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3652B - 内窥镜插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插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3652B
CN102123652B CN200980131597.0A CN200980131597A CN102123652B CN 102123652 B CN102123652 B CN 102123652B CN 200980131597 A CN200980131597 A CN 200980131597A CN 102123652 B CN102123652 B CN 1021236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endoscope
inboard
outside
inse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15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23652A (zh
Inventor
三好弘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23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3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236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36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1Guid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082Ballo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48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anchor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54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insertion

Abstract

一种内窥镜插入装置(2),该内窥镜插入装置(2)具备:内侧单元(20),该内侧单元(20)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具有内侧臂(21)的多个内侧固定部(23);外侧单元(10),该外侧单元(10)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具有外侧臂(11)的多个外侧固定部(13),且在外侧固定部(13)之间,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沿与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狭缝部(19),内侧臂(21)从该狭缝部(19)突出;以及插入操作部(30),该插入操作部(30)用于变更内侧臂(21)与外侧臂(11)的前后关系。

Description

内窥镜插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具有摄像部的内窥镜插入管中的插入装置。特别是涉及具备内侧插入辅助部和外侧插入辅助部、且各个插入辅助部具备能够与管壁固定的固定部件的内窥镜插入装置。 
背景技术
内窥镜具有插入部,该插入部由以下部分构成:细长的软性部;能够弯曲的弯曲部,该弯曲部与软性部的末端侧连续设置;以及末端部,该末端部与弯曲部的末端侧连续设置。内窥镜将插入部例如经肛门插入被检者的体腔内,从而对预定部位进行观察诊断、或者一边进行观察一边进行处置等。 
但是,在将以往的内窥镜插入至深部消化管的情况下、例如经由大肠插入至小肠的情况下,当仅将插入部压入时,由于肠道的复杂的弯折,力难以传递到末端部,因此难以朝深部插入。因此,在内窥镜相对于大肠的插入作业中,需要采取角度操作、扭转操作、拉回操作以及轴保持等措施,或者进一步并用送气、X线透视等。 
为了简化所述插入操作,提出有具有固定用球囊的内窥镜。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65595号公报中公开有双球囊方式的内窥镜,该双球囊方式的内窥镜具有2个管,在各个管中设置有:位于末端附近的能够借助流体而膨胀收缩的球囊部;与球囊部连通的流体通路;以及位于基端部的与所述流体通路连通的流体送入装置。 
并且,在日本特开2002-301019号公报中公开有滑管(sliding tube)方式的内窥镜,该内窥镜由以下部分构成:内窥镜主体,该内窥镜主体在末端外周部具有主体固定用球囊;以及外套管,该外套管在末端外周部具有管固定用球囊,供内窥镜主体贯穿插入。 
图1是示出用于将双球囊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肠道9A的过程的图。在双球囊方式的内窥镜中,外套管240a能够通过安装于该外套管240a的末端的球囊230a固定 于肠道9A的肠壁9,内窥镜202a能够通过安装于该内窥镜202a的末端的球囊230b固定于肠壁9。因此,按照图1的(A)~(H)所示的过程反复进行如下的动作:球囊230a和球囊230b交替地固定于肠壁9,并且,内窥镜202a朝深部侧前进,外套管240a从后方追赶内窥镜202a的前进量,由此,内窥镜202a到达大肠深部或小肠。 
此处,图2是用于说明双球囊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方法的图,图3、图4是用于说明滑管方式内窥镜的插入方法的图。 
大肠的S状结肠和横结肠等部位是肠道9A未被固定于腹腔的游离部分,肠道9A在腹腔内自由移动。因此,双球囊方式的内窥镜在游离部位处存在无法顺利地插入的情况。如图2A所示,在双球囊方式的内窥镜中,最初,安装于内窥镜202a的球囊230b插入至深部侧。进而,如图2B所示,球囊230b膨胀,由此被固定于肠壁9。进而,如图2C所示,安装于外套管240a的球囊230a想要在肠内滑动而接近深部侧的球囊230b,但是,在肠壁9与球囊230a之间的摩擦大的情况下,肠道9A缩短成蛇腹状。其结果是,球囊230a与球囊230b之间的长度变短,但是,肠壁9与外套管240a不相对移动。 
接着,如图2D所示,球囊230a膨胀而固定于肠壁9,球囊230b收缩。进而,手术操作者使内窥镜202a伸长从而使球囊230b向深部前进。但是,即便在收缩的状态下也会由于肠壁9与球囊230b之间的摩擦而导致球囊230b无法在肠内一边滑动一边移动。因此,缩短成蛇腹状的肠道9A以恢复至原来的状态的方式伸长。即,从图2D的状态返回图2A的状态,因此内窥镜202a无法朝肠道9A的深部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即便在滑管方式的内窥镜中,在游离部位也存在无法顺利地插入的情况。如图3A所示,在滑管方式中,手术操作者最初将内窥镜302a插入至并不困难的部位。接着,如图3B所示,手术操作者使球囊330b膨胀而将球囊330b固定于肠壁9,推压带有球囊330a的外套管340a而将其朝深部侧送入。但是,在球囊330a不相对于肠壁9一边滑动一边移动的情况下,即便手术操作者将外套管340a向深部方向推入,也只是肠道9A在球囊330a与球囊330b之间缩短成蛇腹状。因此,如图3C所示,当球囊330b收缩时,缩短的肠道9A伸长。即,从图3C的状态返回图3A的状态,因此手术操作者无法使内窥镜302a朝肠道9A的深部方向移动。 
进一步,在滑管方式的内窥镜中,内窥镜插入部与外套管340a组合使用。因此, 如图4所示,手术操作者用手115将内窥镜推入肠道9A深部的操作等经由包覆内窥镜302a的外套管340a进行。但是,由于内窥镜302a和外套管340a之间在动作原理上形成为容易滑动的结构,因此有时内窥镜的插入操作并不容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将内窥镜插入肠道的深部的内窥镜插入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是一种用于将内窥镜插入管中的内窥镜插入装置,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具备: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内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用于按压管壁的内侧臂部件;以及外侧插入辅助部,在外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用于按压所述管壁的外侧臂部件,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以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在周方向交替配置的方式装配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周部,并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同轴上进退移动,所述外侧臂部件的所述末端部和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所述末端部能够移动至在所述插入方向重合的状态、或者能够移动至在前后相互交叉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用于将双球囊方式的内窥镜插入大肠的过程的图。 
图2A是用于说明双球囊方式内窥镜插入时的问题点的图。 
图2B是用于说明双球囊方式内窥镜插入时的问题点的图。 
图2C是用于说明双球囊方式内窥镜插入时的问题点的图。 
图2D是用于说明双球囊方式内窥镜插入时的问题点的图。 
图3A是用于说明滑管方式内窥镜插入时的问题点的图。 
图3B是用于说明滑管方式内窥镜插入时的问题点的图。 
图3C是用于说明滑管方式内窥镜插入时的问题点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滑管方式内窥镜的操纵方法的图。 
图5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内窥镜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与内窥镜组合后的外观立体图。 
图7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插入辅助部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7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插入辅助部的外观侧视图。 
图8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8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观侧视图。 
图9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内侧固定部或者外侧固定部的动作的侧视图,示出臂部件为缩径状态的情况。 
图9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内侧固定部或者外侧固定部的动作的侧视图,示出臂部件为扩径状态的情况。 
图9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内侧固定部或者外侧固定部的动作的侧视图,示出臂部件为最大扩径状态的情况。 
图10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10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外观侧视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外观侧视图。 
图1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12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外观侧视图。 
图1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13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外观侧视图。 
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操作部的滑环的构造的图。 
图18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操作部的局部透视图。 
图18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操作部的局部透视图。 
图19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19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局部透视图。 
图20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20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局部透视图。 
图21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21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21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22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22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23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3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3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3D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3E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4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4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4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4D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5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5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5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5D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5E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5F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5G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5H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5I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6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6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6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6D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6E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6F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6G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7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7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7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7D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7E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7F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7G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28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罩部的立体图。 
