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5650B -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5650B
CN102455650B CN201110126483.6A CN201110126483A CN102455650B CN 102455650 B CN102455650 B CN 102455650B CN 201110126483 A CN201110126483 A CN 201110126483A CN 102455650 B CN102455650 B CN 1024556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imag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264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5650A (zh
Inventor
中家胜彦
伊藤昌夫
古沢文夫
诸冈淳一
横田秀作
二宫幸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1167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683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55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5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5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56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33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 G03G15/5041Detecting a toner image, e.g. density, toner coverage, using a test pa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包括照射部件和光接收部件,其中,照射部件朝向传送路径的传送方向照射光,而光接收部件接收从照射部件照射的光的反射光,并且该检测部件检测介质上的图像;透过部件,该透过部件允许从所述照射部件照射的光和从所述介质反射的光透过;以及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具有由所述透过部件挡住的开口部,并且沿所述介质的所述传送方向,在所述开口部的上游部朝向所述介质支撑所述透过部件的上游端部,所述开口部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部的缘部位于比所述透过部件的底面更靠近所述照射部件的位置。

Description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10-114498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读取单元设置为比图像形成单元更靠近传送路径的下游,以对在图像形成单元中已经过图像形成处理的纸张上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进一步地,图像读取单元包括具有诸如白色基准面、黑色基准面和专色基准面等多个基准面的多面基准部件,为了在图像形成处理期间校准各单元,在没有纸张时,读取这些基准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和具有该检测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通过向传送中的记录介质照射光来检测在该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该检测装置能够抑制记录介质的卡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包括照射部件和光接收部件,其中,该照射部件朝向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传送方向照射光,该光接收部件接收从所述照射部件照射的光的反射光,并且该检测部件检测在所述传送路径中传送的所述介质上的图像;透过部件,该透过部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和所述照射部件之间,并且允许从所述照射部件照射的光和从所述介质反射的光透过;以及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具有由所述透过部件挡住的开口部,并且沿所述介质的所述传送方向,该支撑部件在所述开口部的上游部朝向所述介质支撑所述透过部件的上游端部,所述开口部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部的缘部位于比所述透过部件的底面更靠近所述照射部件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与开口部的下游部的缘部位于比透过部件的底面更靠近介质的位置的构造相比,当通过向正在传送的介质照射光来检测介质的图像时,可以抑制介质卡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其中,抑制部件附接到所述支撑部件,以抑制所述透过部件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端部朝向所述照射部件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与没有抑制透过部件朝向照射部件移动的抑制部件的构造相比,当介质压在透过部件上时,可以抑制透过部件朝向照射部件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其中,通孔穿过所述抑制部件,且被形成为朝向所述透过部件的所述下游端部,并且所述透过部件由粘合剂固定到所述抑制部件的沿所述传送方向在所述抑制部件的所述通孔上游的上游部。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与在抑制部件中没有通孔的构造相比,粘合剂可以简单地提供到透过部件的下游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照射部件包括设置在沿所述介质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光源,以及设置在下游侧的第二光源,并且当从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看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时,由A表示所述第一光源的中心,由B表示所述第二光源的中心,由C表示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游部的缘部,并且由D表示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下游部的缘部,则角BAC等于角ABD。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与角BAC与角ABD(由点A表示第一光源的中心点,由点B表示第二光源的中心点,由点C表示开口部的上游位置的缘部,并且由点D表示开口部的下游位置的缘部)不同的构造相比,可以抑制从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各个源照射到介质的光的强度分布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其中,在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台阶部件,以在所述透过部件的所述底面和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底面之间形成台阶,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底面沿所述传送方向在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下游部的缘部下游,并且由d1表示所述支撑部件的厚度,由d2表示所述透过部件的厚度,并且由d3表示所述台阶部件的厚度,则满足不等式d3<d2<(d1+d3)。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与不满足不等式d3<d2<(d1+d3)(由d1表示支撑部件的厚度,由d2表示透过部件的厚度,并且由d3表示台阶部件的厚度)的构造相比,可以抑制介质卡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介质上形成图像;传送单元,该传送单元传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上面形成有图像的所述介质;以及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检测由所述传送单元传送的所述介质上的图像。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与开口部的下游部的缘部位于比透过部件的底面更靠近介质的构造相比,当通过向正在传送的介质照射光来检测介质的图像时,可以抑制介质的卡住。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直列式传感器的构造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向基板室送入空气的状态的示例性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直列式传感器中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复合检测面的构造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照射单元的支撑盖和窗口玻璃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支撑盖的一个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由支撑盖支撑窗口玻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照射单元中支撑盖和窗口玻璃的另一端部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照射单元中多个灯的排列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向照射单元传送记录介质P的状态的示例性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比较示例的向照射单元传送记录介质的状态的示例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
