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39516A - 除湿单元以及该除湿单元采用的吸附用元件 - Google Patents

除湿单元以及该除湿单元采用的吸附用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39516A
CN1639516A CN02829366.5A CN02829366A CN1639516A CN 1639516 A CN1639516 A CN 1639516A CN 02829366 A CN02829366 A CN 02829366A CN 1639516 A CN1639516 A CN 1639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de plate
ventilating duct
absorption
plat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8293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02936C (zh
Inventor
末冈敬久
喜冠南
神野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639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39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293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293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dsorbing systems
    • B01D53/0438Cooling or hea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003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using permeable mass, perforated or porous mater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25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corrugated, plate-lik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3/00Adsorbents used in seperation treatment of gases and vapours
    • B01D2253/30Physical properties of adsorbents
    • B01D2253/34Specific sha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3/00Adsorbents used in seperation treatment of gases and vapours
    • B01D2253/30Physical properties of adsorbents
    • B01D2253/34Specific shapes
    • B01D2253/342Monolith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dsorbing systems
    • B01D53/0446Means for feed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3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compri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Abstract

具有载有吸附剂的第一通风道(3)的吸附用元件(1)与具有第二通风道(4)的冷却用元件(2)交互叠加构成的除湿单元中,吸附用元件(1)的第一通风道(3)与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间隔一块板材(P)相邻设置。采用上述构造,对比例如以往两通风道(3、4)间隔两块板材相邻设置的构造,能够提高两通风道(3、4)间的传热性能,吸附热的吸收除去作用,从而使除湿单元长期维持高水准除湿能力。另外,由于第一通风道(3)与第二通风道(4)之间板材的间隔数减少,能够实现除湿单元高度方向的压缩化,且由于构件件数减少可实现低成本化。

Description

除湿单元以及该除湿单元采用的吸附用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对湿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单元,以及该除湿单元采用的吸附用元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的除湿单元,图19以及图20中,表示这种除湿单元的以往构造。
以往除湿单元Z0是将具有多个通风道35、35、…且在通风道35内面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用元件31与具有多个通风道45、45、…的冷却用元件41以90°的平面相位顺序叠加而成,即,使该各通风道35与该通风道45互相垂直。
且在该除湿单元Z0中,一方面使湿空气(即被处理空气)在上述各吸附用元件31、31、…的各通风道35、35、…中流通,另一方面使冷却用湿空气在上述各冷却用元件41、41、…的各通风道45、45、…中流通,并且上述吸附用元件31利用载于上述通风道35壁面上的吸附剂除去湿空气中的水分,以使之成为低湿度空气,另一方面通过与在上述冷却用元件41的通风道45中流通的冷却用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吸收因该吸附用元件31吸附水分而产生的吸附热,从而使上述吸附剂长期维持良好的吸附性能。
然而,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在以往的除湿单元Z0内部,在构成该除湿单元Z0的上述吸附用元件31与冷却用元件41中,上述吸附用元件31由弯曲成波纹板状的通风道形成材32与固定于该通风道形成材32两面的一对平板状侧板材33、33构成。且,该通风道形成材32与侧板材33都由以陶瓷纤维为材料的纤维纸构成,且其表面分别载有硅胶等吸附剂。
另一方面,上述冷却用元件41由弯曲成波纹板状的通风道形成材42与固定于该通风道形成材42两面的一对平板状侧板材43、43构成。该通风道形成材42与侧板材43都由金属薄板、例如铝板形成。
然而,在将上述吸附用元件31与冷却用元件41依次交互叠加构成除湿单元Z0时,如图20所示,上述吸附用元件31侧的通风道35与上述冷却用元件41侧的通风道45隔着一块壁部相邻设置,该壁部由上述吸附用元件31侧一方侧板材33与上述冷却用元件41侧的侧板材43重合而成。因此,上述吸附用元件31的通风道35中的湿空气与上述冷却用元件41的通风道45中的冷却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即、从上述吸附用元件31侧向上述冷却用元件41侧的热传递始终是通过由该各侧板材33、43重合而成的壁部来进行。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上述吸附用元件31与上述冷却用元件41之间热传递时的热阻增大,从而降低冷却用空气除去吸附热的能力,导致该除湿单元的除湿能力低下,因而就维持除湿单元的能力这一点而言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提高吸附用元件与冷却用元件之间的传热性能而长期维持高水准除湿能力的除湿单元,以及适用于该除湿单元的吸附用元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构造。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除湿单元,由吸附用元件1与冷却用元件2交互叠加构成,所述吸附用元件1载有吸附剂且具有供处理空气Aa流通的第一通风道3,所述冷却用元件2具有供冷却用空气Ab流通的第二通风道4,其特征为: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第一通风道3与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隔着一块板材P相邻设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的除湿单元中,所述板材P是由构成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叠加方向侧壁的纤维纸形成的侧板材12,该侧板材12直接面向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且在该第二通风道4侧的表面设有阻止气液流通的隔离层14。
本发明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1的除湿单元中,所述板材P是由构成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叠加方向侧壁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形成的侧板材22,该侧板材22直接面向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第一通风道3。
本发明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1的除湿单元中,所述板材P是由构成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叠加方向侧壁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形成的侧板材16,在该侧板材16的面向第一通风道3的面上载有吸附剂。
本发明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1、2、3或4中,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所述通风道形成材21由波纹板状的弯曲板材构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1、2、3或4的除湿单元中,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所述通风道形成材21由梯形波纹板状的弯曲板材构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1、2、3或4的除湿单元中,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所述通风道形成材21由沿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厚度方向竖立的多块分隔壁23构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2的除湿单元中,所述隔离层14通过贴附塑料薄膜、或蒸镀金属材料、或涂敷有机粘合剂来形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吸附用元件是在隔开且互为相对的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的内侧形成多个通风道3、3、…,且在该通风道3、3、…内面侧载有吸附剂,其特征为:所述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由可透气透水的透过性材料构成,且在该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各自的外侧面12a、12a上,或在任一方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设有防水装置14。
