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472B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472B
CN102193472B CN201110062787.0A CN201110062787A CN102193472B CN 102193472 B CN102193472 B CN 102193472B CN 201110062787 A CN201110062787 A CN 201110062787A CN 102193472 B CN102193472 B CN 1021934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rotate
guide member
charging roller
mobile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278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472A (zh
Inventor
河井太刀夫
阿南修
鸟山恭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4Details of parts of process cartridge, e.g. for charging, transfer, cleaning,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处理盒和成像设备。所述处理盒包括:鼓;具有第一轴端部和第二轴端部的可转动辊;用于可转动地支撑该可转动辊的轴的端部的轴承部件;用于经由该轴承部件朝鼓接触方向推压可转动辊的推压部件;用于可转动地支撑鼓且用于经由轴承部件可移动地保持可转动辊的盒框架;可沿可转动辊的轴的轴向移动且包括第一接触部的可动引导部件;以及包括第二接触部的固定引导部件。至少第一接触部和第一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可转动辊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面,且至少第二接触部和第二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可转动辊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面。

Description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且涉及安装有该处理盒的成像设备。
这里,例如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作为成像设备。电子照相成像设备采用电子照相成像方法在记录材料上成像,且例如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LED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等)、传真机、文字处理器等。
这里,记录材料是要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物体,且例如包括记录片材、OHP片等。
另外,处理盒是通过将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者与电子照相感光鼓一体地组装在能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的盒中而制备。因此,处理盒包括通过将作为处理装置的显影装置与电子照相感光鼓一体地组装在能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的盒中而制备的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通常设置有用于使电子照相感光鼓(以下称为感光鼓)的表面均匀带电的充电器。此充电器一般是采用电晕放电的非接触式充电器和采用例如充电辊一类充电部件的接触式充电器。近年来,为防止产生臭氧,一般采用后面的接触式充电器。另一方面,接触式充电器在充电部件保持与感光鼓接触的状态下长期放置时会使得与该感光鼓接触的部分永久变形,从而导致充电能力的变化,以致在某些情况下产生成像缺陷,例如密度不均匀。为此,希望采用不使充电部件在保持与感光鼓接触的状态下长期放置的构造。
另外,在传统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已采用处理盒方式,在此处理盒方式中,感光鼓和作用于该感光鼓的处理装置一体组装在能可拆卸地安装于设备主组件上的盒内。在某些情况下,此处理盒中也采用上述接触式充电器。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处理盒运输过程中的振动等,感光鼓与充电部件相互摩擦,残留磁滞作为充电记忆,从而导致产生图像缺陷,如密度不均匀。为此,希望一种能够减轻运输过程中充电部件与感光鼓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构造。
作为此处理盒中的感光鼓与充电辊之间的接触和分离机构,以下构造是已知的。日本专利申请文献特开(JP-A)平2-39169公开了这样一种构造,其中,分隔件被夹在感光鼓与充电部件之间,特别是在图像写入区域(成像设备)外侧的区域(非成像区域)内,该感光鼓和充电部件在非使用状态下(特别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分离(分隔)状态。JP-A平6-316349公开了这样一种构造,其中,感光鼓和转印辊(不是充电部件的一例)在螺线管的驱动作用下相互移向和移离。美国专利No.7072603公开了这样一种构造,其中,支撑部件设在充电辊的两端部处,当手动移动该支撑部件时,调节相对于感光鼓的充电辊的接触和分离状态。
然而,在JP-A平2-39169、JP-A平6-316349和美国专利No.7072603所述的构造中,运输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之前,需要人或机器提供用于插入分隔件的劳动或驱动力。另外,在JP-A平6-316349所述的构造中,需要用于驱动螺线管的驱动力。希望能减少此劳动和驱动力。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其可减少使充电部件与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和分离所需的劳动或驱动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该处理盒的成像设备。
依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能够承载调色剂图像;
能转动的辊,所述能转动的辊能够在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同时转动;
轴承部件,用于能转动地支撑所述能转动的辊的轴的端部;
推压装置,用于经由所述轴承部件朝使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方向推压所述能转动的辊;
盒框架,用于能转动地支撑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且用于经由所述轴承部件沿使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和分离的方向能移动地保持所述能转动的辊;
能移动的引导部件,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由所述盒框架沿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的轴向能移动地支撑,且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设在所述能转动的辊的一端侧处,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在该能移动的引导部件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第一轴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
固定引导部件,所述固定引导部件固定在所述盒框架上,且设在所述能转动的辊的另一端侧处,所述固定引导部件在该固定引导部件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第二轴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包括第二接触部,
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面,且至少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面。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供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其上的主组件,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用于装卸所述处理盒的安装部;以及
所述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能够承载调色剂图像;
能转动的辊,所述能转动的辊能够在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同时转动;
轴承部件,用于能转动地支撑所述能转动的辊的轴的端部;
推压装置,用于经由所述轴承部件朝使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方向推压所述能转动的辊;
盒框架,用于能转动地支撑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且用于经由所述轴承部件沿使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和分离的方向能移动地保持所述能转动的辊;
能移动的引导部件,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由所述盒框架沿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的轴向能移动地支撑,且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设在所述能转动的辊的一端侧处,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在该能移动的引导部件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第一轴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
固定引导部件,所述固定引导部件固定在所述盒框架上,且设在所述能转动的辊的另一端侧处,所述固定引导部件在该固定引导部件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第二轴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包括第二接触部,
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面,且至少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面。
当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时,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依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处理盒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盒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设备主组件的引导构造和定位构造的示意透视图。
图4(a)和4(b)是表示盖件、设备主组件和盒之间位置关系的透视图。