(整体结构)
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装置10被构成为形成彩色图像或单色图像,并且包括第一处理单元10A和第二处理单元10B,其中,当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前侧观看时,第一处理单元10A设置在左侧,并且第二处理单元10B可附接到第一处理单元10A或者从第一处理单元10A拆下,并且当从其前侧观看时,第二处理单元10B设置在右侧。第一处理单元10A和第二处理单元10B的壳体包括多个框材料。而且,在下面的描述中,图像形成装置10的长度方向(次扫描方向,作为记录介质P(作为介质的示例)的传送方向)被设置为X方向,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方向被设置为Y方向,图像形成装置的深度方向(主扫描方向)被设置为Z方向。
第一处理单元10A的上部设置有沿水平方向排列、可更换的色调剂盒14V、14W、14Y、14M、14C和14K,这些色调剂盒分别容纳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
而且,从除了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之外的其他颜色(包括透明色)适当选择第一专色和第二专色。进一步地,在下面的描述中,如果需要区分与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有关的各组件,则在其附图标记添加字符V、W、Y、M、C和K。另一方面,如果不需要区分与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有关的各组件,则省略字符V、W、Y、M、C和K。
而且,在色调剂盒14的下游,六个图像形成单元16(作为与各颜色的色调剂相对应的六个图像形成单元的示例)沿X方向设置,以分别与色调剂盒14相对应。接着,为各图像形成单元16设置的曝光装置40被构成为接收在设置在第二处理单元10B上方的图像信号处理单元13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并且向后面描述的感光体18(参照图2)照射根据图像数据调制后的光L。
如图2所示,各图像形成单元16包括感光体18,沿由箭头R表示的方向(沿附图的顺时针方向)以旋转的方式驱动该感光体18。在各感光体18中,通过从各曝光装置40照射到该感光体18上的光L,在该感光体18上形成静电潜像。这里,曝光装置40以下面的方式执行曝光:曝光装置通过多棱镜43沿主扫描方向扫描从光源(未示出)照射的光,并且通过包括fθ透镜和反射镜的多个光学组件45向感光体18的外周面照射光L。
在各感光体18周围设置有:电晕放电型(非接触充电型)栅格电晕管充电器20,该栅格电晕管充电器20对感光体18进行充电;显影装置22,其使用显影剂(色调剂)对由曝光装置40形成在感光体18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刮板24,其充当去除部件,以去除一次转印操作后残留在感光体18上的显影剂;以及中和装置26,其通过向由刮板24去除显影剂之后的感光体18照射光来执行中和处理。接着,栅格电晕管充电器20、显影装置22、刮板24和中和装置26设置为面向感光体18的表面,并且按该顺序从感光体18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到其下游顺序排列。
显影装置22包括显影剂容纳部件22A和显影辊22B,其中,显影剂容纳部件22A容纳含有色调剂的显影剂G,而显影辊22B向感光体18供给显影剂容纳部件22A中所容纳的显影剂G。显影剂容纳部件22A通过色调剂供给路径(未示出)连接到色调剂盒14(参照图1),并且从色调剂盒14向其供给色调剂。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转印单元32设置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6下方。转印单元32包括环状中间转印带34和充当一次转印部件的一次转印辊36,其中,该环状中间转印带34的外周面接触各感光体18的外周面,而该一次转印辊36将形成在各感光体18上的色调剂图像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
中间转印带34卷绕在以下部件上:由马达(未示出)驱动的驱动辊38、向中间转印带34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41、面向后面要描述的二次转印辊62的对置辊42、以及多个卷绕辊44,并且由驱动辊38使该中间转印带34移动,以沿一个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循环。
各一次转印辊36设置为面向各图像形成单元16的感光体18,中间转印带34夹在感光体18和各一次转印辊36之间。进一步地,由供电单元(未示出)向一次转印辊36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凭借该构造,在感光体18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
去除装置46设置在驱动辊38的对侧,中间转印带34夹在去除装置46和驱动辊38之间,以通过使刮板接触中间转印带34的外周面来去除在中间转印带34的外周面上残留的色调剂或纸粉。进一步地,两个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设置在转印单元32下方,以容纳如片材等的记录介质P。
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被构成为沿Z方向从第一处理单元10A朝向前侧自由抽出。进一步地,供应辊52设置在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的一端侧(图1中的右侧)上方,以从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向传送路径60供应记录介质P。进一步地,底板50设置在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内,以在上面载置记录介质P。底板50被构成为当从第一处理单元10A抽出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时,通过控制单元(未示出)的命令向下移动。随着底板50向下移动,在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中形成用于允许用户在其中补充记录介质P的空间。
当从第一处理单元10A抽出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附接到第一处理单元10A时,底板50被构成为通过控制单元的命令而向上移动。接着,随着底板50向上移动,在底板50上载置的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接触供应辊52。进一步地,分离辊56设置在供应辊52的沿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此后简称为“下游”),以一张一张地分离从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以重叠状态供应的记录介质P。多个传送辊54设置在分离辊56的下游,以沿传送方向向下游侧传送记录介质P。
设置在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和转印单元32之间的传送路径60延伸到在二次转印辊62和对置辊42之间的转印位置T,使得从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提供的记录介质P在第一折回部60A折回到图1中的左侧,并且在第二折回部60B折回到图1中的右侧。
由供电单元(未示出)向二次转印辊62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接着,由二次转印辊62将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沿传送路径60传送的记录介质P上。
进一步地,预备路径66从第一处理单元10A的左侧面延伸,以与传送路径60的第二折回部60B汇合。接着,从与第一处理单元10A的左侧相邻设置的另一个记录介质容纳单元(未示出)供给的记录介质P被构成为通过预备路径66进入传送路径60。
