩(frontcover)12;距离环14;变焦环15;第1凸轮框架18;固定中间框架20;(固定框架11的)后罩16;镜头安装部件17;(镜头安装部件的)后罩19;镜头驱动环(LD环)26。
固定框架11包插有光学单元3,形成有直线槽11a,是具有后述的固定引导部件24的固定部件。前面罩12安装在该固定框架的前方。距离环14嵌合在固定框架11上并可以转动,用来聚焦(focusing)。变焦环15在其外周嵌合安装有橡胶环13,相对固定框架11可以转动,用来变焦。第1凸轮框架18与该变焦环15嵌合固定成一体。固定中间框架20设置在距离环14和变焦环15之间。后罩16是为了防止变焦环15等在光轴O方向的移动而设在后端部的后端部外壳部件。镜头安装部件17固定在固定框架11的背面部。后罩19插入固定在该镜头安装部件17的内圆周上。镜头驱动环26嵌合在固定框架11的基端侧并可以转动,在自动聚焦时通过聚焦电机(未图示)而转动。镜头驱动环26具有与光轴O平行的驱动键26a,并与设在后述的第2凸轮框架36上的与光轴O平行的直线槽36c嵌合。因此,在镜头驱动环26转动时,第2凸轮框架36转动,并可以沿光轴O方向移动。
并且,在外壳单元2上,在其后端侧的固定框架11与镜头安装部件17之间设有用于控制各种驱动系统等的硬质控制基板21。该硬质控制基板21通过电线23与设在镜头安装部件17的连接端子22电连接。另外,连接端子22在镜头安装部件17被安装在照相机主体(未图示)的安装部上的状态下,与照相机主体的控制电路部电连接,是用于传递接受各种信号的端子。
另一方面,镜头镜筒1的光学单元3具有:第1组透镜(lens)保持框架31、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固定透镜框架34、光圈框架35、第1移动框架38、第2凸轮框架36和第2移动框架37。
第1组透镜保持框架31在前面侧固定有滤波器圈31a和装饰圈31b,用于保持固定第1组透镜41。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用于保持固定第2组透镜42。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用于保持固定第3组透镜43。固定透镜框架34用于保持固定第4组透镜44。光圈框架35固定在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的前面侧,具有光圈叶片50,是移动框架。第1移动框架38固定在第1组透镜保持框架31上,具有由固定框架11的直线槽11a引导的突起部38a。第2凸轮框架36可以转动而且可以在光轴O方向进退。第2移动框架37在光轴O方向与该第2凸轮框架36嵌合成一体并且可以相对旋转。
并且,在与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一起移动的光圈框架35上设有作为电气装置的光圈驱动用电机55和光圈检测装置(未图示)。该光圈框架35具有与该光圈框架35相对独立的、在光轴O方向可以进退移动的可动引导部件即可动引导部件51。
设在光圈框架35上的光圈驱动用电机55和光圈检测装置,经由带状的具有挠性的电气信号线即挠性印刷基板(以下称为FPC)25,与外壳单元2侧的硬质控制基板21电连接。FPC25的一部分粘接在固定框架11的固定引导部件24上。
下面,简单说明镜头镜筒1的各个框架的连接状态。
第1凸轮框架18通过设于其内圆周的凸轮槽18a与第2移动框架37的凸轮从动件(cam follower)(未图示)的卡合,由此与第2移动框架37连接。并且同样地,设在第1凸轮框架18的内圆周的凸轮槽18b与和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相固定的光圈框架35的凸轮从动件35A(参照图4)卡合,由此第1凸轮框架18通过光圈框架35与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连接。
与第2移动框架37成为一体的第2凸轮框架36,其设于内圆周的凸轮槽36b与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的凸轮从动件(未图示)卡合,从而与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连接。并且,设在第2凸轮框架36的外圆周的阳螺纹部36a与设在第1移动框架38的内圆周的阴螺纹部38c卡合,由此第2凸轮框架36与第1移动框架38连接。
另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中,伴随变焦环15的旋转驱动,第1组透镜41、第2组透镜42和第3组透镜43沿着光轴O方向作进退移动。另外,镜头镜筒1随着距离环14的转动,聚焦电机(未图示)使LD环26转动,内置的第2组透镜42和第3组透镜43被驱动着在光轴O方向进退。
下面,参照图1~图4,说明光圈框架35、可动引导部件51、固定引导部件24和FPC25。
另外,图4用于详细说明可动引导部件51,简略示出一部分部件。例如,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等在附图中未示出。
如图4所示,可动引导部件51是板状部件,其具有沿着较长的方向(光轴O方向)的长孔51a,并且较短方向(光轴O的圆周方向)长度与FPC25的较短方向(光轴O的圆周方向)长度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在光圈框架35的外圆周面,靠近光轴O后方突起设置突起部35a。
该突起部35a嵌合插入可动引导部件51的长孔51a中并可自由滑动。另外,在突起部35a嵌合插入长孔51a的状态下,为了使突起部35a自由滑动并且不离开长孔51a,使用螺钉52从突起部35a的突出端安装有压板53。由此,可动引导部件被支撑着可以相对光圈框架35独立地在光轴O方向进退移动。
可动引导部件51相比后述的固定引导部件24位于光轴O侧(内径侧)。可动引导部件51和固定引导部件24与光轴O平行地配置在沿镜筒的直径方向互不相同的位置上,并且被设置成可以在镜筒的直径方向相互重叠。另外,可动引导部件51和固定引导部件24以预定的分离距离相互并列设置,以便在它们的上下之间、即在可动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和固定引导部件24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用于插通FPC25的间隙。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可动引导部件51长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镜头镜筒1为远摄状态、广角状态和标准状态的所有状态下,其后端部分与固定引导部件24在镜筒的径方向至少具有重叠的部分。并且,可动引导部件51在长孔51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范围内,在光轴O方向自由地进退移动。
固定引导部件24是板状部件,其较短方向的长度与FPC25的较短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并与固定框架11固定成一体(参照图3)。该固定引导部件2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被固定设置在固定框架11的后端侧内部。固定引导部件24长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镜头镜筒1的长度在光轴O方向为最短的状态、即标准状态(参照图3)下,使其与缩进的各个透镜框架不抵接。
