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1172C - 储液器 - Google Patents

储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1172C
CN100371172C CNB200510073185XA CN200510073185A CN100371172C CN 100371172 C CN100371172 C CN 100371172C CN B200510073185X A CNB200510073185X A CN B200510073185XA CN 200510073185 A CN200510073185 A CN 200510073185A CN 100371172 C CN100371172 C CN 10037117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liquid
path
pressure contact
absorption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731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33488A (zh
Inventor
小川将史
髙桥亘
楠城达雄
小泷靖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733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34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11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117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Abstract

一种储液器,包括用于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室和一容纳用于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部件的吸收体室。液体收容室和吸收体室经由隔壁分隔。隔壁具有允许液体收容室和吸收体室连通的连通部。除连通部外,液体收容室基本密封。吸收体室具有液体供给口和大气连通口。液体导入通路设在储液器的底面上。液体导入通路从连通部延伸至离液体供给口一预定距离的一点。

Description

储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保持墨水的储墨器(储液器),该储墨器用在通过喷射液体如墨水进行的喷墨记录中。
背景技术
典型储墨器包括用于直接保持墨水的墨收容室和用于通过吸收墨水来保持墨水的吸收体室,利用设在该吸收体室内的吸收部件来吸收墨水。墨收容室和吸收体室经由连通孔相连。在这种储墨器中,当吸收体室内的墨水为进行记录而被消耗时,空气自大气连通口引入该吸收体室并经由连通孔进入墨收容室。与此同时,墨水经由气液交换从墨收容室供应给吸收体室。日本专利No.2951818(对应于美国专利No.5,509,140)公开了一种可通过稳定并加快气液交换、从而使储墨器内的负压稳定以获得记录头的稳定喷射来进行高速记录的技术。
图16表示在日本专利特开平No.2000-33715(对应于美国专利No.6,502,931)中公开的一种储墨器的示意性剖视图。储墨器51包括用于收容墨水56的墨收容室57和用于存放吸收部件54a和54b的吸收体室55。墨收容室57和吸收体室55经由具有连通孔59的隔壁58分隔。
除连通孔59外,墨收容室57是密封的。吸收体室55的侧壁具有在墨水被消耗时将空气引入储墨器51的大气连通口52和用于把墨水供应给记录头(图中未表示)的墨水供给口53。墨水供给口53形成在中空凸起的顶部。压力接触体62介于墨水供给口53与吸收部件54b之间。在吸收体室55内,利用位于大气连通口52附近的肋条60压紧吸收部件54a和54b。这样,就在吸收部件54a与具有墨水供给口53的侧壁之间形成一空间,即缓冲室61。
在初始使用储墨器51时,吸收体室55内的墨水界面66位于连通孔59上缘的上方,如图16所示。随着吸收部件54a和54b内的墨水被图中未表示的记录头消耗,墨水界面66降低。当墨水界面66到达位于连通孔59上缘的气液交换点67时,如图17所示,连通孔59处的墨水56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被吸入吸收部件54a和54b。为补偿被吸入吸收部件54a和54b内的墨水体积,空气经由连通孔59输送给墨收容室57。
由此,实现气液交换。在气液交换过程中,产生图中箭头FA所示的空气流和图中箭头FI所示的墨水流。
这样,当墨水被记录头消耗时,与所消耗墨量相等的墨量供应给吸收部件54a和54b,因此,该吸收部件54a和54b维持一定的墨量(即,墨水界面66的液面维持在预定高度)。于是,吸收部件54a和54b相对于记录头维持储墨器51内的负压。按照这种方式,记录头能够执行充分的墨水喷射。
依据图16和17中所示储墨器51的构造,两吸收部件54a和54b维持其内墨水界面66的液面高度,并阻止在记录头不使用时空气进入墨收容室57。以这种方式,可靠地执行气液交换。
此能够高效使用墨水的小储墨器已被受让人商品化,且目前正在实际使用中。
日本专利特开平No.8-20115(对应于美国专利No.6,137,512)公开了这样一种储墨器,该储墨器包括由热塑烯烃基树脂制成的吸收部件。此储墨器具有优良的存贮稳定性且易于回收,因为储墨器的框架和纤维吸收部件由类似材料制成。
日本专利特开平No.10-24603公开了这样一种构造,其中,一种允许气体从吸收体室进入墨收容室的槽设在储墨器的底面上。在吸收部件内毛细管力最弱部分处的墨水界面降低时执行的气液交换过程中,该槽提供用以允许气体自吸收体室进入。
近来,已知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速度加快了。随同记录速度的加快,要求喷墨记录装置增大每单位时间里从储墨器供应给记录头的墨量。如果在上述储墨器中从该储墨器供应的墨量增大,供应给墨收容室的空气或者从墨收容室供应的墨水将不能跟上自该储墨器消耗的墨量。因此,吸收体室55内墨水界面的液面将下降。如图18所示,如果墨水界面的液面在吸收体室55内大幅下降,即便墨收容室57内残留大量墨水56,也不能在墨水供给口53附近保持足量的墨水。必须防止这种墨水界面的液面下降,因为其可能导致对记录头的墨水供应的中断。
