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7416A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7416A
CN102037416A CN2008801293021A CN200880129302A CN102037416A CN 102037416 A CN102037416 A CN 102037416A CN 2008801293021 A CN2008801293021 A CN 2008801293021A CN 200880129302 A CN200880129302 A CN 200880129302A CN 102037416 A CN102037416 A CN 1020374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handle box
master component
holding components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93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7416B (zh
Inventor
堀川直史
河井太刀夫
宝田浩志
中西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037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7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7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74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slante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69Cartridge holders, e.g. intermediate frames for placing cartridge parts therein

Abstract

一种可安装到成像设备上的处理盒(11),其中,该设备包括支持部件(41)、用于移动该支持部件(41)的可动部件(101k)、用于移动该可动部件(101k)的操作部件(2A)以及限制部(61b,62a)。此盒(11)包括:感光鼓(12);处理装置(71);利用支持部件(41)支持的被支持部;以及与限制部(61b,62a)接触的被限制部(32F),其中,当支持部件(41)沿水平方向和向上方向移动时,被支持部在该支持部件(41)上滑动,且被限制部(32F)在限制部(61b,62a)上滑动。

Description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上的处理盒,以及采用该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这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成像设备)是采用电子照相成像过程在记录材料P上成像的设备。例如,其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LED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等)、电子照相传真机、电子照相文字处理机等。
记录材料P是在其上形成图像的材料,其包括纸张例如记录纸、OHP纸和标签。
另外,处理盒是一种盒,其一体地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感光鼓)和作为处理装置的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中至少一者,且作为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上。例如,该处理盒一体地包括感光鼓和作为处理装置的至少显影装置,且作为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上。
背景技术
以往,把形成在处理盒(盒)的感光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构造包括把其直接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构造,以及一旦其被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后再把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构造。特别的,在可拆卸地安装有多个盒的多色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后一构造能够缩短记录材料的进给路径的长度。为此,广泛采用使用中间转印部件的构造。
圆筒状转印鼓或带部件的中间转印带作为一种中间转印部件。其中,中间转印带(转印带)具有较大的配置自由度。为此,转印带有利于节省成像设备的空间。
这里,在转印带设于感光鼓的上方且盒沿该感光鼓的轴向装卸的成像设备的情况下,该感光鼓和转印带在盒安装状态下彼此接触地转动。此时,感光鼓的上部受到预定压力的按压,转印带的下部受到预定压力的按压。
另一方面,感光鼓和转印带中,图像形成在它们的表面上。因此,希望各表面不受损伤。出于此观点,在盒装卸操作的情况下,使感光鼓离开转印带。由此,防止那些损伤(JP 2004-177525A)。
采用此构造,能够防止由于盒装卸操作导致的感光鼓表面和转印带表面的损伤。
发明内容
然而,如上述公开文献中所公开构造的情况,当采用仅感光鼓离开转印带的构造时,需要移动该感光鼓。于是,盒构造复杂化且导致成本上升。
考虑到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在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时,整个处理盒上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安装操作性提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处理盒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实现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能够维持感光鼓与转印带之间的稳定接触。
依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支持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的可动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的操作部件、以及限制部,所述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在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部件支持;以及被限制部,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述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1)支持部件;
(2)可动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
(3)操作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
(4)限制部;以及
(5)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在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部件支持;被限制部,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述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依据本发明,在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时,通过提升整个处理盒,该处理盒能够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的预定位置。
依据本发明,通过采用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安装操作性得以提高。
依据本发明,通过采用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处理盒能可靠地安装在设备主组件上。
依据本发明,通过简化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构造,实现成本的降低。
依据本发明,通过实现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能够可靠地维持感光鼓与转印带之间的接触状态。
当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时,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其工作时于平行于该成像设备前面板的平面处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其外门关闭时的外部透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其外门打开且处理盒之一在被取出该成像设备的途中的外部透视图。
图5(a)是从处理盒的非驱动侧看该处理盒的外部透视图,以及图5(b)是从处理盒的驱动侧看该处理盒的外部透视图。
图6是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内位于成像位置的其中一个处理盒及该盒周围部件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7是表示把盒安装到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内的操作的视图。
图8是当盒支持部件位于其第二位置时盒支持部件升降器(用于升降盒支持部件的机构)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盒支持部件的竖向移动的图。
图10是当盒支持部件位于其第一位置时盒支持部件升降器的图,在第一位置盒支持部件将盒保持在成像位置。
图11是内门与升降器杆之间的连结件的透视图,示出了连结件的结构。
图12是第二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内位于成像位置的其中一个处理盒及该盒周围部件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成像设备的总体构造>
图1是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在其工作时于平行于该设备前面板的平面处的示意纵剖视图。图2是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中与本发明的说明相关的部分的放大示意剖视图。图3是当成像设备1的外门2(前门)打开时该设备1的外部透视图。图4是成像设备1的外部透视图,其盒11Y在被取出的途中。
在以下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前侧或操作员侧(用户侧)指外门2所处的一侧。对于盒11被安装到设备1内的方向,前侧是上游侧。对于盒11被安装到设备1内的方向,背侧或后侧指前侧的相反侧。前后(或后前)方向指向前的方向和向后的方向。左右(或右左)方向指向左的方向和向右的方向。另外,成像设备的主组件3(以下称为设备主组件3)是成像设备1中在移除其上所有盒11后留下的那部分。盒11和设备主组件3的构成部件的纵向与该盒11所具有的电子照相感光鼓12(以下称为感光鼓12)的轴线方向或者平行于该感光鼓12轴线的方向一致。盒11的宽度方向指的是垂直于感光鼓12轴线的方向。盒11中用于驱动盒11的力从设备主组件3传递给该盒11的纵向端被称为“驱动侧”,而盒11的与“驱动侧”相反的纵向端称为“非驱动侧”。
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是采用电子照相成像过程的全色激光打印机。其采用四种不同颜色的显影剂(调色剂)。其响应于从外部主机B例如个人计算机、图像读取器等输入成像设备1的控制电路部A(控制装置:CPU)内的电子图像信号在记录介质P例如纸张上形成图像。控制电路部A发送各种电信息给成像设备1的控制面板30和外部主机B,或者从成像设备1的控制面板30和外部主机B接收各种电信息。控制电路部A还基于预定的控制程序和参照表控制成像设备1的总体操作。
此成像设备1被设计为采用四个可移除地安装在主体3内的盒11即第一至第四盒(11Y、11M、11C和11K)。顺便一提的是,把盒11安装在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盒11的操作将由操作员执行。更具体的,参照图4,首先,操作员打开成像设备1的外门2和内门2A以露出设备11的内部前侧,从而允许该操作员把处理盒11安装在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处理盒11。各盒11能够独立于其它盒11地安装在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设备主组件3具有供盒11安装于其内的盒室3A(盒储存部)。盒室3A位于设备主组件3的中间部内。成像设备1被构造成使得当盒11位于盒室3A内时,该盒11的纵向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方向,还使得盒11串列在右手侧较低的竖向倾斜直线上。另外,成像设备1被构造成使得在盒11安装于设备主组件3内后,各盒11将位于其成像位置,如随后将要说明的。如上所述,当四个盒11位于设备主组件3的盒室3A内时,它们串列在右手侧较低的竖向倾斜直线上。因此,最左侧的第一盒11Y位于四个盒11中的最高位置,且从左起第二位的第二盒11M略低于第一盒11Y。从左起第三位的第三盒11C低于第二盒11M,且最右侧的第四盒11K位于四个盒11中的最低位置。
