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2022A - 有机发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2022A
CN101222022A CNA2007101998937A CN200710199893A CN101222022A CN 101222022 A CN101222022 A CN 101222022A CN A2007101998937 A CNA2007101998937 A CN A2007101998937A CN 200710199893 A CN200710199893 A CN 200710199893A CN 101222022 A CN101222022 A CN 101222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lectrode
emitting component
emitting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998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2022B (zh
Inventor
扬·布洛赫维茨-尼莫斯
斯文·穆拉诺
扬·比恩施托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vaLED GmbH
Original Assignee
NovaLED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vaLED GmbH filed Critical NovaLED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1222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2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2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20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4Parallel electrical configurations of multiple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6Series electrical configurations of multiple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7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发光元件,特别是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发光元件(1;2)和由发光元件(1;2)包括的发光面(1f;2f),其借助电极(1a;2a)、相对电极(1d;2d)和有机层排列(1e;2e)构成,该有机层排列设置在电极(1a;2a)与相对电极(1d;2d)之间并与电极(1a;2a)和相对电极(1d;2d)电接触,其中,有机层排列(1e;2e)的处于发光面(1f;2f)区域内且在向电极(1a;2a)与相对电极(1d;2d)施加电压时发光的片段具有统一的有机材料结构并在电极(1a;2a)的多个并联分电极(1b;2b)上构成,该片段在一面上端侧相互电连接以及其中相邻分电极(1b;2b)之间的侧向距离小于相邻分电极(1b;2b)的宽度。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发光元件,特别是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发光元件和发光元件包括的发光面。
背景技术
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方式发射彩色光,特别是白光的有机发光元件过去几年备受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有机发光元件工艺在照明技术领域的可应用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此期间有机发光二极管将达到传统白炽灯泡范围的功率效率(参见Forrest et al,.Adv.Mat.7(2004)624)。
有机发光二极管通常采用设置在一个衬底上的层结构构成。在该层结构中,电极与相对电极之间设置有机层排列,从而有机层排列可以通过电极和相对电极施加电压。有机层排列由有机材料制造并包括一个发光区。在发光区内,载流子,即电子和空穴重新组合,它们在向电极和相对电极施加电压时注入有机层排列内并在那里迁移到发光区。通过掺杂电层与有机层排列一体化,可以明显提高光产生方面的效率。
有机发光元件可以在极其不同的应用领域使用,产生任意色彩的光,属于此类的特别是显示装置、照明装置和信号装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有机发光元件发出白光构成。这类元件对例如白炽灯、卤化灯、低压日光灯或者这类目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照明器具具有决定性的替代潜力。
尽管如此,有机发光元件工艺的成功商品化还需要解决重要的技术问题。特别的挑战是,借助OLED元件产生普通照明应用所需的大光量。由OLED元件发出的光量取决于两个因素。该元件在元件发光面区域内的亮度和发光面的尺寸。一个有机发光元件的亮度不能任意提高。此外,有机元件的使用寿命也明显受亮度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OLED元件的亮度翻番,那么其使用寿命降低2-4个系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使用寿命确定直至OLED元件以恒定电流工作降至其起始亮度一半所度过的时间。
用于照明的OLED元件的发光面必须与所要求的发光量相应进行选择。争取达到这种发光面处于从几平方厘米直至超过一平方米的范围内。
OLED元件作为电气元件典型地在约2V-约20V范围内的低电压下工作。通过OLED元件流动的电流由发光面决定。在OELD元件约100cm2这种相当小的发光面情况下,假设电流效率50cd/A和使用亮度5000cd/m2时,就需要1A的电流。
然而供给这种电流的有机发光元件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问题,而且在商品化的照明应用中不能毫无问题地按照物美价廉的方式解决。公知供电的电损耗功率与引线的电阻并与流动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因此为将损耗功率在大电流下也保持在低程度上,必须使用电阻非常低,也就是大截面的电引线。但恰恰是这一点在其突出特性其中在于平面结构的元件上是需要避免的。只要需要更大的元件面积,就必须继续提高供电电流,由此这些问题在供电方面进一步尖锐化。
出于这一原因,有人提出将多个OLED元件在一个有机发光元件上串联(参见GB 2 392 023 A)。在这种情况下,有机发光元件的总面积划分为单个OLED元件,它们在一个或者多个串联电路上相互电连接。按照这种方式,发光元件的工作电压大致提高一个系数,其与串联OLED发光元件的数量相应,其中,流动电流减少相同的系数。通过在提高工作电压的同时降低工作电流,这样在相同功率下可以明显简化发光元件的控制,因为总体上显然更容易取代高电流把高电压引向电气元件。从利用OLED发光元件的串联电路中产生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在OLED发光元件之一的两个电极,即阴极和阳极之间短路的情况下,虽然有机发光元件的一部分发光面失效,但整体上发光元件仍继续发光,而且整体上发射的光量甚至由于现在对仍未失效的OLED发光元件提高了的工作电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因此采用OLED发光元件串联电路的这种发光元件在OLED发光元件之一短路后仍可以继续使用。与此相反,仅具有单独一个OLED发光元件的有机发光元件在阳极与阴极之间短路时则不能使用。