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吸附用元件是在平板状侧板材12的内侧面12b上形成多个通风道3、3、…,且在该通风道3、3、…内面侧载有吸附剂,其特征为:所述侧板材12由可透气透水的透过性材料构成,且在该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设有防水装置14。
本发明技术方案11是在上述技术方案9或10的除湿单元中,采用陶瓷纤维纸、或玻璃纤维纸、或难燃纸、或不织布作为构成所述侧板材12的所述透过性材料。
本发明技术方案12是在技术方案9或10的除湿单元中,所述防水装置14通过在所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贴附塑料薄膜、或在该外侧面12a上涂敷有机粘合剂、或在该外侧面12a上蒸镀金属材料而形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13是在技术方案9或10的除湿单元中,所述防水装置14部分设置在所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且设置在与该外侧面12a所对着的冷却用元件2的非防水构造部分对应的范围内。
“效果”
利用本发明的上述构造可得到如下效果。
(a)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除湿单元,由于由吸附用元件1与冷却用元件2交互叠加构成,所述吸附用元件1载有吸附剂且具有供处理空气Aa流通的第一通风道3,所述冷却用元件2具有供冷却用空气Ab流通的第二通风道4,其特征为: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第一通风道3与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隔着一块板材P相邻设置。因此与例如以往两通风道3、4间隔两块板材相邻设置的构造相比,提高了两通风道3、4间的传热性能,促进了冷却用空气Ab对吸附热的除去能力,从而使除湿单元长期维持高水准除湿能力,因此可提高该除湿单元的商品价值。
另外,由于在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第一通风道3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之间只间隔一块板材P,因此与例如以往第一通风道3与第二通风道4之间间隔两块板材的场合相比,减少了间隔的板材数,从而相应地缩小了上述除湿单元的高度方向(即上述吸附用元件1与冷却用元件2的堆积方向)尺寸,实现吸附用元件的小型化,且因部件减少而实现低成本化。
(b)由于本发明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的除湿单元中,所述板材P是由构成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叠加方向侧壁的纤维纸形成的侧板材12,该侧板材12直接面向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且在该第二通风道4侧的表面设有阻止气液流通的隔离层14。因此虽然是用允许气液流通的纤维纸所构成的上述侧板材12来划分该两通风道3、4,但利用上述隔离层14而可使两通风道3、4之间完全分离,能确实阻止两通风道3、4之间水分或空气的互相流通,只允许进行热传递,从而确实得到上述(a)所述效果,此外,由于上述板材P是用纤维纸构成的侧板材12来构成,与例如侧板材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场合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c)由于本发明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1的除湿单元中,所述板材P是由构成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叠加方向侧壁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形成的侧板材22,该侧板材22直接面向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第一通风道3。因此能够得到上述(a)所述的效果,此外,尤其是在上述侧板材22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场合,与例如侧板材由纤维纸构成的场合相比,该金属材料的热传递率提高,进一步促进上述两通风道3、4之间的热传递,能够进一步提高除湿单元的除湿能力。
(d)由于本发明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1的除湿单元中,所述板材P是由构成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叠加方向侧壁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形成的侧板材16,在该侧板材16的面向第一通风道3的面上载有吸附剂。因此能够得到上述(a)所述效果,此外,尤其是在上述侧板材16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场合,与例如侧板材由纤维纸构成的场合相比,该金属材料的热传递率提高,进一步促进上述两通风道3、4之间的热传递,且由于该侧板材16上直接载有吸附剂,使该吸附剂产生的吸附热向冷却用空气Ab侧的散热效率上升,从而进一步提高除湿单元的除湿能力。
(e)由于本发明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1、2、3或4中,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所述通风道形成材21由波纹板状的弯曲板材构成。因此能够得到上述(a)、(b)、(c)或(d)所述效果,此外,该通风道形成材21容易成形,因此能够降低成形成本,从而实现除湿单元的低成本化。
(f)由于本发明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1、2、3或4的除湿单元中,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所述通风道形成材21由梯形波纹板状的弯曲板材构成。因此能够得到上述(a)、(b)、(c)或(d)所述效果,并且由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形成的第二通风道4的断面形状接近矩形,使有效面积(即第二通风道4中作为空气流通部有效发挥功能的断面积)相应增大,因此,能够减少冷却用空气Ab的流通阻力,使其流量增加,从而提高冷却用空气Ab对吸附热的除去能力,进一步提高除湿单元的除湿能力。
(g)由于本发明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1、2、3或4的除湿单元中,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所述通风道形成材21由沿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厚度方向竖立的多块分隔壁23构成。因此能够得到上述(a)、(b)、(c)或(d)所述效果,此外,与例如通风道形成材21由弯曲板材构成的场合相比,可实现轻量化与低成本化,进而提供更轻量且更廉价的除湿单元。
(h)由于本发明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2的除湿单元中,所述隔离层14通过贴附塑料薄膜、或蒸镀金属材料、或涂敷有机粘合剂来形成。因此能够得到上述(b)所述效果,并且在例如通过贴附塑料薄膜构成该隔离层14的场合,由于塑料薄膜本身成本较低,因此可实现低成本化,另外,在通过蒸镀金属材料构成上述隔离层14的场合,由于层厚极小,因此几乎没有热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传热性能,并且,在通过涂敷有机粘合剂构成上述隔离层14的场合,由于该涂敷作业较容易,因此可实现低成本化。
(i)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吸附用元件是在隔开且互为相对的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的内侧形成多个通风道3、3、…,且在该通风道3、3、…内面侧载有吸附剂,其特征为:所述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由可透气透水的透过性材料构成,且在该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各自的外侧面12a、12a上,或在任一方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设有防水装置14。因此
因此,在本发明的吸附单元中,由于上述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由透过性材料构成,且在形成于该各侧板材12、12内侧的上述通风道3、3、…的内面侧载有吸附剂,因此该通风道3、3、…的内面作为透气性吸附剂层,在该通风道3、3、…内流动的被处理空气Aa很容易进入该吸附剂层内部并发挥高效率的水分吸附除去作用,发挥高效吸附性能。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由透过性材料构成,在使冷却用元件分别面向吸附用元件两侧面而构成除湿单元的场合,水分就从该吸附用元件侧向冷却用元件侧移动,可能会致使该冷却用元件的冷却能力低下进而导致吸附用元件的吸附性能低下。然而,由于该发明的吸附用元件在上述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的外侧面12a、12a或者任何一方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设有防水装置14,例如:
(1)在上述外侧面12a、12a上分别设有上述防水装置14时,即使与该外侧面12a、12a相对的各冷却用元件没有设置防水构造,利用上述防水装置14也能够确保上述两者间的封闭性,
(2)在上述外侧面12a、12a的任何一方设有上述防水装置14时,即使与设有该防水装置14的外侧面12a相对的冷却用元件没有设置防水构造,利用上述防水装置14也能够确保上述两者间的封闭性,
从而可得到高效吸附性能。