参照图2,用参考字母C指示当盒位于盒室3A内的其成像位置时通过各盒11的感光鼓12的转动轴线O的假想面。用附图标记θ指示假想面C相对于水平面D的角度。此实施例中,假想面C的此角度被设定为近似20°。这样构造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使得当多个盒位于它们在设备主组件内的成像位置时,它们像此实施例的盒11那样串列在竖向倾斜直线上,从而能够减小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在设备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也就是说,能够减小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的占地面积。
各盒11具有实际上与其它盒11相同的其自己的电子照相成像系统。其具有感光鼓12,和用于处理该感光鼓12的处理装置即充电辊13(充电装置)、显影单元14(显影装置)和清洁单元15(清洁装置)。第一盒11Y的显影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黄色(Y)显影剂(以下称为调色剂)。盒11Y用黄色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第二盒11M的显影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品红色(M)显影剂。盒11M用品红色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第三盒11C的显影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青色(C)显影剂。盒11C用青色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第四盒11K的显影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黑色(K)显影剂。盒11K用黑色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当盒11位于盒室3A内的其成像位置时,用于旋转驱动该盒11的力从设备主组件3传递给该盒11。由于驱动力被传递给盒11,感光鼓12以预定周速绕箭头标志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显影辊71以预定周速绕另一箭头标志(图6)所示的方向转动。另外,从设备主组件3给盒11施加预定偏压(充电偏压、显影偏压等)。
四个盒11所存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但它们的构造相同。
设备主组件3具有作为曝光装置且位于该设备主组件3底部内的激光扫描器16。激光扫描器16在利用所要形成图像的信息调制激光束的同时投射该激光束到感光鼓12的周面上。
设备主组件3还具有位于盒室3A上方的中间转印带单元4(带状的转印装置或转印介质传送装置)。单元4由二次转印辊5、从动辊6、张紧辊7和中间转印带4a(以下简称为带4a)组成。二次转印辊5位于带4a所形成的环内且在环的左端。从动辊6也位于带4a所形成的环内但在环的右端。张紧辊7也位于带环内。其被定位成与二次转印辊5相比更靠近从动辊6。带4a绕这些辊5、6和7张紧且由这些辊支持。带4a是柔性环形带。三个辊5、6和7平行排列,且它们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前后方向。张紧辊7被保持受到向上的压力,使带4a张紧。另外,辊5和6被定位成使带4a的正移动经过带环底部的那部分相比于上述假想面C具有相同的角度θ,角度θ是四个盒11串列在右手侧较低的竖向倾斜直线上的角度。当任一盒11位于盒室3A内的其成像位置时,其感光鼓12的周面的顶部与带4a的位于辊5与6之间的那部分的面朝下部分接触。感光鼓12与带4b之间的此接触区域构成初次转印部位T1。设备主组件3具有与四个感光鼓12一对一相对的四个(第一至第四)初次转印辊9(初次转印装置),带4a夹在该初次转印辊9与感光鼓12之间。初次转印辊9平行排列,且它们的轴线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方向。带4a在其正移动经过环底部的那部分保持与各感光鼓12的周面的顶部接触的同时,由兼作为驱动辊的二次转印辊5驱动以与感光鼓12的周速相匹配的速率绕箭头标志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预定的初次转印偏压以预定的控制定时被施加给各辊9。另外,设备主组件3具有在带环的对应于辊5的弯曲部处与带4a的外表面(参照带环)接触的外部二次转印辊22。带4a与辊22的接触区域构成二次转印部位T2。预定的二次转印偏压以预定的控制定时被施加给辊22。另外,设备主组件3具有在带环的对应于辊6的弯曲部处与带4a的外表面(参照带环)接触的带清洁单元10。带4a利用该单元10清洁。
设备主组件3具有记录介质盒室和记录介质传送装置。记录介质盒室位于设备主组件3的底部内,且记录介质盒7安装于其内。记录介质传送装置在设备主组件3的右手部内,且从记录介质盒室起向设备主组件3的上方延伸。记录介质传送装置具有拾取辊18、分离垫19和记录介质传送通路20。拾取辊18和分离垫19被定位成当盒17处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适当位置时使它们位于该盒17的记录介质释放端处。记录介质传送通路20从拾取辊18与分离辊19之间的界面起向上延伸。设备主组件3还具有一对定位辊21、二次转印部位T2、记录介质传送导向件23、定影单元24、以及记录介质排出单元31。设备主组件3的顶面的一部分构成输出托盘29。单元31具有一对第一排出辊25、记录介质传送通路26、一对第二排出辊27、以及记录介质排出口28。盒17将从设备主组件3的前侧安装到该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该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附图标记17a指示设在盒17上的把手。
此成像设备1的全色成像操作如下:控制电路A响应于打印开始信号开始成像设备1的成像操作。也就是说,与成像定时相同步地,第一至第四盒11(11Y,11M,11C和11K)中每个的鼓12和显影辊71以实际相同的周速绕箭头标志(图6)所示的方向转动,且带4a绕箭头标志(图2)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在带4a与鼓12之间的接触区域内,该带4a与鼓12的周面在相同的方向移动。控制电路A还驱动激光扫描器单元16。随着激光扫描器单元16被驱动,各鼓12内的鼓12的周面通过施加有预定充电偏压的充电辊13均一地充电至预定的极性和电位。更具体的,扫描器单元16在基于分别与Y、M、C或K色对应的图像信息信号调制激光束L(LY、LM、LC或LK)的同时,利用其输出的激光束L对各鼓12的周面进行曝光。从扫描器单元16输出的激光束L经由位于盒11的底面上的激光束入射口进入相应的盒11内,并照射鼓12的周面的底部。结果,反映图像信息信号的静电潜像形成在各盒11内的鼓12的周面上。此潜像通过显影单元14所设置的显影辊71显影为可见图像即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图像)。
经由上述电子照相成像过程,与预期全色图像中的黄色成分对应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一盒11Y具有的鼓12上。黄色调色剂图像在盒11Y的初次转印部位T1内转印(初次转印)到带4a上。类似的,与预期全色图像中的品红色成分对应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二盒11M具有的鼓12上。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在盒11M的初次转印部位T1内按照与带4a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对准的方式转印(初次转印)到该带4a上。另外,与预期全色图像中的青色成分对应的青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三盒11C的鼓12上。青色调色剂图像在盒11C的初次转印部位T1内按照与带4a上的黄色和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对准的方式转印(初次转印)到该带4a上。最后,与预期全色图像中的黑色成分对应的黑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四盒11K的鼓12上。黑色调色剂图像在盒11K的初次转印部位T1内按照与带4a上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调色剂图像对准的方式转印(初次转印)到该带4a上。具有预定电位且极性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反的初次转印偏压被施加给第一至第四初次转印辊9。
结果,构成单个全色图像的未定影的Y、M、C和K调色剂图像层叠在正移动着的带4a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带4a的进一步转动被传送至二次转印部位T2。
各盒11内,利用清洁单元15具有的清洁部件70除去转印残留调色剂,即残留在鼓12的周面的这样一部分上的调色剂,调色剂图像自该部分转印(初次转印)到带4a上;鼓12的周面利用清洁部件70清洁。于是,鼓12为成像过程的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同时,盒17内的记录介质P通过拾取辊18和分离垫19的组合在一张张分离的同时移出盒17并进入记录介质传送通路20。各记录介质P以预定的控制定时通过所述一对定位辊21传送至二次转印部位T2。具有预定电位的二次转印偏压以预定的控制定时施加给辊22。第二转印偏压的极性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反。因此,当记录介质P在保持夹在鼓12和带4a之间的同时被传送经过二次转印部位T2的过程中,颜色不同且层叠在带4a上的四个调色剂图像从鼓1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以自该鼓12剥离的方式一起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送出二次转印部位T2后,记录介质P在利用记录介质传送导向件23引导的同时被传送至定影单元24。在定影单元24内,记录介质P及其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利用该定影单元24的加热辊24a和加压辊24b加热和加压,变得定影在该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送出定影单元24后,记录介质P通过所述一对第一排出辊25进一步地传送经过记录介质传送通路26,并通过所述一对第二排出辊27排出到作为设备主组件3的顶面的一部分的输出托盘29上。
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后,利用带清洁单元10清洁带4a的表面,为成像过程的下一步骤做好准备;利用带清洁单元10除去转印残留调色剂即二次转印后残留在带4a的表面上的调色剂。
<处理盒>
接着,将参照图5和6说明此实施例的盒11。第一至第四盒(11Y、11M、11C和11K)的构造相同,只是它们的显影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它们分别存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图5(a)是从盒安装方向的前侧(自非驱动侧)看盒11的外部透视图。图5(b)是从盒安装方向的后侧(自驱动侧)看盒11的外部透视图。图6是当盒11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成像位置时该盒11及其周围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5,盒11被构造成使鼓12的转动轴线O-O平行于该盒11的纵向。如从盒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看的,清洁单元框架31的后端具有鼓联接器34(鼓旋转力接收部)和显影辊联接器35。联接器34是盒11的这样一部分,该盒11经由此部分从设备主组件3设有的联接器3b(图7(a)、7(b)、7(c)、8、9和11)接收用于转动鼓12的旋转驱动力。联接器35是盒11的这样一部分,该盒11经由此部分从设备主组件3设有的联接器3c(图8、9和11)接收用于转动显影辊71(图6)的旋转驱动力。顺便一提的是,经由其输出鼓驱动力的联接器3b通过外门2的开闭移动而沿鼓12的纵向(用图7(a)、7(b)和7(c)中的箭头标志T表示)移动。经由其输出显影辊驱动力的联接器3c可沿与鼓12的纵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因此,关闭外门2使联接器3b与联接器34接合,而打开外门2使联接器3b脱离联接器34。另外,盒11的上移使联接器3c与联接器35接合(因为联接器3c可沿与鼓12的纵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而盒11的下移使联接器3c脱离联接器35。