为加快已知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速度并改进其记录图像的质量,记录头的长度和喷墨器的密度已经增大。当把墨水注入喷墨记录头内时或者当操纵喷墨记录头以进行记录时,通过移除喷墨器附近的增粘墨水来恢复记录头的喷射性能。增粘墨水的移除经由将墨水吸出喷墨器来实现。如果记录头的长度和喷墨器的密度增大,抽吸操作就必须在更高的压力下进行。同时,必须防止吸收体室内墨水界面的液面下降。如果在抽吸过程中墨水界面的液面下降,弯月面会在吸收部件与储墨器侧壁相接触的表面处破裂。结果,气泡可被吸入记录头内。即便弯月面不破裂,墨水供应也会出现故障。
这样,为了即使当所供应墨量增大时也防止吸收体室内墨水界面的液面下降,可缩短墨水供给口与连通孔之间的距离,即减小该区域内的流阻,以增强供墨能力。但是,若墨水供给口与连通孔之间的距离缩短,例如,当墨收容室设在吸收体室上方且放置不动时会发生墨水泄漏。换句话说,储墨器的可靠性降低。通过减小吸收部件的密度,可减小流阻。但在这种情况下,吸收部件的墨水保持力也下降,储墨器的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一种用于保持液体的储液器,该液体将供应给液体喷射头。该储液器能够提供可靠的液体保持能力,同时能够在每单位时间里提供大量液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一种储液器包括:液体供给口,其向液体喷出记录头供应液体;大气连通口;吸收体室,其容纳用于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部件,以及液体收容室,其直接保持向吸收体室供应的液体,液体供给口设置有压力接触体,压力接触体对液体的保持能力大于吸收部件对液体的保持能力,压力接触体与吸收部件接触,其中,吸收体室与液体收容室由隔壁分隔,隔壁具有允许吸收体室与液体收容室之间连通的连通部,液体从液体收容室经由连通部、然后经由位于吸收体室一侧的连通部的顶缘供应给吸收体室,其中,在具有液体供给口的一侧设置液体导入通路,液体导入通路设置成从液体收容室的底面,经连通部的下面,延伸至吸收体室的底面,位于吸收体室一侧上的液体导入通路的端部的位置是具有如下区域的位置:在该区域中,吸收部件存在,使得在位于压力接触体一侧上的液体导入通路的端部(A)和位于液体导入通路一侧上的压力接触体的顶面边缘(B)之间形成密封区域。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液器在液体从该储液器供应给记录头时经由连通部把空气引入液体收容室。此时,利用经由液体导入通路从液体收容室至液体供给口的液流,将液体从液体收容室供应给吸收体室。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液器可在液体正从该储液器供应给记录头时经由液体导入通路给吸收体室供应液体。按照这种方式,防止液体收容室内液体界面的液面显著下降至连通部的顶缘以下。因此,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液器能够在每单位时间里稳定地供应大量液体。由于吸收体室内吸收部件的液体保持能力不需要降低,储液器的液体保持能力也不会降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储墨器的示意图,其中,图1A是垂直剖视图以及图1B是底部的水平剖视图。
图2是一种包括图1所示储墨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A至3G说明图1所示储墨器内墨水的消耗过程。
图4说明图1所示储墨器的墨水引导槽的尺寸设定。
图5是图1所示储墨器的变形的垂直剖视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储墨器的底部的水平剖视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储墨器的底部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储墨器的底部的水平剖视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储墨器的垂直剖视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储墨器的垂直剖视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储墨器的垂直剖视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储墨器的垂直剖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储墨器的变形的垂直剖视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储墨器的垂直剖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储墨器的吸收体室底面的透视图。
图16是一种已知储墨器的垂直剖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储墨器在另一状态下的垂直剖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储墨器在另一状态下的垂直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喷墨盒即储墨器1的剖视图。
依据此实施例的储墨器1包括用于保持墨水6的墨收容室(液体收容室)7和用于存放吸收部件4a和4b的吸收体室5。设在吸收体室5内的吸收部件4a和4b具有许多毛细管。毛细管的弯月面力即毛细管力生成用于吸收和保持墨水6的负压。吸收部件4a和4b也称为负压生成件。
墨收容室7和吸收体室5经由隔壁8分隔。墨收容室7和吸收体室5仅在连通孔(连通部)9处相连,该连通孔9形成于储墨器1的隔壁8的底部。除连通孔9外,墨收容室7基本密封。在吸收体室5的顶部,形成有大气连通口2以与储墨器1的外部连通。用于给记录头供应墨水6的墨水供给口(液体供给口)3形成在储墨器1的底部。墨水供给口3形成在中空凸起的顶部。压力接触体12介于墨水供给口3与吸收部件4b的底部之间,该压力接触体12具有比吸收部件4a和4b更大的毛细管力即用于保持墨水6的力。
多根肋条10设在位于吸收体室5一侧的储墨器1的顶壁上,使该肋条10向内突出并与吸收部件4a的顶面接触。按照这种方式,在顶壁与吸收部件4a之间形成一缓冲室11。
各种多孔的和纤维状的材料例如泡沫聚氨酯都可用于构成吸收部件4a和4b,只要该材料能够形成具有许多毛细管的结构。与多孔材料例如聚氨酯的选择范围相比,纤维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广。因此,可从纤维材料中选择润湿性好的纤维材料,从而提供润湿性相当稳定的储墨器1。通过用热塑树脂一类的纤维材料或者用与储墨器1主体相同的材料构成吸收部件4a和4b,可提供易于回收的储墨器1。此外,若选择具有皮芯结构的纤维材料,该材料内的纤维交叉点将充分固定,从而使该材料的墨水保持能力(毛细管力)稳定。换句话说,提供一种墨水保持能力即负压稳定的储墨器1。