另一方面,朝向第二处理单元10B传送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的、作为传送单元的示例的多个传送带70设置在第一处理单元10A的传送路径60的转印位置T的下游。进一步地,朝向下游传送从传送带70传送的记录介质P的、作为传送单元的示例的传送带80设置在第二处理单元10B。
多个传送带70和传送带80中的各个传送带形成为环状,并且卷绕在一对卷绕辊72上。该对卷绕辊72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分别设置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并且以旋转的方式驱动一个卷绕辊,使得传送带70和传送带80沿一个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循环。进一步地,定影单元82设置在传送带80的下游,以通过热和压力将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面形成有图像)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
定影单元82包括定影带84和加压辊88,该定影带84设置在传送路径60上方(记录介质P中具有图像的一侧),而加压辊88设置为接触定影带84的下侧,传送路径60夹在加压辊88和定影带84之间。接着,定影单元82设置在定影带84和加压辊88之间,以通过加热和加压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
定影带84形成为环状,并且卷绕在分别设置在上侧和下侧的驱动辊89和从动辊90上。驱动辊89面向加压辊88的上侧,而从动辊90设置在驱动辊89上方。进一步地,驱动辊89和从动辊90各包括加热单元,如卤素加热器。因此,加热定影带84。
传送带108设置在定影单元82的下游,以向下游传送从定影单元82供给的记录介质P。传送带108具有与传送带70相同的构造。进一步地,冷却单元110设置在传送带108的下游,以对由定影单元82加热的记录介质P进行冷却。
冷却单元110包括吸收记录介质P的热的吸收装置112和将记录介质P挤压在吸收装置112上的加压装置114。吸收装置112设置在传送路径60的一侧(图1中的上侧),而加压装置114设置在另一侧(图1中的下侧)。
吸收装置112包括环状吸收带116,该吸收带116接触记录介质P并且吸收记录介质P的热。吸收带116卷绕在多个卷绕辊118和向吸收带116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辊120上。进一步地,由铝制成的散热片122设置在吸收带116的内周侧,以与吸收带116面接触,来放出吸收带116所吸收的热。而且,风扇128设置在第二处理单元10B的背侧(图1中纸张的内侧),以将散热片122的热排出到外部。
加压装置114包括作为传送单元的示例的环状加压带130,该环状加压带130在将记录介质P挤压在吸收带116上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P。加压带130卷绕在多个卷绕辊132上。
进一步地,校正装置140设置在传送路径60中冷却单元110的下游,以在以夹着状态传送记录介质P的同时,校正记录介质P的卷曲。接着,直列式传感器200设置在传送路径60中校正装置140的下游,并且作为检测装置的示例,用于检测记录介质P上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及图像位置缺陷、以及记录介质P的位置或形状。而且,后面将详细描述直列式传感器200。
排出辊198设置在传送路径60中直列式传感器200的下游,以将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附接在第二处理单元10B的侧面的排出单元196。另一方面,当在记录介质P的两面上形成图像时,向设置在直列式传感器200的下游的反转路径194传送从直列式传感器200供给的记录介质P。
反转路径194包括分支路径194A、纸张传送路径194B以及反转路径194C,其中,分支路径194A从传送路径60分支,纸张传送路径194B将沿分支路径194A传送的记录介质P朝向第一处理单元10A传送,而反转路径194C将沿纸张传送路径194B传送的记录介质P沿相反方向折回,使得记录介质P的正反面反转。凭借该构造,在反转路径194C正反面已反转的记录介质P朝向第一处理单元10A传送,进入在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上方设置的传送路径60,并且再一次传送到转印位置T。
下面,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图像形成过程。
如图1所示,首先,在图像信号处理单元13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被传输到各曝光装置40。接着,如图2所示,在各曝光装置40中,根据图像数据,从各曝光装置照射各光L,以对由栅格电晕管充电器20充电的各感光体18进行曝光,使得在上面形成静电潜像。而且,由显影装置22对形成在感光体18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使得形成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
随后,如图1所示,使用六个一次转印辊36V、36W、36Y、36M、36C和36K,将在图像形成单元16V、16W、16Y、16M、16C和16K的感光体18(参照图2)上形成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按顺序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接着,由二次转印辊62,将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从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传送的记录介质P上。由传送带70,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设置在第二处理单元10B中的定影单元82。
随后,在定影单元82中,对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得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而且,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在通过冷却单元110之后被冷却,并且传送到校正装置140,使得校正在记录介质P中产生的卷曲。而且,由直列式传感器200针对图像缺陷检测等对校正了卷曲的记录介质P进行检测,然后由排出辊198将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出单元196。
另一方面,当在记录介质P中的未形成图像的未成像面上形成图像时(当在两面上形成图像时),通过直列式传感器200的记录介质P的正反面在反转路径194被反转,并且被传送到设置在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上方的传送路径60。接着,根据上述过程,在背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而且,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形成第一专色图像和第二专色图像的部件(图像形成单元16V和16W、曝光装置40V和40W、色调剂盒14V和14W以及一次转印辊36V和36W)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作为附加部件附接到第一处理单元10A或者从第一处理单元10A拆下。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不包括形成第一专色图像和第二专色图像的部件,或者不包括形成第一专色图像和第二专色图像的部件中的任意一组部件。
下面将描述直列式传感器200。
(直列式传感器200的基本构造)
如图3所示,直列式传感器200包括照射单元202、成像单元208、和设置单元210,其中,照射单元202朝向上面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照射光,成像单元208具有在CCD传感器204中形成图像的成像光学系统206,CCD传感器204作为光接收单元的示例,接收从照射单元202照射的并且从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而设置单元210设置用于使用或者校准直列式传感器200的各个基准值等。CCD传感器204接收从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并且基于光强度检测图像或记录介质P。
而且,来自记录介质P的光包括从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和透过记录介质P的光,并且广义上讲,光是用于检测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的图像、或记录介质P的位置或形状的信息的光。进一步地,透射光不仅包括从窗口玻璃等出射的光,还包括从成像透镜等出射的光。而且,记录介质P的检测包括检测记录介质P的位置和形状。
照射单元202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上方,并且包括作为照射部件的示例的灯212。各灯212是沿Z方向具有矩形的氙灯,并且照射范围的长度被设置为大于要传送的最大记录介质P的宽度。一对灯212关于从记录介质P反射并且被导向成像单元208的光轴OA(设计光轴)对称设置。更具体地,灯212关于光轴OA对称设置,使得其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照射角度从45°至50°。