另外,如上述所述,在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的外侧面12a、12a双方或者任何一方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设有防水装置14,并利用该防水装置14确保该吸附用元件和与其相对的冷却用元件之间的封闭性,这一点意味着与设有该防水装置14的外侧面12a相对的冷却用元件就没有必要再设置防水构造,因此,在上述冷却用元件上,例如可削减该侧面构件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使流动在该冷却用元件侧的冷却用空气Ab直接接触上述吸附用元件的侧板材12,从而进一步提高上述两者间的热传递效率,使该吸附用元件的吸附性能进一步上升。
(j)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吸附用元件是在平板状侧板材12的内侧面12b上形成多个通风道3、3、…,且在该通风道3、3、…内面侧载有吸附剂,其特征为:所述侧板材12由可透气透水的透过性材料构成,且在该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设有防水装置14。
由于本发明的吸附用元件中由透过性材料构成侧板材12,且形成于该侧板材12的内侧面12b侧的上述通风道3、3、…的内面侧载有吸附剂,因此在该通风道3、3、…内流动的被处理空气Aa很容易进入该吸附剂层内部并进行高效率的水分吸附除去作用,发挥高效吸附性能。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侧板材12由透过性材料构成,在使冷却用元件分别面向吸附用元件的两侧面而构成除湿单元的场合,水分从该吸附用元件侧向冷却用元件侧移动,可能会致使该冷却用元件的冷却能力低下进而导致吸附用元件的吸附性能低下。然而,该发明的吸附用元件中,由于在上述侧板材1 2的外侧面12a设有防水装置14,即使与设有该防水装置14一侧的外侧面12a相对的冷却用元件没有设置防水构造,利用上述防水装置14也能够确保上述两者间的封闭性,从而可得到高效吸附性能。
另外,如上述所述,在吸附用元件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设有防水装置14,利用该防水装置14能够确保该吸附用元件和与其相对的冷却用元件之间的封闭性,这意味着,与设有该防水装置14的外侧面12a相对的冷却用元件侧没有必要再设置防水构造,因此,在上述冷却用元件上,例如可削减该侧面构件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使流动在该冷却用元件侧的冷却用空气Ab直接接触上述吸附用元件的侧板材12,从而进一步提高上述两者间的热传递效率,使该吸附用元件的吸附性能进一步上升。
(k)利用本发明技术方案11的吸附用元件,不但能够得到上述(i)或(j)所述效果,并且能得到以下特有效果。即,本发明中,由于采用塑料纤维纸、玻璃纤维纸、难燃纸或者不织布作为构成上述侧板材12的上述透过性材料,因此,与例如侧板材12由树脂板或金属等构成的场合相比,不但能够实现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尤其在采用塑料纤维纸或玻璃纤维纸的场合,因其难燃性可提高使用可靠性,而采用难燃纸或不织布能够进一步实现低成本化。
(l)利用本发明技术方案12的吸附用元件,不但能够得到上述(i)或(j)所述效果,并且能得到以下特有效果。即,本发明中,由于上述防水装置14是通过在上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贴附塑料薄膜、或在该外侧面12a上涂敷有机粘合剂,或在该外侧面12a蒸镀金属材料而构成,因此,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方式形成的防水装置14的厚度都极薄且容易形成,其结果,与例如采用树脂板或金属等作为防水装置14的场合相比,能够实现吸附用元件的薄型化、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另外,由于上述任何方式形成的防水装置14都能够非常容易地设置在上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的任意部位和任意范围,因此可根据例如与吸附用元件相对的冷却用元件侧的构造(例如冷却用元件的侧面有无防水构造、或该侧面上的防水构造部分的位置与范围等)来设定上述防水装置14的形成位置或范围。因此,能够实现例如使上述防水装置14的范围不超过必要最小限度,并且进一步提高吸附用元件与冷却用元件之间的传热效率,以及进一步实现低成本化。
(m)利用本发明技术方案13的吸附用元件,不但能够得到上述(i)或(j)所述效果,并且能得到以下特有效果。即,本发明中,由于上述防水装置14在上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只是设置在与该外侧面12a所对着的冷却用元件2的非防水构造对应的范围内,因此与例如该防水装置14设置在上述侧板材12的整个外侧面12a上的场合相比,由于该防水装置14的形成范围小,可实现吸附用元件的低成本化,且由于在设有该防水装置14的部分,冷却用元件侧的冷却用空气Ab直接与上述侧板材12接触,从而使吸附用元件与冷却用元件之间的热传递效率上升,并能进一步提高吸附用元件的吸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扩大纵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除湿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扩大纵剖视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扩大纵剖视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4的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扩大纵剖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除湿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5的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扩大纵剖视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6的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扩大纵剖视图。
图15是图13所示除湿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7的吸附用元件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8的吸附用元件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9的吸附用元件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9是以往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9所示除湿单元的主要部分扩大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分别根据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除湿单元以及适用于该除湿单元的吸附用元件。
A:关于除湿单元
I:实施例1
图1~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1。该除湿单元Z1适用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5以及技术方案8的发明,如图1所示,由多个吸附用元件1、1、…与多个冷却用元件2、2、…以90°平面相位依次叠加构成,如图2所示,该叠加体在叠加方向两端部分别安装有端面板9,且通过沿叠加体四角配置的四根框材10、10、…将端面板9连结成一体结构。以下,说明关于吸附用元件1与冷却用元件2各自的具体构成。
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形态,如图1以及图2(图2中为了方便说明,使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平面相位错开90°而成为与上述吸附用元件1相同相位,以下的图5、图7、图9、图12、图14也相同)所示,由下述的通风道形成材11与一对侧板材12、12构成双面瓦楞板纸状。
即,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由采用陶瓷纤维的纤维纸构成,整体沿纤维纸厚度方向交互折曲并以波纹板的形式构成弯曲板材。另外,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由采用陶瓷纤维的纤维纸构成形成平板状,且分别接合固定于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的两面上,与该通风道形成材11一体化。在此一体化状态下,由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的各谷部形成平行延伸的多个第一通风道3、3、…。
且,在上述一体化的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与一对侧板材12、12的表面分别载有硅胶等合适的吸附剂,使之具有所需的吸附能力,在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中一方侧板材12的外表面上形成隔离薄膜层14,从而构成上述吸附用元件1。
在此,上述隔离薄膜层14用于阻止上述侧板材12上的气液流通,使上述第一通风道3与下述冷却用元件2侧的第二通风道4完全分离,例如可通过在上述侧板材12的表面贴附塑料薄膜、或在上述侧板材12的表面蒸镀金属材料(如铝)以及在上述侧板材12的表面涂敷水系氨基甲酸脂等有机粘合剂来实现。
另一方面,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形态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具有用下述的通风道形成材21与侧板材22构成的单面瓦楞板纸状。
即,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是将铝薄板等金属薄板或树脂薄板在厚度方向交互折曲、整体具有波纹板状形态的弯曲板材。另外,上述侧板材22由铝薄板等金属薄板或树脂薄板构成形成平板状。
在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一面上接合固定上述侧板材22使其一体化,从而得到上述冷却用元件2。在此一体化状态下,利用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的各谷部形成平行延伸的多个第二通风道4、4、…。
具有上述构造的上述吸附用元件1以及上述冷却用元件2如下构成:使上述吸附用元件1中具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的侧板材12面向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的各山部,且以90°的平面相位依次交替叠加,并利用上述端面板9、9与上述框材10、10、…将该叠加体连结固定,从而得到图3所示的具有矩形块状外观的除湿单元Z1。