图5(a)、5(b)和5(c)是表示可动引导部件、固定引导部件、充电辊和感光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6(a)、6(b)和6(c)是表示充电辊与感光鼓分离(分隔)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a)、7(b)和7(c)是表示包括在实施例2的处理盒和设备主组件内的可动引导部件、固定引导部件、充电辊和感光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8(a)、8(b)和8(c)是表示充电辊、可动引导部件、锁定机构和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的构造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示范性且明确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以下实施例中所述构件的尺寸、材质、形状、相对布置等可依据本发明所应用装置(设备)的构造或各种条件而适当变化,因此除非指明,否则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包括依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处理盒的成像设备100的构造的剖视图。成像设备100采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00包括成像设备主组件(以下简称为“设备主组件”)100A,用于成像的成像部设在该设备主组件内。各成像部包括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以下简称为“感光鼓”)1、作为转印器的一次转印辊12等。至少感光鼓1被包括在盒7内,且被构造成作为盒7的一部分组装在设备主组件100A内。顺便一提的是,在相对于感光鼓1、充电辊2和显影单元4表现为多个部件的情况下,在以下说明中在某些场合下,用带后缀a、b、c和d的相应附图标记来表示这些部件。另外,在相对于清洁部件6、盒7、安装部22、显影辊25、感光部件单元26和供给辊34表现为多个部件的情况下,某些场合下,用带后缀a、b、c和d的相应附图标记来表示这些部件。
成像设备100包括作为四个盒的安装装置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和并排设置的四个安装部22(22a-22d)(图3和图4(a))。能可拆卸地安装在作为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设备主组件100A内且安装在安装部22中的盒7(7a-7d)分别设置有各作为单个图像承载部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1(1a-1d)。
感光鼓1被驱动部件(未表示)沿箭头Q所示的方向旋转驱动。围绕各感光鼓1,作用于该感光鼓1的以下处理装置按以下顺序沿该感光鼓1的转动方向设置。也就是说,设置用于在转印后移除残留于感光鼓1表面上的显影剂(以下称为“调色剂t”)的清洁部件6(6a-6d)。接着,设置用于使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带电的充电辊2(2a-2d)。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2在与感光鼓1接触时给该感光鼓1充电。设置利用调色剂t显影静电潜像的显影单元4(4a-4d)。接着,设置将感光鼓1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集体转印于其上的中间转印带5。扫描器单元3设在感光部件单元26和显影单元4的下方。扫描器单元3通过基于图像信息利用激光束进行辐射来在各位于充电辊2(2a-2d)与显影辊25(25a-25d)之间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这里,感光鼓1、清洁部件6、充电辊2和显影单元4一体组装在盒内且构成盒7。
中间转印带5围绕驱动辊10、张紧辊11和二次转印相对辊51伸展。在中间转印带5的内侧,一次转印辊12(12a-12d)与感光鼓1(1a-1d)相对设置。转印偏压经由偏压施加装置(未表示)施加给中间转印带5。形成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经由各感光鼓1绕箭头Q所示方向的转动、中间转印带5绕箭头R所示方向的转动、以及给各一次转印辊12施加正极性偏压而顺次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然后,中间转印带5上处于重叠状态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被传送至二次转印部15。
与成像操作相同步地,利用由片材给送器13、对位辊对17等组成的传送装置传送作为记录材料的片材S。片材给送器13包括用于收容片材S的片材给送盒24、用于给送片材S的片材给送辊8、以及用于传送所给送的片材S的片材传送辊对16。片材给送盒24可沿图1中的向前方向从设备主组件100A中拉出。收容在片材给送盒24中的片材S与片材给送辊8压接触,并利用分离垫9一张张地分离(单侧摩擦片材分离方法),由此被传送。
接着,从片材给送设备13传送来的片材S由对位辊对17传送至二次转印部15。在二次转印部15,正极性偏压被施加给二次转印辊18。结果,将中间转印带5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所传送的片材S上。
作为定影装置的定影部14通过给形成在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来使该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S上。定影带14a为圆筒形,且利用结合有发热装置(例如加热器)的带引导部件(未表示)引导。定影带14a和加压辊14b形成带有预定压接触力的定影压合部。从成像部传送来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形成于其上的片材S在定影压合部内受热且受压。结果,片材S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该片材S上。随后,调色剂图像定影于其上的片材S经由片材排出辊对19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20上。
调色剂图像转印后残留于感光鼓1表面上的调色剂t利用清洁部件6移除。所移除的调色剂t被收集在感光部件单元26(26a-26d)内的移除调色剂室27a中(图2)。另外,二次转印到片材S上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5表面上的调色剂t利用转印带清洁器23移除。所移除的调色剂t经由废调色剂传送通路(未表示)传送,并被收集在位于装置后端部内的废调色剂收集容器(未表示)中。
图2是盒7的剖视图。顺便一提的是,分别收容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t的盒7a、7b、7c和7d具有相同构造。各盒7被分成感光部件单元26和显影单元4。感光部件单元26包括感光鼓1、充电辊2(充电装置)和清洁部件6(清洁装置)。显影单元4包括显影辊25(显影装置)。感光部件单元26包括作为盒框架的清洁器框架(以下称为框架)27。框架27经由后述的轴承可转动地支撑感光鼓1,且经由轴承部件28保持充电辊2可沿着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和分离的接触和分离方向移动。然后,通过从电机(未表示)传递驱动力给感光部件单元26,感光鼓1对应于成像操作被旋转驱动。充电辊2和清洁部件6如前所述设在感光鼓1的周面上。利用清洁部件6从感光鼓1的表面上移除的残留调色剂落入移除调色剂室27a中。充电辊轴承部件(以下称为轴承部件)28以可沿着箭头D所示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框架27上,该箭头D所示的方向经过充电辊2和感光鼓1的中心。具体地,此构造如下。也就是说,轴承部件28可转动地支撑充电辊2的轴部2j的两端部。另外,轴承部件28处于它们被作为推压装置的充电辊推压部件(以下称为推压部件46)推压向感光鼓1的状态,因此该推压部件46经由轴承部件28把充电辊2推压向感光鼓1。
显影单元4包括与感光鼓1相接触着沿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的显影辊25,还包括显影器框架31。显影辊25经由附接在显影器框架31的相对于图5中箭头X所示纵向(从图2的图纸的背面至正面的方向)的两侧上的轴承部件32(32R,32L)由显影器框架31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25的周面上配置有可与显影辊25接触着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的供给辊34以及用于管制该显影辊25上的调色剂层的厚度的显影刮刀35。另外,显影器框架31的调色剂收容部31a内设有用于在搅拌调色剂t的同时传送所收容的调色剂t至供给辊34的调色剂传送部件36。
显影单元4可绕轴件37R和37L转动地与感光部件单元26连接,该轴件37R和37L与设在轴件支撑部件32R和32L内的孔32Rb和32Lb接合。显影单元20受推压弹簧38推压。由此,在采用盒7成像的过程中,显影单元4绕轴件37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转动,使得显影辊25与感光鼓1接触。
图3是表示设备主组件100A的引导构造和定位构造的示意透视图。如图3所示,在设备主组件100A内,侧板82设在沿安装方向J1的后侧处,侧板92设在沿安装方向J1的前侧处。侧板92具有要可拆卸地安装盒7的安装部22。安装部22是供盒7通过的开口。盒7经由安装部22插入设备主组件100A内。
另外,侧板82具有两个抵接部82a(82a1,82a2),此抵接部82a构成允许相对于与安装方向J1(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定位盒7的第一主组件侧定位部。
另外,侧板92具有供盒7插入的插入孔(开口)92b。另外,两个抵接部92a(92a1,92a2)设在插入孔92b的上部处,此抵接部92a构成允许相对于与安装方向J1相垂直的方向定位盒7的第二主组件侧定位部。
图4(a)是表示盖件21、设备主组件100A和盒7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如图4(a)所示,可打开的盖件21设在设备主组件100A的前侧上。当用户打开盖件21时,露出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和并排设置且用于四个盒7(7a-7d)的安装部22(22a-22d)。各安装部2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作为第一主组件(侧)引导件的上安装引导件80(80a-80d)和作为第二主组件(侧)引导件的下安装引导件81(81a-81d)。各上安装引导件80和下安装引导件81呈现沿着盒7的安装方向J1从设备主组件100A的前侧伸长至后侧的槽形状(图3)。另外,各安装部22的上侧设有作为第三主组件(侧)引导件的辅助引导件87(87a-87d)。辅助引导件87呈现从各安装部22的上侧向下侧突出的突起形状(图3)。
图4(b)是表示盒7的构造的透视图。如图4(b)所示,盒7包括具有上侧被引导部29的感光部件单元26,该上侧被引导部29在同形成于设备主组件100A内的上安装引导件80对应的位置处向上突出且利用该上安装引导件80引导。此上侧被引导部29形成在感光部件单元26中沿盒7的安装方向J1的后侧(图4(b)的右下方向),且呈现可与设备主组件100A内的上安装引导件80的槽形状接合的突起形状。
另一方面,感光部件单元26包括下侧被引导部30,该下侧被引导部30在同形成于设备主组件100A内的下安装引导件81对应的位置处向下突出且利用该下安装引导件81引导。此下侧被引导部30形成在盒7的底面上,在感光部件单元26中从沿盒7的安装方向J1的前侧延伸至后侧,且呈现可与设备主组件100A内的下安装引导件81的槽形状接合的突起形状。顺便一提的是,前侧指图4(b)的左上方向,后侧指图4(b)的右下方向。