具体地,一对灯212包括第一灯212A和第二灯212B,其中,该第一灯212A是第一光源的示例并且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第二灯212B是第二光源的示例并且设置在第一灯212A的对侧,光轴OA介于第一灯212A和第二灯212B之间。进一步地,检测单元207被构成为对传送的记录介质P的图像进行检测的检测部件的示例,其中检测单元207包括CCD传感器204和灯212。
成像光学系统206主要包括:第一反射镜214,该第一反射镜214沿X方向(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反射沿光轴OA引导的光;第二反射镜216,该第二反射镜216向上反射由第一反射镜214反射的光;第三反射镜218,该第三反射镜218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反射由第二反射镜216反射的光;以及透镜220,该透镜220使由第三反射镜218反射的光会聚在CCD传感器204上(使得在上面形成图像)。CCD传感器204相对于光轴OA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
第一反射镜214沿Z方向的长度被设置为大于最大记录介质P的宽度。接着,第一反射镜214、第二反射镜216和第三反射镜218在将从记录介质P反射的并且进入成像光学系统206的光沿Z方向(次扫描方向)变窄的同时,反射该光。因此,使沿宽度方向从记录介质P的各个部分反射的光进入大致柱面的透镜220。
凭借上述构造,在直列式传感器200中,CCD传感器204被构成为向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第一处理单元10A处的控制装置192(参照图1)输出(反馈)与成像光(即,图像强度)相对应的信号。控制装置192被构成为基于来自直列式传感器200的信号,校正在图像形成单元16中形成的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作为示例,基于来自直列式传感器200的信号,校正曝光装置40的照射光强度和图像形成位置等。
进一步地,光量光阑单元224设置在成像光学系统206的第三反射镜218和透镜220之间。光量光阑单元224减少沿Z方向横越光路并且沿Y方向(与主扫描方向相交的方向)在CCD传感器204成像的光量,并且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来调节光量光阑程度。可以调节使用光量光阑单元224的光量光阑程度,使得即使当各灯212的光照射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时,在CCD传感器204成像的光量变为预定量。
另一方面,设置单元210包括沿Z方向具有矩形的基准辊226。基准辊226包括:当执行记录介质P的图像检测时朝向传送路径60的检测基准面228;当未由直列式传感器200执行记录介质P的图像检测时朝向传送路径60的退避面230;白色基准面232;沿长度方向形成多个颜色的图案的彩色基准面234;以及形成多个检测图案的复合检测面236。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准辊226形成为沿周向具有八个以上面的多面筒状。检测基准面228、退避面230、彩色基准面234和复合检测面236中的各个面仅具有一个面,而白色基准面232具有两个面。
进一步地,基准辊226被构成为在绕旋转轴226A旋转的同时,切换朝向传送路径60的面。由设置在后面将描述的电路板262的控制电路(未示出),执行基准辊226的面的切换。进一步地,由于基准辊226形成为具有带有八个以上角部的多面截面的筒状,所以各面沿周向的中心和这些面的角部之间相对于旋转中心的距离差被抑制为较小。因此,在基准辊226的各面和各灯212的照射位置(后面将描述的窗口玻璃286)之间的距离被抑制为较小的同时,基准辊226的这些面的角部不干扰照射单元202。
检测基准面228的周向宽度被设置为小于其他面的宽度以及窗口玻璃286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宽度,其中,两个周面形成为不充当上述基准面的引导面238。进一步地,检测基准面228形成为定位基准面,该定位基准面使传送的记录介质P的检测目标面(读取目标面)被定位于各灯212的照射位置。
退避面230的周向宽度被设置为大于其他面的宽度。当直列式传感器200不执行记录介质P的图像检测时,退避面230用作引导记录介质P的引导面,并且从旋转轴226A的轴线到退避面230的距离被设置为小于从检测基准面228到退避面230的距离。因此,当直列式传感器200不执行记录介质P的图像检测时,从传送路径到照射单元202(窗口玻璃286)的距离比直列式传感器200执行记录介质P的图像检测的情况下的距离宽。
白色基准面232用于校准成像光学系统206,并且在该白色基准面232上粘贴有白色膜,使得白色基准面232用作使得从成像光学系统206输出预定信号的基准。彩色基准面234用于校准成像光学系统206,并且与各颜色相对应,在彩色基准面234上粘贴具有各基准色图案的膜。
如图6所示,复合检测面236具有这样的构造:深度检测图案244、焦点检测图案242以及沿旋转方向(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校准基准辊226的位置的位置调节图案240设置在同一面上。
以下面的方式形成位置调节图案240:其上粘贴具有白色背景的膜,使得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在膜上形成黑色“N”形图案的“N”形垂直线。以下面的方式形成焦点检测图案242:其上粘贴具有白色背景的膜,使得沿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多条黑色线平行形成在膜上,如梯级图案。
以下面的方式形成深度检测图案244:其上粘贴片材部件,该片材部件具有这样的图案:该图案具有三个深度检测部244A、244B和244C,三个深度检测部244A、244B和244C与基准辊226的旋转轴226A(参照图2)的距离不同,并且沿复合检测面236的长度方向设置为台阶形。
这里,为复合检测面236的长度方向两端各设置至少一个位置调节图案240。进一步地,焦点检测图案242设置为相对于设置在两端的位置调节图案240靠近复合检测面23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总共设置三个深度检测图案244,以分别设置在复合检测面23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和中央部。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沿长度方向设置在中央的深度检测图案244和设置在两端的深度检测图案244之间设置一个位置调节图案240和一个焦点检测图案242。
下面将描述CCD传感器204的校准过程。
在图3中,首先,白色基准面232首先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接着,CCD传感器204输出校正沿Z方向(主扫描方向)的光量分布的明暗校正信号。随后,复合检测面236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并且根据位置调节图案240(参照图6),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自动调节使用CCD传感器204的检测位置。即,如图6所示,通过沿Z方向(主扫描方向),检测“N”形图案,来检测两个直线部240A和240C之间的倾斜部240B以及两个直线部240A和240C。接着,旋转基准辊226,使得直线部240A和倾斜部240B之间的距离变为等于直线部240C和倾斜部240B之间的距离,并且调节检测位置。
随后,在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调节检测位置之后,通过焦点检测图案242(参照图6)来检查CCD传感器204的焦点,并且通过深度检测图案244来检查照明深度。而且,彩色基准面234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自动调节CCD传感器204,使得针对各颜色输出具有预定强度的信号。
而且,如上所述,例如在开启图像形成装置10之前(一天一次),执行CCD传感器204的校准。另一方面,例如每当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预定量的图像(一天十次)时,执行基于CCD传感器204的信号来校准图像形成装置10。
(直列式传感器200的分离结构)
如图3所示,直列式传感器200可以分成三个单元,即,主要包括照射单元202的中央单元246、主要包括成像单元208的上部单元248、以及主要包括设置单元210的下部单元250。
上部单元248沿Z方向可滑动地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的第二处理单元10B(参照图1)或者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第二处理单元10B可滑动地拆下。中央单元246沿Z方向可滑动地附接到上部单元248或者从上部单元248可滑动地拆下。下部单元250沿Z方向可滑动地附接到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或者从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可滑动地拆下。而且,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下方的下部单元250由下部抽屉(未示出)支撑,其中,从第二处理单元10B沿Z方向朝向前侧抽出该下部抽屉(未示出)以解决记录介质P的卡住,并且当抽出或插入下部抽屉时,下部单元可附接到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或者从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拆下。后面将详细描述该构造。