然而,对于制造采用OLED发光元件串联电路的OLED发光元件来说,需要一种错综复杂的制造方法。一方面需要将在承载衬底上构成的电极结构化,以确定分配给单个串联的OLED发光元件的电极,此外还需要将单个OLED发光元件的有机层排列和此后构成的覆盖电极结构化。对此可以考虑各种各样公开的方法。
在使用可以通过真空蒸镀涂覆的有机材料OELD情况下,适用于结构化的方法借助掩膜蒸镀。其他方法例如有借助LITI(“激光诱导热成像Laser Induced Thermal Imaging”)涂覆,其中由加载有机材料的承载膜将至少一部分有机材料通过承载膜借助激光逐点精确加热转移到衬底上。但LITI方法只能用于OLED发光元件有机层排列的结构化。在它那方面通常由银、铝或者镁等金属或者铟锡氧化物(ITO)等可导电透明氧化物组成的覆盖电极的结构化,则必须使用其他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在制造有机发光元件的框架内造成相当大的开支,由此产生高成本。对于使用掩膜的情况来说,此外的问题是有限的分辨率,也就是说,单个串联的OELD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受到掩膜连接片尺寸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在取决于掩膜连接片之间空白的尺寸情况下,需要掩膜连接片的一定宽度,以保证掩膜的机械稳定性。
因此为简化借助掩膜的结构化,合理地放弃借助掩膜结构化区域的微观分辨率。这一点可以由此进行,即串联的OLED发光元件相当大地构成,例如约1cm2的尺寸。由此可以使用低精密度的掩膜,其可以借助简单方法定向,例如借助在使用定位销的情况下定向。这种方法在大批量生产时,显然比例如在借助显微镜下的定位标记定向基础上的微调方法更加有利。
此外,使用掩膜在可达到的处理时间方面是一个限制因素,因为掩膜的微调是总过程持续时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借助使用降低精度的方法可以减少与定位相关的过程时间。
对于制造有机发光元件的特定方法来说,例如连续滚压法,在公知的利用掩膜方面存在其它问题。一方面在这种方法中,掩膜与上面堆叠电极和有机层排列层的衬底必须同时输送,而不改变掩膜相对于衬底的位置。另一方面在这种方法中,掩膜必须向衬底定向,其中,在连续滚压法中需要时必须停住衬底。因此值得追求的是,提供一种无需使用高分辨率掩膜的过程。
利用降低精度的掩膜实际上并未产生优化,因为它带有相当大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构成较大的OELD分面。只要这些分面之一由于短路而失效,元件的大部分发光面就会无效,也就是它们在发光元件工作时仍旧黑暗。但由此总元件在其功能上受到显著影响。虽然在短路的OLED发光元件的串联电路上电压少量下降,由此提高其他OLED发光元件的电压,因此然后整体上发射的光仅有少量变化,但有机发光元件给人的视觉印象却明显变差。这一点对应用目的来说不可接受。发光元件让观察者感觉已经损坏。此外,OLED发光元件上的短路导致正常通过总面积分布流动的总电流几乎仅通过短路部位导过。由此造成局部强过热,从而产生欧姆损耗和存在的危险是,短路部位上的电阻明显提高并因此例如由于有机或者无机层脱层而将短路部位绝缘。
面临的危险是,用于保护发光元件涂覆的封装不能承受这种局部的热应力,特别是在目前对未来的OLED照明元件考虑使用薄层封装的情况下。OLED元件的面积越大,这种不利效应也就越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得到改进的有机发光元件,其中避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
该目的依据本发明通过一种按非从属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得以实现。本发明具有优点的进一步构成为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本发明的设想包括提供一种有机发光元件,特别是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发光元件和由发光元件包括的发光面,其借助电极、相对电极和有机层排列构成,有机层排列设置在电极与相对电极之间并与电极和相对电极电接触。有机层排列的处于发光面区域内且在向电极与相对电极施加电压时发光的片段具有统一的有机材料结构并在电极的多个并联分电极上构成,其中相邻分电极之间的侧向距离小于相邻分电极的宽度。并联分电极上的片段内有机层排列的统一有机材料结构在这种联系上意味着,由于相同类型的材料成分发出相同颜色的光。光可以具有可见光谱的任意颜色。这些片段可以单独各自包括发出不同颜色光的发射极材料,然后为每片段单独将其混合成一种混合光,特别是白光。
电极多个并联分电极具有的结构上构成的优点是,例如在分电极之一的区域内局部出现短路的情况下,整个有机发光元件的功率效率仍旧很高。发光元件工作时的光学形象在这种局部短路的情况下,对观察者来说也尽可能保持完好无损。并联电路防止发光元件总失效。相邻分电极之间的侧向距离与相邻分电极的宽度具有的比例在短路情况下也确保观察者所要求的发光面形象。
电极具有的多个并联分电极的结构化在过程技术上可以无明显增加开支地进行转换。在电极在衬底面上构成的情况下,这一点可以借助光刻技术,但也可以借助印刷法进行。但此外也可以使用定位精确度较低的这种公知简单的掩膜技术。特别是在与后一种技术的结合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优选由有机层排列占用的区域与由具有多个分电极的电极占用的区域基本上同样大小。低定位精确度的掩膜可以简单、迅速和低成本地在生产过程中应用。
依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构成,相邻分电极之间的侧向距离小于相邻分电极宽度的一半。在本发明一种依据目的的构成中,相邻分电极之间的侧向距离小于相邻分电极宽度的三分之一。对观察者来说,相邻分电极之间的距离与分电极的宽度相比越小,一个或者多个分电极在短路时的失效对观察者的光学形象就越不明显。依据目的,相邻分电极之间的距离与相邻分电极的宽度之比因此也可以这样选择,使肉眼在光学形象上分辨不出两个与此相邻且工作时仍发光的分电极之间的一个分电极的失效。
依据本发明一种具有优点的实施方式,多个分电极作为带状电极构成。带状电极在这种联系上意味着,分电极沿其延伸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材料宽度,正如对于带子来说常见的那样。带子例如可以沿一条单重或者多重弯曲的线或者锯齿形的线分布。依据目的,相邻分电极的弯曲处或者锯齿形棱边嵌入对面的凹处内,由此改善发光面尽可能统一的发光图像。
依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构成,优选带状电极直线分布构成。由此提供一种过程技术上可以尽可能少的开支制造的构成。
在本发明一种具有优点的构成中,有机层排列在发光面的区域内基本上贯通构成。如果有机层排列在发光面的区域内基本上贯通构成,那么这样简化制造,因为有机层排列基本上可以在一个共同的制造步骤中涂覆。但然后仅设置在分电极区域内的有机层排列的分区域发光。中间区域工作时仍旧黑暗。分电极区域内构成也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并共同有助于发光面的有机发光元件。因此,中间区域在制造发光元件时其中受到损坏的情况下,这一点正如电极作为覆盖电极构成并在将覆盖电极涂覆在有机层排列上后,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激光光刻技术在分电极上进行结构化时出现的那样,该元件也不会受到损坏。
依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构成,电极的多个分电极的数量至少为10个,优选至少为30个和进一步优选至少为100个。10个分电极的数量构成一个最低值,从该最低值起可以避免发光元件在短路情况下完全失效。对于约30个分电极的数量来说就已经可以由此在短路情况下通过使用适当的漫射膜或者其他漫射件,使观察者在适当的最低距离上凭肉眼看不出分电极的缺陷。只要分电极的数量达到约100个,即使在不使用漫射膜的情况下,观察者凭肉眼在一定的最低距离也看不出可能的短路。分电极数量的这种数据应视为近似值,因为对短路效应更确切的陈述除了发光元件的技术细节,如电极材料的层电阻、相对电极的电阻、工作电压和电流以及分电极的数量和尺寸外,还需要了解工作亮度。