该除湿单元Z1中,使作为被处理空气Aa的湿空气流到上述各吸附用元件1、1、…的各第一通风道3、3、…,并使冷却用空气Ab流到上述各冷却用元件2、2、…的各第二通风道4、4、…,利用上述吸附用元件1上载有的吸附剂吸附并除去上述被处理空气Aa中所含的水分,并通过与上述冷却用空气Ab进行热交换来将吸收水分导致的吸附热向该冷却用空气Ab散热。从而使上述吸附剂长期维持良好的吸附性能,使上述除湿单元Z1发挥高效除湿性能。
本实施例的除湿单元Z1中,上述吸附用元件1与冷却用元件2的构造可适用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5以及技术方案8的发明,因此能够确保更高水准的除湿性能。
即,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除湿单元Z1中,在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具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的一方侧板材12上,第一通风道3、3、…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侧的第二通风道4、4、…只间隔该一方侧板材1 2而相邻设置,且两通风道3、4间被上述隔离薄膜层14完全分离。因此,在该一方侧板材12一侧,只有该一方侧板材12作为上述吸附用元件1侧的第一通风道3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侧的第二通风道4之间的热阻而存在。
另一方面,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另一方侧板材12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侧板材22重叠,因此在该另一方侧板材12一侧,是该另一方侧板材12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侧的侧板材22这两块板材作为热阻而存在。
因此,比较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上述一方侧板材12侧与上述另一方侧板材12侧,在一方侧板材12侧的热阻小于上述另一方侧板材12侧,因此前者吸附热的散热效率高,能够维持高效除湿性能。
因此,本实施例的除湿单元Z1中,与上述一方侧板材12侧和上述另一方侧板材12侧双方都由两块板材作为热阻存在的构造(即图19所示的以往构造的除湿单元Z0)相比,除湿单元Z1的整体传热性能高,从而使除湿单元Z1能够长期维持良好的除湿性能。
另外,本实施例的除湿单元Z1中,在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一方侧板材12一侧只有该一方侧板材12夹在叠加方向相邻设置的上述第一通风道3与上述第二通风道4之间,因此与在上述一方侧板材12一侧也如另一方侧板材12那样夹着该侧板材12和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侧板材22这两块板材的结构相比,由于减少了夹着的板材数,可使上述除湿单元Z1高度方向的尺寸缩小,从而实现压缩化,且因部件减少而实现低成本化。
不过,本实施例中,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一对侧板材12、12中,具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的一方侧板材12等同于技术方案中的“板材P”。
II:实施例2
图4以及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除湿单元Z2。该除湿单元Z2适用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3、技术方案5以及技术方案8的发明,如图4所示,多个吸附用元件1、1、…与多个冷却用元件2、2、…以90°的平面相位依次叠加构成该除湿单元Z2,其基本构造与上述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1相同,不同点在于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构造。
即,上述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1是在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的两面分别设有侧板材12,而本实施例的除湿单元Z2只在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的一面上设有上述侧板材12,且在该述侧板材12的外面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换而言之,本实施例的除湿单元Z2中的上述吸附用元件1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1的上述吸附用元件1上去掉上述另一方侧板材12)。
在采用这种吸附用元件1且使之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交互叠加构成除湿单元Z2的场合,如图5所示,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各第一通风道3、3、…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各第二通风道4、4、…之间只是在该冷却用元件2的一侧隔着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侧板材12,而在另一侧则是隔着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侧板材22,如此相邻设置,上述第一通风道3与上述第二通风道4之间的传热性能在上述吸附用元件1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间的整个接触部位都得到提高,因此,上述除湿单元Z2具有更高的除湿能力。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除湿单元Z2只在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一面设有侧板材12,因此与譬如上述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1的上述吸附用元件1那样在两面分别配置上述侧板材12的结构相比,由于侧板材12数量减少,能够进一步缩小上述除湿单元Z2的高度方向尺寸。
其他部分的构造以及作用效果等与上述实施例1的场合完全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另外,本实施例中,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上述侧板材12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上述侧板材22都等同于技术方案中的“板材P”。
III:实施例3
图6以及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除湿单元Z3。该除湿单元Z3适用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5以及技术方案8的发明,如图6所示,多个吸附用元件1、1、…与多个冷却用元件2、2、…以90°的平面相位依次叠加构成该除湿单元Z3,其基本构造与上述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1相同,不同点在于上述吸附用元件1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构造。
即,关于上述吸附用元件1,上述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1的吸附用元件1是在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的两面分别设有侧板材12,且该一对侧板材12、12中只有一方侧板材12的表面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而本实施例的吸附用元件1则在分别设在上述吸附用元件1两面的一对侧板材12、12双方的表面分别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另外,关于上述吸附用元件2,上述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1的冷却用元件2由通风道形成材21与侧板材22构成,而该冷却用元件2只由通风道形成材21构成。
在采用上述构造的吸附用元件1以及冷却用元件2并使其交互叠加构成除湿单元Z3的场合,如图7所示,在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各第一通风道3、3、…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各第二通风道4、4、…的所有接触部都是只隔着该吸附用元件1侧的侧板材12相邻设置。因此,上述第一通风道3与第二通风道4之间的传热性能比上述实施例1进一步上升,具有高于上述除湿单元Z3的除湿能力。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除湿单元Z3只由通风道形成材21构成上述冷却用元件2,因此与上述实施例1由通风道形成材21与侧板材22两个构件构成冷却用元件2的结构相比,可减少构件数量,从而可促进低成本化。
其余部分的构造以及作用效果等与上述实施例1的场合完全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另外,本实施例中,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一对侧板材12、12等同于技术方案中的“板材P”。
IV:实施例4
图8~图10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除湿单元Z4。该除湿单元Z4适用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6以及技术方案8的发明,如图8所示,多个吸附用元件1、1、…与多个冷却用元件2、2、…以90°平面相位依次叠加构成该除湿单元Z2,其基本构造与上述实施例3的除湿单元Z3相同,不同点在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构造。
即,上述实施例3的除湿单元Z3只是用波纹板状弯曲板材所形成的通风道形成材21构成冷却用元件2,而本实施例中除湿单元Z4则只是由梯形波纹板状的弯曲板材形成的通风道形成材21构成冷却用元件2。因此,以上两者的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的弯曲状态以及由通风道形成材21形成的上述第二通风道4的断面形状不同。