(上部单元248的构造)
上部单元248包括上部壳体254。上部壳体254容纳成像单元208和后面要描述的电路板262,并且构成冷却管道265等。上部壳体254包括成像系统壳体256,该成像系统壳体256容纳CCD传感器204和成像光学系统206。
当从Z方向观看时,成像系统壳体256沿X方向具有矩形箱形,并且沿X方向的一端(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容纳CCD传感器204。进一步地,成像系统壳体256沿X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反射镜216和第三反射镜218。接着,成像系统壳体256沿X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窗部256A,光沿光轴OA入射到该窗部256A。在成像系统壳体256中,窗部256A由窗口玻璃258阻挡,通过该窗口玻璃258透射光,由此其内部形成为气密密封空间和容纳CCD传感器204等的光学室205。
进一步地,上部壳体254包括覆盖成像系统壳体256的上侧的上盖260。因此,基板室264设置在成像系统壳体256的上壁256U和上盖260之间,以容纳电路板262。进一步地,上部壳体254包括管道罩268,该管道罩268在沿X方向的一端外侧(在成像系统壳体256中设置CCD传感器204的一侧)形成管道265。管道罩268在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和下游覆盖成像系统壳体256的端部,并且形成具有L形X-Y截面的管道265。
管道265的上端形成为空气引入口266A,并且管道265的与空气引入口266A相反的端部形成为连接到后面要描述的灯罩284的管道308的连接口266B。风扇270放置在管道265中,以生成从管道265内部上侧移动到其下侧的气流。进一步地,风扇272放置在管道265中,以将空气供给到设置在成像系统壳体256的光学室205中(以使光学室205具有恒压)。进一步地,风扇274(参照图4)设置在管道265,以将空气供给到基板室264中。
而且,上部壳体254包括在第二反射镜216和第三反射镜218侧覆盖成像系统壳体256的罩275。罩275在该罩275和成像系统壳体256之间形成隔热空间276。接着,滑块278设置在上部壳体254,以沿Z方向伸长。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对滑块278沿X方向如箭头所示平行地设置在上盖260。各滑块278可嵌合到设置在第二处理单元10B的框(未示出)的导轨。因此,各滑块278在导轨上一边被引导一边移动,使得上部单元248相对于第二处理单元10B沿Z方向移动。
(中央单元246的构造)
如图3所示,中央单元246包括:灯罩284,其容纳一对灯212;作为透过部件的示例的窗口玻璃286,其允许从灯212朝向记录介质P照射的光透过;以及作为支撑部件的示例的支撑盖280,其支撑窗口玻璃286。
窗口玻璃286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和灯212之间,并且设置为面向传送路径60。进一步地,支撑盖280包括第一窗盖288,该第一窗盖288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以及第二窗盖289,该第二窗盖289设置在其下游。接着,灯罩284形成为箱形,以向上和向下开口,其中上部开口端在上部壳体254关闭,而下部开口端在第一窗盖288和第二窗盖289关闭。
接着,在照射单元202中,从各灯212照射的光透过窗口玻璃286照射到记录介质P,并且从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沿着光轴OA透过窗口玻璃286进入灯罩284。从记录介质P反射的并且进入灯罩284的光透过构成成像单元208的成像系统壳体256的窗口玻璃258被导入成像单元208中。
灯罩284包括一对滑块290,该对滑块290从上侧的开口缘沿X方向箭头表示的方向突出为凸缘形,并且沿Z方向伸长。各滑块290嵌合到形成在上部壳体254中的导轨292。因此,各滑块290在导轨292上一边被引导一边移动,使得灯罩284沿Z方向可附接到上部壳体254(上部单元248)或从上部壳体254(上部单元248)拆下。
支撑盖280包括第一窗盖288和第二窗盖289,并且形成为使得支撑盖280的缘部和窗口玻璃286的缘部未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以窗口玻璃286挡住作为由第一窗盖288和第二窗盖289形成的开口部的示例的窗部288A的状态,由板簧334(参照图7),将窗口玻璃286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挤压在第一窗盖288上。即,窗口玻璃286可附接到第一窗盖288和第二窗盖289,或者从第一窗盖288和第二窗盖289拆下。而且,后面将详细描述将窗口玻璃286附接到支撑盖280的结构。
而且,支撑盖280可附接到灯罩284,或者可从灯罩284拆下。具体地,支撑盖280的X-Y截面形成为矩形的U形,使得上侧开口,并且开口部的边缘设置有一对滑块298。各滑块298嵌合到形成在灯罩284中的导轨300。因此,各滑块298在导轨300上一边被引导一边移动,使得支撑盖280沿Z方向可附接到灯罩284,或者可从灯罩284拆下。凭借该构造,在直列式传感器200中,支撑盖280可以作为单个组件被替换或者清洁。
尽管附图中未示出,但是由沿Z方向相对移动而插入和分离的销和孔,沿X、Y和Z方向高度精确地定位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进一步地,由沿Z方向相对移动而插入和分离的销和孔,沿X、Y和Z方向高度精确地定位上部单元248和第二处理单元10B(参照图1)的壳体。
(下部单元250的构造)
如图3所示,下部单元250包括基准辊226和容纳驱动基准辊226的马达(未示出)的下部壳体302。如上所述,下部壳体302由下部抽屉支撑,并且沿Z方向定位到下部抽屉。进一步地,由沿Z方向相对移动而插入和分离的销和孔,沿X、Y和Z方向高度精确地定位下部单元250、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因此,具有在中央单元246和下部单元250之间的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的下部单元250沿X、Y和Z方向相对于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而定位。
(针对杂散光的对策)
如图3所示,挡板304设置在灯罩284内,以在一对灯212(212A和212B)上方围绕光轴OA。如图3所示,挡板304包括至少一对侧壁304S和底壁304B。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对侧壁304S在沿Z方向彼此面对的一对前后壁(未示出)彼此连接。进一步地,底壁304B设置有下窗部304W,光轴OA进入该下窗部304W。挡板304的上部开口端围绕成像系统壳体256的窗部256A。因此,沿光轴OA行进的光通过挡板304的内部进入成像单元208。
挡板304的尺寸设置为使得从各灯212的后侧照射的光不到达窗部256A。即,下窗部304W的开口缘的位置设置为使得从各灯212的后侧照射的光不直接到达窗部256A。进一步地,侧壁304S相对于OA的倾斜角设置为使得即使从各灯212的后侧照射的光被反射一次时,光也不到达窗部256A。
另一方面,多个分隔壁306设置在成像系统壳体256内部,以限定除了成像光学系统206的导光路径之外的部分。各分隔壁306包括开口部306A,根据在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的漫散角,以从记录介质P反射的漫射光沿Y和Z方向不变窄的程度,设置该开口部306A的透光部的尺寸(上限)。
(气流)
如图3所示,由在一侧(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的侧壁304S和灯罩284的周壁,在灯罩284内部形成管道308。在灯罩284附接到上部壳体254的同时,管道308的上部开口端通过连接口266B连接到管道265。因此,在灯罩284内部也产生由风扇270的操作生成的气流。
排气口310沿灯罩284的周壁的X方向形成在位于管道308的对侧的部分。因此,来自管道265的气流在灯罩284内部由灯罩284的周壁和支撑盖280引导,流过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上游的第一灯212A和在其下游的第二灯212B,并且通过排气口310排出到灯罩284外侧。
进一步地,突出部312从构成管道308的侧壁304S的下端突出,以防止从第一灯212A的后侧照射的光到达下窗部304W。突出部312的突出量设置为使得由朝向一对灯212流动的气流同等地冷却该对灯212。
(光量光阑单元)
如图3所示,光量光阑单元224包括侧壁224S、上壁224U和下壁224L,并且光量光阑单元224的X-Y截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的U形,以朝向第三反射镜218开口。大致矩形的开口部314形成在光量光阑单元224的侧壁224S。进一步地,肋316从上壁224U的自由端垂下。光量光阑单元224在开口部314的下缘314L和肋316的下端部316L切割来自记录介质P的光,并且减少沿Y方向的光量。