FPC25的带状部分中途的一部分,利用双面胶等粘接固定在朝向纸面观看固定引导部件24时的上表面、即外圆周侧的表面。该FPC25在固定引导部件24的前方端部和可动引导部件51的后方端部的附近部分,具有分别覆盖这些端部的弯曲折叠成U状的弯曲形状部25a、25b。FPC25从固定引导部件24的上述上表面经过两个U字状部25a、25b,沿着可动引导部件51的背面延伸到光圈框架35侧。
并且,FPC25的带状前端部连接在光圈驱动用电机55和光圈检测装置(未图示)上,前端部分25c粘接固定在光圈框架35的后方部分的外圆周面上。该FPC25形成为被三重弯曲折叠的状态(所谓弯曲折叠成S字状的状态),并由固定引导部件24和可动引导部件25引导保持着以使其不进入光束内。
另外,在图1所示镜头镜筒1为远摄状态时,FPC25成为从上述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部分沿着可动引导部件51的下表面,并且从弯曲形状部25a到弯曲形状部25b的中间部分最短的状态。并且,该中间部分插通(存在)在由可动引导部件25和固定引导部件24形成的间隙中。此时,FPC25形成为光轴O方向的长度展开到最长并三重弯曲折叠的状态,并由固定引导部件24和可动引导部件25引导保持着以使其不进入光束内。
并且,在图2和图3所示镜头镜筒1为标准和广角状态时,FPC25成为从弯曲形状部25a到弯曲形状部25b的中间部分为最长的状态,该中间部分插通(存在)在由可动引导部件25和固定引导部件24形成的间隙中。此时,FPC25形成为光轴O方向的长度为最短并三重弯曲折叠的状态,并由固定引导部件24和可动引导部件25引导保持着以使其不进入光束内。
FPC25沿光轴O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能够充分展开,以用于对应光圈框架35的移动距离。即,如图1所示,在光轴O方向的长度为最大的远摄状态的镜头镜筒1内,以将光圈框架35的光圈驱动用电机55等和硬质控制基板21电连接起来的程度,来设定FPC25沿光轴O方向的长度。
另外,如图4所示,第1移动框架38包括具有在光轴O方向延伸的直线引导槽的导轨部38b,以用于限制光圈框架35使其不沿光轴O方向转动。即,光圈框架35在外圆周面具有设有凸轮从动件35A的突起部35B,该突起部35B嵌入导轨部38b的直线引导槽中并被直线引导着,从而其和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2围绕光轴O的旋转被限制。
另外,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通过设在第1组透镜保持框架31和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之间的直线引导部32a,被直线引导,使其不围绕光轴O转动。
根据图1~图3和图5,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镜头镜筒1在变焦时的第1组透镜41~第3组透镜43和光圈框架35的进退移动、以及此时的FPC25和可动移动部件51的作用。
首先,镜头镜筒1从图1所示远摄状态变焦到图2所示广角状态时,LD环26被保持为不旋转状态。为了变焦,如果操作变焦环15向预定方向转动,则第1凸轮框架18与变焦环15连动着转动。伴随第1凸轮框架18的转动,第2移动框架37和第2凸轮框架36通过第2移动框架37的凸轮从动件(未图示)并借助第1凸轮框架18的凸轮槽18a不转动地向-Z方向缩进。此时,第1移动框架38与第1组透镜保持框架31一起,通过阴螺纹部38c和第2凸轮框架36的阳螺纹部36a向-Z方向缩进。并且,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通过其凸轮从动件(未图示)通过第2凸轮框架36的凸轮槽36b向-Z方向缩进。
另外,第1移动框架38由固定框架11的直线槽11a沿光轴O方向直线地引导着,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通过直线引导部32a形成不转动状态,并与第1组透镜保持框架31一起在光轴方向移动。另外,光圈框架35被凸轮18b向光轴后方(-Z方向)驱动。并且,镜头镜筒1成为图3所示的标准状态、即光轴O方向的长度为最短的状态。并且,本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在从广角状态变为标准状态时,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和光圈框架35大致处于不移动的状态。
另外,为了变焦,将变焦环15向预定方向转动时,伴随连动的第1凸轮框架18的转动,第2移动框架37和第2凸轮框架36通过第2移动框架37的凸轮从动件并借助第1凸轮框架18的凸轮槽18a向+Z方向伸出。另外,第1移动框架38与第1组透镜保持框架31通过第1移动框架38的阴螺纹部38c和第2凸轮框架36的阳螺纹部36a,并借助第2凸轮框架36向+Z方向伸出。并且,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通过其凸轮从动件(未图示)并借助第2凸轮框架36的凸轮槽36b向+Z方向伸出。
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与光圈框架35一起,通过凸轮从动件(camfollower)35A(参照图4)并借助第2凸轮框架18的凸轮槽18b向+Z方向伸出。另外,与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一起移动的光圈框架35,在第2移动框架37的沿着光轴O方向的直线槽(未图示)上嵌合着设于光圈框架35的直线键槽(未图示),从而在光轴O方向被直线引导着。
如上述那样进行了变焦的镜头镜筒1成为图5所示的预定远摄状态,更进一步地,通过变焦环15在预定方向的转动限制位置成为图1所示的最大远摄状态(光轴O方向的长度最长的状态)。另外,在镜头镜筒1从广角状态变焦为远摄状态时,通过与上述变焦环15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的操作,使各个框架部件和各个镜头向与上述动作相反的方向移动。
并且,如图1~图3所示,从远摄状态到广角状态和标准状态,第3组透镜43的光轴O方向的进退移动量最多,即,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33和光圈框架35在光轴O方向的移动距离最长。
另外,镜头镜筒1在通过手动方式进行聚焦时,通过手动操作来转动距离环14。无论手动聚焦和自动聚焦,都通过聚焦电机驱动着进行聚焦,镜头驱动环(LD环)26被操作着进行预定的转动。在进行了手动变焦和自动变焦时,镜头镜筒1的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和第1组透镜保持框架31在光轴O方向相对地作进退移动。在该镜头镜筒1的聚焦操作中,各个透镜保持框架32、31通过凸轮从动件并借助对应的凸轮槽36b、螺旋螺纹36a、38c,在光轴O方向进行预定定的进退移动。
从上述的广角状态或标准状态位移到远摄状态的镜头镜筒1的各个透镜框架向+Z方向伸出时,被三重弯曲折叠的FPC25伴随光圈框架35的移动在+Z方向移动,以使其前端部分25c被拉伸。即,随着镜头镜筒1变为远摄状态,由于固定框架11的后端侧的硬质控制基板21和光圈框架35的相对距离变长,所以FPC25的位于其中途的弯曲形状部25a向光轴O方向前方移动,并且,从FPC25的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长度逐渐变长。