图2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罩部的透视立体图。 
图3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3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3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3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3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外侧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34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外侧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35是用于说明内窥镜插入装置的臂部件末端部的立体图。 
图36是用于说明内窥镜插入装置的臂部件末端部的立体图。 
图37是用于说明内窥镜插入装置的臂部件末端部的立体图。 
图38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38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39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39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40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40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4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41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4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42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4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1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43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1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44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内窥镜装置的整体 结构图。 
图45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结构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45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结构的外观侧视图。 
图46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46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侧视图。 
图47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47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侧视图。 
图48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48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侧视图。 
图49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49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侧视图。 
图50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图,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图。 
图50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动作的外观侧视图。 
图51是包括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内窥镜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5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插入辅助部与内窥镜组合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5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外侧插入辅助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54A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臂部件末端部的结构的图。 
图54B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臂部件末端部的结构的图。 
图54C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臂部件末端部的结构的图。 
图54D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臂部件末端部的结构的图。 
图5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与内窥镜组合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56是插入于肠内的状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与内窥镜组合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57是插入于肠内的状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与内窥镜组合时的从横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58是插入于肠内的状态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与内窥镜组合时的从插入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5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6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61A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的侧视示意图。 
图61B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的侧视示意图。 
图61C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的侧视示意图。 
图61D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的侧视示意图。 
图6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63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插入轴方向观察的图,示出扩径时。 
图63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插入轴方向观察的图,示出缩径时。 
图64A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肠拔出的拔出方法的从与插入轴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64B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肠拔出的拔出方法的从与插入轴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64C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肠拔出的拔出方法的从与插入轴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6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6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主视图。 
图67是插入于肠内的状态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横向观察的示意图。 
图68是插入于肠内的状态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横向观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以下称为“插入装置”)2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内窥镜装置1具有:内窥镜3;插入装置2,该插入装置2用于将内窥镜3的末端部插入作为被检体的患者的肠道9A的深部;以及内窥镜主体部4。即,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是能够供内窥镜3的插入部贯穿插入的所谓的外套管型内窥镜插入装置,所述内窥镜3具有摄像部41和内窥镜操作部42。 
进而,内窥镜主体部4具有内窥镜装置控制部43、图像处理部44、监视器45、泵46以及光源装置47。内窥镜装置控制部43进行内窥镜装置1的控制。图像处理部44对由配设在内窥镜3的末端部的摄像部41所拍摄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监视器45显示图像处理部44处理后的图像。泵46例如通过内窥镜3的末端部的开口48(参照图6)朝肠道9A内送气送水、或者从肠道9A内抽吸流体。光源装置47的照明光被引导至内窥镜3的末端部的照明部49(参照图6)。 
插入装置2具有:内侧插入辅助部(以下称为“内侧单元”)20;外侧插入辅助部(以下称为“外侧单元”)10;以及插入操作部30。内侧单元20具有:内侧固定部23,该内侧固定部23具有内侧臂部件(以下称为“内侧臂”)21;作为内侧操作传递部的具有挠性的内侧传递杆22;内侧导管24,该内侧导管24具有挠性,内侧传递杆22贯穿插入于该内侧导管24的内部;以及内侧操作部24X,该内侧操作部24X与内侧导管24以及内侧传递杆22连接。外侧单元10具有:外侧固定部13,该外侧固定部13具有外侧臂部件(以下称为“外侧臂”)11;作为外侧操作传递部的具有挠性的外侧传递杆12;外侧导管14,该外侧导管14具有挠性,外侧传递杆12贯穿插入于该外侧导管14的内部;以及外侧操作部14X,该外侧操作部14X与外侧导管14以及外侧传递杆12连接。即,内侧操作部24X与内侧单元20连接,外侧操作部14X与外侧单元10连接。 
如后所述,通过手术操作者对作为插入操作部30的内侧操作部24X或者外侧操作部14X进行操作,能够使内侧臂21或者外侧臂11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进行变位操作,不仅如此,通过手术操作者对插入操作部30进行操作,能够使内侧单元20与外侧单元10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能够使内侧臂21与外侧臂11之间的在插入方向、即与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前后关系变更。进一步,通过手术操作者对插入操作部30进行操作,能够使内侧单元20和外侧单元10整体相对于插入方向移动。 
接着,使用图6对插入装置2的构造进行说明。另外,如后所述,在图6中,为了简化图示,未图示内侧固定部23和外侧固定部13等的详细构造(参照图7A、图7B、图8A或者图8B)。 
如图6所示,内窥镜3贯穿插入于内侧单元20的内部,并固定于内侧单元20。外侧单元1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装配在内侧单元20的外周部。因此,外侧单元10能够在内侧单元20的外周部上沿着内侧单元20的轴向、即与周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入方向)移动、换言之能够与内侧单元20在同轴上移动。在内侧单元20的外周部,在周方向以均等间隔配设有呈放射状地突出的4根内侧臂21A~21D。进一步,在外侧单元10的外周部,在4根外侧臂11A~11D之间形成有狭缝部19A~19D,内侧臂21A~21D能够从狭缝部19A~19D突出。 
因此,外侧单元10能够在内侧单元20的外周部上相对于插入方向前后移动沿轴向延伸的狭缝部19A~19D的长度的量。并且,反过来看,内侧单元20能够在外侧单元10的内周部上相对于插入方向前后移动狭缝部19A~19D的长度的量。因此,内侧臂21A~21D与外侧臂11A~11D能够变更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前后关系、即哪一个更靠末端部侧这样的前后位置关系。另外,外侧单元10与内侧单元20的相对关系由插入操作部30操作。 
另外,在图6中,外侧臂11A~11D、即外侧固定部13(参照图7A和图7B)配设在狭缝部19A~19D的长度方向中央附近,但是不限于此。外侧臂11A~11D只要位于狭缝部19A~19D的长度方向范围内即可,例如也可以相对于狭缝部19A~19D的插入方向配设在更靠前方部的位置。 
外侧臂11A~11D和内侧臂21A~21D分别能够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在图6中举例示出外侧臂11A~11D处于扩径状态、内侧臂21A~21D处于缩径状态的情况。另外,在扩径状态下,外侧臂11A~11D和内侧臂21A~21D各自的末端部按压于肠壁9。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外侧单元10在外周部具有4个狭缝部19A~19D,内侧单元20的内侧臂21A~21D通过狭缝部19A~19D的窗口呈放射状地突出,并且,内侧臂21A~21D和外侧臂11A~11D在进退移动的轴的周方向交替配设。因此,由于狭缝部19A~19D的存在,内侧臂部件末端部(以下称为“内侧末端部”)21XA~21XD能够相对于外侧臂部件末端部(以下称为“外侧末端部”)11XA~11XD的插入方向朝前方和后方移动。即,狭缝部19是与插入装置2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形成于外侧单元10的外周部的窗部。 
此处,使狭缝部19的末端部侧形成为敞开端的构造对于为了使外侧单元10从内侧单元20装卸是必要的,但是在将外侧单元10装配于内侧单元20的外周部之后不再需要。因此,在不需要使外侧单元10从内侧单元20装卸的情况下,狭缝部19也可以是末端部侧封闭的大致矩形的细长窗部。换言之,狭缝部19也可以在外侧单元10的管状部件的侧面形成为以轴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窗的形状。 
并且,也可以在将外侧单元10装配于内侧单元20的外周部之后配设例如环状部件,该环状部件将狭缝部19的末端部侧的敞开端固定并封闭敞开端。即,只要内窥镜插入装置具有足够长度的细长窗部即可,所述足够长度是指,内侧末端部21X和外侧末端部11X相互赶超并相对于插入方向相对地前后移动所需的长度。 