依据此实施例,吸收部件4a和4b由烯烃基树脂的纤维材料热成形而成。吸收部件4a和4b的芯由聚丙烯形成,皮由聚乙烯形成。这里,考虑到聚丙烯与聚乙烯的熔点差异,热成形温度被设定在两熔点之间。换句话说,热成形温度被设定成高于聚乙烯的熔点且低于聚丙烯的熔点。因此,具有较低熔点的纤维材料将作为粘合剂。结果,通过使构成皮且熔点比聚丙烯低的聚乙烯熔融,纤维的交叉处易于固着在一起。按照这种方式,实现如上所述性能优良的储墨器。
依据此实施例,类似于在日本专利特开平No.2000-33715中公开的结构,吸收部件4a和4b由具有不同毛细管力的材料制成。吸收部件4a设在吸收部件4b之上。它们的界面13位于连通孔9之上。
如图1B所示,墨水供给口3一侧的吸收体室5的宽度W2窄于连通孔9一侧的宽度W1。这样与吸收部件4a相比,在靠近墨水供给口3的区域,吸收部件4b被强有力地加压,因此,墨水供给口3附近区域内的毛细管力强于连通孔9附近区域内的毛细管力。结果,墨水被平稳地供应给墨水供给口3附近。
依据此实施例,储墨器1的底面上形成有墨水导入通路(液体导入通路)14,该通路14是一基本矩形的槽。墨水导入通路14从墨收容室7的底面,经连通孔9的下面,延伸至吸收体室5的底面。墨水导入通路14能够引导墨水6从墨收容室7至墨水供给口3,因为与吸收部件4b的流阻相比,该墨水导入通路14具有更低流阻。
墨水导入通路14的位于吸收体室5一侧的端部A未到达与墨水供给口3接触的压力接触体12。因此,墨水6不能直接从墨收容室7经由墨水导入通路14输送给压力接触体12。更具体的,吸收部件4b与吸收体室5之间的内壁紧密地介于墨水导入通路14的端部A与位于该墨水导入通路14一侧上的压力接触体12的顶面边缘B之间,以形成密封区域15。密封区域15阻止墨水6直接流至墨水供给口3。
密封区域15的距离即从位于墨水导入通路14一侧上的压力接触体12的顶面边缘B至位于压力接触体12一侧上的墨水导入通路14的端部A的距离L1短于从经过位于吸收体室5一侧上的连通孔9边缘C的水平面至位于墨水导入通路14一侧上的压力接触体12的顶面边缘B之间的距离L2。换句话说,当吸收体室5内墨水界面16的液面高于连通孔9的顶缘时,阻止墨水6从吸收体室5内的墨水界面16附近流至压力接触体12的流阻被设定成比阻止墨水6从墨水导入通路14的端部A附近流至压力接触体12的流阻大。
距离L1和L2被设定成使流阻具有如上所述的关系。更确切地说,距离L1和L2应从压力接触体12内侧的区域起测量,这里墨流实际发生在当储墨器1内的墨水6分别经由墨水供给口3供应给记录头时、供应给墨水导入通路14的端部A时以及供应给墨水界面16时。实际上,用于确定距离L1和L2的压力接触体12一侧的基准点受到吸收部件4b和压力接触体12的构造以及该压力接触体12与记录头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影响,但为了实际使用,可如上所述设定距离L1和L2。
图2是一种喷墨记录装置20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俯视图,该喷墨记录装置20具有依据此实施例的储墨器1。喷墨记录装置20包括滑座21,该滑座21沿着导轨27被可滑动地支承,且利用滑座马达30经由传动带29驱动。滑座21收容例如用于喷射四种不同颜色墨水(黑(K),青(C),品红(M)和黄(Y))的四个喷墨记录头(液体喷出记录头)22。用于收容不同颜色墨水的多个可拆卸储墨器1设在滑座21上且与喷墨记录头22连接。喷墨记录装置20还包括一种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具有利用输送马达26驱动的输送辊25且经由一种与往复运动滑座21的喷墨记录头22的墨水喷射面相对的通路输送记录介质24。输送马达26和滑座马达30与控制单元(图中未表示)连接。同时,喷墨记录头22经由柔性电缆23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控制这些单元的操作。
喷墨记录装置20这样执行记录操作,首先输送记录介质24至预定位置,然后在往复运动滑座21的同时驱动喷墨记录头22以依据将要记录的图像选择性地喷射墨水来执行主扫描。主扫描与输送记录介质一预定长度交替地重复进行。
喷墨记录装置20包括恢复单元32,该恢复单元32设在滑座21的移动路径的一端,且驱动喷墨记录头22返回到相对端。恢复单元32包括盖31,该盖31用于覆盖喷墨记录头22的喷墨面且用于从墨水供给口抽吸墨水。盖31在储墨器1安装时用于把墨水注入喷墨记录头22内,在记录时用于使喷墨记录头22返回到移动路径的端部。
图3A至3G说明随着墨水6被消耗,其中一个储墨器1内的墨水6的运动。
图3A表示在用户开始操作喷墨记录装置20之前的储墨器1的内部。通常在使用前,储墨器1的吸收部件4a和4b充满足量墨水6,且吸收体室5内墨水界面16的液面位于上吸收部件4a中。此时,当吸收部件4a和4b的毛细管被认为充满墨水(即,假定墨水落差高度)时,该吸收部件4a和4b的毛细管中的墨水落差高度足够大。
在执行记录时,墨水被记录头消耗,储墨器1中的墨水6经由墨水供给口3供应给该记录头。结果,吸收体室5内的压力下降,毛细管内墨水的假定落差高度也减小。换句话说,吸收部件4a内墨水界面16的液面随着墨水6的消耗而下降,如图3B所示。
当吸收体室5内的墨水6被继续消耗时,墨水界面16的液面进一步下降。由于吸收部件4a和4b由具有不同毛细管力的材料制成,在墨水界面16的液面下降至吸收部件4b之前,上吸收部件4a内的墨水6将耗尽。于是,墨水界面16的液面变为与吸收部件4a与4b之间的界面13齐平,如图3C所示。这样,墨水界面16的液面暂时变成水平,该表面的任何区域都不会显著低于该表面的其它区域。
当吸收体室5内的墨水6被进一步消耗时,就消耗下吸收部件4b内的墨水6。于是,墨水界面16的液面在吸收部件4b内向下移动,如图3D所示。
当吸收体室5内的墨水6被更进一步消耗时,墨水界面16的液面到达位于吸收体室5一侧的连通孔9顶缘处的气液交换点17,如图3E所示。然后,在该气液交换点17,弯月面破裂,墨收容室7内的墨水6在吸收部件4a和4b的负压作用下被吸入吸收部件4b内(参照箭头FI2)。结果,本身是一基本密封空间的墨收容室7内的压力下降,于是,经由大气连通口2引入吸收体室5内的空气被进一步地经由连通孔9引入墨收容室7(参照箭头FA1)。
图3F表示当所供应墨量增大时储墨器1的状态。当所供应墨量增大时,仅利用气液交换点17,不再能平稳地执行气液交换。因此,吸收部件4b内墨水界面16的液面下降,并从具有低流阻的墨水导入通路14吸入墨水。由于所供应墨量大于图3E中供应的量,墨收容室7内的压力下降,空气的引入速度变得快于墨水在气液交换点17的供应速度。气液交换点17经由吸收部件4a和4b以及大气连通口2持续暴露于空气中。于是,适量空气导入墨收容室7,该空气用于补偿经由墨水导入通路14供应给吸收体室5的墨量。