在采用上述构造的冷却用元件2并使之与上述吸附用元件1交互叠加构成除湿单元Z4的场合,如图9所示,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各第一通风道3、3、…中,与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底面对应的部分隔着该底面及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侧板材12这两块板材而与该冷却用元件2侧的第二通风道4相邻设置,与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开口侧对应的部分则只隔着该侧板材12而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侧的第二通风道4相邻设置,就上述第一通风道3与第二通风道4之间的传热性能而言,后者高于前者。
因此,上述除湿单元Z4的整体传热性能比以往除湿单元(参照图17)那种使吸附用元件1侧的第一通风道3与冷却用元件2侧的第二通风道4全部隔着两块板材相邻设置的结构高,因此,除湿单元Z4具有更高水准的除湿性能。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除湿单元Z4的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具有梯形状的断面形状,因此与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1的冷却用元件2那种使第二通风道4具有三角形断面形状的结构相比,该第二通风道4的有效面积更大,因此冷却用空气Ab的流量增加,能进一步促进吸附热的散热,从而使除湿单元Z4的除湿性能进一步上升。
其余部分的构造以及作用效果等与上述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3完全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另外,本实施例中,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一对侧板材12、12等同于技术方案中的“板材P”。
V:实施例5
图11以及图1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除湿单元Z5。该除湿单元Z5适用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以及技术方案6的发明,如图11所示,多个吸附用元件1、1、…与多个冷却用元件2、2、…以90°的平面相位依次叠加构成该除湿单元Z5,其基本构造与上述实施例4的除湿单元Z1类似,不同点在于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构造。
即,上述实施例4的吸附用元件1全部由纤维纸构成的波纹板状通风道形成材11与一对侧板材12、12构成,而本实施例中的吸附用元件1的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是由纤维纸形成波纹板状,而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则由铝薄板等金属薄板或树脂薄板构成,且在各侧板材12、12的面对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的面上分别形成载有吸附剂的吸附剂层18。
上述冷却用元件2则与上述实施例4中的冷却用元件2相同,用由铝薄板等金属薄板或树脂薄板形成的弯曲板材构成。
在采用上述构造的冷却用元件2并使之与上述吸附用元件1交互叠加构成除湿单元Z5的场合,如图12所示,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各第一通风道3、3、…中,与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底面对应的部分隔着该底面及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侧板材12这两块板材而与该冷却用元件2侧的第二通风道4相邻设置,与上述通风道形成材21开口侧对应的部分则只隔着该侧板材12而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侧的第二通风道4相邻设置,就上述第一通风道3与第二通风道4之间的传热性能而言,后者高于前者。
因此,上述除湿单元Z5的整体传热性能比以往除湿单元(参照图19)那种使吸附用元件1一侧的第一通风道3与冷却用元件2一侧的第二通风道4全部隔着两块板材相邻设置的结构高。
另外,在这种场合,在上述侧板材16由铝薄板等金属薄板或树脂薄板构成的场合,与上述实施例4那种侧板材16由纤维纸构成的结构相比,由于该金属材料的传热率高,能够进一步促进上述两通风道3、4之间的热传递。而且,该传热率高的上述侧板材16上直接载有吸附剂,因此该吸附剂所产生的吸附热向冷却用空气Ab侧的散热效率也上升。
由于具有以上效果,上述除湿元件Z5具有更高的除湿能力。
其余部分的构造以及作用效果等与上述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4的场合完全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另外,本实施例中,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一对侧板材16、16等同于技术方案中的“板材P”。
VI:实施例6
图13~图1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的除湿单元Z6。该除湿单元Z6适用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以及技术方案7的发明,如图13所示,多个吸附用元件1、1、…与多个冷却用元件2、2、…以90°平面相位依次叠加,且该叠加体利用一对上下端面板9、9与四根框材10、10、…连结固定,从而构成除湿单元Z6,其基本构造与上述实施例5的除湿单元Z5类似,不同点在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构造。
即,上述实施例5中的上述冷却用元件2由铝薄板等金属薄板或树脂薄板所形成的梯形波纹板状弯曲板材构成,而本实施例的上述冷却用元件2只由通风道形成材21构成,该通风道形成材21通过将由铝薄板等金属薄板或树脂薄板形成的多个带板状分隔壁材23、23、…以规定间隔互为相对地配置而形成。
上述吸附用元件1则与上述实施例5中的上述吸附用元件1相同,用由纤维纸形成的通风道形成材11与由铝薄板等金属薄板或树脂薄板形成的一对侧板材16、16构成。
在采用上述构造的冷却用元件2并使之与上述吸附用元件1交互叠加构成除湿单元Z6的场合,如图14所示,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各第一通风道3、3、…全部只隔着上述侧板材16而与上述的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4、…相邻设置。
因此,上述除湿单元Z6与以往除湿单元(参照图19)那种将吸附用元件1侧的第一通风道3与冷却用元件2侧的第二通风道4全部隔着两块板材相邻设置的结构相比,进一步提高了传热性能。
另外,在这种场合,如果上述侧板材16由铝薄板等金属薄板或树脂薄板构成,则与上述实施例4的侧板材16由纤维纸构成的结构相比,由于该金属材料的传热率高,能够进一步促进上述两通风道3、4之间的热传递。而且,该传热率高的上述侧板材16上直接载有吸附剂,因此该吸附剂所产生的吸附热向冷却用空气Ab侧的散热效率也上升。
由于具有以上效果,上述除湿单元Z6具有更高水准的除湿性能。
而且,本实施例的除湿单元Z6中,由于上述冷却用元件2只是由通风道形成材21构成,而该通风道形成材21通过将多个带板状分隔壁材23、23、…以规定间隔互为相对地配置而形成,因此与通风道形成材21由弯曲板材构成的结构相比,可实现轻量化与低成本化,进而可提供更轻量且更廉价的除湿单元。
其余部分的构造以及作用效果等与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4以及实施例5完全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另外,本实施例中,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一对侧板材16、16等同于技术方案中的“板材P”。
B:关于吸附用元件
以下,根据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适用于上述各除湿单元的吸附用元件的构造。
VII:实施例7
图1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7的吸附用元件1。该吸附用元件1如同上述实施例3的除湿单元Z3所采用的冷却用元件2那样,与两侧面都不设置防水构造的冷却用元件相对,且具有适合构成除湿单元的构造,具有由下述通风道形成材11与一对侧板材12、12构成的双面瓦楞板纸。
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基本上由透过性材料构成,本实施例则是用陶瓷纤维纸、或玻璃纤维纸、或难燃纸、或不织布构成,且在厚度方向交替弯折,整体盛开为波纹板状。
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的基本与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相同,由透过性材料构成,本实施例中采用塑料纤维纸、玻璃纤维纸、难燃纸或者不织布形成平板状。
采用上述构造的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与一对侧板材12、12是用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夹在该通风道形成材11的板厚方向两侧而接合固定成一体。在该通风道形成材11与一对侧板材12、12一体化的状态下,利用该通风道形成材11的各个谷部与其对面的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的内面侧12b、2b,形成平行延伸的多条通风道3、3、…。
在如此一体化的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与一对侧板材12、12上,通过浸渍法而使之载有硅胶等适宜的吸附剂,使之具有所需的吸附性。
另外,在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的外侧面12a、12a上分别设有隔离薄膜层14、14(等同于技术方案中的“防水装置14”)。在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两侧面分别与冷却用元件2相对而构成除湿单元的场合,该隔离薄膜层14能够确保上述两者间的封闭性,本实施例中可通过以下方法形成隔离薄膜层14:在上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贴附塑料薄膜、或在上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涂敷水系氨基甲酸脂等有机粘合剂,或在上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蒸镀铝、铜等传热性能高的金属材料。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吸附用元件1是通过在一体化成双面瓦楞板纸状的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与一对侧板材12、12上载有吸附剂、且在该一对侧板材12、12的外侧面12a、12a上形成上述隔离薄膜层14、14而构成,采用上述构造可得到以下特有作用效果。
