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0748B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0748B
CN101840748B CN201010122090.3A CN201010122090A CN101840748B CN 101840748 B CN101840748 B CN 101840748B CN 201010122090 A CN201010122090 A CN 201010122090A CN 101840748 B CN101840748 B CN 1018407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onductor
antenna
cable
insulator
antenna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209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0748A (zh
Inventor
向幸市
吉野功高
小森千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40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0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0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07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20Cables having a multiplicity of coaxial lines
    • H01B11/206Tri-conductor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1808Construction of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1878Special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屏蔽电缆,其包括从内侧起依次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第一绝缘体、第一外导体、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外导体,并且其外围被绝缘套覆盖。该屏蔽电缆可以实现成本低并且设计性和柔软性极好的屏蔽天线电缆。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与2009年3月1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09-069089相关的主题,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诸如便携式AV设备和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具有柔软性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消费性电子产品领域中,存在以便携式声音再现设备为代表的AV设备等,并且也存在使用同轴电缆通过耳机(包括头戴式耳机)收听设备自身的声音的情况。 
近年来,便携式电视接收机也已得到发展,并且也存在通过耳机听取其声音的情况。用于耳机的电缆由屏蔽电缆构成,并且也用于传输接收天线等的高频信号。 
这样,就提出了利用耳机电缆作为天线的技术。 
使用这种电缆来发送音频信号(低频带),并且例如在用于VHF和UHF的天线的情况下,会存在因高频信号下的大损耗而不适用的情形。 
并且,在用于高频信号的称为3C-2V或5C-2V的普通同轴电缆的情况下,尽管通过优化高频设计可以使高频传输特性变得很好,但问题在于,该电缆粗、重并且柔软性或拉伸性能低,并且活动部分的耐用性很差。 
因此,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屏蔽电缆,该电缆可用于像耳机电缆一样的活动部分并且可以传输直流信号(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公报2006-164830号)。 
由于可以使用普通的软铜线作为屏蔽电缆的主要导体,并且可以使用通用的丝体作为增强丝体,所以可以以低成本制成电缆。 
并且,通过利用硬度低但拉伸强度高的材料的丝体作为屏蔽电缆的增强丝体,能够通过提高拉伸强度而不降低弯曲性和柔软性来防止出现导线断裂,并且还能够确保给定的电特性。 
并且,作为使用同轴电缆的天线的一种示例,已提出所谓的套筒天线(例如,参照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公报2003-249817号的图1和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公报2003-8333号的图1)。 
在套筒天线的情况下,天线的结构为,信号由同轴电缆传输并且天线元件设于同轴电缆的前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称为套筒的地线GND的折叠结构。 
套筒天线通过利用套筒的折叠结构增大高频阻抗来阻断电缆的外壳所承载的电流。 
但是,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公报2006-164830号所披露的天线中,由于在套筒天线的情况下,在天线适配于例如移动电话等时没有折叠结构,所以需要通过使设备地线GND和同轴电缆的地线GND起到天线的GND的作用来实现谐振。 
因而,在该天线中,恐怕谐振频率随着所连接的设备地线GND的长度变化将会成为问题。 
并且,由于设备地线GND也有助于天线的辐射,所以在例如通过人体把持而使用移动通信的情况下,因设备地线GND被握住,恐怕天线的增益会受影响。 
并且,在上述套筒天线中,同轴电缆仅用于信号传输功能,并且天线部分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 
具体地,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公报2003-249817号(图1)所披露的套筒天线中,套筒部分包括金属片,从而柔软性和设计性差,并且还存在尺寸较大、复杂和成本较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屏蔽电缆,该屏蔽电缆可以实现成本低并且设计性和柔软性极好的屏蔽天线电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屏蔽电缆,其包括从内侧起依次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第一绝缘体、第一外导体、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外导体,并且所述屏蔽电缆的外围被绝缘套覆盖,其中,所述内部导体被所述第一绝缘体所绝缘,且包括多条元导线和丝体,各条所述元导线被绝缘材料所绝缘。例如,所述丝体由拉伸强度属性比元导线高的材料形成于所述多条元导线之外的部分中,并且所述第一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外导体由通过多条导电的元导线编织的编织屏蔽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实现成本低并且设计性和柔软性极好的屏蔽天线电缆。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第一图; 
图2A和图2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第二图; 
图3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内部导体的配置示例的第一图; 
图4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内部导体的配置示例的第二图; 
图5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编织屏蔽的形成示例的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各构件的材料、外径等的示例的图; 
图7A~图7C是表示屏蔽电缆(同轴电缆)的通过损耗测量系统的图; 
图8A~图8D是表示内部导体和第一外导体的通过损耗的图; 
图9A~图9D是表示第一外导体和第二外导体的通过损耗的图; 
图10A和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第一图;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第二图; 
图12A和图12B是图1A和图1B所示的屏蔽电缆的制造过程以及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屏蔽电缆的制造过程彼此对比的图; 
图13A~图13C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14A~图14C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另一配置示例的图; 
图16A~图16C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17A和图17B是表示采用了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18A和图18B是表示在采用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19A和图19B是表示在采用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打开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20是表示在棒状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系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1A和图21B是表示在棒状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结果的图; 