结果,在墨水6从墨水界面16的液面附近移至压力接触体12之前,即在墨水界面16下降之前,墨水6从墨水导入通路14移至压力接触体12。换句话说,此时,主墨流是从墨水导入通路14至压力接触体12,如图3F所示,从而阻止墨水界面16的液面下降。
当从储墨器1至记录头的墨水供应结束时,从墨水导入通路14至储墨器1的墨水供应也结束。当充足墨水从墨收容室7供应给吸收体室5使得两室内的压力不存在差异时以及当墨水界面16的液面升至连通孔9的顶缘上方时,气液交换停止。此时,主墨流是在气液交换点17处出现的墨流,如图3G所示。
以下详细描述墨水导入通路14的构造。参照图4说明如何确定距离L1和L2。
在图4中,区域A是L1>L2的区域。若距离L1和L2被设定成使它们落在此区域A内,当墨水被持续消耗时,与从墨水导入通路14至压力接触体12的墨流相比,从墨水界面16附近至压力接触体12的墨流成为主导。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当L2≈12mm且L1≈13mm时(用图4所示图表中的三角形表示)以及当从储墨器1输出的墨量增大时,观察到墨水界面16的液面下降。当L2≈12mm且L1≈18mm时(用图4所示图表中的叉形表示),墨水界面16的液面下降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中,当从储墨器1输出的墨量增大时,气泡被吸入记录头内。这些结果表明当从储墨器1输出的墨量显著增大时,可以观察到这种趋势。尽管距离L1和L2设定在区域A内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墨水界面16的液面下降。但距离L1和L2应设定在区域A之外。
依据此实施例,为改进对记录头的墨水供应,当储墨器1与记录头连接时,使压力接触体12滑动以给吸收部件4b的底面加压。结果,在压力接触体12附近的吸收部件4b内的毛细管力增大,从而能有效引导墨水6至此毛细管力增大的区域。有时候,压力接触体12的滑动向上推吸收部件4b,并在压力接触体12附近在储墨器1的底面与吸收部件4b的底面之间形成一些空间。因此,为防止墨收容室7与压力接触体12相互直接连通,密封区域15需要有一较大宽度。在图4中,区域B代表不能给密封区域15提供足够宽度的区域。距离L1和L2应设定在区域B之外。区域B依据储墨器1的实际结构而发生变化。因此,可能缩小区域B的面积,例如,通过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压力接触体12不滑动。
依据此实施例,距离L1和L2不能落在区域A和B内。特别的,由于L2≈12mm,L1应设定为近似等于5mm(L1≈5mm),以包含一允许墨水界面16的液面在吸收部件4a和4b内下降的裕量。
当气泡的体积比率变得大于墨水的体积比率时,墨水导入通路14与压力接触体12之间的流阻增大。由此,应缩小气泡的体积比率。基于对墨水导入通路14的截面形状的研究,宽度设定为大约1.8mm且深度设定为大约0.7mm,因为若宽度设定为大约1.0mm,墨水导入通路14内的残余气泡会抵消关系L1<L2的效果。墨水导入通路14的尺寸应依据储墨器1的实际形状来确定。
依据此实施例,如上所述,在供墨过程中,通过引导墨水6从墨收容室7经由墨水导入通路14至墨水供给口3即至压力接触体12,能够防止墨水界面16的液面显著降低至连通孔9的顶缘以下。这样,可在每单位时间里将大量墨水稳定地供应给记录头。依据此实施例,通过在储墨器1内形成一槽来提供墨水导入通路14以稳定地供应大量墨水。因此,吸收部件4a和4b的墨水保持能力不需要降低。相应的,储墨器1的可靠性不会由于例如墨水泄漏而降低。由于墨水导入通路14不影响储墨器1的外形,该储墨器1可具有同已知储墨器相同的形状。为此,本发明可应用于已知储墨器,以增大并稳定供墨量。
第一实施例的各种变形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图5表示了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其中,依据此实施例的墨水导入通路14设在一种具有槽9a的储墨器1上,该槽9a在连通孔9附近的吸收体室5的侧面上垂直向上延伸,如日本专利特开平No.2000-33715(对应于美国专利No.6,502,931)中所公开的。在这种情况中,距离L2是从压力接触体12到经过槽9a顶缘的水平面的距离。距离L1和L2满足L1<L2。墨水导入通路14防止在供墨时墨水界面16的液面显著降低至槽9a的顶缘以下。按照这种方式,增大并稳定供墨量。
依据此实施例,墨水导入通路14形成在吸收部件4a和4b的底面与储墨器1的内壁即该储墨器1的底壁之间。然而,墨水导入通路14也可形成在吸收部件4a和4b的侧壁与储墨器1的内壁即该储墨器1的侧壁之间。
第二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6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6是一表面的横截面图,该表面在一侧与肋条10接触,而在另一侧与储墨器1的吸收部件4b接触。图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参考数字表示。
依据此实施例,墨水供给口3的直径W3显著小于墨水供给口3的宽度W4。墨水导入通路14环绕墨水供给口3的整个圆周。即使采用这种结构,压力接触体12的边缘与墨水导入通路14之间的距离L1也足够长,密封区域15足够大,这样,墨水直接从墨水导入通路14被引导至压力接触体12,以防止储墨器1的墨水保持能力的可靠性降低。
依据此实施例,墨水可经由墨水导入通路14从压力接触体12的整个圆周引导至压力接触体12。这样,能在墨水消耗的同时将墨水有效供应给压力接触体12。
第三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7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7是一侧与肋条10接触且另一侧与储墨器1的吸收部件4b接触的表面的剖视图。图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参考数字表示。
依据此实施例的储墨器1包括多条墨水导入通路14,如图7所示。通过提供多条墨水导入通路14,即便该墨水导入通路14的宽度较窄,也可维持流过该墨水导入通路14的墨量足够多。通过将墨水导入通路14的宽度设定得较窄,防止吸收部件的底面被推入该墨水导入通路14内而使得该墨水导入通路14的截面积缩小。按照这种方式,维持墨水导入通路14的大截面积并维持有效墨流,以良好地供墨。
依据此实施例,提供两条墨水导入通路14。然而,墨水导入通路14的数量可依据吸收体室5的尺寸和形状来设定。