此时,FPC25从弯曲形状部25a侧,从通过固定引导部件24和可动引导部件51形成的间隙中释放开,变短的中间部分(此处指从弯曲形状部25a到弯曲形状部25b的部分)由可动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引导保持着。并且,FPC25借助弯曲形状部25a与可动引导部件51的后端部的抵接力,使其从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部分产生向+Z侧的张力,并且沿着可动引导部件51的下表面被保持为大致直线状态而不挠曲。
可动引导部件51初始地一边通过其后端部分引导保持着FPC25的弯曲形状部25a,一边伴随FPC25的移动向+Z方向移动。接着,可动引导部件51一边使FPC25的中间部分滑动接触可动引导部件51的后端部,一边使其后端部从弯曲形状部25a离开地向+Z方向移动。
可动引导部件51在其长孔51a的长度范围内,相对光圈框架35独立地向±Z方向自由移动。因此,在之后光圈框架35向+Z方向移动时,可动引导部件51通过可动引导部件51的前端部51c抵接在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32上。FPC25的弯曲形状部25a由可动引导部件51的后端部51b支撑着,使从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部分沿着可动引导部件51的下表面不会弯曲地被保持成大致直线状态。
另外,可动引导部件51通过光圈框架35的突起部35a与长孔51a前端相抵接而在+Z方向移动。即使在该状态下,FPC25被保持成使其从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部分沿着可动引导部件51的下表面形成大致直线状态而不挠曲。
结果,在从广角状态或标准状态位移到远摄状态的镜头镜筒1的各个框架向+Z方向伸出时,FPC25借助可动引导部件51来消除弯曲,并且由其保持着进行展开。由此,可防止FPC25进入摄影光路内。
另一方面,在镜头镜筒1从远摄状态位移到广角状态或标准状态时,已展开的FPC25伴随光圈框架35向-Z方向的移动,其固定在光圈框架35上的前端部分被推压着向-Z方向行进。即,随着镜头镜筒1变为广角状态,固定框架11的后端侧的硬质控制基板21和光圈框架35的相对距离变短。因此,FPC25的弯曲形状部25a向FPC25的前端侧移动,FPC25的从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长度逐渐变短。
此时,FPC25的弯曲形状部25b覆盖固定引导部件24的前端部分,并与可动引导部件51的后端部滑动接触,以使弯曲形状部25a随着可动引导部件51的-Z方向的移动而向-Z方向被拉伸。因此,位于固定引导部件24和可动引导部件51之间的FPC25的中间部分被施加预定的张力。
结果,从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FPC25,以从弯曲形状部25a侧被拉伸的方式,逐渐被送入固定引导部件24和可动引导部件51之间。因此,从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FPC25被施加预定的张力,被保持成沿着可动引导部件51的下表面形成大致直线状态而不挠曲。
可动引导部件51一边以其后端部分引导保持着FPC25的弯曲形状部25a,一边伴随FPC25和光圈框架35的移动向-Z方向移动。并且,即使在可动引导部件51在相对光圈框架35独立地向±Z方向移动时,从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FPC25也被保持成为沿着可动引导部件51的下表面形成大致直线状态而不挠曲。
另外,可动引导部件51有时由于光圈框架35的突起部35a与长孔51a的后端部相抵接而向-Z方向移动。即使在这种状态下,从前端部分25c到弯曲形状部25a的FPC25也被保持成沿着可动引导部件51的下表面形成大致直线状态而不挠曲。
结果,在从远摄状态位移到广角状态或标准状态的镜头镜筒1的各个透镜框架向-Z方向缩进时,FPC25由可动引导部件51保持着来消除挠曲,并且被三重弯曲折叠着,可防止其进入摄影光路内。
如上所述,本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在包括从远摄状态到广角状态和标准状态的伸缩过程的所有状态下,通过可动引导部件51,可防止FPC25进入摄影光路内。
并且,可动引导部件51对于光圈框架35可作相对移动,由此对应光圈框架35在光轴O方向的移动距离,可以缩短其用于引导保持FPC25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结果,可以缩短镜头镜筒1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
具体地说,在与其他移动部件相比沿光轴O方向的移动距离最长的光圈框架35上固定着其前端部的FPC25,伴随光圈框架35的移动,其移动距离变长。因此,为了防止FPC25进入摄影光路内,需要确保可动引导部件51在光轴O方向的充足长度。但是,可动引导部件51即使光轴O方向的长度被设定得比较短,通过与光圈框架35独立地作相对移动,也可以在光圈框架35的整个移动距离范围内引导保持FPC25。
结果,能够缩短可动引导部件51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本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能够在确保设在内部的各种结构部件所需要的空间的同时,也使标准状态(光轴O方向的长度最短的状态)下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缩短。即,根据上述结构,本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可以实现相对光轴O方向的小型化。并且,由于这种结构简单,不使用不必要的部件,所以也不需要增大镜筒的外径,从而可实现镜头镜筒1的小型化。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第2实施方式。
图6~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图6是远摄状态下的电子设备即照相机及其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图7是从远摄状态向收缩状态移动途中的照相机及其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图8是收缩状态下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另外,在本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图6~图8所示照相机及其镜头镜筒中,也把镜头镜筒的光学系统(摄影镜头)的光轴设为O,把沿着光轴O的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同样地把朝向被摄体的方向设为镜头镜筒的前方(+Z方向),把成像侧的方向设为后方(-Z方向)进行说明。
图6~图8所示的电子设备即照相机100是数码照相机,其构成为主要具有照相机主体101、和可以收缩到该照相机主体101中的镜头镜筒102。
照相机主体101具有:照相机壳体61;以及内置在该照相机壳体61中的设有CCD、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62的硬质控制基板63。另外,在照相机壳体61内设有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用于按预定驱动变焦和聚焦时的镜头镜筒102的各个透镜框架。