在本发明一种优选构成中,发光元件的最大工作电压低于10V,优选低于6V和进一步优选低于4V。10V是iii型普通有机发光元件大概的工作电压。6V相当于iii型较复杂有机发光元件大概的工作电压,正如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这种元件那样。4V是pin型有机发光元件大概的工作电压,正如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这种元件那样。此外,10V、6V和4V也可以视为单重、双重堆叠和三重堆叠的pin-OELD大概的工作电压。
依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构成,发光面区域内的最大工作亮度至少为500cd/m2,优选至少为1000cd/m2和进一步优选至少为5000cd/m2。数值500cd/m2是一种亮度极限值,从该极限值起本发明在照明技术上的应用认为特别符合目的。只要照明部件具有1平方米的发光总面积,500cd/m2亮度时的光功率就相当于一个100W白炽灯泡光功率的一半。1000cd/m2的亮度大致相当于照明部件尚不使观察者感到目眩的阈值,只要其例如在一种照明情景下作为天花板光源使用。5000cd/m2相当于被认为是对于发光元件每个发光面积的光功率与发光元件的使用寿命之间最大化的有利数值的亮度。对于产品的商品优化,合理的是追求这个范围内的亮度,以便在一方面元件的设备投资成本和制造成本与另一方面生产能力和使用寿命之间产生平衡。
依据本发明一种具有优点的实施方式,多个分电极各自采用一种层电阻和宽度构成,其中层电阻与宽度的乘积得出的数值处于10-1000mm*Ohm/平方之间,优选处于100-1000mm*Ohm/平方之间。
依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构成,优选与发光面平面叠加构成一个漫射光的元件。按照这种方式,一个或者多个分电极并因此与其连接的有机区域特别是由于短路造成的失效,在发光元件工作时的光学形象上对观察者更加有效地得到抑制。
在本发明一种具有优点的构成中,漫射光的元件包括一个漫射光的衬底,上面堆叠电极、相对电极和有机层排列。
依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构成,漫射光的元件可以包括漫射膜。
依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构成,发光元件依据从下列结构组中选取的至少一种结构构成:透明发光元件、顶层发射发光元件、底层发射和两侧发射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一种依据目的的构成中,发光面具有多个平方厘米的面积尺寸。
依据本发明一种具有优点的实施方式,有机层排列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掺杂的载流子迁移层。使用掺杂的有机层明显有助于改善有机发光元件的功率效率(参见例如DE 100 58 578C1)。可以使用p或者n掺杂或者它们的组合。利用掺杂材料改善电掺杂区域内的导电能力。
依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构成,优选发光元件与结构相同的至少一个其他发光元件串联。由此单个发光元件上多个分电极的并联电路与一个有机发光元件上多个发光元件的串联电路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一种具有优点的构成中,发光元件与结构相同的至少10个其他发光元件串联,优选与至少27个其他发光元件和进一步优选与至少55个其他发光元件串联。在10个发光元件的串联电路中,每个发光元件4V的工作电压得出40V的总工作电压,由此发光元件可以借助一个与保护低压范围相应的电源工作。这个范围常见的电压极限为42V的交流电压。在工作电压4V的约27个元件组合时,得出发光元件的总电压约为110V,这是经常可供使用的电源电压。在工作电压4V的约55个元件组合时,发光元件的总电压约为220V,这同样是经常可供使用的电源电压。借助发光元件的工作电压与可供使用的电源电压的匹配,元件的控制可以这样得到简化,使电源与元件之间仅需连接一个整流器。可以配置多个发出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元件。
此外,可以将两个串联电路在一个发光元件上这样组合,使其利用可供使用的交流电压,也就是说,在两个加载相位的情况下串联电路之一发光。对于这种设置来说,提高供电交流电压的频率,以便向观察者显示一种无闪烁的连续发光。
具有多个并联分电极的电极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造。属于此类的特别是变异的半导体氧化物材料或者金属。在一种构成中,电极由铟锡氧化物(ITO)构成。因为ITO的处理可以借助光刻技术进行,其中,用于构成分电极的微观结构化可以毫无问题和无附加成本,所以电极划分成分电极不需要附加开支。ITO分电极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非常小,例如10μm。对肉眼整体上形成发光面的均匀图像。如果在这种设置中发光面之间出现短路,那么分电极内ITO的结构化防止发光元件在全部区域上总失效。这一点的依据在于,ITO具有比较高的层电阻,从中由于分电极很高的纵横比也产生ITO分电极的高电阻。但正常工作时因为分电极的并联电路只有非常小的电流通过单个分电极,所以有机发光元件的效率保持很高。只有在电极与分电极之间瞬间短路时,才形成局部较高的电流,但其受到ITO分电极大电阻的限制。在短路的情况下,因此仅在相关ITO分电极的面上不再发光。发光元件发光面的其余区域以几乎不变的亮度继续发光。
依据本发明一种依据目的的进一步构成,相邻发光元件相对电极彼此相邻构成的边缘片段之间的距离大于多个分电极各自的宽度,优选大于多个分电极各自宽度的三倍和进一步优选大于多个分电极各自宽度的十倍。相邻发光元件相对电极彼此相邻构成的边缘片段在从上面观察时彼此相对设置。
所提出的有机发光元件可以用于不同的应用目的。属于此类的特别是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如显示器。在显示器的情况下可以将依据有机发光元件所提出的构成之一单独构成的像素相互组合,以产生多种颜色的显示器,例如RGB显示器。
所提出的发光元件在受到严重机械损坏的情况下仍保持很高的性能。该元件可以借助所谓的薄层封装防止如空气中的氧和水等环境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封装直接处于元件的表面上,封装与层排列之间不存在空腔,例如像传统封装中例如借助粘接玻璃面板的情况那样。在这种配置中,即使在例如像元件被物体撞透或者穿透而出现机械损坏的情况下仍可继续工作。这种继续工作特别是在汽车制造领域或者军事用途中人们所期望的。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示出具有两个串联发光元件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图1有机发光元件的一个片段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具有两个串联发光元件1、2的有机发光元件的示意图。两个发光元件1、2各自具有一个电极1a、2a,其作为多个平行分布且带状构成的分电极1b、2b的排列构成。分电极1b、2b与各自的接触件1c、2c连接并这样并联。两个发光元件1、2此外具有各自一个相对电极1d、2d,其作为平面电极构成。在一种简化的实施方式中(未示出),有机发光元件由仅一个以与发光元件1、2相似方式构成的发光元件构成。
在图1的构成中,具有分电极1b、2b的电极1a、2a与相对电极1d、2d之间各自有一个有机层叠1e、2e,即有机材料的层排列与电极1a、2a和相对电极1d、2d接触构成。有机层叠1e、2e包括一个发光区,从而利用发光元件1、2在向电极1a、2a和相对电极1d、2d施加电压时可以产生光。在发光元件1、2的内部,所属的有机层叠1e、2e具有基本上统一的材料成分。利用分电极1d、2d和有机层叠1e、2e在两个发光元件1、2上各自构成的发光面1f、2f因此发出各自统一颜色的光,其中,两个发光元件1、2所发光的颜色可以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发光面1f、2f也可以发出白光,其作为不同颜色的光由不同的有机发射极材料反射到有机层叠1d、2d内混合产生。