另一方面,盒7包括具有横侧被引导部33的显影单元4,该横侧被引导部33在同形成于设备主组件100A内的辅助引导件87对应的位置处横向突出且利用该辅助引导件87引导。此横侧被引导部33在显影单元4内沿着盒7的安装方向J1延伸,且沿与感光鼓1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也就是说,横侧被引导部33呈现从显影单元4的侧壁横向突出的突起形状。另外,横侧被引导部33的长度被设定成在盒7的安装完成位置,所述长度可解除辅助引导件87的移动阻碍。为此,除非在盒7的安装在进行中时,横侧被引导部33和辅助引导件87不接触。
另外,感光部件单元26包括感光鼓1。感光鼓1的轴部(未表示)的两端利用固定在框架27上的轴承40和50可转动地保持。在沿盒7移入所述设备主组件100A内部的安装方向J1的后侧上的轴承40(用于支撑感光鼓1在该感光鼓1的轴线(轴)方向上的一个端侧的第一轴承部件)的上外表面部处设有第一被定位部40a。
接着,将说明在沿盒7移入设备主组件100A内部的安装方向J1的前侧上的轴承50(用于支撑感光鼓1的另一轴向端侧的第二轴承部件)。前侧轴承50的上外表面部处,相对于同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提供呈圆弧形状且用于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A定位盒7前侧的第二被定位部50a。
在用户把盒7装入设备主组件100A内时,用户使设在感光部件单元26上的上侧被引导部29与该设备主组件100A的上安装引导件80接合。类似地,用户使设在感光部件单元26上的下侧被引导部30与设备主组件100A的下安装引导件81接合。另外,利用设在设备主组件100A内的辅助引导件87阻止设在显影单元4上的横向侧被引导部33朝上方向和横方向移动。然后,用户沿安装方向J1推动盒7。
当将盒7插入至预定位置时,分别位于盒7的前侧和后侧上的第一被定位部40a和第二被定位部50a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A定位。由此,盒7的安装完成。在盒7的此安装完成状态下,上侧被引导部29与上安装引导件80之间的接合状态以及下侧被引导部30与下安装引导件81之间的接合状态就保持这样。另一方面,作为第三被引导部的横向侧被引导部33处于其不与辅助引导件87接触的状态。
顺便一提的是,为防止在驱动力被输入至盒7时转动,该盒7的后侧设有沿安装方向J1(盒移动方向)突出的轴件27b(图3),且其前侧设有U形孔27c(图3)。另外,在盒7的定位过程中,轴件27b和孔27c分别与设备主组件100A的伸长孔82b(图3)和轴件92c(图3)接合。结果,用户能够把盒7稳定地移入设备主组件100A内。
图5(a)是表示可动引导部件39、固定引导部件41、充电辊2和感光鼓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如图5(a)所示,在框架27的相对于纵向X的一个端侧上设有以可沿着该纵向X移动的方式利用框架27支撑的可动引导部件39。框架27的相对于纵向X的另一端侧上设有与框架27一体形成的固定引导部件41。
也就是说,可动引导部件39以可沿着充电辊2的轴向(纵向X)移动地方式利用框架27保持。此可动引导部件39设在充电辊2的轴向一侧上,且在该可动引导部件39与作为充电辊2的第一轴端部的轴端部2j1相对的相对位置包括作为第一接触部的接触部39a。另一方面,固定引导部件41固定在框架27上。此固定引导部件41设在充电辊2的轴向另一端侧上,且在该固定引导部件41与作为充电辊2的第二轴端部的轴端部2j2相对的相对部包括作为第二接触部的接触部41a。当可动引导部件39移向充电辊2时,呈现轴端部2j2与接触部41a接触且轴端部2j1与接触部39a接触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充电辊2在轴向移动的同时克服推压部件46(图5(b)和(c))的推压力与感光鼓1分离。
可动引导部件39包括接触部39a、阻止部39b、被引导部39c和锁定部39d。另一方面,框架27包括分别要与可动引导部件39的被引导部39c和锁定部39d接合的引导部27d1和27d2。另外,被引导部39c利用引导部27d1引导,锁定部39d利用引导部27d2引导。可动引导部件39被以可沿框架27的纵向X移动的方式支撑。
接触部39a被设置成处于其本身与感光鼓1之间具有预定尺寸间隙的状态。此间隙确保即便当可动引导部件39移动时,该可动引导部件39也不与感光鼓1接触,由此该感光鼓1的表面不受损伤。另外,接触部39a设在可动引导部件39与充电辊2的轴部2j的轴端部2j1相对的相对部处。接触部39a成形为相对于纵向X倾斜的楔形。接触部39a由随着其接近充电辊2而靠近感光鼓1的倾斜(圆锥形或截头圆锥形)面形成。此倾斜面相对于充电辊2的轴向倾斜。当可动引导部件39移向充电辊2时,接触部39a在与轴端部2j1接触的同时沿轴向移动(滑动)。结果,充电辊2朝向使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分隔)的(垂直于充电辊2的轴向的)分离(分隔)方向移动。当可动引导部件39沿着与朝向充电辊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轴端部2j1在与接触部39a接触的同时轴向移动(滑动)。结果,充电辊2朝向使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垂直于充电辊2的轴向的)接触方向移动。
锁定部39d包括作为沿纵向X延伸的杆部的杆件39d1,且包括形成在该杆件39d1相对于纵向X的中间位置处且将与框架27接合的突起39d2。另一方面,框架27的引导部27d2包括作为被接合部且将与突起39d2接合的锁定部27j。当可动引导部件39移动且突起39d2越过锁定部27j并然后与该锁定部27j接合时,该可动引导部件39的运动受阻,且充电辊2保持在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分隔)的分离(分隔)位置W(第二位置)。
阻止部39b由基本平行于轴端部2j1表面的平面形成。在可动引导部件39使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且其移动受锁定部39d阻止的情况下,阻止部39b设在其与轴端部2j1相对的位置。当盒7在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下由于运输而受到相对于纵向X的振动和冲击时,由于阻止部39b与轴端部2j1之间的接触,该充电辊2朝向可动引导部件39的移动受阻。
其次,固定引导部件41包括接触部41a和阻止部41b,且该固定引导部件类似于可动引导部件39的情况,处于其本身与感光鼓1之间具有预定尺寸间隙的状态。此间隙确保阻止固定引导部件41与感光鼓1接触,由此该感光鼓1的表面不受损伤。另外,接触部41a设在使该固定引导部件41与充电辊2的轴部2j的轴端部2j2相对的相对部处。接触部41a成形为相对于纵向X倾斜的楔形。接触部41a由随着其接近充电辊2而靠近感光鼓1的倾斜(圆锥形或截头圆锥形)面形成。此倾斜面相对于充电辊2的轴向倾斜。当可动引导部件39移向充电辊2时,轴端部2j2在与接触部41a接触的同时向右下方移动(滑动)。结果,充电辊2朝向使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分隔)的(垂直于充电辊2的轴向的)分离(分隔)方向移动。当可动引导部件39沿着与朝向充电辊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接触部41a在与轴端部2j2接触的同时向左上方移动(滑动)。结果,充电辊2朝向使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垂直于充电辊2的轴向的)接触方向移动。
阻止部41b由基本平行于轴端部2j2表面的平面形成。在可动引导部件39使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且其移动受锁定部39d阻止的情况下,阻止部41b设在其与轴端部2j2相对的位置。当盒7在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下由于运输而受到相对于纵向X的振动和冲击时,由于阻止部41b与轴端部2j2之间的接触,该充电辊2朝向可动引导部件39的移动受阻。
图5(b)是表示充电辊2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5(b)所示,在充电辊2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可成像状态下,该充电辊2受推压部件46a和46b经由轴承部件28a和28b的作用以预定压力与感光鼓1接触。可动引导部件39由此状态起沿箭头F所示的其沿着引导部27d1和引导部27d2的锁定部27j靠近充电辊2的方向移动。然后,接触部39a在沿箭头F方向推压轴端部2j1的同时向下推压该轴端部2j1,使得轴端部2j1被逐渐地向右下方引导。与此同时,轴端部2j2在沿箭头F方向推压接触部41a的同时被该接触部41a向下推压,以便轴端部2j2被逐渐地向右下方引导。结果,充电辊2向右下方移动。
按照上述方式,轴端部2j1在抵抗推压部件46a的推压力的同时沿着接触部39a的楔形朝向其与感光鼓1分隔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轴端部2j2在抵抗推压部件46b的推压力的同时沿着接触部41a的楔形朝向其与感光鼓1分隔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可动引导部件39的突起39d2在与框架27的锁定部27j相接触的同时开始越过该锁定部27j,使得杆件39d1弯曲。
图5(c)是表示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5(c)所示,在可动引导部件39移动预定量(距离)且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分离位置W,接触部39a保持处于同轴端部2j1相接触的状态,且阻止部39b与该轴端部2j1相对。另外,此时,接触部41a保持处于同轴端部2j2相接触的状态,且阻止部41b与该轴端部2j2相对。
另一方面,可动引导部件39的杆件39d1解除弯曲状态,使得突起39d2与锁定部27j接合。推压部件46a和46b经由轴承部件28a和28b给充电辊2施加朝向与感光鼓1相接触方向的推压力。为此,轴端部2j1移动至楔形接触部39a的一端,且轴端部2j2移动至楔形接触部41a的一端。为此,接触部39a的楔形给可动引导部件39施加沿箭头G方向的力。然而,突起39d2与锁定部27j接合,因此阻止可动引导部件39沿箭头G所示的方向移动,使得充电辊2保持处于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分离位置W。
这样,充电辊2沿着框架27的纵向X移离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位置V。由此,可动引导部件39靠近固定引导部件41,使得充电辊2在沿着框架27的纵向X移动的同时离开感光鼓1。另外,由于可动引导部件39的突起39d2与框架27的锁定部27j接合,该可动引导部件39的移动受阻,使得充电辊2保持处于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分离位置W。另外,当充电辊2保持处于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分离位置W时,轴端部2j1和阻止部39b彼此相对且轴端部2j2和阻止部41b彼此相对,使得即便由于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冲击等而沿轴向给充电辊2施力,该充电辊2也不移动。
图6(a)是表示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6(a)所示,设备主组件100A后侧上的侧板82设有锁定解除部83,该锁定解除部83作为杆件摆动部,被形成为朝向盒7的安装部22突出且被构造成在与杆件39d1接触的同时摆动该杆件39d1。安装部22表示在图3和图4(a)中。锁定解除部83包括斜面部83a和退避部83b。退避部83b被成形为这样一种形状,使得其在与充电辊2的轴(轴线)相垂直的方向上比斜面部83a退避得更多。当盒7在可动引导部件39的移动受阻的状态下被装入设备主组件100A内时,锁定解除部83的斜面部83a被构造成进入框架27的凹部27f与杆件39d1之间的间隙。由此,锁定解除部83摆动杆件39d1以解除突起39d2与锁定部27j之间的接合(状态)。于是,充电辊2在沿轴向移动时被保持在其受推压部件46a和46b作用而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位置V。