参照图6,盒11由具有鼓12、充电辊13和清洁部件70的清洁单元(鼓单元)15以及具有显影辊71的显影单元14组成。单元14和15按照使它们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彼此连接。
鼓12可转动地附接在清洁单元框架31即单元15的框架上,支承部件32F位于该鼓12的前端部与清洁单元框架31之间,支承部件32R位于该鼓12的后端部与清洁单元框架31之间。如上所述,充电辊13和清洁部件70设在鼓12的周面附近。用于在成像操作过程中转动鼓12的鼓转动力经由上述联接器3b即鼓驱动力传递联接器传递给鼓12。利用清洁部件70从鼓12的周面上除去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落入废调色剂存储室31a内。支承件36按照使其可沿箭头标志E所示的方向移动的方式附接在清洁单元框架31上。充电辊13的轴13a由被保持压向鼓12的支承件36可转动地支持。因此,充电辊13被保持压在鼓12上且该充电辊13与鼓12之间存在预定量的接触压力。充电辊13通过鼓12的转动而转动。
构成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14具有显影辊71和显影单元框架38。显影辊71与鼓12相接触地绕箭头标志F所示的方向转动。显影辊71由一对分别附接在显影单元框架38的前后端上的支承部件(未表示)可转动地支持。显影单元14还具有设在显影辊71的周面附近的调色剂供给辊72和显影刮刀73。调色剂供给辊72与显影辊71相接触地绕箭头标志G所示的方向转动。显影刮刀73用于限制显影辊71上的调色剂层。显影单元14还具有调色剂搅拌件74,其位于显影单元框架38的调色剂存储部38a(显影剂容器)内以在搅拌该调色剂存储部38a内的调色剂的同时把该调色剂传送给调色剂供给辊72。由于旋转驱动力经由这样一联接器3c传递给联接器35,用于旋转驱动显影辊71的力经由该联接器3c传递给显影辊71,所以显影辊71、调色剂供给辊72和调色剂搅拌件74转动。
显影单元14按照这样一种方式与清洁单元15连接,使得两单元可绕一对销75F和75R相对彼此转动。更具体的,显影单元框架38设置有具有孔33Fa的连接前臂33F和具有孔33Ra的连接后臂33R,所述一对销75F和75R分别穿过孔33Fa和33Ra。成像操作过程中,盒11的显影单元14受位于该显影单元14与清洁单元15之间的一对压缩弹簧76的弹力被保持压向使该显影单元14绕销75F和75R转动的方向。由此,显影辊71被保持压在鼓12上,且成像操作过程中该显影辊71与鼓12之间存在预定量的接触压力。
清洁单元框架31的底部31h设有沿盒11的纵向延伸的接触区域31c(清洁单元31经由此接触区域31c接收施加给清洁单元31的压力)和肋31f(用于控制盒11的竖向移动的长窄突起)。另外,底部31h设有近似位于清洁单元框架31的底部31h的底面中间且沿盒11的纵向延伸的肋31e(以下称为引导肋)。显影单元14和清洁单元15以留有狭缝31d(激光束进入盒11内的入口)的方式彼此连接。也就是说,狭缝31d是单元15与14之间的间隙。
<设备主组件内的处理盒的更换方法>
当设备主组件3内的各盒11用于成像时,存储在其显影单元14内的调色剂被消耗。因此,各盒11设有用于检测盒11内的调色剂残余量的检测装置(未表示)。控制电路A将利用调色剂残余量检测装置检出的盒11内的调色剂残余量与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以告知操作员(用户)盒11的服务寿命剩余量或者发出盒11将马上用完调色剂的警告。由此,当控制电路A检测到设备主组件3内的任一盒11的调色剂存储部内的调色剂量已减少至小于上述阈值的值时,其使该设备主组件3的显示部(未表示)显示盒的预计剩余寿命长度或者显示警告信息,促使操作员(用户)预备更换盒以维持成像设备处于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水平。
此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内的盒11将由操作员(用户)更换。为更换设备主组件3内的盒11,操作员必须打开该设备主组件3的外门2和内门2A,如图4所示。换句话说,此成像设备是所谓的前面进入式。附图标记2a指示外门2设有的把手部。外门2和内门2A利用连接件2B和2C连接。分别通过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开闭内门2A。
外门2露出或者覆盖开口3B,当把盒11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出盒11时,盒11通过该开口3B。也就是说,外门2是使开口3B可进入或者不可进入的门。
盒室3A(设备主组件3的内部)设有分别用于支持第一至第四盒11(11Y、11M、11C和11K)的第一至第四盒支持部件41(41Y、41M、41C和41K)。当各盒11利用相应的盒支持件41支持时其占据的空间是盒室3A的四个盒插槽41P之一。内门2A附接在盒支持部件41上。其通过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开闭,露出或者遮盖盒插槽41P。也就是说,内门2A是使各盒插槽41P的开口41p1(图4)可进入或者不可进入的门。
设备主组件2的前框架61设有开口61a,盒11经由该开口61a插入或者移出设备主组件3。也就是说,设置开口61a用以允许盒11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各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的装卸方向平行于各鼓12的轴线。
外门2和内门2A按照使该外门2和内门2A可在它们遮盖开口61a的关闭位置与它们露出开口61a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附接到设备主组件3上。此实施例中,外门2可绕连杆2D(第一转动轴线)转动以旋转移离或者旋转移向设备主组件3,外门2在其底缘通过连杆2D附接在设备主组件3上。另外,外门2可锁定在其打开位置(旋转离开设备主组件3)或者关闭位置(在设备主组件上放平)。连杆2D由前框架61设有的支承部件可转动地支持。此实施例中,考虑到操作员开闭外门2的容易性,连杆2D附接在前框架61上,使该连杆2D的轴线H-H水平且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面板。外门2可绕连杆2D前后转动90°,并可锁定在其关闭设备主组件3且近似竖直的位置以及其近似水平的位置。关于外门2的转动方向,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距离近似90°。
内门2A在外门2的内侧。其利用内门连杆2E(第二转动轴线:图11)附接在设备主组件3上。内门2A可绕连杆2E转动,以能够相对于盒室3A处于打开位置或者关闭位置。连杆2E利用设在设备主组件3的前框架61上的支承部件可转动地支持。连杆2E这样附接在前框架61上,使得其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近似与上述假想面C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θ相同。也就是说,连杆2E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其右手端被定位成低于其左手端。供外门2绕其转动的连杆2D和供内门2A绕其转动的连杆2E彼此不平行;它们彼此形成角度。更具体的,连杆2E垂直于盒11的装卸方向,且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不同于连杆2D。尽管连杆2D和2D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不同,连接外门2和内门2A的连接件2B和2C可使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开闭内门2A。
各支持部件41的纵向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方向。各支持部件41被倾斜成使其横向近似平行于上述假想面C;支持部件41的较短缘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近似与上述假想面C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θ相同。也就是说,支持部件41被倾斜成使得其横向的右手端被定位得低于其左手端。由此,作为设备主组件3内的最左支持部件的第一支持部件41Y处于最高位置,第二支持部件41M被定位成略低于第一支持部件41Y。第三支持部件41C被定位成低于第二支持部件41M,且第四支持部件41K即最右支持部件处于最低位置。也就是说,第一至第四支持部件41串列在使第二至第四支持部件41被定位成略低于它们左边的支持部件41的倾斜直线上。
各支持部件41通过支持部件升降器50可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利用内门2A的开闭移动来移动该支持部件升降器50,利用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移动该内门2A。也就是说,各支持部件41可在第一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是支持部件41保持盒11处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成像位置的位置,第二位置允许盒11被可移除地安装在支持部件41上。第一位置对应于外门2和内门2A处于它们的完全关闭位置且鼓12与带4a接触时。第二位置对应于外门2和内门2A处于它们的完全打开位置且鼓12与带4a之间存在间隙时。
如上所述,各支持部件41可处于与外门2和内门2A处于它们的完全关闭位置且鼓12与带4a接触时对应的第一位置,以及与外门2和内门2A处于它们的完全打开位置且鼓12与带4a之间存在间隙时对应的第二位置。也就是说,第一位置对应于盒11完全位于盒室3A中的其盒插槽内且鼓12与带4a接触时。第二位置对应于盒11可相对于支持部件41装卸的位置。
各支持部件41的移动方向垂直于盒11的串列方向。由此,各支持部件41沿与该支持部件41的移动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下移动相应盒11。
接着,将详细说明支持部件41和支持部件升降器50(以下简称为升降器50)的构造。图7(a)-7(c)是说明当把盒11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时该盒11的移动的图。它们是从设备主组件3的左侧看的盒11的图。
图7(a)是当盒11准备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时该盒11的图。外门2和内门2A完全打开以完全露出开口61a。支持部件41已移入第二位置即该支持部件41允许盒11被可移除地安装在支持部件41上的位置。盒11经由开口61a沿箭头标志J所示的方向安装在支持部件41上,按照使清洁单元框架31设有的上述接触区域31c利用从设备主组件3的支持部件41突出的盒支持轨道48和一对施压件43和44被支持并保持支持的方式。
图7(b)是当盒11处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最后位置时该盒11的图。当沿箭头标志J所示的方向安装盒11时,接触区域31j与盒位置限制部62(清洁单元框架31的后壁)的内面接触,该接触区域31j是清洁单元框架31的最后端的一部分,即在盒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上清洁单元框架31的前端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盒11停止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最深位置。换句话说,盒11在其纵向上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准确定位。然而,当盒11位于此位置时,盒11还没有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完全定位。另外,鼓12不与带4a接触。顺便一提的是,接触区域31j是在盒安装方向上鼓单元框架31的下游壁的一体部分。
图7(c)是处于图7(b)所示状态下的外门2和内门2A完全关闭后设备主组件3内的盒11的图。也就是说,图7(c)表示通过支持部件41的移动已移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成像位置(第一位置)的盒11,利用外门2和内门2A的移动使支持部件41移动。换句话说,图7(c)是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操作完成后该盒11的图。参照图7(b),当盒11在支持部件41上的安装完成后外门2和内门2A关闭时,支持部件41利用升降器50提升且轨道48退入支持部件41内。随后,支持部件41的施压件43和44沿箭头标记K所示的方向按压接触区域31c。因此,兼作为盒定位件且位于盒11的前后端上的一对鼓支承部件32F和32R分别与作为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框架61和62的盒位置限制部的接触区域61b和62a接触。也就是说,支承部件32F与框架61接触,支承部件32R与框架62接触。结果,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精确定位。当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处于此精确位置时,鼓12在其整个长度上与带4a接触。