镜头镜筒102具有:第1移动框架64、第2移动框架65、第3移动框架66和固定框架67。第1移动框架64兼作保持第1组透镜81的第1组透镜保持框架。第2移动框架65兼作保持第2组透镜82的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第3移动框架66在其外圆周和内圆周具有阳螺旋螺纹(malehelicoids screw)和阴螺旋螺纹(female helicoids screw),还具有凸轮(未图示)。固定框架67在内圆周具有阴螺旋螺纹,并被固定在照相机壳体61上。
第1移动框架64在第1组透镜81的后方内壁上突起设置止挡部64a,该止挡部64a的背面与在第1移动框架64的后端部向内突出的引导支撑部64b的前面相面对。该第1移动框架64由设在固定框架67上的未图示的直线可动引导部件等直线引导着,以使其不围绕光轴O转动。
引导支撑部64b插通支撑着板状的可动引导部件7使其可以在光轴O方向进退移动。并且,引导支撑部64b如图8所示具有贯通部64c,该贯通部64c即使镜头镜筒102收缩在照相机壳体61内时,也可以使后述的固定引导部件74和挠性印刷基板75插通。
第2移动框架65可以沿光轴O方向进退,具有光圈叶片(未图示),并设有驱动该光圈叶片的电气装置即光圈驱动用电机73和光圈检测装置(未图示)。另外,第2移动框架65与第1移动框架64同样,通过设在固定框架67上的未图示的直线可动引导部件等直线引导着,以使其不围绕光轴O转动。
第3移动框架66可以沿光轴O方向进退,而且通过照相机主体101的驱动电机(未图示)相对固定框架67进行预定的转动操作。另外,如果移动框架66进行转动操作,则第1移动框架64通过所述螺旋螺纹沿光轴O方向移动,另外第2移动框架65通过未图示的凸轮槽和凸轮从动件在±Z方向作进退移动。并且,第3移动框架66伴随自身的转动,通过所述螺旋螺纹相对固定框架67在±Z方向作进退移动。因此,镜头镜筒102的各个透镜框架通过凸轮槽和凸轮从动件相连接,由此通过第3移动框架66的转动操作进行变焦或聚焦。
支撑在第1移动框架64的引导支撑部64b上的可动引导部件71,在引导支撑部64b的前方,在间部分具有外向凸缘71a,在该外向凸缘71a和止挡部64a之间安装着弹簧部件72。并且,可动引导部件71通过弹簧部件72被向后方(-Z方向)赋予势能。
挠性印刷基板(FPC)75的一端(后端)75d与硬质控制基板63连接,另一端(前端部分)75c与第2移动框架65的光圈驱动用电机73连接,其是具有可挠曲性的带状电气信号线。另外,可动引导部件71如图6~图8所示,沿镜头镜筒102长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从远摄状态到收缩状态的所有状态下,其后端部分与固定引导部件74在长度方向至少具有重叠的部分。并且,可动引导部件71在从外向凸缘71a到后端的长度范围内,可以相对于第1移动框架64在光轴O方向相对地作进退移动。
在固定框架67的内部,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设有在上表面粘贴保持着FPC75的中间部分的固定引导部件74。该固定引导部件74设置在固定框架67的后端侧,其长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镜头镜筒102为光轴O方向的长度最短的状态即收缩状态(参照图8)下,其与缩进的各个透镜框架都不抵接。
另外,本第2实施方式的可动引导部件71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引导部件51同样,在镜头镜筒102的内部,相对于后述的固定引导部件74位于光轴O侧,与光轴O平行、并且与固定引导部件71平行。并且,可动引导部件71和固定引导部件74以预定的分离距离相互并列设置,以便在它们的上下之间、即在可动引导部件71的上表面和固定引导部件74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插通FPC25用的间隙。
FPC75的弯曲形状部75a、75b分别弯曲折叠成U状,以覆盖固定引导部件74前方和可动引导部件71后方的各个端部,前端部分沿着可动引导部件71的下表面向第2移动框架65侧延伸。该FPC75在图7所示的镜头镜筒2的广角状态下,形成被三重弯曲折叠的状态(所谓弯曲折叠成S字状的状态),并由固定引导部件74和可动引导部件75引导部件着以使其不进入光束内。并且,FPC75沿光轴O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为了对应第2移动框架65的移动距离而能够充分展开。
下面,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本第2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02的各个透镜框架从图6所示远摄状态缩进到图8所示收缩状态时的、FPC75和引导保持该FPC75的可动移动部件7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第1移动框架64、第2移动框架65和第3移动框架66在-Z方向移动时,伴随第2移动框架65的移动,与电机73连接的FPC25的前端部分75c向-Z方向移动。此时,可动引导部件71被弹簧部件72施加了-Z方向的弹力,所以其外向凸缘71a以抵接引导保持部64b的状态向-Z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可动引导部件71的后端部分71b向-Z方向推压FPC75的弯曲形状部75a。
此时,FPC75的弯曲形状部75a一面滑动接触可动引导部件71的后端一面移动到FPC75的前端侧。即,如图7所示,FPC75的从位于可动引导部件71下表面的前端部分75c到弯曲形状部75a的部分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逐渐缩短,其中间部分被送入固定引导部件74和可动引导部件71之间。
另外,具体地说,随着镜头镜筒102从远摄状态变为广角状态,后端侧的硬质控制基板63和第2移动框架65的相对距离变短。因此,FPC75的从弯曲形状部75a到弯曲形状部75b的长度逐渐变长,前端部分向-Z方向移动,形成为被三重弯曲折叠的形状(所谓S字状)。
位于固定引导部件74和可动引导部件71之间的FPC75的从弯曲形状部75a到弯曲形状部75b的部分被施加预定的张力。另外,FPC75的从前端部分75c到弯曲形状部75a的部分也被施加预定的张力。结果,FPC75的从弯曲形状部75a到弯曲形状部75b的部分沿着可动引导部件71的上表面大致形成为直线状态,FPC75的从前端部分75c到弯曲形状部75a的部分沿着可动引导部件71的下表面大致形成为直线状态,所以FPC75被保持着不会挠曲。
另外,此时,第1移动框架64向-Z方向移动,以使得固定引导部件74从固定引导部件74的前端侧与FPC75的弯曲形状部75b一起被插通到第1移动框架64的引导支撑部64b的贯通部64c内。
在图8所示的镜头镜筒102被收缩到照相机壳体61内的状态下,硬质控制基板63和第2移动框架65的相对距离处于最短状态,可动引导部件71借助FPC75的弯曲变形部75a的抵接力,成为相对第2移动框架65向+Z方向移动最长距离的状态。由此,弹簧部件72处于缩至最短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FPC75形成为在第1移动框架64、固定引导部件74、可动引导部件71和第2移动框架65各自之间,弯曲折叠成S字状的状态。
结果,在从远摄状态被操作至广角状态、收缩状态的镜头镜筒102的各个透镜框架向-Z方向缩进时,FPC75由可动引导部件71和固定引导部件74引导保持着在摄影光路内弯曲折叠,并且不会挠曲,从而可以防止其进入摄影光路内。
另一方面,从收缩状态被操作为远摄状态的镜头镜筒102的各个透镜框架向+Z方向伸出时,借助弹簧部件72的弹力和FPC75的弯曲形状部75a的抵接力,一边对FPC75施加预定的张力,一边使可动引导部件71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被三重弯曲折叠的FPC75由可动引导部件71和固定引导部件74引导保持着进行展开并且不会挠曲,从而可以防止其进入摄影光路内。