在盒7被装入设备主组件100A内之前,可动引导部件39和固定引导部件41支撑轴端部2j1和2j2以使之不靠近感光鼓1。另外,充电辊2在抵抗推压部件46a和46b的推压力的同时,处于其经由轴承部件28a和28b与感光鼓1分隔的非成像状态。另外,可动引导部件39的突起39d2与框架27的锁定部27j接合。因此,可动引导部件39的移动受阻,由此充电辊2保持处于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分离位置W。在此状态下,盒7的被引导部(上侧被引导部29、下侧被引导部30和横侧被引导部33)在利用设备主组件100A的各引导部件(上安装引导件80、下安装引导件81和辅助安装引导件87)引导的同时被操作。也就是说,使盒7沿着安装方向J1进入设备主组件100A的内部。
图6(b)是表示充电辊2靠近感光鼓1的过程的侧视图。如图6(b)所示,当盒7进入设备主组件100A的内部并移动至杆件39d1接收到斜面部83a时,该杆件39d1与锁定解除部83接触并沿着该锁定解除部83的斜面部83a的形状沿箭头K所示的方向逐渐弯曲。当杆件39d1的弯曲量增大且由此突起39d2与锁定部27j之间的接合解除时,充电辊2在推压部件46a和46b的推压力的作用下朝向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方向移动。此时,充电辊2的轴端部2j2沿着接触部41a的楔形移动。另外,充电辊2的轴端部2j1推压楔形接触部39a,使得可动引导部件39沿着框架27的纵向X移动,且与此同时,轴端部2j1沿着接触部39a的楔形移动。结果,充电辊2在沿着框架27的纵向X移动的同时朝向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方向移动。
图6(c)是表示充电辊2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6(c)所示,当充电辊2移动至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接触位置V时,该充电辊2和可动引导部件39的移动结束。此时,杆件39d1与斜面部83a之间的接触被解除,且该杆件39d1的端部与退避部83b相对,使得可动引导部件39和锁定解除部83不再彼此接触。
另外,突起39d2与锁定部27j之间的接合被解除且因此轴端部2j2沿着接触部41a的楔形移动,使得充电辊2沿着框架27的纵向X移动。另外,与充电辊2的移动相关联地,可动引导部件39移动。可动引导部件39沿着框架27的纵向X移动这样一移动量,该移动量是充电辊2的移动量和轴端部2j1在推压部件46a的推压力作用下沿接触部39a的楔形的移动量的总和。由此,当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时,充电辊2和可动引导部件39沿纵向X的移动结束。
如上所述,采用可动引导部件39设在充电辊2的一端侧并沿着该充电辊2的轴向移动的构造来实现该充电辊2朝向和离开感光鼓1的移动。结果,充电辊2的另一端侧上不需要新机构,从而实现一种简单的构造。顺便一提的是,在实施例1中,充电辊2经由可动引导部件39和固定引导部件41与感光鼓1完全隔开,然而为解除充电辊2与感光鼓1之间的压力,也可以采用该充电辊2朝分离方向略微移动的构造。也就是说,充电辊2也可被构造成使其能够移动至该充电辊2离开感光鼓1的位置(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比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位置(第一位置)更远离感光鼓1。例如,在不实施成像时的非成像过程中,可动引导部件39移向充电辊2以使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处于两者之间的压力被解除的状态。另外,在成像过程中(显影过程中),可动引导部件39可被构造成利用该可动引导部件39确定在接触和分离方向上充电辊2相对于感光鼓1的位置,以致可动引导部件39移向与充电辊2分离的分离侧,从而使该充电辊2处于该充电辊2能够执行其功能的接触状态。在此情况下,相对位置与充电辊2是否与感光鼓1完全分离无关。
在实施例1中,通过给可动引导部件39提供锁定部39d,盒7被构造成使得在设备主组件100A的外部,充电辊2保持处于同感光鼓1分离的状态。另外,设备主组件100A设置有用于同盒7的安装操作相关联地解除锁定的锁定解除部83,使得用户无需在使用盒7前移除用于充电辊2的分离部件等。因而,减轻用户在更换盒7过程中的负担。
[实施例2]
图7(a)是表示设在实施例2的处理盒和设备主组件内的可动引导部件139、固定引导部件141、充电辊2和感光鼓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在此实施例中,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造和效果,通过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将适当地省略说明。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也可应用于与实施例1类似的成像设备,因此将省略对成像设备的说明。实施例2与实施例1在构造上的差异在于采用不同的可动引导部件139的构造和不同的用于驱动该可动引导部件139的驱动机构的构造。也就是说,实施例2的构造的特征在于可动引导部件139和锁定机构140的构造。顺便一提的是,固定引导部件141具有与固定引导部件41相同的构造。
如图7(a)所示,作为清洁框架的框架127在相对于纵向X的其一侧上设有可动引导部件。可动引导部件139被也作为盒框架的框架127支撑为可沿着纵向X移动。可动引导部件139包括接触部139a、阻止部139b、被引导部139c1和139c2和被推压部139e。对于可动引导部件139,被引导部139c1和139c2分别被引导部127d1和127d2支撑为可沿着框架127的纵向X沿箭头E所示的方向移动。顺便一提的是,与框架127一体形成的固定引导部件141设在框架127的相对于纵向X的另一端侧上。
接触部139a被设置成处于其本身与感光鼓1之间具有预定尺寸间隙的状态。此间隙确保即便可动引导部件139移动,该可动引导部件139也不与感光鼓1接触,由此该感光鼓1的表面不受损伤。另外,接触部139a设在可动引导部件139与充电辊2的轴部2j的轴端部2j1相对的相对部处。接触部139a成形为相对于纵向X倾斜的楔形。接触部139a由随着其接近充电辊2而靠近感光鼓1的倾斜面形成。此倾斜面相对于充电辊2的轴向倾斜。当可动引导部件139移向充电辊2时,接触部139a在与轴端部2j1接触的同时轴向移动(滑动)。结果,充电辊2朝向使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分隔)的(垂直于充电辊2的轴向的)分离(分隔)方向移动。当可动引导部件139沿着与朝向充电辊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轴端部2j1在与接触部139a接触的同时轴向移动(滑动)。结果,充电辊2朝向使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垂直于充电辊2的轴向的)接触方向移动。
作为移动机构的锁定机构140附接在作为盒框架的框架127上,且允许可动引导部件139沿充电辊2的轴向移动。以下,将说明详细的构造。锁定机构140设在可动引导部件139的阻止部139b的外侧。锁定机构140包括由框架127支撑的支撑轴140c、可绕该支撑轴140c一体转动且作为凸轮部的凸轮140b、以及作为杆部的杆件140a。支撑轴140c利用设在清洁框架(框架127)内的支撑孔(未表示)可转动地支撑。凸轮140b和杆件140a从支撑轴140c起向外方延伸,且该凸轮140b与杆件140a之间形成预定的角度。于是,当杆件140a转动且凸轮140b推压可动引导部件139时,该可动引导部件139的移动受阻,且充电辊2保持在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分隔)的分离(分隔)位置W。
凸轮140b包括第一边缘部140b1和第二边缘部140b2(图7(b)和(c))。当锁定机构140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边缘部140b1与可动引导部件139的被推压部139e接触(图7(a)和(b)),且沿箭头E方向移动该可动引导部件139,使得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然后,在充电辊2与感光鼓1完全隔开的状态下,第二边缘部140b2与可动引导部件139的被推压部139e接触(图7(c))。由此,可动引导部件139沿纵向X的移动受阻,从而保持充电辊2与感光鼓1之间的分离状态。
阻止部139b由基本平行于轴端部2j1表面的平面形成。在可动引导部件139使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且其移动受锁定机构140阻止的状态下,阻止部139b设在该阻止部139b与轴端部2j1彼此相对的位置。当盒7在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的状态下由于运输而受到相对于纵向X的振动和冲击时,由于阻止部139b与轴端部2j1之间的接触,该充电辊2朝向可动引导部件139的移动受阻。
其次,固定引导部件141包括接触部141a和阻止部141b,且该固定引导部件类似于可动引导部件139的情况,处于其本身与感光鼓1之间具有预定尺寸间隙的状态。此间隙确保阻止固定引导部件141与感光鼓1接触,由此该感光鼓1的表面不受损伤。另外,接触部141a设在使该固定引导部件141与充电辊2的轴部2j的轴端部2j2相对的相对部处。接触部141a成形为相对于纵向X倾斜的楔形。接触部141a由随着其接近充电辊2而靠近感光鼓1的倾斜面形成。此倾斜面相对于充电辊2的轴向倾斜。当可动引导部件139移向充电辊2时,轴端部2j2在与接触部141a接触的同时轴向移动(滑动)。结果,充电辊2朝向使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分隔)的(垂直于充电辊2的轴向的)分离(分隔)方向移动。当可动引导部件139沿着与朝向充电辊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接触部141a在与轴端部2j2接触的同时轴向移动(滑动)。结果,充电辊2朝向使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和分离的(垂直于充电辊2的轴向的)接触和分离方向移动。
阻止部141b由基本平行于轴端部2j2表面的平面形成。在可动引导部件139使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且其移动受锁定机构140阻止的情况下,阻止部141b设在其与轴端部2j2相对的位置。当盒7在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的状态下由于运输而受到相对于纵向X的振动和冲击时,由于阻止部141b与轴端部2j2之间的接触,该充电辊2朝向可动引导部件139的移动受阻。
图7(b)是表示充电辊2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7(b)所示,在充电辊2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可成像状态下,该充电辊2受推压部件46a和46b经由轴承部件28a和28b的作用以预定压力与感光鼓1接触。从此状态,当锁定机构140绕箭头L所示的方向转动时,凸轮140b的第一边缘部140b1推压被推压部139e。于是,可动引导部件139沿箭头F所示的其沿着引导部127d1和引导部127d2靠近充电辊2的方向移动。然后,接触部139a在沿箭头F方向推压轴端部2j1的同时向下推压该轴端部2j1,使得轴端部2j1逐渐向右下方移动。与此同时,轴端部2j2在沿箭头F方向推压接触部141a的同时被该接触部141a向下推压,以便轴端部2j2逐渐向右下方移动。结果,充电辊2向右下方移动。
另外,锁定机构140转动,使得可动引导部件139移动。结果,与充电辊2沿箭头F方向的移动相关联地,轴端部2j1在抵抗推压部件46a的推压力的同时在充电辊2的一端侧沿着接触部139a的楔形朝与感光鼓1分离的方向移动。另外,类似地,轴端部2j2在抵抗推压部件46b的推压力的同时在充电辊2的另一端侧沿着接触部141a的楔形朝与感光鼓1分离的方向移动。