第四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8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8是一侧与肋条10接触且另一侧与储墨器1的吸收部件4b接触的表面的剖视图。图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参考数字表示。
依据此实施例,单条墨水导入通路14在进入吸收体室5内预定距离之后被分支成多个槽(图中为两个槽),防止吸收部件被推入墨水导入通路14内,这里多个分支按照类似于依据第三实施例的墨水导入通路14的方式形成。按照这种方式,利用墨水导入通路14的大截面积维持有效墨流,从而维持良好的墨水供应。
通过在生成用于墨水导入通路14的分支之前提供从墨收容室7至吸收体室5一预定距离的单个槽,即便储墨器1的宽度较小,也可维持从该吸收体室5的侧壁至该墨水导入通路14的距离W5较长。如上所述,吸收体室5在连通孔9一侧上具有较大宽度。因此,在此区域内,吸收部件与吸收体室5侧壁之间的接触力较小。通过使接触力较小的此区域内的距离W5较长,可阻止从大气连通口2引入吸收体室5内的空气经由吸收部件与吸收体室5侧壁之间的接触面进入墨水导入通路14。
第五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9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图9是依据此实施例的储墨器1的垂直剖视图。图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参考数字表示。
依据此实施例,墨水导入通路14的深度成为朝向吸收体室5变深。当墨水被消耗时,墨水从墨水导入通路14供应给吸收部件4b。与从墨水导入通路14的其它区域供应给吸收部件4b相比,墨水更易于从靠近压力接触体12的区域供应给该吸收部件4b。依据此实施例,在墨水容易进入吸收部件4b的区域内,墨水导入通路14的深度增大,且墨流量增大。这样,墨水能从墨水导入通路14有效供应给吸收部件4b,并防止墨水界面的液面下降。墨水导入通路14的深部作为一种缓冲空间,该缓冲空间聚集由进入该墨水导入通路14的空气形成的气泡。这样,能够防止由气泡导致的墨水导入通路14内墨流的减少。
第六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10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图10是依据此实施例的储墨器1的垂直剖视图。图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参考数字表示。
依据此实施例,墨水导入通路14的深度朝向墨收容室7变深。根据这种构造,能够阻止形成在墨水导入通路14内的气泡到达位于压力接触体12一侧上的该墨水导入通路14的顶端。此外,墨水总是位于墨水导入通路14的顶端,对吸收部件4b的墨水供应将可靠地进行。这种构造使得形成在墨水导入通路14内的气泡易于进入墨收容室7,从而防止由残余气泡导致的该墨水导入通路14内墨流的减少。为使得气泡易于进入墨收容室7,吸收部件4b的底面可被构造成使墨水导入通路14的深度朝墨收容室7变浅。
第七实施例
接着,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
依据此实施例,储墨器1被构造成使墨水导入通路14的表面张力与该储墨器1其它部分的表面张力不同。换句话说,墨水导入通路14的表面经过处理以获得例如亲水表面。按照这种方式,改进墨水导入通路14的墨水充填能力。表面处理不限于亲水处理,可以是任何类型处理,只要使墨水导入通路14的表面与储墨器1其它部分具有不同的表面张力。
第八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11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图11是依据此实施例的储墨器1的垂直剖视图。图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参考数字表示。
依据此实施例,墨水导入通路14由墨水导入通路部件19构成,该墨水导入通路部件19由不同于储墨器1主体的材料组成。墨水导入通路部件19与储墨器1主体的底面连接。通过使墨水导入通路部件19与储墨器1的主体连接,形成墨水导入通路14,该墨水导入通路14的一端经由孔20a与墨收容室7连通。墨水导入通路14的另一端经由孔20b与吸收体室5连通。
依据这种构造,通过用不同于储墨器1主体的材料组成墨水导入通路部件19,与储墨器1内的其它部件相比,能够较容易地改变墨水导入通路14的表面张力。因此,如上在第七实施例中所述的,能够改进墨水导入通路14的墨水充填能力。依据本实施例的构造,除孔20a和20b外,位于吸收部件4b下方的墨水导入通路14的一部分顶面覆盖以与墨水导入通路部件19或储墨器1主体相同的材料。这样,防止墨水导入通路14的有效截面积由于吸收部件4b落入该墨水导入通路14内而减小。
第九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12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图12是依据此实施例的储墨器1的垂直剖视图。图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参考数字表示。
依据此实施例,墨水导入通路14包括吸收部件4c,该吸收部件4c具有比吸收部件4b更小的流阻。依据此实施例,按照与设定第一实施例的距离L1和L2相类似的方式,压力接触体12与位于该压力接触体12一侧上的墨水导入通路14顶端之间的距离L1被设定为一比距离L2小的适当距离。
当墨水消耗时,利用经由墨水导入通路14朝向墨水供给口3即朝向压力接触体12的墨流供应墨水。按照这种方式,防止墨水界面的液面显著下降至连通孔9之下。
如图13所示,墨水导入通路14可由槽和吸收部件4c的组合构成,该槽如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所述的,该吸收部件4c具有低流阻。如图13所示,储墨器1具有依据此实施例的构造,该储墨器1包括从墨收容室7延伸至吸收体室5内部的槽。此外,吸收部件4c设在压力接触体12一侧的槽顶端附近的上方。按照这种方式,墨水导入通路14从墨收容室7起延伸、经过槽、然后到达吸收部件4c。即使从压力接触体12至位于该压力接触体12一侧上的槽边缘的距离L3不小于L2,如上所述,只要从压力接触体12至位于该压力接触体12一侧上的吸收部件4c边缘的距离L1小于L2,经过墨水导入通路14的墨流就会成为主导,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因而,能够有效防止墨水界面的液面下降。