即,本实施例中的吸附用元件1中,由于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以及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全部采用透过性材料塑料纤维纸、玻璃纤维纸、难燃纸或者不织布构成,且载有吸附剂,使上述通风道3、3、…的内面成为具有通气性的吸附剂层。因此,在上述通风道3、3、…内有被处理空气Aa流动时,被处理空气Aa很容易进入上述吸附剂内部,能有效地吸附除去水分,从而使上述吸附用元件1发挥高效吸附性能。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以及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全部采用塑料纤维纸、玻璃纤维纸、难燃纸或者不织布构成,因此与由树脂板或金属板等构成的结构相比,不但能够实现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尤其在采用塑料纤维纸或玻璃纤维纸的场合,其难燃性可提高使用可靠性,另外采用难燃纸或不织布的场合,能够进一步实现低成本化。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的吸附用元件1中,由于在上述一对侧板材12、12的外侧面12a、12a上分别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因此即使与该外侧面12a、12a分别相对的冷却用元件2、2上没有设置防水构造(图7所示冷却用元件2的构造),利用上述隔离薄膜层14仍然能够确保冷却用元件2间的封闭性,使上述吸附用元件1发挥高效吸附性能。
另外,如上所述,在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的外侧面12a、12a上分别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利用该隔离薄膜层14确保该吸附用元件1和与其相对的冷却用元件2之间的封闭性,这就意味着,与设有该隔离薄膜层14的外侧面12a相对的冷却用元件2一侧就没有必要再设防水构造。因此,可在上述冷却用元件2一侧削减该侧面构件的部分或大部,使在该冷却用元件2流动侧的冷却用空气Ab直接接触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侧板材12,从而进一步提高上述两者间的热传递效率,使该吸附用元件1的吸附性能进一步上升。
VIII:实施例8
图1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8的吸附用元件1。该吸附用元件1如同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除湿单元Z3所采用的冷却用元件2那样,与只在两侧面中的一方侧面上设置防水构造的冷却用元件相对,且具有适合构成除湿单元的构造,具有由通风道形成材11与一对侧板材12、12构成的双面瓦楞板纸。
即,本实施例中的吸附用元件1与上述实施例7的吸附用元件1的基本构造相同,不同点在于,实施例7的吸附用元件1是在一对侧板材12、12的外侧面12a、12a上分别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而本实施例中的吸附用元件1是在一对侧板材12、12的外侧面12a、12a中的任一方上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另一方外侧面12a则直接露在外面。
因此,本实施例的吸附用元件1譬如图2所示,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的侧板材12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没有设置防水构造的面(在图2的冷却用元件2中是没有设置侧板材22、通风道形成材21直接露出的面)相对,或使没有设置隔离薄膜层14的侧板材12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中设有防水构造的面(例如图2的冷却用元件2中的侧板材22一侧)相对,因此,在该吸附用元件1一方侧面上利用上述隔离薄膜层14,而在另一方侧面上利用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侧板材22而分别确保封闭性,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7的吸附用元件1同样的作用效果。
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以及侧板材12的材料构成以及上述隔离薄膜层14的构造与上述实施例7的场合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IX:实施例9
图18表示本发明实施例9的吸附用元件1。该吸附用元件1如同图5所示的实施例2的除湿单元Z2所采用的冷却用元件2那样,与只在两侧面中的一方侧面上设置防水构造的冷却用元件相对,且具有适合构成除湿单元的构造,而且能确保比上述实施例8的吸附用元件1更高的传热效率。
即,本实施例的吸附用元件1具有由通风道形成材11与设置在其一方侧面的一块侧板材12形成的单面瓦楞板纸状,在该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
因此,本实施例的吸附用元件1譬如图5所示,设有上述隔离薄膜层14的侧板材12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没有设置防水构造的面(在图5的冷却用元件2中是没有设置侧板材22、通风道形成材21直接露出的面)相对,或使没有设置隔离薄膜层14的侧板材12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中设有防水构造的面(例如图2的冷却用元件2中的侧板材22一侧)相对,由此在该吸附用元件1一方侧面上利用上述隔离薄膜层14,而在另一方侧面上利用上述冷却用元件2的侧板材22而分别确保封闭性,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7的吸附用元件1同样的作用效果。且,在上述吸附用元件1的没有设置上述侧板材12的一侧,在通风道3内流动的被处理空气Aa直接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接触,因而与上述实施例8的吸附用元件1那种隔着上述侧板材12与上述冷却用元件2接触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更高的传热效率。
上述通风道形成材11以及侧板材12的材料构成,以及上述隔离薄膜层14的构造与上述实施例7的场合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适用于除湿单元以及该除湿单元所采用的吸附用元件。

Claims (13)

1.一种除湿单元,由吸附用元件(1)与冷却用元件(2)交互叠加构成,所述吸附用元件(1)载有吸附剂且具有供被处理空气(Aa)  流通的第一通风道(3),所述冷却用元件(2)具有供冷却用空气(Ab)流通的第二通风道(4),其特征为:
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第一通风道(3)与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隔着一块板材(P)相邻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单元,其特征为:所述板材(P)是由构成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叠加方向侧壁的纤维纸形成的侧板材(12),该侧板材(12)直接面向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第二通风道(4),且在该第二通风道(4)侧的表面设有阻止气液流通的隔离层(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单元,其特征为:所述板材(P)是由构成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叠加方向侧壁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形成的侧板材(22),该侧板材(22)直接面向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第一通风道(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单元,其特征为:所述板材(P)是由构成所述吸附用元件(1)的叠加方向侧壁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形成的侧板材(16),在该侧板材(16)的面向第一通风道(3)的面上载有吸附剂。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除湿单元,其特征为: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所述通风道形成材(21)由波纹板状的弯曲板材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除湿单元,其特征为: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所述通风道形成材(21)由梯形波纹板状的弯曲板材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除湿单元,其特征为: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所述通风道形成材(21)由沿所述冷却用元件(2)的厚度方向竖立的多块分隔壁(23)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单元,其特征为:所述隔离层(14)通过贴附塑料薄膜、或蒸镀金属材料、或涂敷有机粘合剂来形成。
9.一种吸附用元件,在隔开且互为相对的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的内侧形成多个通风道(3)、(3)、…,且在该通风道(3)、(3)、…内面侧载有吸附剂,其特征为:
所述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由可透气透水的透过性材料构成,
且在该一对平板状侧板材(12)、(12)各自的外侧面(12a)、(12a)上,或在任一方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设有防水装置(14)。
10.一种吸附用元件,在平板状侧板材(12)的内侧面(12b)上形成多个通风道(3)、(3)、…,且在该通风道(3)、(3)、…内面侧载有吸附剂,其特征为:
所述侧板材(12)由可透气透水的透过性材料构成,