图7(c)是表示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7(c)所示,在可动引导部件139移动预定量(距离)且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分离位置W,接触部139a保持处于同轴端部2j1相接触的状态,且阻止部139b与该轴端部2j1相对。另外,此时,接触部141a保持处于同轴端部2j2相接触的状态,且阻止部141b与该轴端部2j2相对。
推压部件46a和46b经由轴承部件28a和28b给充电辊2施加朝向与感光鼓1相接触方向的推压力,以致轴端部2j1和轴端部2j2分别沿着接触部139a的楔形和接触部141a的楔形移动。为此,接触部139a的楔形给可动引导部件139施加沿箭头G方向的力,使得该沿箭头G方向的力也经由被推压部139e施加给凸轮140b。然而,力的方向指向锁定机构140,由此该锁定机构140不转动,因此阻止可动引导部件139沿箭头G所示的方向移动,使得充电辊2保持处于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分离位置W。
由上述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状态起,锁定机构140转动以沿着框架127的纵向X移动可动引导部件139。由此,利用可动引导部件139和固定引导部件141,充电辊2在沿着框架127的纵向X移动的同时与感光鼓1分离。于是,即使推压部件46的推压力经由可动引导部件139施加给锁定机构140的凸轮140b,该锁定机构140内也不产生朝转动方向的力。因此,由于锁定机构140,可动引导部件139的移动受阻,从而保持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另外,当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下,轴端部2j1和阻止部139b彼此相对,且轴端部2j2和阻止部141b彼此相对,使得即便由于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冲击等而沿轴向给充电辊2施力,该充电辊2也不移动。由此,当在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状态下将盒7从设备主组件100A上卸下时,杆件140a与该设备主组件100A接触以被转动。于是,充电辊2在轴向移动的同时,保持处于其克服推压部件46的推压力与感光鼓1分隔的分离位置W。接着,将说明使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操作。
如图7(c)所示,利用可动引导部件139和固定引导部件141,充电辊2克服推压部件46a和46b经由轴承部件28a和28b作用的推压力而处于其与感光鼓1分隔的非成像状态。另外,利用锁定机构140,可动引导部件139的移动受阻,因而充电辊2保持处于其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从此状态,当锁定机构140沿箭头M所示的方向转动时,凸轮140b对被推压部139e的推压开始被解除。此时,与可动引导部件139沿着引导部127d1和127d2沿箭头G方向的移动一起,轴端部2j1在推压部件46a和46b的推压力作用下沿着接触部139a的楔形移动。另外,轴端部2j2沿着接触部141a的楔形移动。结果,充电辊2在沿着框架127的纵向X移动时与感光鼓1接触。
当锁定机构140转动至图7(b)所示位置时,凸轮140b的第二边缘部140b2对被推压部139e的推压被完全解除,且与此同时,可动引导部件139和充电辊2沿框架127的纵向X的移动已结束。此时,充电辊2在推压部件46a和46b的推压力作用下以预定压力与感光鼓1接触。
这样,当盒7在可动引导部件139的移动受阻的状态下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A内时,该设备主组件100A与杆件140a接触,且由此凸轮140b的第二边缘部140b2解除对可动引导部件139的被推压部139e的推压。于是,充电辊2在轴向移动时,受推压部件46的推压力而保持处在其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位置V。
图8是表示充电辊3、可动引导部件139、锁定机构140和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142的构造的放大侧视图,且由图8(a)、8(b)和8(c)组成。下面将参照图8(a)、8(b)和8(c)说明锁定机构140与盒7的装卸相关联地转动的构造。如图8(a)所示,在安装部22的后侧上,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142与上安装引导件80形成一体。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142包括由安装侧引导部142a1和卸载侧引导部142a2形成的槽部142a。另一方面,框架127(用双点划线指示)具有供锁定机构140的杆件140a突出的弧形开口127g。接着,将说明盒7的安装操作。
如图8(b)所示,杆件140a依据盒7的移动量被沿着安装侧引导部142a1引导,由此沿箭头P所示的方向转动。当杆件140a沿箭头P方向转动时,如上所述,锁定机构140对可动引导部件139的推压被逐渐解除,因而充电辊2依据盒7的移动量向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一侧移动。
如图8(c)所示,在把盒装入设备主组件100A内的操作完成的状态下,杆件140a的转动停止,使得充电辊2位于其以预定压力与感光鼓1接触的状态。在从设备主组件100A上卸下盒7的情况下,按照反向顺序操作盒7。下面将说明反向顺序。
如图8(c)所示,在上侧被引导部29与上安装引导件80接合的状态下沿箭头Q所示的方向移动盒7,由此将盒7从设备主组件100A上卸下。在此状态下,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
如图8(b)所示,当盒7从设备主组件100A上卸下时,锁定机构140的杆件140a与槽部142a接合。杆件140a依据盒7的移动量被沿着卸载侧引导部142a2引导。当杆件140a沿箭头R所示的方向转动时,如上所述,可动引导部件139受锁定机构140推压,因此充电辊2依据盒7的移动量而向与感光鼓1相分离的一侧移动。
如图8(a)所示,当盒7被进一步从设备主组件100A上卸下时,杆件140a停止转动,使得充电辊2处于同感光鼓1分离的状态。
在实施例2中,设备主组件100A设有槽部142a,且充电辊2被构造成与盒7的安装操作相关联地同感光鼓1接触。另外,与在设备主组件100A的外部对盒7的卸载操作相关联地,充电辊2同感光鼓1分隔,盒7被构造成使充电辊2保持处于同感光鼓1分离的状态。因此,在盒7使用前,用户不需要移除用于充电辊2的分隔部件,从而减轻用户在更换盒7过程中的负担。另外,在盒7使用后,用户不需要把分隔部件附接到充电辊2上,因此不导致充电辊2的表面在使用后发生永久变形。为此,即使采用廉价材料,在再利用所取下的充电辊2时,也会提高所回收材料的效率百分比。
另外,在实施例2中,设备主组件100A的引导部设有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142。结果,与用户安装盒7的操作相关联地,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另外,与盒7的卸载操作相关联地,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然而,也可通过在使用盒7之前用户自己转动杆件140a来使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而无需在设备主组件100A内提供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142。另外,也可通过在使用盒7之后用户自己转动杆件140a来使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另外,也可采用由用户自己来操纵充电辊2与感光鼓1之间接触和分离状态的构造。
另外,在实施例2中,在充电辊2相对于感光鼓1分离的分离位置,边缘部140b2转动90度以处于同被推压部139e接触的状态,且锁定机构140被构造成既不沿箭头L方向转动,也不沿箭头M方向转动(图8)。然而,本发明也可不限于此实施例。也就是说,在图8的情况下,锁定机构140也可被构造成即便在其转动90度或更大角度(例如,100度)并停止之后,其也能够进一步沿箭头L方向转动。此构造中,当锁定机构140转动超过使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隔的角度时,维持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的分离状态。
顺便一提的是,在实施例2中同样,类似于实施例1中所述,也可采用充电辊2与感光鼓1不完全分隔,而可朝分离方向略微移动以解除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之间压力的构造。也就是说,充电辊2也可被构造成能够移动至一位置(第二位置),同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的位置(第一位置)相比,在该第二位置,充电辊2被朝与该感光鼓1分离的方向移动更多。
依据实施例1和2的盒和成像设备,当设在充电辊2一侧处设置的可动引导部件39和139作用于轴端部2j1时,该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和分离。因此,利用各为单个可动部件的可动引导部件39和139,充电辊2的两轴端部2j1和2j2移动。于是,在从设备主组件100A上卸下盒7的情况下,充电辊2与卸载操作相关联地朝与感光鼓1分离的方向移动,使得该感光鼓1和充电辊2从它们的接触状态移动至它们的分离状态。另外,在把盒7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A内的情况下,充电辊2与安装操作相关联地朝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方向移动,使得该感光鼓1和充电辊2从它们的分离状态移动至它们的接触状态。结果,使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所需的劳动或驱动力减小。换句话说,无需使设备主组件100A的尺寸增大,就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把充电辊2移向和移离感光鼓1,而不增大用户的负担。
另外,在运输盒7的过程中(未使用状态,特别在传送过程中),可动引导部件39和139的移动由于突起39d2和锁定部27j或者由于第二边缘部140b2和被推压部139e而受阻,从而维持充电辊2与感光鼓1分离的状态。因此,即便在采用由廉价材料形成的充电辊2的情况下,该充电辊2的表面也不会出现永久变形。结果,防止图像缺陷,例如密度不均匀。
另外,充电辊2在可动引导部件39和139不与感光鼓1接触的状态下移向和移离该感光鼓1。结果,即便在不提供复杂的电路和机构时,也能够在不损伤感光鼓1的同时实现充电辊2的接触和分离。
另外,设备主组件100A设有锁定解除部83或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142,因此当把盒7装入设备主组件100A内时,充电辊2设在其通过盒7和成像设备100的机构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位置。
顺便一提的是,在实施例1和2中,接触部39a(139a)和接触部41a(141a)由越朝向充电辊2越接近感光鼓1的倾斜面形成,但本发明也可不限于此实施例(构造)。例如,也可采用这样一种构造,其中,轴端部2j1和2j2设有渐缩部(倾斜面),且接触部39a由与该轴端部2j1接触的平面形成,接触部41a由与该轴端部2j2接触的平面形成。在此情况下,接触部39a和接触部41a可优选被设定为这样一种尺寸,使得它们仅与渐缩部接触。另外,接触部39a和轴端部2j2也可被构造成具有渐缩部(倾斜面),或者接触部41a和轴端部2j1也可被构造成具有渐缩部(倾斜面)。
也就是说,至少第一接触部和第一轴端部之一被构造成具有相对于充电辊2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面。而且,至少第二接触部和第二轴端部之一被构造成具有相对于充电辊2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面。另外,当可动引导部件39(139)沿充电辊2的轴向移动时,该充电辊2也可由上述渐缩部构成,使得该充电辊2在轴向移动的同时,克服推压部件的推压力移动至分离位置。另外,在这些情况下,“倾斜面”可成形为具有完整平面,或者也可成形为具有一个或多个台阶部分。