图2示出图1有机发光元件一片段的放大图。分电极1b、2b具有宽度D。相邻分电极20、21之间的距离在图2中采用C标注。分电极1b、2b具有长度B。在图2中,A表示两个发光元件相对电极1d、2d彼此相邻构成的边缘片段之间的距离。
除了前面介绍的参数外,为优化有机发光元件可以使用其他参数:串联发光元件的数量M、每个电极的分电极数量N、有机发光元件工作时(每个面)的电阻R、层电阻S、工作亮度H和工作电压U。为在取决于具体应用情况下配合本发明的通用原理,一个或者多个前面详细列举的参数可以单独配合。
下面详细介绍其他实施例。
在一个玻璃衬底(未示出)上涂覆五个串联的发光元件。它们共同构成有机发光元件。一个ITO制成的基电极采用光刻技术被结构化为带状分电极。分电极各自与一个接触件连接。分电极的长度B为20mm;其宽度D各自为1mm。ITO的层电阻为20Ohm/平方。并联分电极的数量为N=100;其距离C为20μm。在发光元件上各自以60cd/A的电流效率E大面积蒸镀发射绿光的有机层区域。为此作为这种公知的有机层叠使用发射绿光的磷光发射极材料Ir(PPy)3(参见He et al.,Appl.Phys.Lett.,85(2004)3911)。在4V的电压U和约10mA/cm2的电流密度时达到6000cd/m2的亮度H。相邻发光元件的金属覆盖电极之间的距离A为3mm。
如果在ITO的分电极之一中间现在出现短路,那么电流通过在该分电极区域内构成的OLED元件仅还受到通向元件的ITO引线体电阻的限制。引线电阻在这种具体情况下为:S*(B/2D),也就是200Ohm。系数1/2因此涉及短路处于分电极的中心。
在分电极内构成的其余OLED元件均一切功能正常。其包括ITO体电阻在内的总电阻约为20Ohm,正如很容易地从工作电压、面积和电流密度中计算出来的那样。在这里依据近似值假设,全部发光面上的OLED元件以一种均匀亮度发光。实际上OLED元件的区域发光亮度较暗,在这些区域内由于电流通过电极输送要承受一定的电压降。
情况是近10%的电流通过短路流出和90%以上通过其余的OLED元件流出。这一点此外意味着,发光元件即使在这种短路情况下仍发出90%以上的光。对于由五个这种发光元件组成的整个有机发光元件来说,尽管短路但仍可观察到约98%的光辐射。这一点适用短路在一个分电极的中心出现。如果短路远离接触件,那么ITO体电阻就会变大并因此短路电流再次以一个最大为2的系数变小。这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始终仍有99%的光从照明元件发出。
短路最不利的位置处于与分电极的接触件相邻的区域内。于是仅3mm的分电极长度有效(与两个相继金属电极的距离相应),也就是引线电阻为60Ohm。这一点意味着,发光元件约以75%的亮度继续发光,整个有机发光元件甚至始终仍以95%继续发光。情况因此表明,在短路最不利的情况下,有机发光元件的功能仍非常正常。
A与D的比例越小,相邻接触件附近短路的影响就越大。因此比例A∶D依据目的大于1,优选大于3和进一步优选大于10。在比例A∶D为1时,一个具有例如100个分电极的发光元件在接触件附近短路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漫射膜使观察者在足够的距离下仅凭肉眼,也就是没有专用放大工具例如放大镜的情况下,仍感到均匀发光。只要比例A∶D在这种情况下为3,即使没有漫射膜也能达到均匀的形象。在比例为10时,借助漫射膜在带数为10时观察者在足够的距离内就可以感觉到均匀的亮度。
如果同样多个短路处于一个有机发光元件上或者一个发光元件上,那么该元件始终保持功能正常,但效率随着每个增加的短路继续降低。
一种发光元件即使在短路情况下仍然更加高效构成的方案在于,分电极更薄地构成。于是通过短路的电流与通过发光元件其余区域的电流的比例可以进一步改善。但不能不合理地使带状分电极比短路典型的横向延伸更薄。分电极薄于10μm因此并不适用。
利用本发明特别是可以提高生产收益率,因为发光元件在形成个别短路情况下仍可以使用。
为进一步改善光学形象,漫射元件可与发光元件一体化,由此一方面分电极之间不发光的区域和另一方面由于短路而失效的区域借助其他发光区域的漫射光进行覆盖。
也可以不将衬底侧的基电极,而是将覆盖电极特别是以带状进行结构化。这一点例如可以借助平面覆盖电极的激光处理进行,然后将其在一定程度上切割成带状。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可以破坏有机层叠处于覆盖电极所要去除区域下面的区域,而不会由此对整个元件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样处理的区域反正也不发光。
所提出的有机发光元件无论是具有一个还是具有多个串联的发光元件,均可以在显示器上使用,以便特别是为例如体育场幕墙或者这类幕墙上使用、具有多个平方厘米尺寸非常大像素的显示器形成像素。在这里,根据发光元件避免在短路情况下同时使整个像素失效。取代其通过观察者确定略微降低一个像素不再起决定性作用的亮度。
如果在带状电极的区域内构成的元件本身在工作亮度中具有低欧姆的电阻,那么发光元件的效率损耗会特别低。特别是在具有有机层叠上电掺杂区的OLED元件上是这种情况。
如果工作亮度范围内的亮度-电压特性曲线不过于陡峭,发光元件的光辐射特别均匀。这一点例如是这种情况,即0.4V的电压差引发最大40%,优选最大20%的亮度差。
在一个以距离K远离相邻发光元件接触件的位置上出现短路时,为所提出的发光元件的百分比效率损耗V得出一种简化的近似值公式,其中A<K<B:
V=U*E/(M*N*B*H*S*K)
从中产生一系列进一步的设计原则。可以不受影响的唯一数值显然是短路的位置K。否则适用短路情况下效率损耗特别低的是,
-在分电极上构成的OLED元件的工作电压小,依据目的小于10V,优选小于6V和进一步优选小于4V;
-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数量大,依据目的大于10,优选大于27和进一步优选大于55;
-带状分电极的数量大,依据目的大于10,优选大于30和进一步优选大于100;
-在分电极上构成的OLED元件足够亮地工作,依据目的具有至少500cd/m2的亮度,优选具有至少1000cd/m2的亮度和进一步优选具有至少5000cd/m2的亮度。
特别关注S和B的乘积。S越大,B必须越短,因为否则ITO上正常工作时的欧姆损耗过大并因此会导致元件无效。取得良好结果的是,乘积S*B处于10-1000mm*Ohm/平方之间,优选处于100-1000mm*Ohm/平方之间。
在上面的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中公开的本发明的特征无论是单独还是以任意组合,对以其不同的实施方式实现本发明来说均具有重要意义。

Claims (20)

1.有机发光元件,特别是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
-发光元件(1;2)和
-由发光元件(1;2)包括的发光面(1f;2f),其借助电极(1a;2a)、相对电极(1d;2d)和有机层排列(1e;2e)构成,该有机层排列设置在电极(1a;2a)与相对电极(1d;2d)之间并与电极(1a;2a)和相对电极(1d;2d)电接触,
其中,有机层排列(1e;2e)的处于发光面(1f;2f)区域内且在向电极(1a;2a)与相对电极(1d;2d)施加电压时发光的片段具有统一的有机材料结构并在电极(1a;2a)的多个并联分电极(1b;2b)上构成,该片段在一面上端侧相互电连接以及其中相邻分电极(1b;2b)之间的侧向距离小于相邻分电极(1b;2b)的宽度。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相邻分电极(1b;2b)之间的侧向距离小于相邻分电极(1b;2b)宽度的一半。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相邻分电极(1b;2b)之间的侧向距离小于相邻分电极(1b;2b)宽度的三分之一。
4.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多个分电极(1b;2b)作为带状电极构成。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带状电极直线分布构成。
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有机层排列(1e;2e)在发光面(1f;2f)的区域内基本上贯通构成。