图22是表示在套筒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系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3A和图23B是表示在套筒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结果的图; 
图24A和图24B是表示采用未折返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25A和图25B是表示采用未折返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26A和图26B是表示在采用未折返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打开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27A和图27B是表示在传输线的前端短路的情况下的功能的图; 
图28是表示在套筒部靠近于同轴传输电缆情况下存在的问题的图; 
图29A和图29B是表示在折叠结构由电线形成时,折叠电缆没有间隔足够距离的情况下存在的问题的图; 
图30A和图30B是表示采用第三实施例的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31A和图31B是表示采用第三实施例的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2A和图32B是表示采用第三实施例的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打开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3A和图33B是表示采用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34A和图34B是表示采用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5A和图35B是表示采用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打开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6是表示采用了第五实施例的一部分电缆被去除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37是表示采用第五实施例的一部分电缆被去除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8是表示偶极天线装置被配置为未使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三芯同轴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39是表示采用图38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40是表示偶极天线装置被配置为使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三芯同轴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41是表示采用图40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42是表示图40的天线装置的变化例的图; 
图43是表示采用图42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44是表示图42的天线装置的变化例的图; 
图45是表示采用图44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46是表示基板的长度从图44的状态改变的示例的图;以及 
图47是表示采用图46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 
并且,按以下顺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例(屏蔽电缆的第一结构示例), 
2.第二实施例(屏蔽电缆的第二结构示例), 
3.第三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第一配置示例), 
4.第四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第二配置示例),和 
5.第五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第三配置示例)。 
1.第一实施例
图1A、图1B、图2A和图2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在裸露状态下各构件的立体图。图1B是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简化的横剖面图。 
图2A是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简化的横剖面图,图2B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在裸露状态下各构件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形成为同轴且双层屏蔽电缆。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具有双层同轴电缆结构。 
[双层屏蔽电缆的配置] 
屏蔽电缆10包括从内侧起依次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有时也称为中心导体)11、第一绝缘体12、第一外导体13、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导体15,并且屏蔽电缆10在外围上被绝缘套16覆盖。 
即,在屏蔽电缆10中,内部导体11被第一绝缘体12绝缘,并且第一外导体13同轴地设于第一绝缘体12的外围上。并且,在屏蔽电缆10中,第一外导体13被第二绝缘体14绝缘,并且第二外导体15同轴地设于第二绝缘体14的外围上。 
之后,屏蔽电缆10的整个外围被绝缘套16覆盖。 
内部导体11和第一外导体13以及第一外导体13和第二外导体15具有高频阻抗。 
内部导体11由一条或多条导线构成。 
在图1A、图1B、图2A和图2B所示的示例中,内部导体11由三条导线11-1、11-2和11-3构成。 
图3和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内部导体的配置示例的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内部导体11的各导线包括多条元导线111和丝体112,该丝体112由拉伸强度属性比元导线高的材料形成于多条元导线111之外的部分中。 
在内部导体11中,设有多条例如涂覆有聚氨酯的导线,并且由例如由芳纶纤维(aramid fiber)等具有较高拉伸强度属性的材料形成的丝体112设于导线的中心部分以应对拉伸和弯曲。 
在图4的示例中,多条聚氨酯导线被捆在一起并被涂覆。这样,可防止多条聚氨酯导线散开。聚氨酯导线的中心部分例如由铜线制成。 
聚氨酯涂层这样形成,即例如导线11-1为红色,导线11-2为绿色,导线11-3为透明的。 
这些导线作为内部导体例如设置为L、R和G的多条形式以用于音频信号传输。 
这样,多个内部导体11-1、11-2和11-3各自通过绝缘体(例如聚氨酯)被绝缘,从而这些内部导体能以直流形式传输多个信号。 
并且,通过螺旋地扭曲和布置多个内部导体,由此就高频而言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这些内部导体在较高频率处可被看作是一个导体。 
并且,如上所述,可以使用具有高拉伸强度属性和极好耐热性的芳纶纤维作为丝体112。由于芳纶纤维也可以用作内部导体11的增强纤维,所以可实现所用材料的共用。 
此外,例如可以使用诸如凯夫拉尔(Kevlar)(杜邦(DuPont)的注册商标)或特沃纶(Twaron)(帝人(Teijin)的注册商标)的商用纤维作为芳纶纤维。 
第一绝缘体12使第一外导体13与内部导体11绝缘。 
可以使用诸如氯乙烯(vinyl chloride)、聚乙烯(PE)或聚丙烯的热塑树脂作为第一绝缘体12。 
优选使用具有极好电特性和耐热性的四氟乙烯与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tetrafluoroethylene perfluoroalkyl vinyl ether copolymer,PFA)或者具有低介电常数或介电损耗的交联发泡聚乙烯作为第一绝缘体12。 
第一外导体13围绕第一绝缘体12的外围,并且第一绝缘体12的介电常数被调整为使得内部导体11和第一外导体13的同轴结构的特征阻抗变为50Ω或75Ω。 
第二绝缘体14使第二外导体15与第一外导体13绝缘。 
类似于第一绝缘体12,优选使用具有极好电特性和耐热性的四氟乙烯与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tetrafluoroethylene perfluoroalkyl vinylether copolymer,PFA)或者具有低介电常数或介电损耗的交联发泡聚乙烯作为第二绝缘体14。 
第二外导体15围绕第二绝缘体14的外围,并且第二绝缘体14的介电常数被调整为使得第一外导体13和第二外导体15的同轴结构的特征阻抗变为50Ω或75Ω。 
如上所述,优选地,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4由诸如聚乙烯或发泡聚乙烯等就高频而言具有低损耗的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13和第二外导体15由编织屏蔽形成,该编织屏蔽由多条导电性元导线编织而成,例如由多条裸露的软铜线编织而成。 
此外,与伺服屏蔽相比,在编织屏蔽中,屏蔽中间隙的形成在弯曲时也很小,并且已知的是,编织屏蔽是一种具有适当的柔软性、弯曲强度和机械强度的静电屏蔽方法。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编织屏蔽的形成示例的图。 
在编织屏蔽20中,通常,几根元导线21作为一组,组的个数称为“打数”,一打中的元导线的个数表示为“股数”,元导线的总数对应于“股数”ד打数”。 