如上所述,此实施例中,支持部件41利用外门2和内门2A的关闭运动来向上移动。因此,当外门2和内门2A关闭时,由支持部件41支持的盒11上移,使盒11内的鼓12在该鼓12的整个长度上与带4a接触。
此实施例中,盒11可以单独由它们自己的支持部件41支持。也就是说,各盒11被单独支持在支持部件41上其自己的插槽内,或者单独移离该支持部件41。另外,由支持部件41一对一支持的所有盒11几乎在外门2和内门2A关闭运动的同时移入盒室3A,使得盒11一对一具有的鼓12可以在该鼓12纵向上的整个范围内与带4a接触。
如上所述,此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被构造成使所有盒11可通过门2和2A的关闭运动来装入盒室3A,因而在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效率方面优于依据现有技术的成像设备(以下简称为传统成像设备)。另外,此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被构造成使得当盒11装入盒室3A内时,该盒11被整体提升。因此,就各鼓12与带4a之间在鼓12纵向的整个范围内的接触状态而言,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比传统成像设备更可靠。顺便一提的是,此实施例中,盒11在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预定成像位置处的状态同鼓12与带4a接触的状态一致。
图8是支持部件41的升降器50即用于升降该支持部件41的机构的透视图。图8表示盒11已被移除的升降器50。图9是表示支持部件41和升降器50的侧视图,且表示该支持部件41的上下移动。参照图9,当盒11K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第二位置时,支持部件41、可转动部件101K、可转动部件102K和内门2A的轮廓用实线绘制,而当盒11K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第一位置时即盒11K在该盒11K的纵向上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定位后,支持部件41K、可转动部件101K和102K的轮廓用双点划线绘制。图10是支持部件41的升降器50K和盒11K在平行于盒11纵向的平面处的剖视图。
首先,将说明支持部件41的构造。顺便一提的是,分别支持盒11(11Y、11M、11C和11K)的盒支持部件41(41Y、41M、41C和41K)的构造相同。支持部件41Y、41M、41C和41K是单个部件的四个不同部分。因此,四个支持部件41Y、41M、41C和41K一起上下移动。
参照图6,支持部件41K从其纵向看的轮廓近似与盒11K的底部31h从其纵向看的轮廓匹配。支持部件41K具有在该支持部件41K的横向上近似位于该支持部件41K的中央且沿该支持部件41K的纵向延伸的激光束开口41h(狭缝)。当盒11K处于支持部件41K上的预定位置时,激光束开口41h对准盒11K的底部31h的孔口31d,允许从位于支持部件41K下面的扫描器单元16(图1)向上投射的激光束L(经由激光束开口41h和孔口31d)朝上进入盒11K内,并照射鼓12的周面。
支持部件41K具有平行于激光束开口41h的盒引导槽41b和盒引导槽41f。也就是说,引导槽41b和41f平行于盒11K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J。引导槽41b位于支持部件41K的面向上凹部的底面41a内。引导槽41f位于盒11K的右侧壁的内面中。
当盒11安装于支持部件41上时,设在盒框架31(鼓单元15)的底部31h的盒引导肋31e要装配在引导槽41b中,以便利用该引导肋31e和引导槽41b的组合把盒11导入设备主组件3内。此实施例中,引导槽41b凹进成使其可收容从盒框架31(鼓单元15)的底壁向下突出的引导肋31e的形状。另外,当盒11安装在支持部件41上时,从盒框架31(鼓单元15)的底部31h的侧面垂直突出的竖向移动盒位置限制肋31f装配到引导槽41f内,以便通过利用该槽41f引导肋31f来使盒11进入设备主组件3内。
支持部件41K具有一对分别从该支持部件41K的顶面41a的前后端部向上突出的盒加压部件43K和44K。参照图10,各盒加压部件43K和44K均由装入竖直孔41g内的螺旋弹簧46和施压件47组成,该竖直孔41g从支持部件41K的顶面41a切入该支持部件41K内。螺旋弹簧46的弹性保持施压件47略微突出支持部件41K的顶面41a上方。螺旋弹簧46是属于设备主组件3的弹性部件。
支持部件41K的凹进41j具有轨道48K,该轨道48K的支持部48a和48b嵌入从凹进41j的底面向下切的一对通孔41n1和41n2中,如图7(b)所示。支持部48a和48b从轨道48K的底面向下突出。也就是说,轨道48K被支持为使其可在支持部件41K内竖直滑动。当支持部件41K处于第二位置时,轨道48K的支持部48a和48b的底面48a1和48b1通过轨道48K的自重分别保持与连接前框架61和后框架62的底框架63接触。换句话说,轨道48K与底框架63之间的接触限制该轨道48K的进一步下移。由此,轨道48K从支持部件41K突出的距离大到足以使该轨道48K的顶面与各施压件43K和44K的盒加压部件47的顶端齐平。因此,当在支持部件41K处于第二位置的同时相对于该支持部件41K装卸盒11K时,轨道48K以及施压件43K和44K经由清洁单元框架31的接触区域31c支持盒11K。
接着,参照图7(c),当支持部件41K位于其第一位置时,该支持部件41K也位于其最高位置。因此,当支持部件41K位于第一位置时,轨道48K的底面48a1和48b1与底框架63不接触。换句话说,当支持部件41K移入第一位置时,轨道48K变得被置于支持部件41K的凹进41j内并保持收容于其内。因此,当支持部件41K处于第一位置时,各盒加压件47保持与清洁单元框架31的接触区域31c接触;两个盒加压件47保持支承部件32F和32R被分别压在设备主组件3的接触区域61b和62b(支承部件座)上。因此,各鼓12保持与带4a接触。
于是,此实施例确保各鼓12可靠地与带4a接触并保持与该带4a接触。
顺便一提的是,此实施例中,给定盒11内的鼓12与带4a接触的状态同盒12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成像位置的状态一致。
另外,此实施例中,盒11具有盒定位部32Fa、32Fb、32Ra和32Rb(参照图5(a)和5(b))。盒定位部32Fa和32Fb位于鼓12的纵向一端处,盒定位部32Ra和32Rb位于鼓12的纵向另一端处。另外,它们被定位成使盒11正确放置在盒室3A内的成像位置,它们将在盒11的顶面上。另外,盒定位部32Fa和32Fb是支承部件32F的部分且彼此相邻。盒定位部32Ra和32Rb是支承部件32R的部分且彼此相邻。因此,盒定位部32Fa、32Fb、32Ra和32Rb可把鼓12精确地定位在设备主组件3内。
另一方面,设备主组件3设有盒定位部61b1、61b2、62a1、62a2(图8和11)。盒定位部61b1和61b2是框架61的两个单独部分,盒定位部62a1和62a2是框架62的两个单独部分。
另外,盒11具有一对接触区域11d(图7(b)、7(c)和10),在盒11正确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后,该盒11通过此接触区域11d接收弹簧46(设在设备主组件3上的弹性部件)产生的力,该力朝向使盒11的盒定位部32Fa和32Fb保持在设备主组件3的定位部62a1和62a2上以及使盒11的盒定位部32Ra和32Rb保持在设备主组件3的盒定位部61b1和61b2上的方向。接触区域11d一对一地位于盒11的纵向端处,且是当该盒11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成像位置时盒11面向下的表面的部分。
另外,此实施例中,所存储的调色剂颜色不同的多个盒11可通过支持部件41同时一起上移至各盒11内的鼓12与带4a接触,从而可使各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带4a上。
接着,将说明用于竖向移动支持部件41K的升降器50K的构造。参照图8,升降器50K由可转动部件101K和102K、转动轴120、支持轴132(转动轴)和杆件121组成。
轴120(第三轴)被定位成使其右端低于左端,且其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近似与上述假想面C的角度θ相同。轴120由设在前框架61上的支承部件可转动地支持。其近似平行于内门支持转动轴2E,且在位置上高于内门支持转动轴2E(图11)。
可转动部件101K由框架61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支持,使得其可绕可转动部件101K设有的第一孔101Ka内的轴120转动。可转动部件101K固定附接在轴120上,且因此其与该轴120一起转动。另外,可转动部件101K设有第二孔101Kb,位于支持部件41K前端处的该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1可转动地装配于其内。
可转动部件102K由框架62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支持,使得其可绕可转动部件102K设有的第一孔102Ka内的轴132转动。另外,可转动部件102K具有第二孔102Kb,位于支持部件41K后端处的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2可转动地装配于其内。顺便一提的是,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1装配在第二孔101Kb内以支持该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1。轴120位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端处且从第一支持部件41即支持部件41Y的左端延伸至第四支持部件41即支持部件41K的右端。在盒室3A内,轴120与用于支持该支持部件41的前端的可转动部件101连接。另外,轴120的右端部(对应于成像设备的右端)设有与轴120形成一体的杆件121。转动杆件121使轴120转动,这又使两可转动部件101和102一起转动。
参照图9,字母数字标记L1代表与可转动部件101K的转动轴线重合的第一孔101K的轴线至供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1装配于其内的第二孔101Kb的轴线的距离。类似的,字母数字标记L2代表与可转动部件101K的转动轴线重合的第一孔1012Ka的轴线至第二孔102Kb的轴线的距离,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2装配在该第二孔102Kb内以利用可转动部件102K支持该支持部件41K。此实施例中,L1等于L2(L1=L2)。另外,θ1是当支持部件41K位于第二位置(实线所示位置)即该支持部件41K允许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装卸盒11K的位置时,连接可转动部件101K的第一孔101Ka的轴线和可转动部件101K的第二孔101Kb的轴线的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角度。类似的,θ2是水平面与同时通过可转动部件102K的第一孔102Ka的轴线和可转动部件102K的第二孔102Kb的轴线两者的平面之间的角度。此实施例中,θ1等于θ2(θ1=θ2)。设备主组件3被构造成使得当支持部件41K位于其允许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装卸盒11K的第二位置即允许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装卸盒11K的位置时,支持部件41K的顶面41a水平,即顶面41a的前后侧位于同一水平(平行六面体连杆机构)。
与轴120形成一体的杆件121可沿箭头标记Ma或Mb所示的方向转动。当杆件121朝箭头标记Ma所示的方向转动时,可转动部件101K绕轴120(第一孔101Ka的轴线)朝箭头标记Ma所示的方向转动,而可转动部件102K绕轴132(第一孔102Ka的轴线)朝箭头标记Na所示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说,当支持部件41K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时,其在保持水平的同时,不仅向后移动,而且向上移动。更详细地说,支持部件41K的此转动的水平分量导致该支持部件41K相对于箭头标记J所示的盒11插入(安装)方向朝下游移动。相反,当杆件121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转动时,可转动部件101K绕轴120(第一孔101Ka的轴线)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转动,而可转动部件102K绕轴132(第一孔102Ka的轴线)朝箭头标记Nb所示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说,当支持部件41K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时,其在保持水平的同时,不仅向前移动,而且向下移动。支持部件41K的此移动的水平分量与该支持部件41K相对于盒11插入设备主组件3(盒室3A)内的方向(盒安装方向J)向上移动一致。
此实施例中,升降器50被构造成使得当可转动部件101K位于其与支持部件41K的第一位置对应的位置时,同时通过第一孔101Ka的轴线和第二孔101Kb的轴线两者的平面不竖直;该平面向右倾斜α°。采用此构造布置,当支持部件41K位于第一位置时,盒11的自重和支持部件41K的自重组合作为这样一种力,该力在使轴120绕箭头标记Ma所示方向转动的方向上起作用。因此,即使设备主组件3出于某种或其它原因振动,也阻止支持部件41K移动至第二位置。因而,确保除非杆件121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移动,支持部件41K都保持在第一位置。