第十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14和15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图14是依据此实施例的储墨器1的垂直剖视图,图15是吸收部件4a和4b被移除的储墨器1的吸收体室5底面的透视图。图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参考数字表示。
依据此实施例,墨水导入通路14形成在一种突起周围,该突起设在储墨器1的底面上。换句话说,通过在吸收体室5的底面上设置突起,当将吸收部件4b设置在吸收体室5内部时,利用该突起使该吸收部件4b变形且形成一围绕该突起的空间。依据此实施例,该空间作为墨水导入通路。如图15所示,突起可以是两个从连通孔9延伸至压力接触体12的平行突起。在这种情况下,该两突起之间的空间有效地作为墨水导入通路。
作为这种结构的变形,吸收部件4b的底面可形成有凹进,之后在该吸收部件4b与吸收体室5之间形成一空间,此空间可作为墨水导入通路。
依据此实施例,还可在吸收体室5的内壁上或者吸收部件4b的侧面上形成突起,以在储墨器1侧壁上形成墨水导入通路。
尽管已参照示范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认识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反,本发明试图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实质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等同布置。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给出了最宽解释,以包含所有这些变化和等同结构及功能。

Claims (5)

1.一种储液器,其包括:
液体供给口,其向液体喷出记录头供应液体;
大气连通口;
吸收体室,其容纳用于吸收并保持所述液体的吸收部件,以及
液体收容室,其直接保持向所述吸收体室供应的液体,所述液体供给口设置有压力接触体,所述压力接触体对液体的保持能力大于所述吸收部件对液体的保持能力,所述压力接触体与所述吸收部件接触,
其中,所述吸收体室与所述液体收容室由隔壁分隔,所述隔壁具有允许所述吸收体室与所述液体收容室之间连通的连通部,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室经由所述连通部、然后经由位于所述吸收体室一侧的所述连通部的顶缘供应给所述吸收体室,
其中,在具有所述液体供给口的一侧设置液体导入通路,
所述液体导入通路设置成从所述液体收容室的底面,经所述连通部的下面,延伸至所述吸收体室的底面,
位于所述吸收体室一侧上的所述液体导入通路的端部的位置是具有如下区域的位置:在该区域中,所述吸收部件存在,使得在位于所述压力接触体一侧上的所述液体导入通路的端部(A)和位于所述液体导入通路一侧上的所述压力接触体的顶面边缘(B)之间形成密封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压力接触体一侧上的所述液体导入通路的端部(A)与位于所述液体导入通路一侧上的所述压力接触体的顶面边缘(B)之间的距离L1小于经过位于所述吸收体室一侧上的所述连通部边缘(C)的水平面与位于所述液体导入通路一侧上的所述压力接触体的顶面边缘(B)之间的距离L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压力接触体一侧上的所述液体导入通路的端部(A)与位于所述液体导入通路一侧上的所述压力接触体的顶面边缘(B)之间形成的一空间的液体流阻小于在经过位于所述吸收体室一侧上的所述连通部边缘(C)的水平面与位于所述液体导入通路一侧上的所述压力接触体的顶面边缘(B)之间形成的一空间的液体流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导入通路包括一形成在所述吸收部件的一侧与所述吸收体室的内壁之间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导入通路包括一元件,该元件具有一液体流阻,其小于所述吸收部件的液体流阻。
CNB200510073185XA 2004-06-01 2005-06-01 储液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11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62957 2004-06-01
JP2004162957A JP4164471B2 (ja) 2004-06-01 2004-06-01 液体タンクおよび該液体タンクが搭載される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3488A CN1733488A (zh) 2006-02-15
CN100371172C true CN100371172C (zh) 2008-02-27

Family

ID=35424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318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1172C (zh) 2004-06-01 2005-06-01 储液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347541B2 (zh)
JP (1) JP4164471B2 (zh)
CN (1) CN100371172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02383A1 (zh) * 2012-01-05 2013-07-11 深圳市打印王耗材有限公司 分体式喷墨打印机墨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55163A1 (de) * 2007-11-19 2009-05-20 Pelikan Hardcopy Production Ag Tintenpatrone,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Tintenstrahldrucker
CN106313903A (zh) * 2009-03-09 2017-01-11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墨液供应容器
CN201745248U (zh) * 2009-12-01 2011-02-16 孙荣华 墨盒