另外,以下,当提及具有相同构造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各个构成要素时,省略构成要素的标号的末尾的1个字母。例如,当提及内侧固定部23A~23D、外侧固定部13A~13D、内侧臂21A~21D、或者外侧臂11A~11D这些各构成要素时,称为内侧固定部23、外侧固定部13、内侧臂21、或者外侧臂11。并且,对于外侧单元10和内侧单元20都具有的类似的构成要素,有时仅对任一方进行说明。 
接着,使用图7A~图8B对外侧单元10和内侧单元20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7A和图7B所示,外侧单元10的4个外侧固定部13能够分别利用连杆机构使外侧臂11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该连杆机构由以下部分构成:1个外侧臂11;具有作为第二支点的支点15X的移动支承部15;具有支点16X的固定支承部16;以及支点18X位于外侧臂11的中央附近的连杆部18。 
外侧单元10的内周部是能够供内侧单元20贯穿插入的空间。在均等地配置于外侧单元10的外周部的外侧固定部13之间形成有狭缝部19。并且,外侧传递杆12在基端部侧分别贯穿插入于中空的外侧导管14内,所述外侧传递杆12与各个移动支承部15连接,用于对移动支承部15进行推拉操作。 
如图8A和图8B所示,内侧单元20的构造与外侧单元10类似,内侧单元20的4个内侧固定部23能够分别利用连杆机构使内侧臂21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该连杆机构由以下部分构成:1个内侧臂21;具有作为第一支点的支点25X的移动支承部25;具有支点26X的固定支承部26;以及支点28X位于内侧臂21的中央附近的连杆部28。 
内侧单元20的内周部是能够供内窥镜3贯穿插入的空间。内侧传递杆22在基端部侧分别贯穿插入于中空的内侧导管24内,所述内侧传递杆22与各个移动支承部25连接,用于对移动支承部25进行推拉操作。 
接着,使用图9A~图9C以外侧固定部13为例对内侧固定部23和外侧固定部13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A~图9C中仅图示1个外侧固定部13。 
如图9A所示,外侧固定部13能够利用由移动支承部15、固定支承部16以及连杆部18形成的连杆机构使外侧臂11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另外,与移动支承部15连接的外侧传递杆12在基端部侧被收纳在外侧导管14内。 
如图9B所示,当外侧传递杆12被朝基端部侧牵拉操作时,外侧臂11的移动支承部15被拉向基端部侧,因此,外侧臂11以支点15X为中心朝扩径方向转动。进而,如图9C所示,当外侧传递杆12被进一步朝基端部侧牵拉操作时,外侧臂11以支点15X为中心进一步朝扩径方向转动,成为最大扩径状态。 
相反,当外侧传递杆12被从图9B或者图9C所示的状态朝末端部方向推压操作时,外侧臂11以支点15X为中心朝缩径方向转动。 
另外,图9A~图9C中举例示出了在外侧传递杆12的中途具有带有弹性的外侧弹性连接部31的插入装置2。外侧弹性连接部31例如是螺旋弹簧,对于具有外侧弹性连接部31的插入装置2,在外侧传递杆12由手术操作者过度地牵拉操作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外侧臂11被过度地按压于肠壁9。当然,优选插入装置2在内侧传递杆22的中途也具有带有弹性的内侧弹性连接部。 
插入装置2具备具有弹性的内侧弹性连接部和具有弹性的外侧弹性连接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内侧弹性连接部连接作为内侧操作传递部的具有挠性的内侧传递杆22与内侧操作部24X之间,所述外侧弹性连接部连接作为外侧操作传递部的具有挠性的外侧传递杆12与外侧操作部14X之间,该插入装置2能够防止外侧臂11被过度地按压于肠壁9。 
另外,优选内侧末端部21XA~21XD和外侧末端部11XA~11XD比作为外侧臂11A~11D和内侧臂21A~21D的主要部分的除了所述末端部以外的部分软。即,臂部件末端部也可以是与臂部件分开的部件,例如,可以利用金属材料构成臂部件,利用树脂材料构成臂部件末端部。插入装置2的内侧臂部件和外侧臂部件的末端部比内侧臂部件和外侧臂部件的除了末端部以外的部分软,在该插入装置2的臂部件末端部按压肠壁9的情况下,与肠壁9之间的摩擦大,因此,即便施加有外力,固定于肠壁9的固定部也难以移动。 
接着,使用图10A~图18B对插入装置2的构造进行进一步地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图中,为了简化图示,除了特别需要的情况以外并不显示内窥镜3。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外侧单元10装配于内侧单元20的外周部进行使用。即,内侧单元20的内侧臂21A从外侧单元10的狭缝部19A突出,内侧臂21B从狭缝部19B突出,内侧臂21C从狭缝部19C突出,内侧臂21D从狭缝部19D突出。 
进而,内侧臂21能够沿着狭缝部19相对于插入方向前后进退移动,如图11所示,当外侧固定部13移动至末端部侧时,外侧末端部11X能够相对于内侧末端部21X的插入方向朝前方和后方移动。 
进而,对于插入装置2,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当外侧单元10的外侧臂11处于扩径状态时能够使内侧单元20的内侧臂21形成为缩径状态,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当外侧单元10的外侧臂11处于缩径状态时能够使内侧单元20的内侧臂21形成为扩径状态。并且,无论外侧臂11处于扩径状态还是处于缩径状态,内侧臂21都能够经由狭缝部19相对于外侧臂11的插入方向前后进退移动。 
另外,如图14所示对图6简化图示,以下,如图15所示进一步简化图示。即,用宽度为普通线的宽度的2倍的粗线表示2根外侧臂11,用宽度为普通线的宽度的4倍的极粗线表示2根内侧臂21。 
如图16所示,插入装置2的操作部由对内侧插入辅助部进行操作的内侧操作部24X和外侧操作部14X构成,在内侧操作部24X配设有内侧滑环24Y,在外侧操作 部14X配设有外侧滑环14Y。 
进而,如图17所示,在外侧滑环14Y连接有用于对外侧臂11A~11D进行操作的外侧传递杆12A~12D,在未图示的内侧滑环24Y也连接有用于对内侧臂21A~21D进行操作的内侧传递杆22A~22D。 
因此,例如,如图18A和图18B所示,通过手术操作者相对于插入方向对外侧操作部14X的外侧滑环14Y在前后进行推拉操作,从而外侧臂11A~11D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内侧操作部24X等的构造也与外侧操作部14X等同样。 
另外,未图示的4根外侧传递杆12A~12D或者4根内侧传递杆22A~22D在末端侧与插入操作部30之间分别形成为1根杆,由此能够降低配置空间。 
并且,通过手术操作者对操作部整体、即外侧操作部14X和内侧操作部24X朝基端部侧进行牵拉操作,能够使内侧单元20和外侧单元10的整体朝基端部侧移动。如后所述,操作部整体的牵拉操作在使肠道9A缩短的操作、即拉近(たぐり)操作时使用。 
另外,如图6中所示,内窥镜3固定于内侧单元20。如图19A~图19B所示,固定部位例如是配设在内侧操作部24X的基端部侧的延伸设置部50。延伸设置部50具有固定部件52,并且,在下方的部分设置有缺口51。如图19B所示,固定部件52是截面为“C”字状的弹性部件,该固定部件52与内窥镜3嵌合且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内窥镜3。 
即,“C”字形状的固定部件52的内径d2与内窥镜3的外径d1大致一致,且通常时的开口部的宽度d3比d1稍小。但是,开口部的宽度通过外部应力弹性变形从而比d1大。因此,如图20A、20B所示,手术操作者沿着延伸设置部50的缺口51将与固定部件52嵌合的内窥镜3朝下方压下,由此能够将内窥镜3从固定部件52拉开。相反,手术操作者能够通过将内窥镜3压靠于固定部件52的开口部而将内窥镜3嵌合并固定于固定部件52。即,内窥镜3经由固定部件52而与插入装置2装卸自如地固定。 
另外,在图6中示出了弯曲的内窥镜3从插入装置2的末端部突出的状态,但是,在插入操作中,内窥镜3的末端部也可以预先固定在收纳于插入装置2内的位置。手术操作者能够在将内窥镜3插入至期望的位置之后解除内窥镜3的固定,并使内窥镜3从插入装置2的末端部突出而进行使用。当然,为了使观察视场稳定等,在使用 时也可以再次固定内窥镜3。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具备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内窥镜3的固定部件52的插入装置2的操作性好、且构造简单。另外,固定部件52的配设部位也可以是内侧单元20,当不需要在插入操作中解除固定的情况下,固定部件52的配设部位也可以不是延伸设置部50等基端部侧、而是末端部侧。 
另外,插入装置2与内窥镜3之间的装卸自如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如图19A等所示的固定部件52,例如也可以是球囊方式的固定部。如图21A~图21C所举例示出的那样,球囊方式的固定部由配设在内窥镜3与内侧单元20之间的3个球囊53构成。对于球囊53,当从流体供给系统56经由流体供给管55供给流体时膨胀,相反,当内部的流体减少时收缩。即,通过手术操作者对流体供给开关57进行操作,能够使球囊53膨胀/收缩。另外,流体供给管55细且具有挠性,因此不会招致插入装置2的大径化等。 
如图21B所示,当球囊53膨胀时,内窥镜3被球囊53按压,因此内窥镜3在内侧单元20内被固定。与此相对,如图21C所示,当球囊53收缩时,内窥镜3能够在内侧单元20内移动。 
另外,如图22A、图22B所示,作为固定用球囊也可以使用大致圆环形状的1个球囊54。 
球囊53、54能够将内窥镜3固定于内侧单元20内的中央部、即能够将摄像部配置在管腔的中心,因此摄像部41容易确保期望的观察视场。相反,当不需要将内窥镜3固定于内侧单元20内的中央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1个球囊,利用该球囊将内窥镜3按压于内侧单元20的内壁而进行固定。 
球囊方式的固定部具有基于固定部件52的固定部的效果,进一步,能够在末端部侧固定内窥镜3,因此能够使观察视场稳定。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能够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内窥镜3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操作性好。 
接着,使用图23A~图27G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进行说明。 
<初期插入步骤>图23A、图25A 
内侧单元20的内侧臂21和外侧单元10的外侧臂11都处于缩径状态的插入装 置2的末端部侧被从被检者的肛门插入肠道9A。另外,内窥镜3插入并固定于内侧单元20的内周部。 
此时,如图23A所示,在外侧操作部14X与内侧操作部24X之间存在预定的距离,在内侧单元20与外侧单元10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内侧单元20相对于插入方向位于最后方的位置。即,内侧臂21位于狭缝部19的基端部侧的位置。 
<外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图23B、图25B 
手术操作者使外侧单元10的外侧臂11成为扩径状态,将外侧臂11按压并固定于肠壁9。即,手术操作者对外侧操作部14X的外侧滑环14Y进行牵拉操作。由于插入装置2在外侧传递杆12的中途具有带有弹性的外侧弹性连接部31,因此,即便手术操作者强力地对外侧滑环14Y进行牵拉操作,也不会过强地按压肠壁9。 
另外,所谓扩径状态并不意味着最大扩径状态,而是指足以将外侧臂11固定于肠壁9的状态。肠道9A的内径存在个人差异和年龄差异,例如,当在图9B的状态中形成为外侧臂11被充分地固定于肠壁9的状态的情况下,图9B的状态就是扩径状态。进一步,还存在即便是臂部件稍稍扩径的状态也相当于本发明的扩径状态的情况。 
<内侧插入辅助部前进步骤>图23C、图25C 
手术操作者使内侧单元20朝肠道9A的深部侧前进,直到内侧臂21相对于外侧臂11的插入方向移动至前方,所述外侧臂11在进退移动的轴的周方向上与内侧臂部件在周方向交替配设。 
即,如图23C所示,手术操作者将内侧操作部24X推入,直到内侧操作部24X接近外侧操作部14X。结果,内侧单元20移动至在与外侧插入辅助部的相对关系中相对于插入方向位于最前方的位置。即,内侧臂21位于狭缝部19的末端部侧的位置。 
另外,当内侧臂21相对于外侧臂11的插入方向移动至前方、换言之为移动至深部侧时,只要至少内侧末端部21X移动至与外侧末端部11X相对于插入方向位于相同位置、换言之为相同的插入深度的位置即可。即便在至此为止的移动期间内肠道9A缩短,当内侧末端部21X移动至与外侧末端部11X相同的插入深度时,缩短状态也会解除。因此,插入装置2的末端部实质上能够向肠道9A的深部方向移动。 
<内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图23D、图25D 
手术操作者使内侧单元20的内侧臂21成为扩径状态而将内侧臂21按压固定于 肠壁9。即,手术操作者对内侧操作部24X的内侧滑环24Y进行牵拉操作。由于插入装置2在内侧传递杆22的中途具有带有弹性的外侧弹性连接部,因此,即便手术操作者强力地对外侧滑环14Y进行牵拉操作,也不会过强地按压肠壁9。 
<外侧插入辅助部按压解除步骤>图23E、图25E 
手术操作者使外侧单元10的外侧臂11成为缩径状态,解除外侧臂11对肠壁9的按压状态。即,手术操作者对外侧操作部14X的外侧滑环14Y进行推压操作。 
<外侧插入辅助部前进步骤>图24A、图25F 
手术操作者使外侧单元10朝肠道9A的深部侧前进,直到外侧臂11相对于内侧臂21的插入方向移动至前方,所述内侧臂21在进退移动的轴的周方向上与外侧臂部件在周方向交替配设。 
<外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图24B、图25G 
手术操作者再次使外侧单元10的外侧臂11成为扩径状态,将外侧臂11按压固定于肠壁9。 
<肠道缩短步骤>图24C、图25H 
手术操作者对操作部14X和24X朝基端部侧进行牵拉操作。即,手术操作者将未被固定于体腔内的肠道9A拉近,由此使肠道9A缩短。 
<内侧插入辅助部按压解除步骤>图24D、图25I 
手术操作者使内侧单元20的内侧臂21成为缩径状态,解除对肠壁9的按压状态。 
通过反复进行上述过程,手术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插入装置2的末端部、即内窥镜3的末端部插入至肠道9A的深部。 
接着,使用图26A~图27G进一步对将插入装置2插入深部的肠道9A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26A~图27A的过程与已经说明了的过程大致同样。如图27A所示,当插入装置2的末端部通过降结肠且到达脾弯曲部时,如图27B所示,手术操作者使内侧单元20在插入方向前进,直到内侧单元20越过脾弯曲部。进而,如图27C所示,手术操作者以内侧单元20作为引导部使外侧单元10也越过脾弯曲部。如图27D所示,手术操作者在横结肠中与在S状结肠中同样,能够通过进行拉近操作而使肠道9A缩短。 
如图27E所示,当插入装置2的末端部在横结肠中结束拉近而到达肝弯曲部时,如图27F所示,手术操作者使内侧单元20在插入方向前进,直到内侧单元20越过肝弯曲部。进而,如图27G所示,手术操作者以内侧单元20作为引导部使外侧单元10也越过肝弯曲部。 
另外,手术操作者能够利用与已经说明了的过程同样的过程容易地将插入装置2的末端部、即内窥镜3的末端部插入至作为肠道9A的深部的盲肠部、进而插入至小肠。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插入装置2的插入方法中,始终是外侧臂11和内侧臂21中的任一方处于扩径状态,始终按压肠壁9。即,外侧操作部14X和内侧操作部24X中的至少任一方始终固定于肠壁9。因此,在插入装置2的插入作业中,在将缩短的肠道9A维持在缩短状态的状态下,插入装置2能够简单地前进至肠道9A的深部。 
其次,插入装置2的内侧单元20和外侧单元10具有连杆机构,并且,为了进行用于使相互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的移动,有可能在外侧臂11与内侧臂21之间等夹入异物。 
因此,如图28和图29所示,优选插入装置2具备由挠性树脂薄膜形成的罩部32,该罩部32覆盖内侧单元20和外侧单元10的外表面。 
罩部32由伸缩性优异的例如硅橡胶薄膜形成,由此,能够防止妨碍内侧单元20和外侧单元10的进退动作的情况,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内侧单元20和外侧单元10的内部,进一步,能够防止妨碍内侧单元20和外侧单元10的扩径缩径动作的情况。 