在超细屏蔽电缆的编织屏蔽中,通常,股数为2~10根元导线,打数设为10~30组。在本实施例中,具有这种配置的编织屏蔽的元导线21之外的部分由具有较高拉伸强度属性材料的丝体22构成。 
丝体22的外径或粗度与构成编织屏蔽20的元导线21大致相同,并且以与元导线21的交织相同的方式被编织成编织屏蔽20。 
在此情况下,例如,如果股数为4,则除了元导线21之外的一根由丝体22代替,从而编织屏蔽20的总体的1/4为丝体22。 
此外,可使用比构成编织屏蔽20的元导线21具有更高拉伸强度属性的任何金属导线和非金属导线的材料作为丝体22。 
并且,在例如使用合金线作为丝体22的情况下,将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镀层等沉积在金属线上以确保屏蔽特性也是可行的。 
并且,在诸如高拉伸强度纤维的非金属线用作丝体22的情况下,同样可行的是,例如使用通过在高拉伸强度纤维的表面上涂覆铜等所构成的金属纤维或者绕高拉伸强度纤维丝缠绕矩形的长铜箔带所构成的铜箔丝作为丝体。 
并且,在绝缘套16通过挤压机模制形成的情况下,由于涉及到加热,所以使用具有耐热性的丝体作为丝体22。 
这样,在第一实施例中,利用裸露的软铜线制成的屏蔽形成于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4周围。 
如上所述,该屏蔽具有由裸露的软铜线所编织成的结构。通过编织,进一步促进了导体之间在高频方面的耦合,并且即便是这些导体交织在一起,也可看作是一个导体,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高频损耗。 
在伺服屏蔽的情况下,屏蔽性能必然随绕线间距变化,并且随着绕线数量的增加,屏蔽性能提高,而柔软性恶化。 
通过交织,获得了这样的结构,即尽管间隙被补充,但柔软性几乎不受影响。 
例如通过挤压机对苯乙烯弹性体等树脂进行模压,从而形成绝缘套16(有时也称为外覆盖层或外壳)。 
图6A和图6B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各构件的材料、外径等的示例的图。 
图6A是表示屏蔽电缆的各构件的材料、外径等的表格。 
图6B是表示屏蔽电缆的各构件的外径的尺寸的图。 
在图6A和6B中,内部导体11的外径Φ设为0.25mm。 
第一绝缘体12的外径Φ设为0.61mm。 
在此情况下,第一绝缘体12的厚度约为0.36mm。第一绝缘体12的标准厚度为0.14mm。 
第一外导体13的外径Φ设为0.89mm。 
在此情况下,第一外导体13的厚度约为0.28mm。 
第二绝缘体14的外径Φ设为2.0mm。 
在此情况下,第二绝缘体14的厚度约为1.11mm。第二绝缘体14的标准厚度为0.56mm。 
第二外导体15的外径Φ设为大约2.27mm。 
在此情况下,第二外导体15的厚度为0.27mm。 
绝缘套16的外径Φ设为大约2.6mm。 
在此情况下,绝缘套16的厚度为0.33mm。绝缘套16的标准厚度为0.17mm。 
以下,考虑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的与高频阻抗相关的屏蔽电缆结构。 
图7A~图7C是表示屏蔽电缆(同轴电缆)的通过损耗测量系统的图。 
图7A是表示通过损耗测量的对象的图。 
图7B是表示内部导体和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的通过损耗测量系统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7C是表示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和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2)的通过损耗测量系统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8A~图8D是表示内部导体和第一外导体的通过损耗的图。 
图9A~图9D是表示第一外导体和第二外导体的通过损耗的图。 
在这些图中,内部导体11被称为中心导体,第一外导体13被称为同轴编织A,第二外导体15被称为同轴编织B。 
导体结构根据中心的内部导体11与第一绝缘体12之间的高频阻抗来确定。 
这里,如图7B和图8A~图8D的示例如此设计,即内部(中心)导体11与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同轴编织A)13之间的阻抗为50Ω。 
测量100mm长的同轴电缆的通过损耗。 
在内部(中心)导体11的直径Φ约为0.6mm,并且第一绝缘体12的聚乙烯的介电常数εr为2(εr=2)的情况下,通过使得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同轴编织A)的直径约为0.9mm,可得到50Ω的高频阻抗。 
此外,通过利用发泡聚乙烯形成第一绝缘体12能够减小介电常数、降低波长缩短效应并减小介电损耗。 
并且,可改善绝缘体的柔软度,从而提高柔软性。 
之后,第二绝缘体14设于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周围。 
接着,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2)15设于第二绝缘体14周围。 
相对于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2,同轴编织B),在考虑两个导体即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13和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2)15的情况下,如图7C所示,可认为是同轴结构。 
如图7C所示,通过将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13看作中心导体,并且将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2)15配置为用于该中心导体的屏蔽导线,可构成同轴传输线。 
在此情况下,如图9A~图9D所示,当中心导体(编织屏蔽1)的直径设为Φ0.9mm时,通过利用电介质(第二绝缘体14)使得屏蔽为Φ2.3mm,可获得具有大约50Ω的特征阻抗的同轴电缆的作用。 
最后,通过将作为绝缘体的由弹性体制成的外壳布置于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2)周围,制成了电缆。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包括从内侧起依次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11、第一绝缘体12、第一外导体13、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导体15,并且屏蔽电缆10在外围处被绝缘套16覆盖。 
内部导体11包括多条元导线111以及丝体112,该丝体112由拉伸强度属性比元导线高的材料形成于元导线111之外的部分中。 
第一外导体13和第二外导体15由编织屏蔽形成,该屏蔽由多条导电元导线编织。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可获得以下效果。 
即,可以以低成本制得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 
并且,该屏蔽电缆可以实现设计性能的改善和柔软性的改善(电缆的弯曲和拉伸以及结构的简化)。 
而且,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可以实现价格低、设计性能和柔软性极好的屏蔽天线电缆,并且还可实现高频特性的改善。 
此外,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用作屏蔽天线电缆的情况。 
2.第二实施例
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0A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在裸露状态下各构件的立体图。图10B是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简化的横剖面图。 
图11A是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简化的横剖面图。图11B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在裸露状态下各构件的侧视图。 
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之间的区别如下: 
即,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被配置为第二绝缘体14和第一外导体13的耦合状态等于或粗于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导体15的耦合状态。 
在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屏蔽电缆10A中,密封膜17设于第二绝缘体14和第一外导体13之间。 
在第二绝缘体14和第一外导体13之间设置密封膜17的原因如下: 
图1A、图1B、图2A和图2B中所示的屏蔽电缆10通过同轴地设置内部导体11、第一绝缘体12、第一外导体13、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导体15可以实现双层屏蔽结构,并且其制造过程与图12A中所示的相同。 
第一步ST1是扭曲内部导体11的步骤。 
第二步ST2是第一绝缘体12的挤压成形步骤。 
第三步ST3是交织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3的步骤。 
第四步ST4是第二绝缘体14的挤压成形步骤。 
第五步ST5是交织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15的步骤。 
第六步ST6是绝缘套16的挤压成形步骤。 
在上述制造过程中,在第四步ST4中,在温度升至约250℃时进行第二绝缘体14的挤压成形步骤。 
如上所述,在第二绝缘体14由聚乙烯构成的情况下,恐怕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即,由于聚乙烯(PE)的熔点为110℃,所以在第二绝缘体14通过挤压成形在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13周围形成的情况下,会出现融化的树脂渗入编织的交织部分中的情况,从而粘附强度过度增大。 