JP6230231B2 (ja) * 2012-12-28 2017-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2015077731A (ja) * 2013-10-17 2015-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充填装置およ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CN107972364B (zh) * 2017-12-28 2019-11-05 杨晨晖 便于出墨的打印机墨盒
JP2022184099A (ja) * 2021-05-31 2022-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ヘッド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45562A (ja) * 1984-05-22 1985-12-0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式ワイヤドツ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タンク
JPH07314740A (ja) * 1995-05-25 1995-12-05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タンク
JPH1024603A (ja) * 1996-07-10 1998-01-27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該インクタンクを具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82680A (zh) * 1996-11-15 1998-05-27 佳能株式会社 待喷液体的容器
US20010035899A1 (en) * 1997-02-19 2001-11-01 Hajime Kishida Liquid container for ink jet head
CN1091689C (zh) * 1996-03-14 2002-10-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74798B1 (en) * 1984-10-11 2002-11-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supplied printer head and ink container
US4794409A (en) * 1987-12-03 1988-12-2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jet pen having improved ink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capabilities
IT1259361B (it) * 1992-03-26 1996-03-12 Olivetti & Co Spa Contenitore per l'inchiostro per una testina di stampa a getto d'inchiostro
JP2951818B2 (ja) 1993-05-25 1999-09-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交換型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187652B2 (ja) 1993-06-29 2001-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該イ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該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CA2290700C (en) 1992-07-24 2004-08-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ink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ink container
US6206513B1 (en) 1993-06-29 2001-03-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unit, an ink jet cartridge having said ink tank unit and an ink jet apparatus having said ink jet cartridge
ES2187407T3 (es) 1994-07-06 2003-06-16 Canon Kk Contenedor de tinta, cabezal de impresion por chorros de tinta que tiene contenedor de tinta, aparato para la impresion por chorros de tinta que tiene contenedor de tinta y metodo de fabricacion de un contenedor de tinta.
JPH0820115A (ja) 1994-07-06 1996-01-23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該タンク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3720586B2 (ja) * 1997-07-30 2005-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該インクタンクに用いられるインク吸収体、及びインクタンクの製造方法
JP3287791B2 (ja) * 1997-07-30 2002-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室を有する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充填装置