顺便一提的是,以上,参照盒11K说明了升降器50的构造。显而易见的,也可参照盒11C、11M和11K之任一进行说明。
参照图11,此实施例中,内门2A与杆件120连接。也就是说,杆件121的连接轴121a装配在内门2A的狭槽2F中。由此,内门2A的开闭移动将转动杆件121。因此,外门2的开启移动将使杆件121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转动,导致支持部件41K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因为内门2A利用外门2的开启移动来开启,且杆件121利用内门2A的开启移动来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移动。另外,外门2的关闭移动将使杆件121朝箭头标记Ma所示的方向转动,导致支持部件41K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因为内门2A利用外门2的关闭移动来关闭,且杆件121利用内门2A的关闭移动来朝箭头标记Ma所示的方向移动。
此实施例中,为移动可转动部件101和102以在水平移动支持部件41的同时竖向该移动支持部件41,操作员所操作的部件是外门2。由此,利用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移动支持部件41。相对于盒11插入(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外门2位于该设备主组件3的上游端上。然而,此布置不是强制的。例如,可采用以下布置:成像设备1设有作为支持部件移动杆件且位于该成像设备1的设备主组件3的前端处的可转动杆件。此杆件的旋转运动经由驱动力传递装置例如齿轮传递给轴120,以移动可转动部件101和102,从而移动支持部件41。在此例的情况下,当操作员在盒11沿其纵向插入设备主组件3内后转动上述杆件时,支持部件41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以完成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操作。
此实施例中,操作员将操作支持部件移动部件(例如,外门2或外部杆件)。移动支持部件移动部件使支持部件41支持的所有盒11一起上下移动。因而,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在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或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盒11的操作效率方面优于传统成像设备。
<处理盒的安装方法>
接着,将说明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法。参照图3,操作员抓紧外门2的把手部2a朝箭头标记Q(图4)所示的方向打开该外门2,从而露出开口61a,可经由该开口61a更换设备主组件3内的盒11。也就是说,经由开口61a把盒11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盒11。
内门2A便于操作员把盒11安装到支持部件41上。更具体的,内门2A与支持部件41连接,且利用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移动以露出或者遮盖盒室3A,在盒室3A内,盒11利用支持部件41支持。也就是说,内门2A通过外门2的开启移动来移入其打开位置,在打开位置,当盒11被操作员滑动到支持部件41上时,该支持部件41部分地支持盒11。更详细地说,当操作员将盒11放置在支持部件41上时,该操作员将把该盒11的在盒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的前端放置在支持部件41上,并把盒11的后端搁在内门2A上(图4中的盒11Y),以致随后为使盒11全部位于支持部件41上所要做的事情仅是简单地朝向设备主组件3的内部推动该盒11。此实施例中,设备主组件3设有内门2A。因而,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在操作员把盒11滑动到支持部件41上的容易性(效率)方面优于不具有内门2A的成像设备。当较大重量的盒11被装入设备主组件3时,此实施例的效果尤其明显。
盒11的支承部件32F和32R不仅如上所述支持鼓12,而且还起到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正确定位盒11的盒定位部件的功能。也就是说,参照图7(c),当支持部件41在支持盒11的同时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时,支承部件32F与前框架61的接触区域61b接触,且支承部件32R与后框架62的接触区域62a接触,借此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正确定位。当盒11处于此位置时,该盒11内的鼓12与带4a接触。如上所述,支承部件32F和32R一对一地位于清洁单元框架31的纵向端部处。另外,支承部件32F的轴线和支承部件32R的轴线与鼓12的轴线一致。因此,当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正确定位时,鼓12变得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精确定位。
另外,当支持部件41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时,其在保持水平的同时相对于箭头标记J所示的方向即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从前侧向后移动。在其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的同时,其还向上移动。更详细地说,当支持部件41向后移动时,其摩擦清洁单元框架31的接触区域31c。因此,支持部件41与接触区域31c之间产生一定量的摩擦力Z(图7(c))。于是,利用此摩擦力Z,盒11被向后推动。因此,盒11与支持部件41一起向上移动,且接触区域31j和盒位置限制部62彼此摩擦,确保该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准确定位。顺便一提的是,盒11越重(例如,尺寸对应于记录介质尺寸A3的盒),摩擦力越大。因而,无论盒11的重量如何,也就是说,即便盒11相当重,此实施例都确保可靠地安装盒11。这是此实施例的优点之一。
另外,此实施例中,当关闭外门2时,支持部件41通过此外门2的移动在支持盒11的同时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最前位置起向后且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当打开外门2时,支持部件41通过此外门2的移动在支持盒11的同时从其最后位置(最高位置)起向前且向下移动。因而,允许操作员从设备主组件3的前侧把盒11放置在支持部件41上或者从该支持部件41上取下盒11。换句话说,此实施例能够在盒11的装卸效率方面改进成像设备。顺便一提的是,设备主组件3的前侧指在平行于鼓12轴线的方向上外门2所处的一侧。
附图标记31m指示设在盒11上的L形钩(图5(b)、7(b)、7(c)和10)。钩31m位于单元15的沿箭头标记J所示盒安装方向的前端处。其由从盒11的端面垂直(水平)突出的一部分和从该水平部的端部向上垂直突出的一部分组成。
对应于盒11的L形钩31m,设备主组件3的后框架62具有L形钩62b,该L形钩62b由从后框架62向内垂直(水平)突出的一部分和从该水平部的端部向下突出的一部分组成(图7(a)、7(c)、8、9、10和11)。
因此,当盒11通过支持部件41的移动而斜向上移动以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正确定位时,L形钩31m与L形部62b接合(图7(c)和10)。由此,当盒11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最高位置(成像位置)时,L形部31m保持与L形部62b接合,从而防止盒11朝向盒11被移动至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的方向(与箭头标记J所示盒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显而易见的,随着盒11下降,L形钩31m脱离L形钩62b,从而允许从支持部件41上取出盒11。
如上所述,设备主组件3具有稳固附接于其上的L形钩,而盒11具有位于盒11的沿箭头标记J所示方向的前端处的L形部31m,箭头标记J所示的方向是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即平行于鼓12纵向的方向。当盒11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成像位置时,L形部31m保持与L形部62b接合,防止盒11朝向与箭头标记J所示方向即盒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L形部31m在支持部件41向上移动时与L形部62b接合。L形部31m在支持部件41向下移动时与L形部62b脱离。
L形部31m具有从盒11的端面垂直(水平)突出的第一部分31m1以及从该水平部31m1的端部垂直向上突出的第二部分31m2。
L形部62b具有从后框架62向内垂直(水平)突出的第一部分62b1以及从该水平部62b1的端部向下突出的第二部分62b2。
由此,L形钩31m的第二部分31m2和L形钩62b的第二部分62b2彼此接合以防止盒11向前移动。
设备主组件3具有沿箭头标记J所示方向即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位于该设备主组件3的下游端处的上述后框架。后框架起到盒位置限制部62的作用。后框架62具有开口62d。由此,当操作员为利用支持部件41支持盒11而把该盒11推入设备主组件3内深到足以使该盒11的接触区域31j(盒位置限制部)与后框架62接触时,鼓联接器34从后框架62经由开口62d向盒安装方向的下游突出(图7(b)和(c)),且显影辊联接器35从盒11经由开口62d向下游突出,其中,盒11通过该鼓联接器34从设备主组件3接收用于转动鼓12的旋转驱动力,盒11通过该显影辊联接器35从设备主组件3接收用于转动显影辊71的旋转驱动力。另外,当支持部件41向上移动时,随着盒11的盒位置限制部31j在后框架62(盒位置限制部)的内表面上滑动(摩擦),支承部件32F与框架61接触(碰撞),支承部件32R与框架62接触(碰撞)。
在支持部件41的上述移动(由此,盒11的移动)过程中,弹簧46(设备主组件3的弹性部件)的弹力帮助保持盒11被向上压。
另外,在支持部件41的上述移动过程中,盒11被精确定位在设备主组件3内。也就是说,当外门2关闭时,盒11完全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另外,设备主组件3的鼓联接器3b通过外门2的移动而沿箭头标记J所示的方向移动。由此,当外门2关闭时,通过该外门2的移动使鼓联接器34与设备主组件3b的鼓联接器3b接合,同时通过盒11的向上移动使显影辊联接器35与设备主组件3的显影辊联接器3c接合。由此,通过从设备主组件3接收旋转驱动力使得鼓12和显影辊71转动。
当盒11从设备主组件3中移出时,操作顺序与上述相反。也就是说,当打开外门2时,该外门2的移动使联接器34和3b由于外门2的移动而彼此脱离,同时使支持部件41在保持水平的同时向前且向下移动。由此,当打开外门2时,支承部件32F与框架61分离,且支承部件32R与框架62分离。另外,联接器35与联接器3c分离。
顺便一提的是,此实施例中,当操作员把盒11推入设备主组件3内深到足以使盒位置限制部件31j与上述后框架62接触时,鼓联接器34和显影辊联接器35如上所述从框架62经由开口62d向上述盒安装方向的下游突出,从而确保该鼓联接器34与设备主组件3的鼓联接器3b接合且显影辊联接器35与设备主组件3的显影辊联接器接合。
另外,此实施例中,作为盒位置限制部之一的后框架62设有开口62d。因而,此实施例中,盒位置限制部62与开口62d之间的位置关系比传统成像设备内的对应部更精确。与开口62d不是盒位置限制部62的一部分的成像设备相比,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更易于且因此更高效地组装。
然而,此实施例不用于在成像设备的构造方面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开口62d不需要是盒位置限制部62(后框架62)的一部分。
[实施例2]
参照图12,此实施例中,显影单元14的框架38设有支持部38c。另外,设在设备主组件3上的支持部件41在形状和尺寸上几乎与显影单元14的支持部38c匹配。除此以外,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构造上几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当以盒11的纵向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方向的方式把该盒11插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盒11的支持部38c由支持部件41支持。当关闭外门2时,此实施例的支持部件41按照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方式也从其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也就是说,当盒11向上移动直至盒11的安装操作完成时,支持部件41持续摩擦支持部38c,且盒位置限制部31j持续摩擦盒位置限制部62。