在出现这种情况时,用于进行编织屏蔽的末端处理(例如焊接处理)的电线的抽出工作变得困难。 
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2B所示,在第三步ST3的交织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3之后,设置在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13上缠绕密封膜的步骤作为第七步ST7。 
之后,进行第四步ST4的第二绝缘体14的挤压成形的步骤。 
这样,通过在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13上缠绕密封膜17以防止树脂渗入编织中,该密封膜起到防止树脂流入编织屏蔽中的作用,从而末端加工变得容易。 
通过在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13上缠绕密封膜17,能够可靠地防止树脂流入编织屏蔽中。 
但是,并非必须设置密封膜17。 
例如,在熔点为264℃的PET用作第二绝缘体14的情况下,在第四步ST4的第二绝缘体14的挤压成形中,第二绝缘体14即使在温度升至约250℃时也不会熔化。 
并且,即使通过使用聚乙烯作为第一绝缘体12时树脂流到第一外导体13,并且即使利用PET防止树脂的流动,对末端加工的影响也很小。 
在此情况下,即使不设置密封膜17,也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即第二绝缘体14和第一外导体13的耦合状态等于或粗于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导体15的耦合状态。 
根据第二实施例,除了第一实施例的上述效果之外,可防止树脂流入编织屏蔽中,从而优点在于末端加工变得更容易。 
以下,说明采用了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和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的天线装置的配置示例。下面,考虑采用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天线装置的特性,其中包括与普通的棒状天线、偶极天线等的比较。 
首先,采用了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和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的天线装置的三个配置示例分别作为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 
3.第三实施例
图13A~图13C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13A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原理的图。 
图13B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13C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具体配置示例的图。 
在天线装置30中,基本上,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和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用作天线的屏蔽天线电缆10B。 
因而,在图13A~图13C所示的屏蔽天线电缆10B中,与屏蔽电缆10和10A相同的组成部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天线装置30中,屏蔽天线电缆10B在一个端部具有第一连接部40并且在另一端部具有第二连接部50。 
并且,天线装置30具有天线元件60,该天线元件60通过第二连接部50与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另一端部相连。 
屏蔽天线电缆10B是与电子装置相连的电缆,并且屏蔽天线电缆10B的整体或一部分用做接收无线电或电视信号的天线。 
并且,如上所述,屏蔽天线电缆10B包括从内侧起依次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11、第一绝缘体12、第一外导体13、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导体15,并且屏蔽天线电缆10B在外围处被绝缘套16覆盖。 
即,在屏蔽电缆10中,内部导体11通过第一绝缘体12被绝缘,并且第一外导体13同轴地设于第一绝缘体12的外围上。而且,在屏蔽电缆10中,第一外导体13通过第二绝缘体14被绝缘,并且第二外导体15设于第二绝缘体14的外围上。 
在屏蔽电缆10中,其整个外围被绝缘套16覆盖。 
那么,内部导体11与第一外导体13以及第一外导体13与第二外导体15具有高频阻抗。 
第一连接部40形成为连接器,其在屏蔽天线电缆10B的一端与电子装置的接收机(调谐器)70的端子71相连。 
第一连接部40形成为,例如当该连接部与接收机70的端子71相连时,内部导体11被供电并且第一外导体13与接收机70的地线GND相连。 
即,在图13A~图13C所示的示例中,在第一连接部40中,内部导体11与电子装置的接收机70的供电电路相连,并且电缆的第一外导体13与接收机70的地线GND相连,从而屏蔽天线电缆10B起到不平衡的传输路径的作用。 
第二连接部50具有连接基板(印刷基板)51,并且将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另一端与天线元件60相连。 
在第二连接部50中,屏蔽天线电缆10B的第一外导体13与天线元件60相连,并且内部导体11与第二外导体15相连。 
第一连接部40和第二连接部50通过模压形成,或者作为壳体形成。 
如上所述,天线装置30被设计为,相对于双层屏蔽电缆10B,传输线形成于内部导体11和第一外导体13之间,并且阻抗例如为50Ω。 
并且,同轴结构类似地形成于双层屏蔽电缆10B的第一外导体13和第二外导体15之间。 
通过调节第一外导体13和第二外导体15之间的长度,可以容易地控制同轴电缆的阻抗。 
那么,通过利用本实施例的同轴结构,可配置成利用同轴电缆的高频陷波。 
如后文详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由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和第二实施例的10A用作天线的屏蔽天线电缆10B,所以能够配置成不受设备侧影响的天线装置。 
并且,只通过电缆的末端处理,就可配置套筒部,从而套筒部可配置为不使用金属片,或者套筒元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件。因而,可以很简单且低价地配置套筒部,并且只根据电缆的粗度和平衡间隔设计套筒部。 
并且,由于不必将天线形成为像偶极天线一样的T形,所以元件的配置也变得简单,并且天线可用作线性天线。 
4.第四实施例
图14A~图14C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14A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原理的图。 
图14B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14C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具体配置示例的图。 
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A与上述的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的区别在于第二连接部50A,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另一端通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balun)52与天线元件60相连。 
具体地,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内部导体11和第一外导体13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相连。 
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的一端与屏蔽天线电缆10B的第二外导体15相连,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的另一端与天线元件60相连。 
第一外导体13通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与天线元件60相连,内部导体11通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与第二外导体15相连。 
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安装在印刷基板(连接基板)51上,并且电缆与印刷基板51的平面相连,从而可完成作为天线装置的布线。这样,该安装结构很简单。 
此外,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元件不局限于1∶1结构,例如1∶4结构也是可以的。 
如后文详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由于除了第三实施例的配置之外还采用了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所以能够配置成不受设备侧进一步影响的天线装置。 
此外,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和内部导体11之间设置放大器53。 
在此情况下,与天线元件60相连的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的一个端子与放大器53的输入端相连,并且放大器53的输出端与内部导体11相连。 
并且,第一外导体13与地线GND相连。 
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的另一端子的一端与地线GND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外导体15相连。 