如上所述,本第2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02,在包括从远摄状态到收缩状态的伸缩过程的所有状态下,可动引导部件71被弹簧部件72施加了-Z方向的弹力,所以FPC75的挠曲被消除,可以防止其进入摄影光路内。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可动引导部件相对光圈框架(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相当于第2移动框架65)可以移动。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可动引导部件71相对第1移动框架64可以移动,由此能够缩短其对应第1移动框架64的光轴O方向的移动距离的、用于引导保持FPC75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
结果,本第2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02可以发挥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并且可以缩短收缩状态(光轴O方向的长度最短的状态)下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使缩进镜头镜筒102的照相机100小型化。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第3实施方式。
图9~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9是远摄状态下的照相机及其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图10是收缩状态下的镜头镜筒在光轴上的剖面图,图11是用于说明挠性印刷基板和可动引导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图。另外,在本第3实施方式的以下说明中,也把镜头镜筒的光学系统(摄影镜头)的光轴设为O,把沿着光轴O的方向设为Z方向。并把Z方向的镜头镜筒被摄体侧设为前方(+Z方向),把成像侧设为后方(-Z方向)。
图9和图10所示的照相机110是数码照相机,其具有照相机主体111、和可以收缩进该照相机主体111内的镜头镜筒112。
照相机主体111具有:照相机壳体61′;以及内置在该照相机壳体61′中的设有CCD、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62′的硬质控制基板63′。
镜头镜筒112具有:第1移动框架64′、第2移动框架65′、固定框架67′和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68。第1移动框架64′兼作保持第1组透镜81′的第1组透镜保持框架,并在光轴O方向的后端外圆周上具有阳螺旋螺纹。第2移动框架65′是保持第2组透镜82′的第2组透镜保持框架。固定框架67′被固定在照相机壳体61′上,在内圆周上具有阴螺旋螺纹。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68保持第3组透镜83。
第1移动框架64′在第1组透镜81′的背面侧内壁上突起设置抵接部64A。另外,第1移动框架64′通过上述阳螺旋螺纹和阴螺旋螺纹的螺合,相对固定框67′在光轴O方向进退移动。并且,通过该光轴O方向的进退移动,第1移动框架64′借助设在照相机壳体61′上的驱动电机(未图示)进行预定的转动。
第2移动框架65′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销部件65a、凸轮从动件(未图示)和光圈叶片(未图示),并设有驱动该光圈叶片的电气装置即光圈驱动用电机73′和光圈检测装置(未图示)。另外,第2移动框架65′通过凸轮从动件并借助第1移动框架64′的凸轮槽(未图示)可以在光轴O方向进退,由设在固定框架67′上的直线可动引导部件(未图示)等直线引导着,以使其不围绕光轴O转动。
在固定框架67′设有固定引导部件74′。从该固定引导部件74′的驱动部分下表面朝向摄影光路方向(镜筒内径方向)突起设置引导支撑部78,该引导支撑部78支撑用于引导挠性印刷基板(FPC)75′的可动引导部件91沿光轴O方向自由进退。另外,在固定框架67′内固定着第3组透镜保持框架68使其位于固体摄像元件62′附近。
下面,详细说明可动引导部件91、引导支撑部78、第2移动框架65′和FPC75’。
如图11所示,支撑在引导支撑部78上的可动引导部件91是板状部件,其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孔91a,并且较短方向(镜筒圆周方向)的长度与FPC75′的较短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该可动引导部件91插通于由引导支撑部78、上板部78a和下板部78b形成的空间中,并被支撑着在光轴O方向自由进退。
在引导支撑部78的下板部78b上,在其前端侧设有沿着长孔91a的两内壁向上方突出的两个止挡部78c,在中央部分从前方到后方切开形成凹部78d。两个止挡部78c通过与可动引导部件91的后端内壁91b抵接,来限制可动引导部件91向光轴O方向前方(+Z方向)的移动。
第2移动框架65′上固定有沿着光轴O的带状挠性印刷基板75′的前端部分75c′,该FPC75′的前端部分75c′与光圈驱动用电机73(参照图9和图10)及光圈检测装置(未图示)连接。
并且,从第2移动框架65′的上方突起的销部件65a,被插入位于引导支撑部78前方侧的可动引导部件91的长孔91a内。该销部件65a通过与可动引导部件91的长孔91a的前端内壁91c抵接,从而伴随着第2移动框架65′向光轴O方向前方(+Z方向)的移动,可动引导部件91被引导着移动并向光轴O方向前方伸出。
并且,通过销部件65a与引导支撑部78的凹部78d的后端壁78e抵接,从而限制第2移动框架65′向光轴O方向后方(-Z方向)的移动。
前端部分75c′被固定在第2移动框架65′上的FPC75′,其后端75d′与硬质控制基板63a连接,并插通在可动引导部件91和引导支撑部78的上板部78a之间,从而沿着可动引导部件91的上表面被引导支撑着。该FPC75′的弯曲形状部75b′、75a′,分别在固定引导部件74′前方和可动引导部件91后方的各个端部附近被弯曲折叠成U状。FPC75′的前端部分75c′的更前端部分延伸到可动引导部件91的下方,并被固定在第2移动框架65′侧。该FPC75′在图10所示的镜头镜筒102的收缩状态下,成为被三重弯曲折叠的状态(所谓弯曲折叠成S字状的状态),并由固定引导部件74′和可动引导部件91引导保持着,以使其不进入光束内。并且,FPC75′沿光轴O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能够充分展开,以用于对应第2组透镜框架65的移动距离。FPC75′的前端部分75c′不固定在可动引导部件91上。
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本第3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12的各个透镜框架(lens frame)从图9所示远摄状态缩进到图10所示收缩状态时的FPC75′和引导保持该FPC75′的可动移动部件9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镜头镜筒112从远摄状态成为收缩状态时,第1移动框架64′一边进行规定的转动,一边沿-Z方向移动。伴随该第1移动框架64′的转动,第2移动框架65′通过其凸轮从动件(未图示)并借助第1移动框架64′的凸轮槽(未图示)向-Z方向移动。