且在该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设有防水装置(14)。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除湿单元,其特征为:采用陶瓷纤维纸、或玻璃纤维纸、或难燃纸、或不织布作为构成所述侧板材(12)的所述透过性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附用元件,其特征为:所述防水装置(14)通过在所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贴附塑料薄膜、或在该外侧面(12a)上涂敷有机粘合剂、或在该外侧面(12a)上蒸镀金属材料而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附用元件,其特征为:所述防水装置(14)部分设置在所述侧板材(12)的外侧面(12a)上,且仅设置在与该外侧面(12a)所对着的冷却用元件(2)的非防水构造部分对应的范围内。
CNB028293665A 2002-07-22 2002-07-22 除湿单元以及该除湿单元采用的吸附用元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293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2/007377 WO2004010055A1 (ja) 2002-07-22 2002-07-22 除湿素子及び該除湿素子に用いられる吸着用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39516A true CN1639516A (zh) 2005-07-13
CN100402936C CN100402936C (zh) 2008-07-16

Family

ID=30490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293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2936C (zh) 2002-07-22 2002-07-22 除湿单元以及该除湿单元采用的吸附用元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70311B2 (zh)
EP (1) EP1553354B1 (zh)
CN (1) CN100402936C (zh)
AT (1) ATE502263T1 (zh)
DE (1) DE60239494D1 (zh)
WO (1) WO2004010055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8547A (zh) * 2010-12-28 2012-07-04 常州碳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自调节型高散热膜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32037A (zh) * 2012-10-12 2014-04-16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04110973A (zh) * 2014-07-16 2014-10-22 袁野 基于瓦楞和平板的蒸发冷却芯体及其制作方法
CN109983163A (zh) * 2016-12-01 2019-07-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膜、除湿元件、除湿膜的制造方法及除湿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10439788A (zh) * 2019-08-21 2019-11-12 宁波戴维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压缩机
CN117085459A (zh) * 2023-10-20 2023-11-21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低温吸附净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37064C (zh) * 2002-07-24 2007-09-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除湿单元
KR20080004624A (ko) * 2005-04-22 2008-01-09 안그스트롬 파워 인코퍼레이티드 복합 수소 저장 재료 및 그와 관련된 방법
US8372184B2 (en) 2005-04-22 2013-02-12 Societe Bic Composit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US7981199B2 (en) * 2005-12-19 2011-07-19 Behr Gmbh & Co. Kg Sorber heat exchanger wall and sorber heat exchanger
JP4980789B2 (ja) * 2006-06-05 2012-07-18 レンゴー株式会社 全熱交換器用シート
US7563305B2 (en) 2006-06-23 2009-07-21 Angstrom Power Incorporated Fluid enclosure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CN101233381B (zh) * 2006-10-03 2010-06-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总热交换元件及总热交换器
US8372561B2 (en) * 2007-03-21 2013-02-12 Societe Bic Composite fluid storage unit with internal fluid distribution feature
JP5266657B2 (ja) * 2007-03-30 2013-08-2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車両用除加湿装置
JP5103993B2 (ja) * 2007-04-06 2012-12-19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車両用除加湿装置
US8091868B2 (en) * 2008-07-23 2012-01-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WVT design for reduced mass and improved sealing reliability
US8067646B2 (en) * 2008-12-17 2011-11-29 Uop Llc Combined temperature controlled adsorption and heat pump process for fuel ethanol dehydration
US20100132548A1 (en) * 2008-12-17 2010-06-03 Dunne Stephen R Temperature controlled adsorption for dehydration of water rich streams
US8227648B2 (en) * 2008-12-17 2012-07-24 Uop Llc Combined temperature controlled water adsorption and two stage heat pump process for fuel ethanol dehydration
US8226746B2 (en) * 2008-12-17 2012-07-24 Uop Llc Indirectly heated temperature controlled adsorber for sorbate recovery
CN102378882B (zh) * 2009-03-31 2014-12-03 贝洱两合公司 工作介质存储器、热交换器和热泵
CA2758125C (en) 2009-04-27 2018-01-09 Dri-Eaz Product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and monitoring dehumidifiers
US9255744B2 (en) 2009-05-18 2016-02-09 Dpoint Technologies Inc. Coated membranes for enthalpy exchange and other applications
JPWO2011033624A1 (ja) * 2009-09-16 2013-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全熱交換素子
DE102009053629B4 (de) 2009-11-17 2021-08-26 Institut für Luft- und Kältetechnik gGmbH Anordnung zur Kühlung oder Heizung eines Raumes
JP4801197B2 (ja) * 2009-12-11 2011-10-26 琢昌 渡邊 電気自動車用防曇・空調システム
EP2528677B1 (en) * 2010-01-26 2017-08-23 Micropore, Inc. Adsorbent system for removal of gaseous contaminants
JP5506441B2 (ja) * 2010-02-09 2014-05-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全熱交換素子および全熱交換器
MY163213A (en) * 2010-03-26 2017-08-30 Joseph Ellsworth Composite desiccant and air-to-water system and method
BR112012026757A2 (pt) * 2010-04-22 2016-07-12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membro de adsorção e aparelho que utiliza o mesmo
US8821619B2 (en) 2010-10-14 2014-09-02 Micropore, Inc. Adsorbent cartridge assembly with end cap
WO2013033440A1 (en) 2011-08-31 2013-03-07 Dri-Eaz Products, Inc. Dehumidifier with improved fluid management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AU2012323876B2 (en) * 2011-10-14 2017-07-13 Legend Brands, Inc. Dehumidifiers having improved heat exchange block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KR20150014466A (ko) 2012-04-24 2015-02-06 마이크로포어, 인코포레이티드 내구성 있는 흡착재 및 흡착 팩
USD731632S1 (en) 2012-12-04 2015-06-09 Dri-Eaz Products, Inc. Compact dehumidifier
NL2013565B1 (en) * 2014-10-02 2016-09-07 2Ndair B V Air-conditioner module and use thereof.