这样,通过设置放大器53,可实现接收机灵敏度的改善。 
5.第五实施例
图16A~图16C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16A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原理的图。 
图16B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16C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具体配置示例的图。 
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B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A的区别在于,屏蔽天线电缆10C在其纵向上的一部分处具有去除部80,在该去除部80中绝缘套16和第二外导体15被去除。 
这里,屏蔽天线电缆10C的纵向上的部分是与电缆的另一端相距(nλ)/2的位置,其中λ为波长。 
在图16A~图16C中,天线元件60为(1/4)λ,并且去除部80形成于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的另一端部相距(1/4)λ的位置处。 
具体地,去除部80形成于与另一端相距160mm的位置处。 
根据第五实施例,包括第四实施例的效果在内,还能够调节天线装置的频率。 
[天线装置的特性] 
以下,考虑采用了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天线装置的特性等,其中包括与普通的棒状天线、偶极天线等的比较。 
首先,说明与棒状天线等相比而言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用于天线装置时的特点。 
图17A和图17B是表示采用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17A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闭合时的情况,图17B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打开时的情况。 
移动电话200被配置为能够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 
图17A和图17B所示的示例是使用130mm的棒状天线210的示例。 
图18A和图18B是表示采用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闭合时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18A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图18B示出了移动电话放在人体上时的特性。 
图19A和图19B是表示采用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打开时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19A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图19B示出了移动电话放在人体上时的特性。 
在图18A、图18B、图19A和图19B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移动电话等中所使用的天线是以图17A和图17B所示的棒状天线210为代表的1/4单极系统的天线。 
该天线是用作通过利用棒状天线和设备地线GND进行谐振的天线。在棒状天线210的情况下,带宽和增益极好,从而没有问题。 
但是,在该示例的情况下,如图18A、图18B、图19A和图19B所示,假设是移动电话200时,天线具有针对UHF带宽的谐振频率适合的尺寸,从而是最优的。但是,由于设备的地线GND用作天线,所以也存在特性受设备的地线GND的尺寸影响的问题。 
并且,在设备的噪声大的情况下,存在由于自辐射噪声的接收所致的灵敏度恶化的问题。 
图20是表示在棒状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系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1A和图21B是在棒状天线系统的情况下表示噪声测量结果的图。图21A示出了关机时的噪声测量结果,图21B示出了开机时的噪声测量结果。 
噪声测量系统300具有频谱分析仪310。 
如图21A和图21B所示,在棒状天线系统的情况下,接收机通过天线接收自辐射噪声。 
如果进行设备噪声测量并且优化设备地线GND,则棒状天线是很好的天线。但是,可以发现,该天线也是必须进行设备侧测量的天线。 
相反,作为尽可能地降低设备的影响的天线,存在套筒天线。 
在套筒天线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同轴导线使天线的供电点P不接触主体,可以实现设备噪声源远离天线的结构,从而能够通过C/N的改善来改善接收性能。 
图22是表示在套筒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系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3A和图23B是表示在套筒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结果的图。图23A示出了关机时的噪声测量结果,图23B示出了开机时的噪声测量结果。 
从图23A和图23B可以看出,与普通的棒状天线相比,通过采用套筒天线230,噪声可改善7dB。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在套筒天线的情况下,天线具有通过同轴电缆传输信号的结构,并且天线设于同轴电缆的前端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称为套筒的地线GND的折叠结构。 
这通过利用套筒的折叠结构增大高频阻抗而阻断了电缆的外壳所载的电流。该套筒结构使装置复杂,由此导致成本增加。 
图24A和图24B是表示采用未折返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的图。图24A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闭合时的情况,图24B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打开时的情况。 
移动电话200被配置为能够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 
图24A和图24B所示的示例是使用未折返的150mm的3芯同轴套筒天线230的示例。 
图25A和图25B是表示在采用未折返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25A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图25B示出了移动电话放在人体上时的特性。 
图26A和图26B是表示在采用未折返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打开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26A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图26B示出了移动电话放在人体上时的特性。 
在图25A、图25B、图26A和图26B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表示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该示例示出了天线通过同轴电缆被抽出的结构,由此远离接收机,并且在该示例中,天线适合于在UHF带宽中最优的情形。 
在套筒天线230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折叠结构,通过使设备地线GND和同轴电缆的地线GND起到天线的地线GND的作用来进行谐振。 
因而,问题在于谐振频率根据所连接的设备地线GND的长度变化。并且,由于接收机地线GND也有助于天线的辐射,所以在例如通过人体把持使用移动通信的情况下,因接收机地线GND被握住,会存在天线的增益受影响的问题。 
为了降低电缆和设备地线GND的影响,同时降低来自设备的噪声,必须设置折叠的地线GND。 
尽管可给出各种折叠结构,但所有结构都尺寸大、复杂并且很难以低成本实现且难以流行。 
这与套筒的功能有关。 
在配置套筒天线时,需要在同轴导线和套筒部之间留出一定距离。 
这是因为在信号传输路径中,特征阻抗与信号传输距离有关。 
并且,这是因为,如图27A和图27B所示,在传输线240的前端短路的情况下,阻抗在距端口PT1的传输距离的1/4λ处变为无穷大∞,从而起到阻断电流的陷阱的作用。但是,在就高频而言没有进行充分隔绝时构成折叠部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没起作用。 
如图28所示,在套筒部靠近同轴传输电缆的情况下发生高频耦合,从而该部分没有起到折叠结构的作用。 
因而,在如图29A和图29B所示的折叠结构由电线形成的情况下,当在折叠电缆中没有留出足够距离时,认为会产生与传输线的耦合,从而没有充分起作用。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图10A、图10B以及图13A~图16C所示,通过使用具有双层屏蔽结构的屏蔽电缆10、10A、10B和10C,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在天线装置30、30A和30B中,在通过同轴电缆进行信号传输的情况下,通过使内部导体11和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13用作同轴电缆,可进行信号传输。 
之后,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10A、10B和10C具有通过使用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2)15提供折叠结构的结构。 
在具有前述折叠结构的套筒天线的情况下,在构造折叠部时,有通过利用金属片构成折叠部的示例,或者通过对叫做5C-2V的普通高频同轴电缆的屏蔽部进行末端处理并折返该部分来构成折叠部的情况。 