并且,第1移动框架64′的抵接部64A与可动移动部件91的前端部分抵接,一边向-Z方向推压着可动移动部件91,一边向-Z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与第1移动框架64′的抵接部64A抵接的可动引导部件91在其上表面保持着FPC75′。
并且,对于FPC75′,其前端部分伴随着第2移动框架65′的移动被向-Z方向按压,并且其被保持在可动引导部件91的上表面的部分(从前端部分到弯曲形状部75a′的部分),在可动引导部件91的上表面略微滑动着在-Z方向移动。即,FPC75′的位于可动引导部件91的上表面的从前端部分到弯曲形状部75a′的部分在光轴O方向的长度逐渐变短。
随着镜头镜筒112变为收缩状态,后端侧的硬质控制基板63′和第2移动框架65′的相对距离变短。因此,FPC75′的从弯曲形状部75a′到弯曲形状部75b′的长度逐渐变长,以使其从弯曲形状部75a′侧被送入固定引导部件74′和可动移动部件91之间。并且,FPC75′由固定引导部件74′的下表面和可动移动部件91的上表面保持着被弯曲折叠成三重状态,以使其不进入摄影光路内。
另外,第2移动框架65′通过销部件65a与引导支撑部78的凹部78d的后端壁78e抵接,被限制向-Z方向的移动。
另一方面,在镜头镜筒1从收缩状态变为远摄状态时,第1移动框架64′在与前述相反的方向转动着向+Z方向移动。伴随该第1移动框架64′的转动,第2移动框架65′通过其凸轮从动件(未图示)并借助第1移动框架64′的凸轮槽(未图示)向+Z方向移动。
可动引导部件91使其长孔91a的前端内壁91c与第2移动框架65′的销部件65a抵接,伴随第2移动框架65′的+Z方向的移动,在其上表面一边保持着FPC75′一边向+Z方向送出。
对于FPC75’,其前端部分伴随第2移动框架65’的移动被向+Z方向拉伸,其保持在可动引导部件91的上表面的部分(从前端部分到弯曲形状部75a’的部分),在可动移动部件91的上表面略微滑动着向+Z方向移动。该FPC75′的位于可动引导部件71′的上表面的从前端部分到弯曲形状部75a′的部分在光轴O方向的长度逐渐变长。
随着镜头镜筒112变为远摄状态,后端侧的硬质控制基板63′和第2移动框架65′的相对距离变长。因此,FPC75′的固定引导部件74′和可动引导部件91之间的中间部分从弯曲形状部75a′侧被送出到可动引导部件91的上表面,从弯曲形状部75a′到弯曲形状部75b′的长度逐渐变短。并且,FPC75′由固定引导部件74′的下表面和可动引导部件91的上表面保持着展开,使其不进入摄影光路内。
结果,本第3实施方式的镜头镜筒112可以发挥第1、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并且由于FPC75′被可动引导部件91的上表面保持着,所以防止FPC75′钩挂在内部的各种机构部件上。
另外,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可动引导部件51、71、91,由固定引导部件24、74、74′保持着都可以在光轴O方向自由移动。
另外,在上述3个实施方式中,以镜头镜筒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连接在移动的各种部件以及各种电气装置上并且具有伴随移动的挠性基板的电子设备中,例如在摄像机等中,通过设置上述的可动引导部件,也可以使用本发明。
并且,在本发明的说明中,使用挠性印刷基板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以扁平电缆和多个电线为对象,利用本发明的引导部件来引导它们。
上面已经示出并说明了所认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当然,应当理解到在形式上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形和改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情况下被容易地作出。因此,本发明不限于已经描述和示出的具体形式,而是覆盖了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Claims (21)

1.一种内部具有电线部件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部件,可以在上述电子设备的内部移动;
电线部件,配置在上述电子设备内部,并伴随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形;以及
可动引导部件,相对其他部件可以独立地移动,与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连动地引导上述电线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引导部件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可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引导部件可移动地设置在位于上述电子设备内部的固定部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子设备的内部具有电气装置,上述电线部件将该电气装置和上述电子设备的外部电气装置电连接起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线部件的一端与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上的电气装置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线部件由挠性印刷电路基板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与上述可动引导部件平行固定的固定引导部件,上述电线部件在上述可动引导部件和该固定引导部件之间被引导着。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引导部件抵接着上述移动部件进行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引导部件抵接着上述电线部件进行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与上述移动部件不同的其他移动部件,该其他的移动部件和上述可动引导部件相抵接,使上述可动引导部件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上述电子设备是镜头镜筒。
21.一种镜头镜筒,包括:
透镜系统;
固定框架;以及
移动框架,为了聚焦和变焦的至少一个目的,相对于上述固定框架可以在上述透镜系统的光轴方向作相对移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镜筒还包括:
细长的挠性部件,其一端直接或间接固定在上述固定框架上,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固定在上述移动框架上,上述挠性部件被设置成在上述镜头镜筒内弯曲的状态,上述弯曲的形状随着上述固定框架和上述移动框架的相对移动而变化;以及
引导部件,用于引导上述挠性部件的上述弯曲的形状,上述引导部件在上述移动框架移动时相对于上述移动框架进行相对位移,引导上述挠性部件,使上述挠性部件的任何部位都不会位于上述镜头系统的光束内部。