更具体的,支持部件41在显影单元框架38的支持部38c上滑动(摩擦)。因而,在盒11被插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支持部件41与支持部38c之间产生一定量的摩擦力Z。此摩擦力Z给盒11提供在向后移动该盒11方向作用的力。因此,盒位置限制部31j和盒位置限制部62在相对于彼此滑动(摩擦)的同时与支持部件41一起向上移动,从而确保盒11准确地定位在设备主组件3内。
设备主组件3设有一对在位置上与支持部件41的前后端部一对一重合的施压部件43和44。当支持部件41移入第一位置时,施压部件43和44与显影单元框架38的支持部38c接触,并朝向使鼓12与带4a接触的方向给盒11施压(图7(c))。
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上述构造提供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即便在盒11的安装过程中不保持该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严格定位,在盒安装操作的最后,该盒11也能够可靠地定位在设备主组件3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当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各盒11全体向上移动,借此盒11精确地移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最终位置。由此,盒11准确地定位在设备主组件3内。
前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被构造成当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其全体向上移动。因而,此成像设备在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容易性方面优于传统成像设备。
另外,因为前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被构造成当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其全体向上移动,所以确保盒11精确地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预定成像位置。
另外,前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构造方面更简单。因此,它们的成本较低。
另外,前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被构造成当把多个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它们整体一起向上移动。由此,确保各盒11内的鼓12以令人满意的方式与转印带4a接触并保持接触。
[其它]
1)通过把设备主组件3构造成象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那样多个盒11沿竖向斜直线串列,可减小该设备主组件3的水平尺寸。然而,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象第一实施例那样构造的成像设备。也就是说,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这样一种成像设备,其被构造成多个盒在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内沿水平直线串列。
2)本发明也可应用于仅采用单个盒11的单色成像设备,也可应用于单色成像设备采用的盒。
3)本发明也可应用于不具有内门2A的成像设备。
[工业实用性]
依据本发明,在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时,通过提升整个处理盒,该处理盒可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的预定位置。
依据本发明,通过采用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安装操作性得以提高。
依据本发明,通过采用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处理盒能稳固地安装在设备主组件上。
依据本发明,通过简化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构造,实现成本的降低。
依据本发明,通过实现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能够稳定地维持感光鼓与转印带之间的接触状态。
尽管已参照这里所公开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所阐述的细节,且本申请旨在覆盖落在改进目的或者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变形或变更。

Claims (13)

1.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支持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的可动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的操作部件、以及限制部,所述处理盒包括:
电子照相感光鼓;
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
被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部件支持;以及
被限制部,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述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
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处理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纵向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盒侧锁定部,所述盒侧锁定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端部且能与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以防止所述处理盒沿与所述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3.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1)支持部件;
(2)可动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
(3)操作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
(4)限制部;以及
(5)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部件支持;被限制部,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述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纵向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盒侧锁定部,所述盒侧锁定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端部且能与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以防止所述处理盒沿与所述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操作部件包括能开启地关闭开口的可开启部件,当所述支持部件与所述可开启部件的关闭操作相互关连地沿所述水平方向移动时,所述支持部件沿所述安装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操作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上游位置处的开闭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还包括用于把所述处理盒定位在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的主组件侧定位部,所述支持部件包括主组件侧弹性部件,所述主组件侧弹性部件用于当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时把所述处理盒推向所述主组件侧定位部。
8.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支持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的可动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的操作部件、限制部、主组件侧定位部以及主组件侧弹性部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电子照相感光鼓;
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
被定位部,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所述被定位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上侧,且所述被定位部位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一个纵向端和另一个纵向端中的每个上;
被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部件支持;
被限制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的安装方向的前部处,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述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
被推压部,所述被推压部用于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接收来自所述主组件侧弹性部件的力以被所述主组件侧定位部推压,所述被推压部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下表面上且位于所述处理盒的一端和另一端中的每个上,
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处理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纵向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盒侧锁定部,所述盒侧锁定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端部且能与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以防止所述处理盒沿与所述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10.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1)支持部件;
(2)可动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
(3)开口,用于当相对于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装卸所述处理盒时允许所述处理盒通过;
(4)可开启部件,用于与所述可动部件相互关连地能开启地关闭所述开口;
(5)内侧可开启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持部件上,用于与所述可开启部件的开闭操作相互关连地开闭用于支持所述处理盒的支持部,其中,当所述可开启部件与开启操作相互关连地移至开启位置且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支持部件上时,所述内侧可开启部件支持所述处理盒的一部分;
(6)限制部;
(7)主组件侧定位部;
(8)主组件侧弹性部件;以及
(9)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定位部,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所述被定位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上侧,且所述被定位部位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一个纵向端和另一个纵向端中的每个上;被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部件支持;被限制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的安装方向的前部处,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述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被推压部,所述被推压部用于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接收来自所述主组件侧弹性部件的力以被所述主组件侧定位部推压,所述被推压部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下表面上且位于所述处理盒的一端和另一端中的每个上,