但是,所有这些结构和设计都存在问题。 
相反,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10A、10B和10C,可容易地实现折叠结构。 
并且,有一种具有双层屏蔽的电缆,其包括由编织屏蔽或伺服屏蔽制成的第一层以及由例如铝箔的导电性密封制成的第二层。但是,即使该电缆用于折叠结构中,双层屏蔽被高频耦合,从而未实现折叠结构。 
相反,如同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10A、10B和10C,通过使同轴结构为双层的,第一次获得利用同轴电缆的高频特性的结构。 
这是因为套筒的折叠结构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即同轴电缆的前端短路时,阻抗在(1/4)λ的长度处变为无穷大。 
这意味着,考虑到阻抗,通过使第一外导体(编织屏蔽1)13和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2)15为同轴结构,可以实现取决于传输路径中的波长的特性。 
图30A和图30B是表示采用第三实施例的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图30A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闭合时的情况,图30B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打开时的情况。 
移动电话200被配置为能够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 
图30A和图30B所示的示例是使用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210mm的天线装置30的示例。 
图31A和图31B是表示采用第三实施例的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1A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图31B示出了移动电话放在人体上时的特性。 
图32A和图32B是表示采用第三实施例的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打开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 图。图32A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图32B示出了移动电话放在人体上时的特性。 
在图31A、图31B、图32A和图32B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在第三实施例的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30中,由设备的地线GND部分地产生零点。但是,如图31A、图31B、图32A和图32B所示,可以看出,起套筒作用的520MHz附近的增益几乎不受影响。 
图33A和图33B是表示采用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图33A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闭合时的情况,图33B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打开时的情况。 
移动电话200被配置为能够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 
图33A和图33B所示的示例是使用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210mm的天线装置30A的示例。 
图34A和图34B是表示采用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4A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图34B示出了移动电话放在人体上时的特性。 
图35A和35B是表示采用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打开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5A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图35B示出了移动电话放在人体上时的特性。 
在图34A、图34B、图35A和图35B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在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A中,通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52使电缆的内部导体11与第二外导体(编织屏蔽2)15相连来实现套筒天线。 
通过该结构,如图34A、图34B、图35A和图35B所示,可以实现不依赖于设备的地线GND并且降低了配备在人体上时的影响的天线。 
即,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A使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同时使用双层屏蔽,从而可配置成不进一步受设备影响的天线。 
图36是表示采用了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其中,电缆的一部分被去除。图36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闭合时的情况。 
图36所示的示例是使用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210mm的天线装置30B的示例。 
图37是表示在采用第五实施例电缆的一部分被去除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7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 
在图37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在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B中,即使是在电缆长的情况下,也只是通过去除双层屏蔽的绝缘套16和第二外导体15来调节谐振频率,从而可配置成线性偶极天线。 
如图37所示,可以看出,可以通过去除距另一端160mm位置处的绝缘套16和第二外导体15来调节天线的频率。[存在或不存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特性的分析] 
以下,结合偶极系统的天线说明存在或不存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特性。 
图38是表示偶极天线装置被配置为未使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三芯同轴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39是表示采用图38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9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 
在图39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如图38所示,示出了偶极天线元件250被水平设置,而作为设备主体的移动电话200被垂直设置的示例。 
在此情况下,如图39所示,尽管只通过偶极天线接收的极化波只是水平极化波,但也部分地接收到垂直极化波(参照MHz附近)。 
这表明接收到由同轴电缆所承载的无线电波。 
因而,这意味着在未设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情况下,由于电缆的长度和设备的尺寸的影响,在一部分频率处特性得以改善,相反,在另一部分频率处,恐怕消除增益(cancel gain)会被降低。 
图40是表示偶极天线装置被配置为使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三芯同轴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41是表示采用图40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41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 
在图41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在图40中,这样配置天线,即准备500MHz频率的1/4λ的两个元件(130mm)以实现470MHz~770MHz的UHF频带处的谐振,并且通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260进行平衡-非平衡转换。 
理论上可以实现不接收垂直极化波、频带很宽且增益极好的天线。 
并且,由于天线通过同轴电缆从设备抽出,所以可以说该天线是不接收装置的噪声并且在噪声方面极好的天线。 
因而,使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260需要构造不依赖于电缆的天线。 
图42是表示图40的天线装置的变化例的图。 
图43是表示采用图42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43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 
在图43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图42的天线装置是天线的元件252被折叠成沿电缆延伸的示例。该元件252设置为平行于同轴电缆230,但距离同轴电缆230大约1cm的距离。 
并且在此情况下,天线装置在增益方面极好并且起到偶极的作用。 
[折叠结构的分析] 
图44是表示图42的天线装置的变化例的图。 