光量光阑单元224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到达成像系统壳体256的前壁,并且光量光阑单元224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通过在壁中形成的操作孔与操作杆(未示出)附接。接着,光量光阑单元224随着操作杆的活动而旋转,并且以从光量最小的初始位置逐渐减小孔径量的状态移动。
(防卡结构)
如图5所示,中央单元246(照射单元202)和下部单元250(设置单元210)之间的传送路径60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升高。接着,第一窗盖288和下部壳体302的各个角部经过倒角或R-倒角。因此,直列式传感器200设置有作为诱导部的入口槽(inlet chute)320,该入口槽(inlet chute)320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并且位于比窗口玻璃286更靠近上游。
形成入口槽320的上部的上部槽320U形成为向下凸的平滑曲面。这里,在基准辊226的检测基准面228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的同时,由IL表示检测基准面228沿Z方向的延长线时,上部槽320U的尺寸设置为使得上部槽与延长线IL干扰(使得上部槽320U的突出端位于延长线IL下方)。
通过固定到从下部壳体302的开口端向内延伸的凸缘320F的下部槽部件324,构成入口槽320的下部的下部槽320L变得更靠近基准辊226。接着,下部槽部件324的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端形成为向上凸的R-部324A。
出口槽326形成在下部壳体302和凸部322中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部之间。通过将下部槽部件328固定到从下部壳体302的开口端向外延伸的凸缘302F,来形成构成了出口槽326的下部的下部槽326L。接着,下部槽部件328的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端形成为向上凸的圆形R-部328A。
进一步地,当CCD传感器204执行图像检测时,基准辊226的检测基准面228以大致平行于窗口玻璃286的状态朝向记录介质P。分别设置在检测基准面228两侧的引导面238从入口槽320接收记录介质P,并且朝向出口槽326引导记录介质P。
另一方面,当CCD传感器204不执行图像检测时,基准辊226的退避面230以越接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越靠近窗口玻璃286的状态(非平行状态)朝向记录介质P。进一步地,退避面230形成为从下部槽部件324的R-部324A延伸到出口槽326附近的宽面,以上述状态从入口槽320接收记录介质P,并且朝向出口槽326引导记录介质P。
(直列式传感器200的工作)
如图3所示,直列式传感器200向在照射单元202和设置单元210之间通过的记录介质P照射来自一对灯212的光。从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沿着光轴OA被引导到成像单元208,并且由成像单元208的成像光学系统206在CCD传感器204形成图像。随后,CCD传感器204向图像形成装置10的控制装置192(参照图1)输出与图像的各位置的图像浓度相对应的信号。接着,在控制装置192中,基于来自CCD传感器204的信号,校正图像浓度和图像形成位置等。
另一方面,当执行构成直列式传感器200的CCD传感器204的校准时,首先下部单元250的马达运转,使得白色基准面232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调节CCD传感器204,使得从其输出预定信号。
随后,复合检测面236(参照图6)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并且调节CCD传感器204的检测位置,使得位置调节图案240(参照图6)的直线部240A和倾斜部240B之间的间隙变为等于直线部240C和倾斜部240B之间的间隙。随后,CCD传感器204通过使用焦点检测图案242检查其焦点状态。进一步地,通过深度检测图案244来检查照射深度。而且,彩色基准面234(参照图6)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接着,调节CCD传感器204,使得从CCD传感器204输出针对各颜色的预定信号。
(主要部件的构造)
下面将详细描述将窗口玻璃286附接到支撑盖280的结构。
如图7所示,由支撑盖280来支撑窗口玻璃286。具体地,窗口玻璃286的沿X方向的一端部由第一窗盖288从下侧(记录介质P侧)支撑,并且窗口玻璃286的沿X方向的另一端部由第二窗盖289沿从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的方向从其侧支撑。进一步地,窗口玻璃286沿Z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由板簧334压紧。而且,限制部件336设置在窗口玻璃286的沿X方向的另一端部上方(在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且在窗部288A(参照图5)外侧的区域),其中,限制部件336是抑制部件的示例,其抑制窗口玻璃286的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端部朝向灯212(参照图3)移动。
限制部件336是形成为一个板部件的形状的部件,该板部件沿短方向从中央部以直角弯曲并且沿短方向的一个端部沿反向以直角弯曲,并且限制部件336包括平坦部336A、相对于平坦部336A垂直形成的壁部336B、以及滑块298。接着,限制部件336安装到第二窗盖288的上表面,使得平坦部336A覆盖窗口玻璃286的另一端部(沿X方向的一端部)。
如图8所示,板簧334包括矩形的安装部334A,该矩形的安装部334A由螺钉332固定到第一窗盖288和第二窗盖二者的端部的底面;第一施力部334B,该第一施力部334B沿Z方向从安装部334A突出,并且该第一施力部334B的前端向下弯曲成倒V形;以及第二施力部334C,该第二施力部334C通过垂直弯曲安装部334A沿X方向的一端而形成,并且该第二施力部334C的前端朝向窗口玻璃286弯曲成倒V形。而且,由于板簧334的沿Z方向的一端侧(前侧)和另一端侧(后侧)具有相同构造,因此在图8中,仅示出了在一侧的板簧334,而没有示出在另一侧的板簧334。
如图9所示,第二窗盖289形成为具有在平面图中为矩形的U形底部的板部件,并且底部包括沿X方向面向第一窗盖288的支撑侧面289A以及沿Z方向互相面对的支撑侧面289B和289C。而且,支撑侧面289A形成窗部288A的一部分。而且,在图9中,未示出板簧334和限制部件336。
窗口玻璃286设置在支撑盖280内,使得Z方向被设置为长度方向,而X方向被设置为短方向,并且窗口玻璃286以下面的方式而定位:沿X方向的一个侧面接触支撑侧面289A(附图中的前侧),并且沿Z方向的一个侧面接触支撑侧面289B(附图中的前侧)。在该定位状态下,如图8所示,由板簧334的第一施力部334B对窗口玻璃286向下施加,并且由第二施力部334C对窗口玻璃286朝向第二窗盖289而施力,使得窗口玻璃286固定到支撑盖280。
图10是示出了通过沿图7中的点划线A-A’切割支撑盖280和窗口玻璃286所获得的截面的立体图。在支撑盖280中,第一窗盖288将窗口玻璃286沿X方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部朝向记录介质P支撑在窗部288A的上游部。进一步地,在第二窗盖289中,窗部288A的缘部中的下游部(支撑侧面289A)位于比窗口玻璃286的底面更靠近灯212A和212B(参照图5)。
限制部件336的平坦部336A设置有通孔338,该通孔338沿X方向朝向窗口玻璃286的下游端部穿过平坦部336A。接着,从通孔338供给粘合剂S使得窗口玻璃286和平坦部336A之间的间隙339填充有粘合剂,并且固化粘合剂。因此,窗口玻璃286比通孔338更上游地固定到限制部件336的上游部。
另一方面,第一窗盖288的沿Z方向的两端部(记录介质P穿过的区域之外的区域部分)沿X方向朝向下游侧突出,使得形成平板状的突出部288B。接着,第一窗盖288的突出部288B和第二窗盖289之间的间隙设置有作为台阶部件的示例的间隔物334,用于确保窗口玻璃286的底面和窗部288A的沿传送方向比下游部(第二窗盖289)的缘部更下游的底面之间的台阶。进一步地,突出部288B覆盖第二窗盖289的底面和窗口玻璃286的两端部的底面的一部分,并且矩形的U形切口部288C形成于当从窗口玻璃286的上侧观看时可见的部分。白色基准板340设置在切口部288C内侧。
白色基准板340用于校准CCD传感器204(参照图3),并且以下面的方式置于窗口玻璃286和支撑板342之间:支撑板342粘合并且固定到第一窗盖288的突出部288B,以覆盖切口部288C的下侧。而且,在图10中,露出白色基准板340的端部。但是,为了防止尘土等的侵入,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形成矩形孔部,而不是切口部288C,设置白色基准板340,并且固定支撑板342。
图11是沿图7中的点划线B-B’取得的、支撑盖280和窗口玻璃286中的截面图。这里,当沿Z方向观看照射单元202的第一灯212A和第二灯212B时,由A表示第一灯212A的中心,由B表示第二灯212B的中心,由C表示窗部288A的上游部的边缘,并且由D表示窗部288A的下游部的边缘,第一灯212A和第二灯212B设置在角BAC(角θ1)和角ABD(角度θ2)彼此相等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照射单元202中,当由d1表示第二窗盖289沿Y方向的厚度,由d2表示窗口玻璃286的厚度,并且由d3表示间隔物344的厚度时,预先设置各部件的厚度,使得满足不等式d3<d2<(d1+d3)。结果,由于记录介质P不接触支撑盖280的窗部288A的下游部的边缘,因此不发生记录介质P的卡住。而且,可以获得窗口玻璃286内侧(支撑盖280内部)的防尘效果。