另外,如图28和图29所示,为了将插入装置2可靠地固定于肠壁9,优选外侧末端部11X和内侧末端部21X露出于罩部32的表面。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变形例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插入装置2A和2B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插入装置2A和2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30所示,本变形例1的插入装置2A的内侧单元20A具有3个内侧固定部23A~23C,外侧单元10A具有3个外侧固定部13A~13C。 
如图31所示,本变形例2的插入装置2B的内侧单元20B具有5个内侧固定部23A~23E,外侧单元10B具有5个外侧固定部13A~13E。 
本变形例1的插入装置2A和本变形例2的插入装置2B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同样的效果。即,本发明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只要具有2个以上的内侧固定部23和2个以上的外侧固定部13就能够发挥效果。另外,内侧固定部23和外侧固定部13在插入装置2的外周部沿周方向交替配置,因此内侧固定部23和外侧固定部13的数量为相同数量。 
并且,如图30和图31所示,在插入装置2A和2B中,示出了在内侧末端部21X配设有作为与内侧臂21分开的部件的内侧末端部件21Z、在外侧末端部11X配设有作为与外侧臂11分开的部件的外侧末端部件11Z的例子。内侧末端部件21Z和外侧末端部件11Z相同。进而,内侧末端部件21Z和外侧末端部件11Z比作为外侧臂11和内侧臂21的主要部分的除所述末端部以外的部分软。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4>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插入装置2C和2D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插入装置2C和2D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3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末端侧观察的图。如图32所示,本变形例3的插入装置2C是内侧单元20C具有摄像部41的内窥镜。换言之,内窥镜具有插入装置2C的内侧单元20C的功能。另外,外侧单元10C与外侧单元10等相同。 
图3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末端侧观察的图。如图33所示,本变形例4的插入装置2D是外侧单元10D具有摄像部41的内窥镜。换言之,内窥镜具有插入装置2D的外侧单元10D的功能。内侧单元20D配设在内窥镜的插入辅助部的内部。 
本变形例3的内侧插入辅助部具有摄像部的插入装置2C、本变形例4的外侧插入辅助部具有摄像部的插入装置2D、或者是内侧插入辅助部具有能够供具有摄像部的内窥镜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部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同样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1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插入装置2E~2K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插入装置2E~2K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并且,以下,以内侧固定部63~123的构造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未说明和图示的外侧臂部件的构造也同样。 
如图34A和图34B所示,对于本变形例5的插入装置2E的内侧固定部63,内侧臂部件61具有第一凸轮槽61A,该第一凸轮槽61A与通过内侧操作传递部62的推拉操作而移动的第一凸轮销66嵌合、换言之为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且内侧臂部件61轴支承于第一支点65。 
如图34A和图34B所示,插入装置2E的内侧固定部63的内侧操作传递部62收纳在导管64内,内侧臂部件末端部61Y与内侧臂部件61分体且由比内侧臂部件61软的材料构成,且内侧臂部件末端部61Y在表面具有凹凸。 
当手术操作者对内侧操作传递部62朝基端部侧进行牵拉操作时,第一凸轮销66被拉向基端部侧,因此,内侧臂部件61以作为第一支点的支点65为中心转动而成为缩径状态。 
即,对于插入装置2E,内侧臂部件具有第一凸轮槽,且轴支承于第一支点,所述第一凸轮槽与通过内侧操作传递部的推拉操作而移动的第一凸轮销嵌合,外侧臂部件具有第二凸轮槽,且轴支承于第二支点,所述第二凸轮槽与通过外侧操作传递部的推拉操作而移动的第二凸轮销嵌合。 
另外,内侧臂部件末端部61Y是插入装置2用于可靠地固定肠壁9的重要的构成要素。因此,能够优选使用图35所示的大致球状体的末端部61Y2或由曲面构成的末端部。进一步,能够优选使用如图36所示的在与肠壁9接触的接触面上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有凹凸的末端部61Y3,或者是如图37所示的在接触面上在相对于插入方向为大致45度的方向形成有凹凸的末端部61Y4。末端部61Y3相对于插入方向的摩擦大,末端部61Y4相对于插入装置2的旋转的摩擦大。因此,末端部61Y3相对于插入装置2的插入方向的固定能力高,末端部61Y4能够防止插入装置2在管腔内旋转。 
另外,末端部优选包括凹凸部在内在所有的角部都设置有圆角、或者由软性的材料构成。 
如以上的说明那样,被按压于肠壁的臂部件的末端部优选利用由软性的材料形成的曲面构成,进一步,特别优选在表面形成有用于提高与肠壁之间的固定性能的槽。 
本变形例5的插入装置2E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同样的效果。 
如图38A和图38B所示,本变形例6的插入装置2F的内侧固定部7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固定部23的连杆机构不同。内侧固定部73能够利用连杆机构使内侧臂部件71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该连杆机构由以下部分构成:内侧臂部件71;具有作为支点的支点75X的固定支承部75;具有第二支点76X的移动支承部76;以及支点77X位于内侧臂部件71的中央附近的连杆部77。 
并且,如图38A和图38B所示,插入装置2F在内侧固定部73的支点75X和支点76X分别是仅从单面支承的单面支承支点这点上,与至此为止说明了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支点为从两面支承的两面支承支点这点不同。 
在插入装置2F中,当手术操作者对内侧传递杆72朝基端部方向进行牵拉操作时,内侧臂部件71以支点75X为中心转动而成为扩径状态,当对内侧传递部件72朝末端部方向进行推压操作时,内侧臂部件71成为缩径状态。 
本变形例6的插入装置2F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同样的效果。 
并且,在插入装置2F中,内侧臂部件末端部71X由罩71Y包覆,该罩71Y由软性的树脂形成。因此,内侧臂部件末端部71X具有与比内侧臂部件71软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如图39A和图39B所示,本变形例7的插入装置2G的内侧固定部83利用内侧臂部件81A、内侧臂部件81B、内侧臂部件81C、内侧臂部件81D以及多个支点87X构成为所谓的机械手方式,内侧末端部件81Y按压肠壁9。另外,内侧传递杆82与支点85连接。 
因此,在插入装置2G中,当手术操作者对内侧传递杆82朝末端部方向进行推压操作时,内侧臂部件81成为缩径状态,当对内侧传递杆82朝基端部方向进行牵拉操作时,内侧臂部件81成为扩径状态。 
本变形例7的插入装置2G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同样的效果。 
如图40A和图40B所示,本变形例8的插入装置2H的固定部93具有膨胀收缩自如的作为内侧膨胀收缩部的球囊97,该球囊97在膨胀时将内侧臂91保持在扩径状态,该球囊97在收缩时将内侧臂91保持在缩径状态。内侧臂91以支点95为中心转动,在球囊97连接有作为内侧供给排出部的供给排出管92,该供给排出管92与用于对球囊97供给流体或者从球囊97排出流体的泵等连接。 
球囊97优选是例如通过连接多个球囊而形成的限制横向的膨胀的有方向性(異方性)的膨胀球囊。有方向性的膨胀球囊例如也可以是组合多个球囊而构成的球囊,也可以是利用其他部件限制想要限制膨胀方向的方向的球囊。 
即,对于插入装置2H,内侧固定部具有膨胀收缩自如的内侧膨胀收缩部,该内侧膨胀收缩部在膨胀时将内侧臂部件保持在扩径状态,该内侧膨胀收缩部在收缩时将内侧臂部件保持在缩径状态,外侧固定部具有膨胀收缩自如的外侧膨胀收缩部,该外侧膨胀收缩部在膨胀时将外侧臂部件保持在扩径状态,该外侧膨胀收缩部在收缩时将外侧臂部件保持在缩径状态,并且,插入装置2H具备内侧供给排出部和外侧供给排出部,该内侧供给排出部用于对内侧膨胀收缩部供给流体或者将流体从内侧膨胀收缩部排出,该外侧供给排出部用于对外侧膨胀收缩部供给流体或者将流体从外侧膨胀收缩部排出。 
插入装置2H不仅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同样的效果,而且能够通过流体驱动使臂部件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因此构造简单,并且,由于球囊97具有弹性,因此能够防止臂部件被过度地按压于肠壁9。 
如图41A和图41B所示,本变形例9的插入装置2I的固定部103具有膨胀收缩自如的作为内侧膨胀收缩部的球囊107,该球囊107在膨胀时将内侧臂101保持在扩径状态,该球囊107在收缩时将内侧臂101保持在缩径状态。在插入装置2I中,内侧臂101仅一端部侧被固定于球囊107,在球囊107连接有作为内侧供给排出部的供给排出管102,该供给排出管102与用于对球囊107供给流体或者将流体从球囊107排出的泵等连接。 
插入装置2I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插入装置2H同样的效果,不仅如此,构造也更简单。 
如图42A和图42B所示,本变形例10的插入装置2J的固定部113具有作为内侧弹性固定部的内侧弹性固定部117和内侧操作传递部112,该内侧弹性固定部117用于将内侧臂111保持在缩径状态,内侧操作传递部112与内侧臂111连接,且能够通过沿着进退移动的轴的轴向的推拉操作压缩内侧弹性固定部117,由此使内侧臂111变位至扩径状态。内侧臂111以支点115X为中心转动。 
即,在插入装置2J中,内侧固定部具有将内侧臂部件保持在缩径状态的内侧弹性固定部,外侧固定部具有将外侧臂部件保持在缩径状态的外侧弹性固定部,并且, 该插入装置2J具备内侧操作传递部和外侧操作传递部,所述内侧操作传递部与内侧臂部件连接,且能够通过沿着进退移动的轴的轴向的推拉操作压缩内侧弹性固定部,由此使内侧臂部件变位至扩径状态,所述外侧操作传递部与外侧臂部件连接,且能够通过沿着进退移动的轴的轴向的推拉操作压缩外侧弹性固定部,由此使外侧臂部件变位至扩径状态。 
插入装置2J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同样的效果,不仅如此,由于弹性固定部具有弹性,因此能够防止臂部件被过度地按压于肠壁9。另外,在插入装置2J中,当手术操作者停止进行牵拉操作时,臂部件借助弹性固定部的弹力而自动地变位至缩径状态。因此,插入装置2J的操作性比插入装置2好。另外,插入装置2J也可以在操作部具有止动部,该止动部能够通过将操作传递部固定而将臂部件维持在扩径状态。 
如图43A和图43B所示,本变形例11的插入装置2K的内侧固定部123具有内侧操作传递部122和作为内侧弹性固定部的内侧弹性固定部127,该内侧弹性固定部127用于将内侧臂121保持在缩径状态,内侧操作传递部122与内侧臂121连接,且能够通过沿着进退移动的轴的轴向的推拉操作压缩内侧弹性固定部127,由此使内侧臂121变位至缩径状态。进而,在插入装置2K中,内侧臂121仅一端部侧被固定于内侧弹性固定部127。 
插入装置2K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的插入装置2J同样的效果,不仅如此,构造也更简单。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的插入装置2L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插入装置2L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44所示,本变形例12的内窥镜装置1L的插入装置2L的插入操作部30还具有使操作自动化的操作控制部30A。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中,外侧臂11和内侧臂21的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的变位操作以及外侧单元10和内侧单元20的进退移动操作、即用于使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和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之间的所述相对位置变化的操作全都由手术操作者手动进行。与此相对,本变形例12的插入装置2L具备操作控制部30A,该操 作控制部30A进行这样的控制: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等自动地进行上述操作中的至少任一个操作。因此,在插入装置2L中,能够自动地进行臂部件的变位操作、以及进退移动操作中的至少任一个操作。 
即,插入装置2L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自动地进行内侧臂部件和外侧臂部件的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的变位操作、以及使内侧插入辅助部与外侧插入辅助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的操作中的至少任一个操作。 
插入装置2L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所具有的效果,另外,能够根据状况使变位操作或者进退移动操作自动化,因此具有能够进一步减轻手术操作者的负担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的插入装置2M进行说明。插入装置2M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2等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45A、图45B所示,插入装置2M具有内侧单元20M和外侧单元10M。此处,内侧单元20M与插入装置2的内侧单元20相同。与此相对,外侧单元10M不是利用臂部件、而是利用伸缩自如的球囊11M按压肠壁9。球囊11M从泵46等接受流体的供给而膨胀,并按压肠壁9。此时,处于缩径状态的内侧臂21M能够在球囊11M的前后移动。另一方面,收缩的球囊11M能够在扩径状态的内侧臂21M的前后移动。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能够膨胀/收缩的球囊的动作换言之可认为是能够扩径/缩径。 
即,插入装置2M是用于将内窥镜3插入管中的内窥镜插入装置,该插入装置2M具备内侧插入辅助部和外侧插入辅助部,在内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按压管壁的内侧臂部件,在外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按压所述管壁的外侧球囊部件,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以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球囊部件在周方向交替配置的方式装配在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周部,并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同轴上进退移动,所述外侧球囊部件和所述内侧臂部件能够移动至在所述插入方向重合的状态、或者是能够移动至在前后相互交叉(行き交う)的状态。 
插入装置2的外侧单元10和内侧单元20都具有机械式的臂部件,因此有时构 造稍复杂。与此相对,外侧单元和内侧单元都使用球囊的插入辅助部的膨胀/收缩需要时间,因此存在插入操作耗费时间的情况。与此相对,插入装置2M具有与插入装置2同样的效果,且构造简单,还能够比较迅速地进行插入操作。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插入装置2N进行说明。插入装置2N与变形例13的插入装置2M等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虽然插入装置2N与插入装置2M类似,但是,手术操作者不需要在插入操作中使球囊11N膨胀/收缩。即,在插入操作中,球囊11N维持膨胀至预定的大小的状态。此处,所谓预定的大小是指如下的大小:球囊11N能够在扩径状态、即按压肠壁的状态的内侧臂21N的前后移动,并且,缩径状态的内侧臂21N能够在球囊11N的前后移动。 