图45是表示采用图44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45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 
在图45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图44的天线装置是元件252设为靠近于同轴电缆230并且就直流电来说处于绝缘状态的示例。 
在此情况下,如图45所示,可以看出特性明显变化并且500MHz频带的增益变化。 
这是因为天线元件的长度在同轴电缆230和设备基板的合成长度上延伸。 
图46表示基板的长度从图44的状态改变的示例的图。 
图47是表示采用图46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在闭合的情况下频率和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47示出了自由空间的特性。 
在图47中,由“A”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由“B”所表示的曲线示出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图46是基板的长度变为200mm×50mm的示例。 
如图47所示,可以说通过基板长度的改变,天线的增益变化极大,并且基板和一部分天线耦合,从而天线的特性改变。 
即,可以说如果电缆距基板的距离不足够大,则难以保证特性。 
相反,如前述结合图33A~图35B的说明,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30A不取决于设备(移动电话)的主体的地线GND并且具有改善的天线增益。 
并且,如前述与图30A~图32B相关的说明,在第三实施例的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天线装置30中,尽管存在部分产生零点(null)的情 况,但即使是在没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情况下,同轴陷阱起作用的500MHz频带也不存在问题。 
因而,在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双层屏蔽电缆,而不需要设置平衡-不平衡转换器来配置天线装置的情况下,可获得极好的特性。但是,通过使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能够配置成不进一步受设备影响的天线。 
并且,如图13A~图16C所示,只通过电缆的末端处理,就可以配置套筒部分,从而套筒部分可以配置为不利用金属片,或者套筒元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件。因此,可以很简单且低成本地配置天线装置,并且可以只根据电缆的粗度和平衡-不平衡转换器间隔设计天线装置。 
并且,由于不需要将天线形成为像偶极天线一样的T形,所以部件的配置也变得简单,并且该天线可用作线性天线。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可根据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可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改变。 

Claims (8)

1.一种天线装置,其包括:
屏蔽电缆,其包括从内侧起依次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第一绝缘体、第一外导体、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外导体,并且所述屏蔽电缆的外围被绝缘套覆盖;
接收机,其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屏蔽电缆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将所述接收机的电源端子连接到所述内部导体,并将所述接收机的接地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一外导体;
天线元件,其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到所述屏蔽电缆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将所述天线元件连接到所述第一外导体,并将所述内部导体连接到所述第二外导体,
其中,所述屏蔽电缆的至少一部分用作接收高频信号的天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内部导体包括多条元导线和丝体,所述丝体由拉伸强度属性比所述元导线高的材料形成于所述多条元导线之外的部分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具有所述拉伸强度属性的材料的所述丝体由芳纶纤维制成。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外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由通过多条导电的元导线编织而成的编织屏蔽形成。
5.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内部导体和所述第一外导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外导体之间具有高频阻抗。
6.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一外导体的耦合状态比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二外导体的耦合状态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一外导体之间设有密封膜。
8.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内部导体形成为多条并且各自被所述第一绝缘体之外的绝缘材料所绝缘。
CN201010122090.3A 2009-03-19 2010-03-11 天线装置 Active CN101840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9089A JP5487661B2 (ja) 2009-03-19 2009-03-19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JP2009-069089 2009-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0748A CN101840748A (zh) 2010-09-22
CN101840748B true CN101840748B (zh) 2014-07-02

Family

ID=42153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2090.3A Active CN101840748B (zh) 2009-03-19 2010-03-11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80734B2 (zh)
EP (1) EP2230672B1 (zh)
JP (1) JP5487661B2 (zh)
CN (1) CN101840748B (zh)
BR (1) BRPI1003234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8411B2 (ja) * 2009-03-19 2013-1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4889764B2 (ja) * 2009-06-08 2012-03-07 エス・ディ・ケイ株式会社 配線コード
US20110209893A1 (en) * 2010-02-26 2011-09-01 Chun-Chieh Yu Cable structure
KR101303274B1 (ko) * 2010-11-04 2013-09-03 신지앙 티안디 그룹 내장형 신축 이어폰 구조 및 단말 설비
JP6220113B2 (ja) * 2011-02-17 2017-10-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スリーブの製造方法
US8497808B2 (en) * 2011-04-08 2013-07-30 Wang Electro-Opto Corporation Ultra-wideband miniaturize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s via multi-mode three-dimensional (3-D) traveling-wave (TW)
JP5978509B2 (ja) * 2011-07-25 2016-08-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高圧導電路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5707501B2 (ja) 2011-09-26 2015-04-3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アンテナの実装方法
JP5947513B2 (ja) * 2011-09-27 2016-07-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編組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4025324A (zh) * 2011-10-12 2014-09-03 熵敏通讯公司 分布式连续天线
TW201401300A (zh) * 2012-06-26 2014-01-0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多芯纜線
US20140008097A1 (en) * 2012-07-09 2014-01-09 Kyowa Electric Wire Co., Ltd. Electric wire