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纵向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盒侧锁定部,所述盒侧锁定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端部且与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以防止所述处理盒沿与所述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在所述支持部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盒侧锁定部与所述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在所述支持部件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盒侧锁定部脱离所述主组件侧锁定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支持部件能在支承多个包含不同颜色显影剂的处理盒的同时向上方移动,所述处理盒的所述感光鼓与转印带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在所述支持部件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下游的位置设有起到所述限制部功能的后框架,所述后框架设有框架开口,当所述处理盒被推进至使所述被限制部接触所述后框架的程度时,接收用于转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旋转力的鼓旋转力接收部和接收用于转动显影辊的旋转力的显影辊旋转力接收部向所述安装方向的下游突出通过所述框架开口。
CN200880129302.1A 2008-05-23 2008-07-16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Active CN1020374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5017A JP5004870B2 (ja) 2008-05-23 2008-05-23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5017 2008-05-23
PCT/JP2008/063218 WO2009141920A1 (en) 2008-05-23 2008-07-16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7416A true CN102037416A (zh) 2011-04-27
CN102037416B CN102037416B (zh) 2014-01-15

Family

ID=39731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9302.1A Active CN102037416B (zh) 2008-05-23 2008-07-16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49485B2 (zh)
JP (1) JP5004870B2 (zh)
KR (1) KR101215248B1 (zh)
CN (1) CN102037416B (zh)
RU (1) RU2484513C2 (zh)
WO (1) WO200914192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1187A (zh) * 2018-01-26 2018-06-05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13267980A (zh) * 2015-02-27 2021-08-17 佳能株式会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8407B2 (ja)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5311854B2 (ja)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159225B2 (ja) * 2007-09-21 2013-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7565B2 (ja) * 2008-05-23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92113B2 (ja) * 2009-03-02 2010-1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354B2 (ja) * 2009-11-20 2014-12-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84341B2 (ja) * 2010-01-14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62054B2 (ja) * 2010-03-16 2015-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97236B2 (ja) * 2010-03-30 2012-12-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755718B2 (en) 2010-06-04 2014-06-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21349B2 (ja) * 2010-06-04 2015-05-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846062B1 (ja) 2010-08-20 2011-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39826B2 (ja) 2011-04-22 2016-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の再生産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838610B2 (ja) * 2011-06-27 2016-01-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8611B2 (ja) 2011-06-27 2016-01-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22489A (ja) 2011-11-09 2013-06-20 Canon Inc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ユニット
US9274489B2 (en) 2011-11-09 2016-03-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with electrode member constituting a conducting path
JP5460824B2 (ja) 2011-12-09 2014-04-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00543B2 (ja) 2011-12-19 2016-09-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095349B2 (ja) * 2012-12-10 2017-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支持部材
US9182733B2 (en) 2013-02-07 2015-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65432B2 (ja) * 2014-06-02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3435B2 (ja) * 2014-07-25 2018-10-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90457B2 (ja) 2015-02-06 2018-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4480B2 (ja) * 2015-02-06 2018-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09602B2 (ja) 2015-02-06 2018-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移動部材
JP6481395B2 (ja) 2015-02-06 2019-03-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09603B2 (ja) 2015-02-06 2018-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32375B2 (ja) 2015-02-06 2018-12-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59128B2 (ja) * 2015-12-01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996052B2 (en) * 2016-02-10 2018-06-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capable of being inserted in an apparatus main body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910406B2 (en) * 2016-02-25 2018-03-06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6950147B2 (ja) * 2016-03-15 2021-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896376B2 (ja) 2016-04-28 2021-06-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2533446B1 (ko) 2016-06-14 2023-05-1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JP6855284B2 (ja) 2017-03-03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21699B2 (ja) * 2017-09-29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58992B2 (ja) 2017-12-13 2022-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SG11202005446QA (en) 2017-12-13 2020-07-29 Canon Kk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627780B2 (en) 2018-01-23 2020-04-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310415B1 (en) * 2018-04-17 2019-06-04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pins from a print cartridge
CN114207531B (zh) 2019-08-09 2024-03-12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
JP7375376B2 (ja) * 2019-08-28 2023-11-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6339095A (zh) 2020-12-07 2023-06-27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系统
JP2022120234A (ja) * 2021-02-05 2022-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4338012A1 (en) * 2021-07-09 2024-03-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oner transfer modula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5203B2 (ja) 1995-03-27 1999-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駆動力伝達部品、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