下面将描述比较示例。
图13示出了比较示例的照射单元400的截面(X-Y面)。照射单元400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照射单元202(参照图11)的不同点在于设置支撑盖402,而不是支撑盖280,并且不设置间隔物344。而且,将不重复与照射单元202的部件相同的那些部件的描述。
支撑盖402具有矩形的U形截面(X-Y面),并且其底部设置有矩形的开口部404。接着,窗口玻璃286粘合并且固定到开口部404的缘部。由于这个原因,在比较示例的照射单元400中,开口部的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缘部和下游侧缘部设置在比窗口玻璃286的底面更低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照射单元400中,当从Z方向观看第一灯212A和第二灯212B时,第一灯212A的中心点被设置为点A,第二灯212B的中心点被设置为点B,开口部404的上游侧缘部被设置为点E,并且开口部404的下游侧缘部被设置为点F。以该状态,角BAE(角θ3)和角ABF(角θ4)彼此不同。
这里,在照射单元400中,开口部404的下游端面位于比窗口玻璃286的底面更低的一侧。因此,该部形成为台阶,并且所传送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接触开口部404的下游端面。因此,接触开口部404的记录介质P弯曲或卡住。进一步地,在照射单元400中,当记录介质P接触窗口玻璃286的底面并且向上的应力作用于窗口玻璃286时,由于没有限制窗口玻璃286的移动的部件,所以可能使窗口玻璃286偏离。
而且,在照射单元400中,由于第一灯212A和第二灯212B设置在角θ3和角θ4彼此不同的位置,因此在读取记录介质P的图像的位置,从第一灯212A照射的光的强度分布与从第二灯212B照射的光的强度分布不同,使得光的强度分布偏差,并且在从记录介质P的图像反射的光的强度分布中出现误差。
下面将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图12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照射单元202中,由于支撑盖280的窗部288A的下游部的边缘部设置为比窗口玻璃286的底面更靠近第一灯212A和212B,因此窗部288A的下游部(端面)不暴露到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参照图3)。因此,即使传送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接触窗口玻璃286的底面,前端也不接触支撑盖280的窗部288A的缘部,使得不发生记录介质P的卡住。而且,由于由第一窗盖288来支撑窗口玻璃286的上游端部的下侧,因此记录介质P不接触窗口玻璃286的上游端面。
进一步地,在照射单元202中,当记录介质P接触窗口玻璃286的底面并且向上的应力作用于窗口玻璃286时,由限制部件336限制窗口玻璃286的向上移动。这里,在照射单元202中,由于从限制部件336的通孔338供给粘合剂使得限制部件336和窗口玻璃286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粘合剂,并且固化粘合剂,所以粘合剂可以容易地施加到窗口玻璃286的下游端部。
而且,如图11所示,在照射单元400中,第一灯212A和第二灯212B设置在角θ1和角θ2彼此相等的位置。因此,在读取记录介质P的图像的位置处,从第一灯212A照射的光的强度分布等于从第二灯212B照射的光的强度分布,使得光的强度分布偏差小。
此外,由于沿Y方向,第二窗盖289的厚度d1、窗口玻璃286的厚度d2和间隔物344的厚度d3预先设置为满足不等式d3<d2<(d1+d3),因此与在第一窗盖288的上表面不设置间隔物344的构造相比,提高了第一窗盖288的刚性。
作为图像检测部件,可以使用接触型传感器,而不是CCD传感器204,或者包括CCD传感器204的光学传感器可以与接触式传感器一起使用,同时不去除窗口玻璃286。进一步地,支撑窗口玻璃286侧部的第二窗盖289的支撑部不限于整个Z方向,而可以沿Z方向分成多个位置。而且,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P的正面侧暴露于光,但是当使用透明记录介质P时,记录介质P的背面侧可以暴露于光。
进一步地,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是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的。并非旨在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适用于所构想特定用途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型。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包括照射部件和光接收部件,其中,该照射部件朝向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传送方向照射光,该光接收部件接收从所述照射部件照射的光的反射光,并且该检测部件检测在所述传送路径中传送的所述介质上的图像;
透过部件,该透过部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和所述照射部件之间,并且允许从所述照射部件照射的光和从所述介质反射的光透过;以及
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具有由所述透过部件挡住的开口部,并且沿所述介质的所述传送方向,该支撑部件在所述开口部的上游部朝向所述介质支撑所述透过部件的上游端部,所述开口部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部的缘部位于比所述透过部件的底面靠近所述照射部件的位置,
其中,抑制部件附接到所述支撑部件,以抑制所述透过部件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端部朝向所述照射部件移动,
其中,通孔穿过所述抑制部件,且被形成为朝向所述透过部件的所述下游端部,并且所述透过部件由粘合剂固定到所述抑制部件的沿所述传送方向在所述抑制部件的所述通孔上游的上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
其中,所述照射部件包括设置在沿所述介质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光源,以及设置在下游侧的第二光源,并且
当从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看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时,由A表示所述第一光源的中心,由B表示所述第二光源的中心,由C表示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游部的缘部,并且由D表示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下游部的缘部,则角BAC等于角AB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
其中,在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台阶部件,以在所述透过部件的所述底面和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底面之间形成台阶,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底面沿所述传送方向在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下游部的缘部的下游,并且
由d1表示所述支撑部件的厚度,由d2表示所述透过部件的厚度,并且由d3表示所述台阶部件的厚度,则满足不等式d3<d2<(d1+d3)。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介质上形成图像;
传送单元,该传送单元传送其上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图像的所述介质;以及
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检测由所述传送单元传送的所述介质上的图像。
CN201110126483.6A 2010-10-22 2011-05-16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556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11674.2A CN105068392B (zh) 2010-10-22 2011-05-16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7995A JP5760377B2 (ja) 2010-10-22 2010-10-22 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37995 2010-10-2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11674.2A Division CN105068392B (zh) 2010-10-22 2011-05-16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5650A CN102455650A (zh) 2012-05-16
CN102455650B true CN102455650B (zh) 2015-11-04