JP3278410B2 (ja) 1998-05-11 2002-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該容器の製造方法、該容器のパッケージ、該容器と記録ヘッドとを一体化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JP3647326B2 (ja) * 1999-08-24 2005-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液体吐出機構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45562A (ja) * 1984-05-22 1985-12-0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式ワイヤドツ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タンク
JPH07314740A (ja) * 1995-05-25 1995-12-05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タンク
CN1091689C (zh) * 1996-03-14 2002-10-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JPH1024603A (ja) * 1996-07-10 1998-01-27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該インクタンクを具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82680A (zh) * 1996-11-15 1998-05-27 佳能株式会社 待喷液体的容器
US20010035899A1 (en) * 1997-02-19 2001-11-01 Hajime Kishida Liquid container for ink jet hea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02383A1 (zh) * 2012-01-05 2013-07-11 深圳市打印王耗材有限公司 分体式喷墨打印机墨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106582A1 (en) 2008-05-08
CN1733488A (zh) 2006-02-15
JP4164471B2 (ja) 2008-10-15
US7686438B2 (en) 2010-03-30
US7347541B2 (en) 2008-03-25
JP2005342934A (ja) 2005-12-15
US20050264621A1 (en) 200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1172C (zh) 储液器
JP3278410B2 (ja) 液体収納容器、該容器の製造方法、該容器のパッケージ、該容器と記録ヘッドとを一体化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JP368422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用のインク送出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CN1073510C (zh) 制造油墨喷射管的方法
EP049305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ink to an ink jet printer
JP3287791B2 (ja) 液体収容室を有する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充填装置
CN1663803B (zh) 墨盒和填充墨盒的方法
JP3513377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充填方法、該充填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充填ユニットと該充填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US20060001715A1 (en) Air bubble removal in an ink jet printer
US6019463A (en) Ink cartridge
JP200308071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該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03080730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516157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CN201922646U (zh) 墨盒填充装置和墨盒填充组件
US20040080590A1 (en) Ink cartridge with air bubbles inflowing regularly
US6193356B1 (en)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capable of reliably discharging air bubble during purging operations
CN100562431C (zh) 液体喷射设备
US6666550B2 (en) Ink cartridge
CN203157381U (zh)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的墨盒
US20070139491A1 (en) Fluid storage container
JP3021204B2 (ja) 液体貯蔵容器、これを用いた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記録装置
JP3728053B2 (ja) 吐出用液体収容容器
JPH07125239A (ja) イ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該イ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該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200316523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4018556B2 (ja) インクタン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601