EP2932510B1 (en) * 2012-12-13 2017-03-22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Inc. Coaxial cabl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DE102013223584A1 (de) * 2013-04-26 2014-10-30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Hochgeschwindigkeitsdatenkabel
JP2015222627A (ja) * 2014-05-22 2015-12-1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電線、ハーネス、電気回路、布地、衣服及びシート
JP2015222626A (ja) * 2014-05-22 2015-12-1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電線、ハーネス、電気回路、布地、衣服及びシート
US10340057B2 (en) 2015-11-24 2019-07-02 Cisco Technology, Inc. Unified power and data cable
KR20180111817A (ko) * 2016-02-15 2018-10-11 소니 주식회사 케이블
JP2018133139A (ja) * 2017-02-13 2018-08-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保護部材、車両用高圧電線、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0971285B2 (en) 2018-08-21 2021-04-06 General Cabl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Three-wire communication cable
CN111210928B (zh) * 2018-11-22 2022-05-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导线和usb数据线
KR20200070788A (ko) * 2018-12-10 2020-06-18 넥쌍 고분자-탄소 복합체 차폐층을 포함하는 고차폐 경량화 케이블
JP2020187974A (ja) * 2019-05-17 2020-11-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編組シールドおよびシールド電線
US20220344075A1 (en) * 2019-09-25 2022-10-27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Cable and antenna device with coaxial cab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2417A (en) * 1984-07-30 1987-02-10 Kraftwerk Union Aktiengesellschaft Concentric three-conductor cable
CN2701038Y (zh) * 2004-05-18 2005-05-18 李明斌 一种通讯用同轴屏蔽电缆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6920A (en) * 1981-04-01 1983-03-15 Smith Kenneth L Shielded radio frequency transmission cable
US4641110A (en) * 1984-06-13 1987-02-03 Adams-Russell Company, Inc. Shielded radio frequency transmission cable having propagation constant enhancing means
FR2660481B1 (fr) * 1990-03-27 1994-06-10 Thomson Video Equip Cable mixte electrique et optique et application a la liaison entre une tete de camera et une unite de controle.
US5414213A (en) * 1992-10-21 1995-05-09 Hillburn; Ralph D. Shielded electric cable
JP3442822B2 (ja) * 1993-07-28 2003-09-02 アジレント・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測定用ケーブル及び測定システム
JPH10334750A (ja) * 1997-05-30 1998-12-18 Hitachi Cable Ltd 耐屈曲極細多心同軸ケーブル
JP4723123B2 (ja) 2001-06-20 2011-07-13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スリーブアンテナ
US6815617B1 (en) * 2002-01-15 2004-11-09 Belden Technologies, Inc. Serrated cable core
JP4012414B2 (ja) 2002-02-25 2007-11-21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2周波用共用スリーブアンテナ
US6800810B1 (en) * 2002-09-03 2004-10-05 William Jody Page Snake for musical instrument wiring
US6847219B1 (en) * 2002-11-08 2005-01-25 Cascade Microtech, Inc. Probe station with low noise characteristics
JP4107982B2 (ja) * 2003-03-07 2008-06-25 ハラダテクノ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
JP2005197130A (ja) * 2004-01-08 2005-07-21 Yazaki Corp 同軸ケーブル
US20060011376A1 (en) * 2004-07-16 2006-01-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ulti-axial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able with multi-layered co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use
JP5124902B2 (ja) * 2004-12-09 2013-01-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JP5191712B2 (ja) 2007-09-18 2013-05-08 日置電機株式会社 電流測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2417A (en) * 1984-07-30 1987-02-10 Kraftwerk Union Aktiengesellschaft Concentric three-conductor cable
CN2701038Y (zh) * 2004-05-18 2005-05-18 李明斌 一种通讯用同轴屏蔽电缆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30672B1 (en) 2013-03-06
JP5487661B2 (ja) 2014-05-07
US20100236810A1 (en) 2010-09-23
EP2230672A2 (en) 2010-09-22
BRPI1003234B1 (pt) 2019-08-20
BRPI1003234A2 (pt) 2012-02-07
CN101840748A (zh) 2010-09-22
JP2010225333A (ja) 2010-10-07
EP2230672A3 (en) 2012-06-27
US8080734B2 (en) 2011-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0748B (zh) 天线装置
CN101853984B (zh) 天线装置
CN100583553C (zh) 耳机天线和配备有耳机天线的便携式无线电设备
CN102422489B (zh) 天线装置
US20060071869A1 (en) Earphone antenna, composite coil used therefor coaxial cable and radio device with the earphone antenna
CN101752661A (zh) 电源装置、电力电缆和接收装置
KR101646787B1 (ko) 수신 장치
US8379900B2 (en) Connecting device, antenna device, and receiving device
CN100452531C (zh) 耳机天线和配备有耳机天线的便携式无线电设备
CN107123857B (zh) 天线装置和接收装置
KR20050113620A (ko) 안테나 장치 및 안테나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20060290578A1 (en) Digital receiving antenna device for a digital television
JP2005159727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52660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52139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EP2077566A1 (en) Power cable assembly
JPH09275307A (ja) 同軸ケーブルの結合装置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H01177202A (ja) 移動体ア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