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电极(1a;2a)多个分电极(1b;2b)的数量至少为10个,优选至少为30个和进一步优选至少为100个。
8.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发光元件(1;2)的最大工作电压低于10V,优选低于6V和进一步优选低于4V。
9.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发光面(1f;2f)区域内的最大工作亮度至少为500cd/m2,优选至少为1000cd/m2和进一步优选至少为5000cd/m2
10.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多个分电极(1b;2b)各自采用一种层电阻和宽度构成,其中层电阻与宽度的乘积得出的数值处于10-1000mm*Ohm/平方之间,优选处于100-1000mm*Ohm/平方之间。
11.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与发光面(1f;2f)平面叠加构成一个漫射光的元件。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漫射光的元件包括一个漫射光的衬底,上面堆叠电极(1a;2a)、相对电极(1d;2d)和有机层排列(1e;2e)。
13.按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漫射光的元件包括一个漫射膜。
14.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发光元件(1;2)依据从下列结构组中选取的至少一种结构构成:透明发光元件、顶层发射发光元件、底层发射和两侧发射发光元件。
1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发光面(1f;2f)具有多个平方厘米的面积尺寸。
1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有机层排列(1e;2e)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掺杂的载流子迁移层。
1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发光元件(1)与结构相同的至少一个其他发光元件(2)串联。
18.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发光元件与结构相同的至少10个其他发光元件串联,优选与至少27个和进一步优选与至少55个其他发光元件串联。
19.按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相邻发光元件(1、2)的相对电极(1d、2d)的彼此相邻构成的边缘片段之间的距离大于多个分电极(1b、2b)各自的宽度,优选大于多个分电极(1b、2b)各自宽度的三倍,和进一步优选大于多个分电极(1b、2b)各自宽度的十倍。
20.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在从下列装置组中选取的装置上的应用: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2007101998937A 2006-12-14 2007-12-14 有机发光构件 Active CN101222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6059509.2 2006-12-14
DE102006059509A DE102006059509B4 (de) 2006-12-14 2006-12-14 Organisches Leuchtbauel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2022A true CN101222022A (zh) 2008-07-16
CN101222022B CN101222022B (zh) 2012-08-08

Family

ID=39204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8937A Active CN101222022B (zh) 2006-12-14 2007-12-14 有机发光构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143250A1 (zh)
EP (1) EP1933400B1 (zh)
JP (1) JP5232461B2 (zh)
KR (1) KR101454731B1 (zh)
CN (1) CN101222022B (zh)
DE (1) DE102006059509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3745A (zh) * 2017-04-27 2017-09-0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阵列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15567A1 (de) 2004-08-13 2006-02-16 Novaled Ag Schichtanordnung für ein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DE502005002342D1 (de) * 2005-03-15 2008-02-07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DE502005002218D1 (de) 2005-04-13 2008-01-24 Novaled Ag Anordnung für eine organische Leuchtdiode vom pin-Typ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P1729346A1 (de) * 2005-06-01 2006-12-06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s Bauteil mit einer Elektrodenanordnung
EP1739765A1 (de) * 2005-07-01 2007-01-03 Novaled AG Organische Leuchtdiode und Anordnung mit mehreren organischen Leuchtdioden
DE502005004675D1 (de) * 2005-12-21 2008-08-21 Novaled Ag Organisches Bauelement
EP1804308B1 (en) * 2005-12-23 2012-04-04 Novaled AG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a plurality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units stacked upon each other
EP1804309B1 (en) * 2005-12-23 2008-07-23 Novaled AG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layer structure of organic layers
EP1808909A1 (de) 2006-01-11 2007-07-18 Novaled AG Elekrolumineszente Lichtemissionseinrichtung
EP1848049B1 (de) * 2006-04-19 2009-12-09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DE102007019260B4 (de) * 2007-04-17 2020-01-16 Novaled Gmbh Nichtflüchtiges organisches Speicherelement
DE102008036062B4 (de) 2008-08-04 2015-11-12 Novaled Ag Organischer Feldeffekt-Transistor