以下,使用图46A~图50B对基于变形例14的插入装置2N的大肠的缩短操作(拉近操作)进行说明。 
内侧臂21N处于缩径状态、且球囊11N处于收缩状态的插入装置2N的末端部侧被从被检者的肛门插入肠道9A。接着,如图46A、图46B所示,手术操作者使球囊11N膨胀至预定的大小,同时,使内侧臂21N在比球囊11N还靠末端侧的位置成为扩径状态,并按压肠壁9。 
接着,如图47A、图47B、图48A、图48B所示,当手术操作者将扩径状态的内侧臂21N拉向基端部侧时,肠道9A由内侧臂21N拉向基端部侧而缩短。此时,球囊11N不会妨碍内侧臂21N的移动。接着,如图49A、图49B所示,手术操作者使内侧臂21N成为缩径状态。此时,缩短后的肠道9A由球囊11N固定,因此维持缩短后的状态。接着,如图50A、50B所示,手术操作者将缩径状态的内侧臂21N推入末端部侧。此时,球囊11N不会妨碍内侧臂21N的移动。进而,手术操作者再次使内侧臂21N成为扩径状态、即图46A、图46B所示的状态。 
通过反复进行图46A~图50B所示的过程,手术操作者能够一边将肠拉近、换言之使肠道9A缩短,一边使内窥镜插入装置向深部侧前进。 
另外,虽然插入装置2N是由内侧臂21N和外侧球囊11N构成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但是,即便是由内侧臂21N和固定成预定的扩径状态的外侧臂部件构成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即,在已经说明了的插入装置2等中,也能够通过上述操作方法一边进行使肠道9A缩短的操作一边使内窥镜插入装置向深部侧前进。
另外,即便是由内侧球囊和外侧臂部件构成的内窥镜插入装置、或者是由固定成预定的扩径状态的内侧臂部件和外侧臂部件构成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是用于将内窥镜插入管内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该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初期插入步骤,在该初期插入步骤中,将内侧插入辅助部和外侧插入辅助部插入肠道中,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具有内侧臂部件的多个内侧固定部,所述内侧臂部件能够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且在所述扩径状态下,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末端部按压并固定于肠壁,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具有外侧臂部件的多个外侧固定部,所述外侧臂部件能够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且在所述扩径状态下,所述外侧臂部件按压并固定于肠壁,在所述外侧固定部之间,在所述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沿着与所述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狭缝部,当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装配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周部时,所述内侧臂部件从所述狭缝部突出;内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在该内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中,使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所述内侧固定部成为扩径状态;外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在该外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中,使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的所述外侧固定部成为预定的扩径状态;缩短步骤,在该缩短步骤中,通过将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拉回而使管缩短,直到所述内侧固定部移动至所述外侧固定部的后方;内侧插入辅助部固定解除步骤,在该内侧插入辅助部固定解除步骤中,使所述内侧固定部成为缩径状态而解除对所述管壁的按压状态,并利用所述外侧固定部固定缩短后的管;以及内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在该内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中,插入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直到所述内侧固定部移动到所述外侧固定部的前方。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进行说明。 
如图51所示,内窥镜装置401具有:内窥镜403;内窥镜插入装置402,该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用于将内窥镜403的末端部插入作为细长管的肠道409A(参照图56)的深部;以及内窥镜主体部404。即,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与具有摄像部441和内窥镜操作部442的内窥镜403组合使用。 
进而,内窥镜主体部404具有:内窥镜装置控制部443;图像处理部444;监视器445;泵446;以及光源装置447。内窥镜装置控制部443进行内窥镜装置401的控制。图像处理部444对由配设在内窥镜403的末端部的摄像部441拍摄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监视器445显示由图像处理部444处理后的图像。泵446通过内窥镜403的末端部的开口448(参照图52)对肠道409A内送气送水,或者从肠道409A内抽吸流体。光源装置447的照明光被引导至内窥镜403的末端部的照明部449(参照图52)。 
内窥镜插入装置402具有:内侧插入辅助部(内侧单元)420;外侧插入辅助部(外侧单元)410;以及操作控制部430。外侧单元410具有细长的外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412(以下称为“主体部412”)和4根外侧臂部件(外侧臂)411A~411D,内侧单元420具有细长的内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422(以下称为“主体部422”)和4根内侧臂部件(内侧臂)421A~421D。 
另外,当提及具有相同构造的多个构成要素中的各个构成要素时,省略构成要素的标号的末尾的1个字母。例如,当提及外侧臂411A~411D的各个构成要素时,称为外侧臂411。并且,在外侧单元410和内侧单元420具有类似的构造的情况下,有时仅对任一方进行说明。 
接着,使用图52~图58对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的构造进行说明。另外,图54A~图54D中的箭头表示插入方向。 
如图52所示,均等地配设在内侧单元420的外周部的4根内侧臂421A~421D分别是具有弹性的细长的金属板或者树脂板等,且在无负载状态下形成为朝与周方向正交的方向呈放射状地扩展的扩径状态。进而,内侧单元420装配并固定于内窥镜403的外周部。进而,如图53所示,均等地配设在主体部412的外周部的4根外侧臂411A~411D分别具有弹性,且在无负载状态下形成为朝与周方向正交的方向呈放射状地扩展的扩径状态。外侧单元410的主体部412在中心部具有贯穿插入部416,内侧单元420的主体部422能够贯穿插入于该贯穿插入部416。 
进而,图54A~图54D所示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的外侧臂411的末端部即外侧臂部件末端部(末端部)411X具有这样的构造:相对于管壁、即肠壁409的在插 入方向上的摩擦比拔出方向的摩擦小。例如,图54A所示的末端部411XF具有多个突起部411F1,所述多个突起部411F1朝与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图54B~图54D所示的末端部411X具有斜毛411G1、411H1或者411I1,所述斜毛411G1、411H1或者411I1以扩展朝向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的插入方向变小的角度设置。另外,在图54D所示的末端部411XI配设有有方向性的摩擦部件411Y,该有方向性的摩擦部件411Y具有呈放射状地植毛的斜毛411I1。 
对于图54A~图54D中举例示出的末端部411X,在使外侧臂411朝插入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摩擦小,但是,在使外侧臂411朝拔出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摩擦大。因此,当插入内窥镜插入装置402时,即便施加有将外侧臂411拔出的方向的力,也能够将外侧臂411持续地固定于肠壁409。另外,在其他的图中,为了容易进行图示,并未表示末端部411X的详细情况。 
接着,如图55所示,外侧单元410、内侧单元420以及内窥镜403组合使用。即,内窥镜403装配并固定于主体部422的内周部。外侧单元41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装配于主体部422的外周部。因此,外侧单元410能够与内侧单元420在同轴上、即相对于插入方向前后进退移动。 
并且,外侧臂411在进退移动的轴的周方向以扩展朝向插入方向变小的角度交替地配设于主体部412的末端部,内侧臂421在进退移动的轴的轴向以扩展朝向插入方向变小的角度交替地配设于主体部422的末端部。进而,外侧单元410的主体部412以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12在周方向以均等间隔配置的方式装配在内侧单元420的主体部422的外周部。 
进而,在内窥镜插入装置402中,在外侧单元410所进退移动的轴向、即插入方向上,内侧臂421的长度比外侧臂411的长度长。因此,如后所述,当外侧单元410移动至插入方向前方、换言之为肠道409A的深部方向时,末端部411X移动至末端部421X的深部侧。 
进而,如图56和图57所示,当内窥镜插入装置402被插入于肠道409A时,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从无负载状态的扩径状态(参照图55)变化至与肠壁409的内部空间的大小对应的缩径状态。在肠道409A内部,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借助自身的弹力按压肠壁409,由此被固定于肠壁409。 
虽然前面已经说明过,但如图58所示,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在进退移动的 轴的周方向交替地配设。另外,优选外侧臂411与内侧臂421之间的间隔均等。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内窥镜插入装置402中,末端部411X和末端部421X在插入方向能够移动至重合状态、或者能够移动至在前后相互交叉的状态。 
换言之,在内窥镜插入装置402中,末端部411X和末端部421X在与主体部412的周方向正交的方向至少能够移动至重合状态,优选能够相互交错地前后移动。 
另外,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所进退移动的轴的方向、主体部412和主体部422的轴的方向、与主体部412和主体部422的周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的插入方向和拔出方向是相同方向。 
接着,使用图59~图61D对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9~图61A~图61D中,为了进行说明,以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相同地相对于中心轴位于上方和下方的方式进行表示。并且,图59和图60的图中的箭头表示插入方向。 
图59示出外侧单元410和内侧单元420在同轴上大幅离开的状态,图60示出外侧单元410和内侧单元420在同轴上接近的状态。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内窥镜插入装置402具有外侧单元410,该外侧单元410装配于主体部422的外周部,且在同轴上进退移动,并且,内侧臂421的长度比外侧臂411长。此处,所谓臂部件的长度是指下述的长度:以内侧臂421为例,是指从内侧臂421与主体臂422连接的连接部S1到内侧臂421的另一端部S2的长度。另外,如图59所示,外侧臂411的连接部位于外侧单元410的末端部或者末端部附近。 
因此,如图60所示,在外侧单元410的末端部与内侧单元420的末端部接近的状态下,末端部411X位于比末端部421X更靠插入方向前方、即肠道409A的深部侧的位置。另外,末端部411X只要至少能够移动至相对于插入方向与末端部421X相同的位置、即相同的插入深度即可。 
接着,使用图61A~图61D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初期插入步骤> 
手术操作者将在末端部固定有内窥镜403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从被检者的肛门推入直肠。另外,此时,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处于扩径状态,但是,由于末端部411X和末端部421X相对于肠壁409的在插入方向的摩擦比较小,因此不难将内 窥镜插入装置402插入肠内。插入于肠内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的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借助自身的弹力按压肠壁409。 
<内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图61A 
手术操作者仅将内侧单元420进一步推入肠道409A的深部,即,手术操作者使内侧臂421与主体部422一起前进。当将内侧单元420推入时,由于其反力而在外侧单元410作用有拔出方向的力。但是,由于外侧单元410的末端部411X的拔出方向的摩擦大,因此外侧单元410相对于肠道409A几乎不移动。 
<外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图61B 
手术操作者以内侧单元420作为引导部将外侧单元410推入至末端部411X比内侧臂421更靠插入方向前方的位置。当将外侧单元410推入时,由于其反力而在内侧单元420作用有拔出方向的力。但是,由于内侧单元420的内侧臂部件末端部(末端部)421X的拔出方向的摩擦大,因此内侧单元420相对于肠道409A几乎不移动。 
进而,外侧单元410移动至末端部411X比内侧臂421更靠插入方向前方、换言之为肠道409A的深部的位置,因此,即便在移动途中肠道409A缩短,移动完毕时肠道409A的缩短也被消除。 
<内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图61C 
与上述内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相同。 
<外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图61D 
与上述外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相同。 
通过反复进行内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和外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从而内窥镜插入装置402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将内窥镜403插入至肠道409A的深部。 