US5923924A (en) * 1995-04-21 1999-07-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for receiving driving for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uch a process cartridge
US6226478B1 (en) 1996-03-21 2001-05-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drive mount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US6240266B1 (en) 1996-03-21 2001-05-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drum mount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JP3809250B2 (ja) 1996-07-04 2006-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支持部品、現像剤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69199A (ja) 1996-08-29 1998-03-10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フレーム
JP3745049B2 (ja) 1996-09-26 2006-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45047B2 (ja) 1996-09-26 2006-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DE69713236T2 (de) 1996-09-26 2002-12-05 Canon Kk Arbeitseinheit, Antriebkupplungsteil für elektrophotographisches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elektrophotographische photoempfindliche Trommel
JP3658202B2 (ja) 1998-08-31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JP3338024B2 (ja) 1999-09-27 2002-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取っ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取っ手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338023B2 (ja) 1999-09-27 2002-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取っ手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79665B2 (ja) 1999-11-19 2005-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間隙保証部材および現像装置および帯電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281996A (ja) 2000-04-03 2001-10-10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06609A (ja) 2000-06-26 2002-01-11 Canon Inc トナーシール部材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23476A (ja) 2000-07-07 2002-01-23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52246B2 (ja) 2000-12-21 2005-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66697B2 (ja) 2001-02-09 2004-09-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隔機構
JP4125007B2 (ja) 2002-01-11 2008-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1331525A3 (en) 2002-01-25 2004-06-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image quality and maintenance workability
JP3595798B2 (ja) 2002-01-31 2004-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34807B2 (ja) 2002-02-20 2005-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58372B2 (ja) 2002-02-22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用の離間保持部材
JP4174380B2 (ja) 2002-07-04 2008-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868369B2 (ja) 2002-11-25 2007-0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471153B2 (ja) * 2002-12-20 2010-06-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07065C (zh) 2002-12-20 2008-07-30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55631A (ja) * 2003-08-04 2005-03-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0085A (ja) * 2003-08-22 2005-03-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8299B2 (ja) 2004-02-20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717455B2 (ja) 2004-02-27 2011-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30688B2 (ja) 2004-08-30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4817682B2 (ja) 2004-12-13 2011-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65534B2 (ja) 2004-12-27 2009-05-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5341B2 (ja) 2005-02-04 2012-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850427B2 (ja) 2005-03-28 2012-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708848B2 (ja) 2005-04-27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2235B2 (ja) * 2005-12-19 2012-11-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0769B2 (ja) 2006-01-1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280770B2 (ja) 2006-01-1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378374B2 (ja) 2006-03-10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補給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094186B2 (ja) * 2007-04-10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7980A (zh) * 2015-02-27 2021-08-17 佳能株式会社
CN108121187A (zh) * 2018-01-26 2018-06-05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15248B1 (ko) 2012-12-24
US8249485B2 (en) 2012-08-21
JP5004870B2 (ja) 2012-08-22
US20090290903A1 (en) 2009-11-26
JP2009282352A (ja) 2009-12-03
WO2009141920A1 (en) 2009-11-26
RU2010152640A (ru) 2012-06-27
KR20100134120A (ko) 2010-12-22
RU2484513C2 (ru) 2013-06-10
CN102037416B (zh) 201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7416B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US999605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JP4040665B1 (ja)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095649B1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移動部材
US8463157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tray for mounting cartridges
JP4818461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290395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5268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166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346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cartridge pressing member
JP2008165023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305479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69699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067913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13118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6932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527999B2 (en) Cartridg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eatures to prevent erroneous cartridge unit locking
US2010027855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0022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31968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17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835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841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9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