DE102008036063B4 (de) * 2008-08-04 2017-08-31 Novaled Gmbh Organischer Feldeffekt-Transistor
DE102008051012B4 (de) 2008-10-13 2015-07-16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P2267818B1 (en) 2009-06-22 2017-03-22 Novaled GmbH Organic lighting device
US8137148B2 (en) * 2009-09-30 2012-03-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nolithic parallel interconnect structure
US20120261652A1 (en) 2009-10-14 2012-10-18 Novaled Ag Electro-Optical, Organic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DE102009057212B4 (de) 2009-12-01 2017-04-06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Unterdrückung partieller Kurzschlussursachen bei elektrischen Bauelementen auf Basis organischer Materialien
DE102010061013B4 (de) 2010-12-03 2019-03-21 Novaled Gmbh Organisches elektro-optisches Bauelement
TWI461104B (zh) * 2011-12-20 2014-11-11 Au Optronics Corp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DE102012109208B4 (de) * 2012-09-28 2019-05-23 Osram Oled Gmbh Verfahren zum Bearbeiten einer Vorrichtung mit wenigstens einer elektrischen Schichtenstruktur und Bauelementanordnung hierfür
DE102013109822A1 (de) * 2013-09-09 2015-03-12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Strahlungs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selb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6164A (en) * 1977-05-16 1981-05-05 Schroeder Becky J Electroluminescent backing sheet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dark
US6229265B1 (en) * 1977-05-16 2001-05-08 Becky J. Schroeder-Perry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of line segments
US4356429A (en) * 1980-07-17 1982-10-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cell
US4769292A (en) * 1987-03-02 1988-09-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modified thin film luminescent zone
JP2813428B2 (ja) * 1989-08-17 1998-10-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該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7494638B1 (en) * 1990-08-30 2009-02-24 Mitsubishi Corporation Form of carbon
US5093698A (en) * 1991-02-12 1992-03-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EP0676461B1 (de) * 1994-04-07 2002-08-14 Covi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GmbH Spiroverbindungen und ihre Verwendung als Elektrolumineszenzmaterialien
US5703436A (en) * 1994-12-13 1997-12-30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Transparent contacts for organic devices
US5707745A (en) * 1994-12-13 1998-01-13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Multicol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JP3586939B2 (ja) * 1994-12-22 2004-1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El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327558B2 (ja) * 1995-11-28 2002-09-24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デバイスを改良するために使用される有機/無機合金
JPH10125469A (ja) * 1996-10-24 1998-05-15 Tdk Corp 有機el発光素子
US5811833A (en) * 1996-12-23 1998-09-22 University Of So. Ca Electron transporting and light emitting layers based on organic free radicals
US5917280A (en) * 1997-02-03 1999-06-29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Stack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US6337492B1 (en) * 1997-07-11 2002-01-08 Emagin Corporation Serially-connec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stack having conductors sandwiching each light emitting layer
US6303238B1 (en) * 1997-12-01 2001-10-16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LEDs doped with phosphorescent compounds