另外,使外侧单元410和内侧单元420移动的操作可以由手术操作者手动进行,也可以通过操作控制部430对未图示的驱动部进行控制而自动进行。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举例示出了将所安装的分体的内窥镜403的末端部插入至肠道409A的深部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但是,外侧插入辅助部或者内侧插入辅助部也可以是具有摄像部的内窥镜的一部分。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类似,因 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同样,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中,按压于肠壁409的末端部411X和末端部421X相对于肠壁409的插入方向的摩擦比拔出方向的摩擦小。因此,当在该状态下将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拔出时,会在插入辅助部末端部与肠壁409之间产生比较大的摩擦。 
但是,如图6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具备作为牵引部的线415,该线415朝细长的主体部412的轴中心方向、即主体部422的轴中心方向牵引末端部411X和末端部421X,从而解除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对肠壁409的按压状态。 
线415贯穿插入于分别配设于末端部411X和末端部421X的线贯穿插入用管(导管)415A的内部,进一步,线415贯穿插入于线导管415B的内部而朝基端部侧延伸,手术操作者能够从基端部侧对线415进行牵拉操作。 
如图63A和图63B所示,在内窥镜插入装置402中,当从基端部侧对线415进行牵拉操作时,借助弹力处于扩径状态的臂部件被朝缩径方向牵引。当解除从基端部侧进行的牵拉操作、即放松线415时,臂部件借助弹力再次成为扩径状态。进而,缩径状态的臂部件几乎不会按压肠壁409。 
接着,使用图64A~图64C对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的拔出方法进行说明。 
<插入步骤>图64A 
当将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插入肠道409A时,线415处于放松状态,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借助自身的弹力按压于肠壁409。 
<拉开步骤>图64B 
手术操作者从基端部侧对线415进行牵拉操作,由此解除末端部421X和末端部411X对肠壁409的按压状态。另外,手术操作者并不需要直到成为末端部421X和末端部411X与肠壁409完全不接触的状态为止都对线415进行牵拉操作。 
<拔出步骤>图64C 
通过进行拉开步骤,末端部421X和末端部411X对肠壁409的按压状态解除,该状态下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的末端部411X和末端部421X与肠壁409之间的摩擦在插入方向和拔出方向都极小。因此,手术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从肠道409A拔出。 
即,在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中,手术操作者能够通过从基端部侧对线415进行操作容易地将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拔出。 
另外,即便是在初期插入步骤中,通过预先利用线415使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成为缩径状态,从而插入变得更加容易。并且,牵引部并不限于使1根线415从基端部侧折回至末端部侧的构造,例如也可以由臂部件成为扩径状态时也足够大的环状线和与环状线连接的贯穿插入于线导管内的1根线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B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所具有的效果,另外,拔出操作容易。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C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6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6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C具备罩部413,该罩部413是限制外侧单元410的末端部与内侧单元420的末端部之间的轴上的距离、换言之为外侧臂411和内侧臂421在插入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限制部件。罩部413是能够在外侧单元410和内侧单元420相互进退移动的轴向上扩张收缩的构造,例如是蛇腹状的部件,具有防止污物等进入外侧单元410装配于内侧单元420时的间隙等的效果。 
并且,罩部413能够防止外侧单元410和内侧单元420过度地离开。即,即便手术操作者过大地对外侧单元410或者内侧单元420进行移动操作,由于罩部413的存在,外侧单元410或者内侧单元420也只能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 
在具备限制内侧单元420和外侧单元410的进退移动的轴向的相对位置的罩部413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C中,手术操作者无需留意操作量,就能够进行外侧单元410或者内侧单元420的移动操作。 
另外,在图65中示出了将作为限制部件的罩部413配设在外侧单元410与内侧单元420之间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罩部413配设在内窥镜403与外侧单元410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C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所具有的效果,另外,能够高效地进行外侧单元410与内侧单元420之间的进退移动 操作,因此操作性好。并且,对于内窥镜插入装置402C,污物等不会进入外侧单元410与内侧单元420之间的间隙等,因此不易发生故障。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D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6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主视图。如图6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D具有3个内侧臂421A~421C,且具有3个外侧臂411A~411C。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D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同样的效果。即,本发明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只要具有2个以上的外侧臂部件和2个以上的内侧臂部件就能够发挥效果。另外,外侧臂部件和内侧臂部件在周方向交替配置,因此数量是相同的数量。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E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67是插入于肠内的状态的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从横向观察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E的内侧臂461和外侧臂451并不具有弹性,但是,在未图示的支点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主体部422或者主体部412。进而,具备用于将内侧臂461和外侧臂451按压于肠壁409的膨胀收缩的作为内侧弹性体部的球囊424和作为外侧弹性体部的球囊414。另外,球囊424以不会妨碍外侧单元410C的移动的方式配置。 
球囊424和球囊414分别与未图示的内侧流体供给排出部或者外侧流体供给排出部连接,当被供给流体、例如空气时膨胀,当空气被排出时收缩。膨胀时,球囊424和球囊414将内侧臂461和外侧臂451按压于肠壁409。作为弹性体部并不限于球囊,也可以使用板簧或者螺旋弹簧等。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E,内侧插入辅助部具备用于将内侧臂部 件按压于管壁的内侧弹性体部,外侧插入辅助部具备用于将外侧臂部件按压于管壁的外侧弹性体部,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所具有的效果,另外,具有能够膨胀收缩的内侧弹性体部和外侧弹性体部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E能够通过球囊的膨胀程度对将内侧臂461和外侧臂451按压于肠壁409的力进行控制,并且能够通过球囊的收缩以使臂部件不与肠壁409接触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插入拔出操作。 
<第七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F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类似,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68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F,外侧单元410D的主体部412D具有4个细长的狭缝部479A~479D,这4个狭缝部479A~479D形成为内侧臂481能够突出的宽度。进而,由于在内窥镜插入装置402F中存在狭缝部479A~479D,因此,末端部471X和末端部481X能够在插入方向移动至重合状态、或者是能够移动至在前后相互交叉的状态。 
换言之,在内窥镜插入装置402F中,末端部471X和末端部481X在与主体部412的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至少能够移动至重合状态,优选能够相互交错地前后移动。 
此处,使狭缝部479的末端部侧形成为敞开端的构造对于为了使内侧单元420D从外侧单元410D进行装卸是必要的,但是在将外侧单元410D装配于内侧单元420D的外周部之后不再需要。因此,在不需要使内侧单元420D从外侧单元410D装卸的情况下,狭缝部479也可以是末端部侧封闭的大致矩形的细长窗部。换言之,狭缝部479也可以在外侧单元410D的管状部件的侧面形成为在轴向敞开的宽度比较宽的窗的形状。 
并且,也可以在将外侧单元410D装配于内侧单元420D的外周部之后配设例如环状部件,该环状部件将狭缝部479的端部侧的敞开端固定并封闭敞开端。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F除了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402所具有的效果之外,由于具有相同形状、即相同长度的外侧臂471和内侧臂481,因此,二者对肠壁409的按压压力相同,因此操作性好。 
另外,本发明的内窥镜插入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医疗用内窥镜,而且能够应用于工业用内窥镜。即,本发明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即便是在将工业用内窥镜插入至连接成复杂的构造的管、特别是柔软的构造的管的深部的情况下,也具有与将医疗用内窥镜插入至肠的深部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如下。 
(1)一种内窥镜插入装置,该内窥镜插入装置用于将内窥镜插入被检者的肠,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具备: 
内侧插入辅助部,该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多个内侧固定部,该内侧固定部具有内侧臂部件,所述内侧臂部件能够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且在所述扩径状态下,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末端部按压并固定于肠壁; 
外侧插入辅助部,该外侧插入辅助部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多个外侧固定部,该外侧固定部具有外侧臂部件,所述外侧臂部件能够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且在所述扩径状态下,所述外侧臂部件的末端部按压并固定于肠壁,在所述外侧固定部之间,在所述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沿与所述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狭缝部,当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装配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周部时,所述内侧臂部件从所述狭缝部突出;以及 
插入操作部,该插入操作部使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进行扩径动作或者缩径动作,并且使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与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变更所述内侧臂部件与所述外侧臂部件的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前后关系。 
(2)一种内窥镜插入装置,该内窥镜插入装置用于将内窥镜插入管中,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具备: 
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内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内侧臂部件,该内侧臂部件的末端部相对于管壁的在插入方向上的摩擦比拔出方向的摩擦小,且该内侧臂部件借助弹力按压所述管壁;以及 
外侧插入辅助部,在外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外侧臂部件,该外侧臂部件的末端部相对于所述管壁的在插入方向上的摩擦比拔出方向的摩擦小,且该外侧臂部件借助弹力按压所述管壁,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以所述内 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在周方向交替配置的方式装配在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周部,并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同轴上进退移动, 
所述外侧臂部件的所述末端部和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所述末端部能够移动至在所述插入方向重合的状态、或者是能够移动至前后相互交叉的状态。 
并且,本发明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如下。 
(1)一种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是用于将内窥镜插入被检者的肠道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初期插入步骤,在该初期插入步骤中,将内侧插入辅助部和外侧插入辅助部插入肠道,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多个内侧固定部,该内侧固定部具有内侧臂部件,所述内侧臂部件能够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且在所述扩径状态下,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末端部按压并固定于肠壁,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多个外侧固定部,该外侧固定部具有外侧臂部件,所述外侧臂部件能够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且在所述扩径状态下,所述外侧臂部件的末端部按压并固定于肠壁,在所述外侧固定部之间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部,当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装配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周部时,所述内侧臂部件从所述狭缝部突出; 