CNB2005101149688A 2004-11-17 2005-11-16 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002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33616A JP2006145704A (ja) 2004-11-17 2004-11-17 レンズ鏡筒及び電子機器
JP2004333616 2004-1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6520A true CN1776520A (zh) 2006-05-24
CN100440027C CN100440027C (zh) 2008-12-03

Family

ID=36385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496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0027C (zh) 2004-11-17 2005-11-16 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03756A1 (zh)
JP (1) JP2006145704A (zh)
CN (1) CN100440027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3360A (zh) * 2010-05-10 2011-11-16 索尼公司 透镜筒和摄像装置
CN107077044A (zh) * 2014-07-18 2017-08-18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相机组件
WO2021062682A1 (zh) * 2019-09-30 2021-04-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相机及可移动平台
CN113433651A (zh) * 2021-06-29 2021-09-24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467030A (zh) * 2021-06-29 2021-10-0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5783B2 (ja) * 2005-10-20 2010-12-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US20070189766A1 (en) * 2006-02-10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897390B2 (ja) * 2006-08-18 2012-03-14 Hoya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08122541A (ja) * 2006-11-09 2008-05-29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US7796883B2 (en) * 2007-04-09 2010-09-14 Microsoft Corporation Flexible circuit connection
JP4948318B2 (ja) * 2007-08-08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9128593A (ja) * 2007-11-22 2009-06-11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
JP2011158725A (ja) * 2010-02-01 2011-08-18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及び光学機器
WO2011111345A1 (ja) * 2010-03-09 2011-09-15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CN102474199B (zh) 2010-02-26 2014-12-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电力网互联装置以及电力网互联系统
JP5771901B2 (ja) * 2010-03-29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JP5909659B2 (ja) 2011-08-25 2016-04-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464188B2 (ja) * 2011-09-12 2014-04-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435045B2 (ja) * 2012-01-17 2014-03-0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
JP6022367B2 (ja) * 2013-01-30 2016-11-09 株式会社シグマ 撮影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光学素子
JP2014235277A (ja) * 2013-05-31 2014-1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08107Y2 (ja) * 1990-06-01 1996-08-21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596988Y2 (ja) * 1991-04-09 1999-06-28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鏡胴内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配設構造
JP2596881Y2 (ja) * 1992-06-23 1999-06-21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の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装着構造
US5661609A (en) * 1993-07-06 1997-08-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ens mount
JP3240758B2 (ja) * 1993-07-15 2001-12-25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
US5717969A (en) * 1993-10-21 1998-02-10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with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H07218804A (ja) * 1994-02-03 1995-08-18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H07120658A (ja) * 1993-10-21 1995-05-12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US5581412A (en) * 1993-12-27 1996-12-03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lens barrel