顺便一提的是,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被描述作为成像设备的例子。成像设备的成像类型不限于实施例1和2中的电子照相成像式。成像类型也可是采用静电记录介电部件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静电记录类型或者采用磁记录部件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磁记录类型。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充电辊2被描述作为将与感光鼓1接触的可转动辊的例子,但可转动辊不限于此。例如,显影辊25也可用作要移动至与感光鼓1相接触位置和移动至与该感光鼓1相分离位置的机构。
尽管已参照这里所公开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所阐述的细节,且本申请旨在覆盖落在改进目的或者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变形或变更。

Claims (17)

1.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能够承载调色剂图像;
能转动的辊,所述能转动的辊能够在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同时转动,所述能转动的辊能够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能转动的辊接触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能转动的辊离开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或者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接触压力小于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接触压力;
轴承部件,用于能转动地支撑所述能转动的辊的轴的端部;
推压装置,用于经由所述轴承部件朝使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方向推压所述能转动的辊;
盒框架,用于能转动地支撑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且用于经由所述轴承部件能移动地保持所述能转动的辊;
能移动的引导部件,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由所述盒框架沿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的轴向能移动地支撑,且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设在所述能转动的辊的一端侧处,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在该能移动的引导部件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第一轴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
固定引导部件,所述固定引导部件固定在所述盒框架上,且设在所述能转动的辊的另一端侧处,所述固定引导部件在该固定引导部件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第二轴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包括第二接触部,
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面,且至少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面,
通过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沿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的移动,所述第一轴端部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同时移动,且所述第二轴端部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同时移动,从而使所述能转动的辊在沿所述轴向移动的同时克服所述推压装置的推压力从所述第一位置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包括杆部,所述杆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盒框架接合的接合部,
其中,所述盒框架包括要与所述接合部接合的被接合部,以及
其中,当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移动且所述接合部与所述被接合部接合时,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移动受阻,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包括用于在与所述杆部相接触时摆动所述杆部的杆摆动部,以及
其中,当在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移动受阻的状态下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主组件内时,所述杆摆动部摆动所述杆部以解除所述接合部与所述被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能移动的机构,所述能移动的机构安装在所述盒框架上,且能沿着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移动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
其中,所述能移动的机构包括由所述盒框架支撑的支撑轴,且包括能绕所述支撑轴一体转动的凸轮部和杆部,以及
其中,当所述杆部转动且所述凸轮部推压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时,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移动受阻,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在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移动受阻的状态下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时,所述主组件与所述杆部接触,所述凸轮部解除朝向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推压,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在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状态下从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拆卸所述处理盒时,所述杆部与所述主组件接触以被转动,且利用所述杆部的转动,所述凸轮部推压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以阻止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移动,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能转动的辊是用于给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充电的充电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能转动的辊是用于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辊。
9.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主组件,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组件上,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用于装卸所述处理盒的安装部;以及
所述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能够承载调色剂图像;
能转动的辊,所述能转动的辊能够在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同时转动,所述能转动的辊能够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能转动的辊接触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能转动的辊离开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或者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接触压力小于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接触压力;
轴承部件,用于能转动地支撑所述能转动的辊的轴的端部;
推压装置,用于经由所述轴承部件朝使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方向推压所述能转动的辊;
盒框架,用于能转动地支撑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且用于经由所述轴承部件能移动地保持所述能转动的辊;
能移动的引导部件,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由所述盒框架沿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的轴向能移动地支撑,且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设在所述能转动的辊的一端侧处,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在该能移动的引导部件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第一轴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包括第一接触部;以及
固定引导部件,所述固定引导部件固定在所述盒框架上,且设在所述能转动的辊的另一端侧处,所述固定引导部件在该固定引导部件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第二轴端部相对的相对位置包括第二接触部,
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面,且至少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轴端部之一具有相对于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面,
通过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沿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的移动,所述第一轴端部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同时移动,且所述第二轴端部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同时移动,从而使所述能转动的辊在沿所述轴向移动的同时克服所述推压装置的推压力从所述第一位置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包括杆部,所述杆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盒框架接合的接合部,