US6396208B1 (en) * 1998-01-27 2002-05-28 Nec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GB9805476D0 (en) * 1998-03-13 1998-05-13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S6406804B1 (en) * 1998-04-09 2002-06-18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3884564B2 (ja) * 1998-05-20 2007-02-2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el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CN1237496C (zh) * 1998-07-24 2006-0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US6274980B1 (en) * 1998-11-16 2001-08-14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Single-color stack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0196140A (ja) * 1998-12-28 2000-07-14 Sharp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法
GB2347013A (en) * 1999-02-16 2000-08-23 Sharp Kk Charge-transport structures
US7001536B2 (en) * 1999-03-23 2006-02-21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as phosphorescent emitters in organic LEDs
GB2367692A (en) * 1999-06-09 2002-04-10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Method of producing organic light-emissive devices
WO2001005194A1 (fr) * 1999-07-07 2001-01-18 Sony Corporation Procede et appareil de fabrication d'afficheur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que souple
US6310360B1 (en) * 1999-07-21 2001-10-30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Intersystem crossing agents fo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xcitons i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BE1012802A3 (fr) * 1999-07-28 2001-03-06 Cockerill Rech & Dev Dispositif electroluminescent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KR20010050711A (ko) * 1999-09-29 2001-06-15 준지 키도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그룹 및 이런소자들의 발광스펙트럼의 제어방법
KR100377321B1 (ko) * 1999-12-31 2003-03-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피-형 반도체 성질을 갖는 유기 화합물을 포함하는 전기소자
KR100743052B1 (ko) * 2000-01-25 2007-07-26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전기발광 소자,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및 조명원
US6660410B2 (en) * 2000-03-27 2003-12-09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US6645645B1 (en) * 2000-05-30 2003-11-11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US6348359B1 (en) * 2000-09-22 2002-02-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thode contact structures i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DE10058578C2 (de) * 2000-11-20 2002-11-28 Univ Dresden Tech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mit organischen Schichten
US6573651B2 (en) * 2000-12-18 2003-06-03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Highly efficient OLEDs using doped ambipolar conductive molecular organic thin films
JP4994564B2 (ja) * 2001-03-02 2012-08-08 ザ、トラスティーズ オブ プリンストン ユニバーシティ 二重ドープ層燐光有機発光装置
US6580027B2 (en) * 2001-06-11 2003-06-17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Solar cells using fullerenes
DE10145492B4 (de) * 2001-09-14 2004-11-11 Novaled Gmbh Elektrolumineszente Lichtemission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als Weißlichtquelle
US6734457B2 (en) * 2001-11-27 2004-05-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6642092B1 (en) * 2002-07-11 2003-11-0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Thin-film transistors formed on a metal foil substrate
GB2392023A (en) * 2002-08-05 2004-02-18 Gen Electric Series connected oled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6693296B1 (en) * 2002-08-07 2004-02-17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apparatus including a series of OLED devices
US7034470B2 (en) * 2002-08-07 2006-04-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Serially connecting OLED devices for area illumination
TW556446B (en) * 2002-09-11 2003-10-01 Opto Tech Corp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6965197B2 (en) * 2002-10-01 2005-11-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US6870196B2 (en) * 2003-03-19 2005-03-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Series/parallel OLED light source