JPH07218799A (ja) * 1994-02-02 1995-08-18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US5655171A (en) * 1994-02-02 1997-08-05 Nikon Corporation Ultraminiature lens shutter camera and lens barrel thereof
US5826126A (en) * 1996-01-26 1998-10-20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housing structure for a camera
US5884105A (en) * 1996-01-26 1999-03-16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oom compact camera
KR100333505B1 (ko) * 1996-01-26 2002-07-18 마츠모토 도루 선형가이드메카니즘을구비한렌즈배럴
JP3344193B2 (ja) * 1996-01-31 2002-11-11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多段繰り出し鏡胴
JPH10170807A (ja) * 1996-12-06 1998-06-26 Nikon Corp カメラ
US6597518B2 (en) * 2000-01-31 2003-07-22 Pentax Corporation Zoom lens barrel
JP2001264609A (ja) * 2000-03-15 2001-09-26 Canon Inc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収納構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装置、レンズ鏡筒、カメラ
JP2002277923A (ja) * 2001-03-22 2002-09-25 Asahi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シャッタのfpc配設構造及びfpc配設構造
US6636362B2 (en) * 2001-03-22 2003-10-21 Pentax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JP3655865B2 (ja) * 2001-10-31 2005-06-02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US6714360B2 (en) * 2002-03-29 2004-03-3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Lens device and method of assembly of lens device
US7088916B2 (en) * 2002-08-27 2006-08-08 Pentax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lens barrel
JP2004117595A (ja) * 2002-09-24 2004-04-15 Olympus Corp カメラ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3360A (zh) * 2010-05-10 2011-11-16 索尼公司 透镜筒和摄像装置
CN107077044A (zh) * 2014-07-18 2017-08-18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相机组件
CN107077044B (zh) * 2014-07-18 2020-01-07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相机组件
WO2021062682A1 (zh) * 2019-09-30 2021-04-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相机及可移动平台
CN113433651A (zh) * 2021-06-29 2021-09-24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467030A (zh) * 2021-06-29 2021-10-0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103756A1 (en) 2006-05-18
CN100440027C (zh) 2008-12-03
JP2006145704A (ja) 200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76520A (zh) 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
US6950244B2 (en) Lens driving mechanism and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CN1275064C (zh)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CN1285941C (zh) 透镜镜筒和成像装置
CN1806204A (zh) 数字相机系统
CN1690756A (zh) 伸缩式镜筒与成像设备
CN1677151A (zh) 移动部件移动装置和透镜镜筒
CN1808261A (zh) 成像装置
CN1949073A (zh) 摄像装置
CN1683984A (zh) 镜筒与成像设备
CN1308719C (zh) 具有可调镜头焦距和分辨率的镜头筒组件的变焦照相机
CN101080148A (zh) 电子装置
CN1825156A (zh) 照相机
JP4199799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8046200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CN1525231A (zh) 照相机
US7675696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200316C (zh) 照相机及照相机制造方法
JP4627998B2 (ja) 鏡胴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入力装置
JP2007241266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281994A (zh) 光学仪器
CN1729426A (zh) 光学单元和包括该光学单元的图像拾取装置
JP6478533B2 (ja) 光学機器
EP4224232A1 (en) Optical filter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08225430A (ja) レンズ鏡筒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911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