内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在该内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中,使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所述内侧固定部成为扩径状态,并将所述内侧固定部按压并固定于肠壁; 
外侧插入辅助部前进步骤,在该外侧插入辅助部前进步骤中,使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朝深部侧前进,直到处于缩径状态的所述外侧臂部件相对于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插入方向移动至前方; 
外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在该外侧插入辅助部固定步骤中,使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的所述外侧臂部件成为扩径状态,并将所述外侧臂部件按压于肠壁; 
内侧插入辅助部按压解除步骤,在该内侧插入辅助部按压解除步骤中,使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所述内侧臂部件成为缩径状态,解除所述内侧臂部件对所述管壁的按压状态;以及 
内侧插入辅助部前进步骤,在该内侧插入辅助部前进步骤中,使所述内侧插入 辅助部前进,直到所述内侧臂部件相对于所述外侧臂部件的插入方向移动至前方。 
(2)根据上述(1)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还具有肠道缩短步骤,在该肠道缩短步骤中,使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成为扩径状态,通过对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和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朝基端部侧进行牵拉操作而使所述肠道缩短。 
(3)根据上述(1)或者上述(2)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初期插入步骤之后,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始终处于所述扩径状态。 
(4)根据上述(1)至上述(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是具有摄像部的内窥镜。 
(5)根据上述(1)至上述(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外侧插入辅助部是具有摄像部的内窥镜。 
(6)根据上述(1)至上述(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具有贯穿插入部,具有摄像部的内窥镜能够贯穿插入于该贯穿插入部。 
(7)根据上述(1)至上述(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自动进行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的变位操作以及所述进退移动操作中的至少任一个操作。 
(8)根据上述(1)至上述(7)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具备由挠性树脂薄膜形成的罩部,该罩部覆盖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1)一种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该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用于将内窥镜插入管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初期插入步骤,在该初期插入步骤中,将内侧插入辅助部和外侧插入辅助部插入肠道,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内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内侧臂部件,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末端部相对于管壁的在插入方向上的摩擦比拔出方向的摩擦小,且所述内侧臂部件借助弹力按压所述管壁,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在外 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外侧臂部件,所述外侧臂部件的末端部相对于管壁的在插入方向上的摩擦比拔出方向的摩擦小,且所述外侧臂部件借助弹力按压所述管壁,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以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在周方向交替配置的方式装配在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周部,并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同轴上进退移动; 
内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在该内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中,使内侧插入辅助部前进,直到内侧臂部件末端部相对于外侧臂部件末端部的插入方向位于前方;以及 
外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在该外侧插入辅助部插入步骤中,使外侧插入辅助部前进,直到外侧臂部件末端部相对于内侧臂部件末端部的插入方向位于前方。 
(2)根据上述(1)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具备以下步骤: 
拉开步骤,解除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对所述管壁的按压状态;以及 
拔出步骤,将解除了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对所述管壁的按压状态后的状态的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从所述管拔出。 
(3)根据上述(1)或者上述(2)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进退移动的轴向上,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所述内侧臂部件比所述外侧臂部件长。 
(4)根据上述(1)或者上述(2)所记载的内窥镜插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的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在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部具有狭缝部,所述内侧臂部件能够从所述狭缝部突出。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改变等。 
本申请以2009年2月1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9-035744号和日本特愿2009-035745号作为优先权主张的基础提出申请,上述优先权文件的公开内容都被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所引用。 

Claims (13)

1.一种内窥镜插入装置,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用于将内窥镜插入管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具备:
内侧臂部件,其用于按压管壁,
内侧插入辅助部,其构成为在内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所述内侧臂部件;
外侧臂部件,其用于按压所述管壁:以及
外侧插入辅助部,其构成为在外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末端侧,以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交替配置的方式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所述外侧臂部件,并装配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周部,
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分别能够在缩径状态与按压并固定所述管壁的扩径状态之间变位,
所述外侧臂部件和所述内侧臂部件分别移动至在插入部的插入方向前后相互交叉的状态,以在下述状态交替变化,
扩径状态下的所述外侧臂部件变位到缩径状态,并且缩径状态下的所述内侧臂部件变位到扩径状态,所述外侧臂部件相对于所述内侧臂部件变更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前后关系,
扩径状态下的所述内侧臂部件变位到缩径状态,并且缩径状态下的所述外侧臂部件变位到扩径状态,所述内侧臂部件相对于所述外侧臂部件变更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前后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管是被检者的肠,
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多个内侧固定部,该内侧固定部具有所述内侧臂部件,所述内侧臂部件能够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且在扩径状态下,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末端部按压并固定于肠壁,
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在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多个外侧固定部,该外侧固定部具有所述外侧臂部件,所述外侧臂部件能够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且在扩径状态下,所述外侧臂部件的末端部按压并固定于所述肠壁,在所述外侧固定部之间,在所述周方向均等地配设有沿与所述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狭缝部,当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装配于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的外周部时,所述内侧臂部件从所述狭缝部突出,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还具备插入操作部,该插入操作部使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进行扩径动作或者缩径动作,并且使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与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变更所述内侧臂部件与外侧臂部件的相对于所述插入方向的前后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还具备:
内侧操作传递部,该内侧操作传递部与所述内侧臂部件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方向对所述内侧臂部件进行推拉操作;以及
外侧操作传递部,该外侧操作传递部与所述外侧臂部件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方向对所述外侧臂部件进行推拉操作,
所述内侧臂部件通过所述内侧操作传递部的推拉操作而以第一支点为中心转动,由此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
所述外侧臂部件通过所述外侧操作传递部的推拉操作而以第二支点为中心转动,由此在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变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操作部具有:
内侧操作部,该内侧操作部对所述内侧操作传递部进行操作并与内侧导管连接,内侧操作传递部贯穿插入于所述内侧导管的内部;以及
外侧操作部,该外侧操作部对所述外侧操作传递部进行操作并与外侧导管连接,外侧操作传递部贯穿插入于所述外侧导管的内部,
所述插入操作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方向对所述内侧插入辅助部和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进行移动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臂部件具有第一凸轮槽,并轴支承于所述第一支点,所述第一凸轮槽与第一凸轮销嵌合,该第一凸轮销通过所述内侧操作传递部的推拉操作而移动,
所述外侧臂部件具有第二凸轮槽,并轴支承于所述第二支点,所述第二凸轮槽与第二凸轮销嵌合,该第二凸轮销通过所述外侧操作传递部的推拉操作而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固定部具有内侧弹性固定部,该内侧弹性固定部用于将所述内侧臂部件保持在缩径状态,
所述外侧固定部具有外侧弹性固定部,该外侧弹性固定部用于将所述外侧臂部件保持在缩径状态,
通过所述内侧操作传递部的在所述插入方向的推拉操作而压缩内侧弹性固定部,由此使所述内侧臂部件变位至扩径状态;
通过所述外侧操作传递部的在所述插入方向的推拉操作而压缩外侧弹性固定部,由此使所述外侧臂部件变位至扩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固定部具有膨胀收缩自如的内侧膨胀收缩部,所述内侧膨胀收缩部在膨胀时将所述内侧臂部件保持在扩径状态,所述内侧膨胀收缩部在收缩时将所述内侧臂部件保持在缩径状态,
所述外侧固定部具有膨胀收缩自如的外侧膨胀收缩部,所述外侧膨胀收缩部在膨胀时将所述外侧臂部件保持在扩径状态,所述外侧膨胀收缩部在收缩时将所述外侧臂部件保持在缩径状态,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具备内侧供给排出部和外侧供给排出部,所述内侧供给排出部用于对所述内侧膨胀收缩部供给流体或者将流体从所述内侧膨胀收缩部排出,所述外侧供给排出部用于对所述外侧膨胀收缩部供给流体或者将流体从所述外侧膨胀收缩部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具备由挠性树脂薄膜形成的罩部,该罩部覆盖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末端部相对于管壁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摩擦比拔出方向的摩擦小,且所述内侧臂部件借助弹力按压所述管壁,
所述外侧臂部件的末端部相对于所述管壁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摩擦比拔出方向的摩擦小,且所述外侧臂部件借助弹力按压所述管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是弹性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插入方向上,所述内侧臂部件比所述外侧臂部件长。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在所述外侧插入辅助部主体部的所述末端侧具有狭缝部,所述内侧臂部件从所述狭缝部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内窥镜插入装置具备牵引部,该牵引部朝沿所述插入方向进退移动的轴的中心方向牵引所述内侧臂部件的末端部和所述外侧臂部件的末端部,从而解除所述内侧臂部件和所述外侧臂部件对所述管壁的按压状态。