其中,所述盒框架包括要与所述接合部接合的被接合部,以及
其中,当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移动且所述接合部与所述被接合部接合时,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移动受阻,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包括用于在与所述杆部相接触时摆动所述杆部的杆摆动部,以及
其中,当在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移动受阻的状态下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主组件内时,所述杆摆动部摆动所述杆部以解除所述接合部与所述被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能移动的机构,所述能移动的机构安装在所述盒框架上,且能沿着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移动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
其中,所述能移动的机构包括由所述盒框架支撑的支撑轴,且包括能绕所述支撑轴一体转动的凸轮部和杆部,以及
其中,当所述杆部转动且所述凸轮部推压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时,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移动受阻,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包括用于将所述能转动的辊移向和移离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并且其中,当在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移动受阻的状态下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时,所述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与所述杆部接触,所述凸轮部解除朝向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的推压,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包括用于将所述能转动的辊移向和移离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并且
其中,当在所述能转动的辊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状态下从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拆卸所述处理盒时,所述杆部与所述接触和分离控制部件接触以被转动,且利用所述杆部的转动,所述凸轮部推压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以阻止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移动,且所述能转动的辊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能转动的辊是用于给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充电的充电辊。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能转动的辊是用于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辊。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通过所述能移动的引导部件沿所述能转动的辊的所述轴向的移动,所述第一轴端部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同时移动,且所述第二轴端部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同时移动,从而使所述能转动的辊在沿所述轴向移动的同时克服所述推压装置的推压力从所述第一位置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CN201110062787.0A 2010-03-16 2011-03-16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9088 2010-03-16
JP2010-059088 2010-03-16
JP2011-046024 2011-03-03
JP2011046024A JP5762054B2 (ja) 2010-03-16 2011-03-03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472A CN102193472A (zh) 2011-09-21
CN102193472B true CN102193472B (zh) 2014-01-22

Family

ID=44601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278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72B (zh) 2010-03-16 2011-03-16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494409B2 (zh)
JP (1) JP5762054B2 (zh)
CN (1) CN1021934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9999B2 (ja) * 2009-02-16 2013-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39826B2 (ja) 2011-04-22 2016-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の再生産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868079B2 (ja) 2011-09-05 2016-0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0824B2 (ja) 2011-12-09 2014-04-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12840B2 (ja) * 2012-11-29 2017-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5472A (ja) * 2012-12-10 2014-06-26 Canon Inc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172994B2 (ja) 2013-03-28 2017-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61288B2 (ja) * 2013-11-05 2018-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80342B2 (ja) * 2015-11-12 2018-08-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067461B2 (en) 2016-02-29 2018-09-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with a restricted portion that contacts a restricting portion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203656B2 (en) 2016-10-26 2019-02-12 Ninestar Corporation Processing cartridge
WO2018076838A1 (zh) * 2016-10-26 2018-05-03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JP6942011B2 (ja) * 2017-09-05 2021-09-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帯電ローラ軸受保持機構
SG11202005446QA (en) 2017-12-13 2020-07-29 Canon Kk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47541B2 (ja) * 2018-03-30 2022-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226616B2 (ja) * 2018-03-30 2023-0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021587B2 (ja) * 2018-03-30 2022-02-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086267B2 (en) * 2018-09-25 2021-08-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JP7202865B2 (ja) * 2018-12-03 2023-0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13089B2 (ja) * 2020-03-06 2024-0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6339095A (zh) 2020-12-07 2023-06-27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6349A (ja) 1993-04-01 1994-11-15 Sharp Corp 加圧部材の圧力制御装置
JP2875203B2 (ja) * 1995-03-27 1999-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駆動力伝達部品、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
US6226478B1 (en) * 1996-03-21 2001-05-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drive mount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US6240266B1 (en) * 1996-03-21 2001-05-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drum mount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JP3809250B2 (ja) * 1996-07-04 2006-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支持部品、現像剤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69199A (ja) * 1996-08-29 1998-03-10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フレーム