US6936961B2 (en) * 2003-05-13 2005-08-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scad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connecting units with N-type and P-type organic layers
US7245074B2 (en) * 2003-07-24 2007-07-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DE10357044A1 (de) * 2003-12-04 2005-07-14 Novaled Gmbh Verfahren zur Dotierung von organischen Halbleitern mit Chinondiiminderivaten
US7012585B2 (en) * 2004-02-06 2006-03-14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fault tolerance
US20060014044A1 (en) * 2004-07-14 2006-01-19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with multiple light-emitting modules
US7543954B2 (en) * 2004-09-15 2009-06-09 World Properties, Inc. Large area EL lamp
CN101320754A (zh) * 2004-09-17 2008-12-10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
US7242141B2 (en) * 2004-09-27 2007-07-10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 Gmbh Integrated fuses for OLED lighting device
JP4653455B2 (ja) * 2004-10-28 2011-03-1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封止部材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EP1701395B1 (de) * 2005-03-11 2012-09-12 Novaled AG Transparentes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EP1753048B1 (de) * 2005-08-11 2008-08-20 Novaled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top-emittierenden Bauteils sowie Verwendung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3745A (zh) * 2017-04-27 2017-09-0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阵列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123745B (zh) * 2017-04-27 2018-12-1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阵列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2022B (zh) 2012-08-08
JP2008153224A (ja) 2008-07-03
KR101454731B1 (ko) 2014-10-27
JP5232461B2 (ja) 2013-07-10
EP1933400A2 (de) 2008-06-18
EP1933400B1 (de) 2020-01-22
KR20080055733A (ko) 2008-06-19
US20080143250A1 (en) 2008-06-19
DE102006059509A1 (de) 2008-06-26
DE102006059509B4 (de) 2012-05-03
EP1933400A3 (de) 201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2022B (zh) 有机发光构件
KR100811473B1 (ko) 전계발광패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광원장치
US731944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source
JP5676867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7728514B2 (en) Illumination source providing enhanced color mixing
CN101517770B (zh) 发光装置
CN100476523C (zh) 液晶显示装置、照明装置和背光源
US9142535B2 (en) Vertically printing LEDs in series
JP5520288B2 (ja) 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および照明装置
EP2983207B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425043B (zh) 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及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CN104770063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JP5991686B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2164775A (zh) 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射器的大灯
CN107180847A (zh) 像素结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802881A (zh) 显示屏、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
JP2005531899A (ja) 透明な陰極を備える電場発光装置
WO1998059382A1 (en) Voltage controlled col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5857006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US20140061611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CN109841751B (zh) 有机发光器件的照明装置
US9674921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and lighting device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JP2002134273A (ja) 有機el素子
CN109742204B (zh) 发光器件、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8417735B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制备方法、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