CN200980131597.0A 2009-02-18 2009-12-17 内窥镜插入装置 Active CN1021236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35745 2009-02-18
JP2009035745 2009-02-18
JP2009-035744 2009-02-18
JP2009035744 2009-02-18
PCT/JP2009/071030 WO2010095337A1 (ja) 2009-02-18 2009-12-17 内視鏡挿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3652A CN102123652A (zh) 2011-07-13
CN102123652B true CN102123652B (zh) 2013-09-11

Family

ID=42633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1597.0A Active CN102123652B (zh) 2009-02-18 2009-12-17 内窥镜插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42348B2 (zh)
EP (1) EP2399504A4 (zh)
JP (1) JP4601725B2 (zh)
CN (1) CN102123652B (zh)
WO (1) WO2010095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23763B2 (en) * 2007-10-16 2013-09-03 Inmotion Medical Ltd. Lumen probe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BR112012030053B1 (pt) 2010-05-25 2021-09-14 Arc Medical Design Limited Cobertura para uma haste de colonoscópio e a referida haste de colonoscópio
JP5972599B2 (ja) * 2012-02-22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バーセイコー 観察視野拡張装置
WO2013190543A1 (en) * 2012-06-17 2013-12-27 Gi Motion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 advancement within a lumen
GB2507980B (en) * 2012-11-15 2015-06-10 Rolls Royce Plc Inspection arrangement
WO2015127265A1 (en) 2014-02-24 2015-08-27 Visualization Balloons, Llc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with attachable intestine pleating structures
EP3131452A4 (en) * 2014-04-16 2018-01-03 Visualization Balloons, LLC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with intestine pleating devices and methods
US20170290493A1 (en) * 2014-09-29 2017-10-12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arrying platform for moving a device within a conduit
US20180153380A1 (en) * 2015-05-19 2018-06-07 Endoaid Ltd. Endoscopic sleeve with wings
US10765304B2 (en) * 2015-09-28 2020-09-08 Bio-Medical Engineering (HK) Limited Endoscopic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in vivo procedures
GB201608380D0 (en) 2016-05-12 2016-06-29 Arc Medical Design Ltd Medical scope accessory, medical scopes comprising the accessory, and use thereof
KR101780326B1 (ko) 2016-08-24 2017-09-20 이동규 내시경 로봇
US11395576B2 (en) 2017-04-19 2022-07-26 Hoya Corporation Endoscope tip attachment device
USD870281S1 (en) 2017-05-26 2019-12-17 Medivators Inc. Fitting for an endoscope device having a tab
USD870280S1 (en) 2017-05-26 2019-12-17 Medivators Inc. Fitting for an endoscope device having protuberances
US11617495B2 (en) * 2017-06-26 2023-04-04 Universität Basel Medical endodevice
CN108261174A (zh) * 2018-03-13 2018-07-10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端帽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2429B1 (en) * 1998-09-01 2001-11-06 Senorx, Inc. Electrosurgical lesion loca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0413A (en) * 1974-07-18 1977-08-0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JPS5431825Y2 (zh) * 1975-06-30 1979-10-04
US4207872A (en) * 1977-12-16 1980-06-17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vancing an endoscope through a body passage
JPS56135820A (en) * 1980-03-27 1981-10-2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Observing device for pipeline
US4389208A (en) * 1980-11-06 1983-06-21 Leveen Robert F Catheter advancer
JPS59181124A (ja) * 1983-03-31 1984-10-1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等における推進装置
US5398670A (en) * 1993-08-31 1995-03-21 Ethicon, Inc. Lumen traversing device
JPH07100127A (ja) 1993-10-08 1995-04-18 Chiesuto M I Kk 酸素飽和度測定記録装置
US5595565A (en) * 1994-06-30 1997-01-21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Self-propelled endoscope using pressure driven linear actuators
PT876165E (pt) 1995-12-18 2006-10-31 Angiotech Biomaterials Corp Composicoes de polimeros reticulados e processos para a sua utilizacao
US6014589A (en) * 1997-11-12 2000-01-11 Vnus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Catheter having expandable electrodes and adjustable stent
US6638234B2 (en) * 1998-03-03 2003-10-28 Senorx, Inc. Sentinel node location and biopsy
US6212433B1 (en) * 1998-07-28 2001-04-03 Radiotherapeutic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reating tumors near the surface of an organ
US6162171A (en) * 1998-12-07 2000-12-19 Wan Sing Ng Robotic endoscope and an autonomous pipe robot for performing endoscopic procedures
US6517477B1 (en) * 2000-01-27 2003-02-11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Catheter introducer system for exploration of body cavities
JP2001315636A (ja) 2000-05-08 2001-11-13 Shigeo Kato 管内走行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る管内走行システム及び管内検査方法
JP2002065595A (ja) 2000-08-28 2002-03-05 Tetsushi Nagai 多段式バルーン付チューブ
US6468298B1 (en) * 2000-12-28 2002-10-22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Gripping delivery system for self-expanding stents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JP2002301019A (ja) 2001-04-09 2002-10-15 Hironori Yamamoto 内視鏡装置
US6988986B2 (en) * 2002-11-25 2006-01-24 G. I. View Self-propelled imaging system
US7051587B2 (en) * 2003-04-30 2006-05-30 Weatherford/Lamb, Inc. Traction apparatus
JP2006110309A (ja) * 2004-10-18 2006-04-27 Toshifumi Hayakawa 内視鏡ファイバー自動挿入機
JP3834820B2 (ja) * 2004-11-04 2006-10-18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用のバルーン制御装置
US20060287666A1 (en) * 2005-06-15 2006-12-21 Usgi Medical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ndoluminal advancement
JP4800120B2 (ja) 2006-06-14 2011-10-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挿入補助具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内視鏡装置
WO2008122997A1 (en) * 2007-04-04 2008-10-16 Scuola Superiore Di Studi Universitari E Di Perfezionamento Sant'anna Teleoperated endoscopic capsule
CN104260726B (zh) * 2007-04-13 2018-08-10 泰克尼恩研究和发展基金有限公司 振动机器人蠕动器
JP2008284322A (ja) * 2007-05-17 2008-11-27 Toshifumi Hayakawa 人工筋肉自動内視鏡挿入機
JP5296351B2 (ja) * 2007-08-28 2013-09-25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挿入装置
JP5282532B2 (ja) 2008-11-07 2013-09-04 旭硝子株式会社 感光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フォトレジスト
US20100268029A1 (en) * 2009-04-21 2010-10-21 Xlumena,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vancing a device from one body lumen to anoth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2429B1 (en) * 1998-09-01 2001-11-06 Senorx, Inc. Electrosurgical lesion location device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6-135820A 1981.10.23
JP昭59-181124A 1984.10.15
JP特开2006-110309A 2006.04.27
JP特开2008-284322A 2008.11.2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3652A (zh) 2011-07-13
US20110009696A1 (en) 2011-01-13
US8142348B2 (en) 2012-03-27
WO2010095337A1 (ja) 2010-08-26
EP2399504A4 (en) 2012-12-05
JP4601725B2 (ja) 2010-12-22
JPWO2010095337A1 (ja) 2012-08-23
EP2399504A1 (en) 201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3652B (zh) 内窥镜插入装置
CN100431476C (zh) 内窥镜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US5259364A (en) Endoscope device
CN101175434B (zh) 内窥镜系统
CN101116607B (zh) 内窥镜用插入辅助器具以及内窥镜系统
CN100443039C (zh) 内窥镜装置
EP2115534B1 (en) Inflatable balloon device
CN103052349B (zh) 插入设备
US8083670B2 (en) Endoscope with axially displaceable balloon
CN100379379C (zh) 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
KR100426613B1 (ko) 마이크로 로봇 구동시스템
CN1649537A (zh) 具有导管的内窥镜
CN100473328C (zh) 内窥镜
CN100586501C (zh) 用于人体管腔的压力推进系统
US20090131752A1 (en) Inflatable artificial muscle for elongated instrument
JPH037134A (ja) 内部観察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WO1986006944A1 (en) Medical apparatus
CN105101860A (zh) 内窥镜套筒
CN101610724A (zh) 多关节弯曲机构和具有多关节弯曲机构的多关节医疗器具
WO1984002196A1 (en) Flexible inspection system
CN104039212A (zh) 插入设备
CN102497802A (zh) 具有主动大小改变能力的可推进设备
CN106793922B (zh) 外套管
CN1933764B (zh) 插入装置
US20070135683A1 (en) Alternating propulsion type endoscope and continuous drive type endoscop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