Family

ID=459731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11674.2A Active CN105068392B (zh) 2010-10-22 2011-05-16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0111012648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55650B (zh) 2010-10-22 2011-05-16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11674.2A Active CN105068392B (zh) 2010-10-22 2011-05-16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71425B2 (zh)
JP (1) JP5760377B2 (zh)
CN (2) CN105068392B (zh)
AU (1) AU2011202323B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6121B2 (ja) * 2012-03-29 2016-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8995B2 (ja) * 2013-09-06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1805B2 (ja) * 2014-07-16 2018-05-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7028A (ja) * 1999-03-30 2000-10-13 Canon Electronics Inc 画像読取装置
CN1324177A (zh) * 2000-05-16 2001-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CN101489014A (zh) * 2008-01-16 2009-07-2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JP2010114498A (ja) * 2008-11-04 2010-05-2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0135U (ja) * 1982-08-17 1984-02-24 株式会社東芝 原稿押え装置
JPH02268563A (ja) * 1989-04-11 1990-11-02 Konica Corp イメージセンサ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8769Y2 (ja) * 1989-05-23 1995-06-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完全密着型画像読取り装置
JPH04196867A (ja) * 1990-11-28 1992-07-16 Canon Inc 読取装置
JP2603522Y2 (ja) * 1991-03-29 2000-03-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
EP0573984B1 (en) 1992-06-11 1999-04-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act type image sensor, produc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6023283A (en) * 1993-09-28 2000-02-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 image in a thermosetting medium with post-recording heat treatment
JPH09106236A (ja) * 1995-10-12 1997-04-2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光学的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5801849A (en) * 1996-10-21 1998-09-01 Telesensory Corporation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document scanning system
JPH10190947A (ja) * 1996-12-26 1998-07-21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H10190946A (ja) * 1996-12-27 1998-07-21 Canon Inc 密着型イメージセンサと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US6343162B1 (en) * 1997-12-25 2002-0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act type image sensor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JP4078902B2 (ja) * 2002-07-09 2008-04-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4591059B2 (ja) * 2004-11-26 2010-12-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
JP4645251B2 (ja) * 2005-03-17 2011-03-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JP2008095783A (ja) * 2006-10-11 2008-04-24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締結用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締結機構
JP2009165110A (ja) * 2007-12-13 2009-07-23 Rohm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5020796B2 (ja) * 2007-12-13 2012-09-05 ローム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7028A (ja) * 1999-03-30 2000-10-13 Canon Electronics Inc 画像読取装置
CN1324177A (zh) * 2000-05-16 2001-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CN101489014A (zh) * 2008-01-16 2009-07-2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JP2010114498A (ja) * 2008-11-04 2010-05-2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1202323B2 (en) 2012-09-06
CN105068392A (zh) 2015-11-18
JP5760377B2 (ja) 2015-08-12
CN105068392B (zh) 2017-12-12
JP2012093388A (ja) 2012-05-17
CN102455650A (zh) 2012-05-16
US8571425B2 (en) 2013-10-29
AU2011202323A1 (en) 2012-05-10
US20120099874A1 (en) 2012-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5622B (zh)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55615B (zh)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6999B (zh)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609533B2 (ja) 検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AU2011202548B2 (en) Detec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2455650B (zh)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55616B (zh) 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652123B2 (ja) 検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630207B2 (ja) 検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609532B2 (ja) 検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93389A (ja) 検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