US10611503B2 (en) * 2015-04-22 2020-04-07 Keystone Engineering Company Center of mass control of liquid tanks for spacecraft use
US10840521B2 (en) * 2015-12-30 2020-11-17 Mann+Hummel Gmbh Humidifier, for example for a fuel cell
JP6822517B2 (ja) * 2019-05-09 2021-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全熱交換素子
JPWO2020226048A1 (ja) * 2019-05-09 2021-10-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部材の使用方法
WO2024053082A1 (ja) * 2022-09-09 2024-03-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333631B (zh) * 1969-07-17 1971-03-22 C Munters
GB1582758A (en) * 1976-10-20 1981-01-14 Taikisha Kk Adsorptive material
JPS53122361U (zh) 1977-03-07 1978-09-29
JPS5530488U (zh) 1978-08-19 1980-02-27
JPS5753304Y2 (zh) * 1978-09-06 1982-11-18
JPS5539434A (en) 1978-09-13 1980-03-19 Toshiba Corp Analog-digital converter
ES485722A1 (es) * 1978-11-07 1980-07-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Un aparato simplificado de acondicionamiento del aire
JPS5617622A (en) * 1979-07-23 1981-02-19 Toshimi Kuma Deodorizing and dehumidifying element
JPS56132471U (zh) * 1980-03-07 1981-10-07
JPS56132471A (en) 1980-03-24 1981-10-16 Naoki Ando Wind turbine
JPS5726331A (en) * 1980-07-24 1982-02-12 Toyobo Co Ltd Air cooling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activated carbon fiber
US5226298A (en) * 1991-01-16 1993-07-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hermoelectric air conditioner with absorbent heat exchanger surfaces
JP3233169B2 (ja) * 1992-05-03 2001-11-26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全熱交換器用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8313186A (ja) * 1995-05-24 1996-1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
US5816315A (en) * 1995-09-13 1998-10-06 Nautica Dehumidifiers, Inc. Plate-type crossflow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having dual pass cooling
ATE256847T1 (de) * 1995-11-07 2004-01-15 Seibu Giken Kk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kühlen eines fluidstromes und trocknende gaskühlung
JP3501075B2 (ja) * 1999-05-10 2004-0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A2283089C (en) * 1999-05-10 2004-05-2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it
JP2001062242A (ja) * 1999-08-30 2001-03-13 Seibu Giken Co Ltd 除湿装置
CN2423555Y (zh) * 1999-12-15 2001-03-14 于向阳 间接蒸发制冷空调机的换热器
US6361588B1 (en) * 1999-12-22 2002-03-26 Jose Moratalla Selective permeability energy recovery device
CN100337064C (zh) * 2002-07-24 2007-09-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除湿单元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8547A (zh) * 2010-12-28 2012-07-04 常州碳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自调节型高散热膜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32037A (zh) * 2012-10-12 2014-04-16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03732037B (zh) * 2012-10-12 2016-12-21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04110973A (zh) * 2014-07-16 2014-10-22 袁野 基于瓦楞和平板的蒸发冷却芯体及其制作方法
CN109983163A (zh) * 2016-12-01 2019-07-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膜、除湿元件、除湿膜的制造方法及除湿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10439788A (zh) * 2019-08-21 2019-11-12 宁波戴维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压缩机
CN117085459A (zh) * 2023-10-20 2023-11-21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低温吸附净化装置
CN117085459B (zh) * 2023-10-20 2024-02-13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低温吸附净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086125A1 (en) 2006-04-27
EP1553354B1 (en) 2011-03-16
AU2002320799A1 (en) 2004-02-09
EP1553354A1 (en) 2005-07-13
CN100402936C (zh) 2008-07-16
DE60239494D1 (de) 2011-04-28
EP1553354A4 (en) 2010-01-20
WO2004010055A1 (ja) 2004-01-29
US7470311B2 (en) 2008-12-30
ATE502263T1 (de) 2011-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39516A (zh) 除湿单元以及该除湿单元采用的吸附用元件
CN1215751C (zh) 散热器
CN100337345C (zh) 蓄电池
CN1252562C (zh) 视频图象适配器卡的芯片组冷却设备
CN1922729A (zh) 降温装置
CN189050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494138A (zh) 平板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233037C (zh) 沸腾冷却装置
CN1893807A (zh) 冷却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62729A (zh) 带有太阳能电池的集热器和无源太阳能装置
CN1825018A (zh) 通风系统
CN1864036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CN1717571A (zh) 热输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942914A (zh) 平板显示装置
CN100351942C (zh) 碟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252125A (zh) 一种空调器的户外单元
CN100337064C (zh) 除湿单元
CN1226784C (zh) 用于冷却发热元件的冷却装置和包括有冷却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881571A (zh) 等离子体显示模块的集成电路芯片的散热结构及包括它的等离子体显示模块
CN1809721A (zh) 热交换器翅片、热交换器、冷凝器以及蒸发器
CN2702218Y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01042369A (zh) 电泳装置
CN1105883C (zh) 空调器的室内装置
CN1320318C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1826495A (zh) 湿度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16

Termination date: 201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