JP3745047B2 (ja) * 1996-09-26 2006-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745049B2 (ja) * 1996-09-26 2006-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DE69713236T2 (de) * 1996-09-26 2002-12-05 Canon Kk Arbeitseinheit, Antriebkupplungsteil für elektrophotographisches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elektrophotographische photoempfindliche Trommel
JP3483414B2 (ja) * 1997-01-17 2004-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658202B2 (ja) * 1998-08-31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JP3338023B2 (ja) * 1999-09-27 2002-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取っ手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338024B2 (ja) * 1999-09-27 2002-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取っ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取っ手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79665B2 (ja) * 1999-11-19 2005-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間隙保証部材および現像装置および帯電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281996A (ja) * 2000-04-03 2001-10-10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06609A (ja) * 2000-06-26 2002-01-11 Canon Inc トナーシール部材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23476A (ja) * 2000-07-07 2002-01-23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52246B2 (ja) * 2000-12-21 2005-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25007B2 (ja) * 2002-01-11 2008-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595798B2 (ja) * 2002-01-31 2004-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34807B2 (ja) * 2002-02-20 2005-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58372B2 (ja) * 2002-02-22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用の離間保持部材
JP4174380B2 (ja) * 2002-07-04 2008-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7099607B2 (en) * 2003-06-18 2006-08-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toner container
US7072603B2 (en) 2003-08-01 2006-07-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holding member
JP4717455B2 (ja) * 2004-02-27 2011-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366439B2 (en) * 2004-06-14 2008-04-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remanufacturing cartridge and remanufactured cartridge
JP4630688B2 (ja) * 2004-08-30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US7835668B2 (en) * 2004-11-24 2010-11-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ing methods, imaging member charging methods, and image engines
JP4850427B2 (ja) * 2005-03-28 2012-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81948B2 (ja) 2005-09-30 2010-1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092291A1 (en) * 2005-10-07 2007-04-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a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cartridge
JP2007114523A (ja) 2005-10-20 2007-05-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8374B2 (ja) * 2006-03-10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補給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147371B2 (ja) * 2006-12-11 201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58377B2 (ja) * 2007-06-29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127565B2 (ja) * 2008-05-23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04870B2 (ja) * 2008-05-23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127567B2 (ja) * 2008-05-27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121573B2 (ja) 2008-05-27 2013-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30932B2 (ja) 2008-05-27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92113B2 (ja) * 2009-03-02 2010-1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754158B2 (ja) * 2011-02-15 2015-07-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組立体、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03838A1 (en) 2014-01-02
JP5762054B2 (ja) 2015-08-12
US20110229196A1 (en) 2011-09-22
JP2011215607A (ja) 2011-10-27
US8494409B2 (en) 2013-07-23
CN102193472A (zh)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472B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51343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369743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04437B2 (en) Drum unit for supporting developer cartridge that includes developing roller
US2016011688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34014B1 (ja)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92910B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20070579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611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7413A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056166B2 (ja) 帯電器、像形成構造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11159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7253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5202168A (zh) 调色剂收容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07596A (zh) 图像形成结构、图像形成设备和显影装置
JP40472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4748B2 (ja)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02621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51684B2 (en) Engaging mechanism for movable panel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31788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ounted with an open and close unit
JP51049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の画像形成装置で用いられる現像ユニット
JP29558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8532B2 (ja)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1056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54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像形成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2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